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课堂教学里,充分有效地开展交流不仅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已知与当前信息的前提下,经过自身思维处理,发表个人看法;同时可以利用自身擅长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交流的目的。作者通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探究老师如何加强学生课堂有效交流。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有的学生在课堂外说话滔滔不绝,但在课堂上很少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作为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大胆交流。比如点名让其发表看法,在发言之后就用“你的看法很独到”“你的见解很有新意”“无论你说的对与不对,我们愿意听你说”等语言,激励学生放下顾忌,敢于交流互动,让学生用交流达到互助、互进的效果。
二、选择交流内容
教师选择交流内容时要有针对性,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交流流于形式,太难则会让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交流失败。以第四单元《谁流得更快一些》课程为例,开始要求学生对水、食用油以及洗洁精三种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行初判,对于类似问题则不需要太多的交流和讨论,因为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判断;对于液体流动比赛阶段,应作为交流的重点,学生应通过交流掌握领会实验里“同量、同一起跑线、同一平面、同时”等知识,从而解决哪种比重大的液体流动快的问题。
三、培养方式多角度
在交流过程中,还需要老师借助不同方式,强化对学生交流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系统、明了地表达和交流能力。
(一)培养记录习惯
虽然通过观察能获取到事物的一些信息,然而学生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遗忘,造成获取到的信息表述不全面。常言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鉴于此,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好的记录习惯,可以通过记录单,及时将获得的信息进行记录。例如在《我看到了什么》的课堂里,老师可以改变以往4人一张小组记录单的方式,要求每位学生一个记录单,通过绘画方式记录大树的形状以及周边的小草、小动物等信息,作为交流信息的参考。这样学生能够在交流时候做到信息全面,还不会出现被其他同学发言所左右的情形,最终实现个性化的完整表述。
(二)合理追问
对小学生来说,口头描述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能达到同步,有时候对于看到和想到的并不能表达清楚,这时候老师就要在其交流过程里进行合理的追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让其发表的观点具有连续性。比方在进行第一单元课程《植物的叶》时,面对众多的树叶,一个学生对着发黄的银杏叶与刚掉落的绿色银杏叶说“这是相同的树叶。”老师跟着追问道,“这两片树叶颜色、大小都不同,你判断是相同树叶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树叶形状是一样,属于同一种树。” 老师又追问“树叶形状是什么,树叶属于什么树,请连起来说?”学生想了一会说“虽然这两片叶子的颜色、大小有区别,然而形状相同,如一把蒲扇,全是银杏的树叶。”这种提问能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加强,发表观点内容更加全面,还加深了学生对银杏树叶的了解。
(三)引导归纳总结
小学生因为年龄与个体的因素,交流时相对片面。针对这个现象,老师应“以点带面”,搜集学生交流过程里不完整的内容,将其总结为丰富且完整的内容。比方在《我看到了什么》课堂上,即使学生们对一棵树各方面都进行了观察及交流,然而观察结果相对一整棵树来说是片面又无序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则要引导学生依据由远及近、由上往下、由整体到局部的次序,对观察到的信息对进行语言组织。这种归纳总结的方式不但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动向,还特别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概念建立的真实水平,以此来获得契机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交流中内容概括能力得到加強。
四、交流形式多样化
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不一样,所以对于学生的交流形式要求也要有所区别。在学生对一棵大树进行观察后,信息记录上有学生用文字方式对大树的特点进行记录,有的则用绘画的形式,还有的学生将捡来的树叶粘贴在活动本上,然后再通过语言、贴图、绘画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总之,老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借助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开展交流。另外,在交流中,只要用词及数据准确就可,也不强制要求词语华丽;以实物粘贴、绘画等方式的交流也不需要达到美术课上的要求,只要能客观地反映所观察事物的特点就可以。
五、确保充足交流时间
对于交流过程里,老师则需要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现在正是培养交流的习惯的时机。比方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老师课前应组织学生先对大树进行观察;课中再进行大约12分钟的有序观察,其后让学生用8分钟进行整理,随后用20 分钟开展课堂交流;课后将学生的图画等作品进行张贴展示,让交流进一步延伸。只有充足的交流时间才能确保各个环节不因时间紧张中止,让交流能够有效实施。
总之,通过科学课堂上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地建立起良好的交流习惯,和同学老师之间积极开展交流,并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看法,这不仅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让科学课堂的探究教学有效开展,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广东】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有的学生在课堂外说话滔滔不绝,但在课堂上很少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作为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大胆交流。比如点名让其发表看法,在发言之后就用“你的看法很独到”“你的见解很有新意”“无论你说的对与不对,我们愿意听你说”等语言,激励学生放下顾忌,敢于交流互动,让学生用交流达到互助、互进的效果。
二、选择交流内容
教师选择交流内容时要有针对性,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交流流于形式,太难则会让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交流失败。以第四单元《谁流得更快一些》课程为例,开始要求学生对水、食用油以及洗洁精三种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行初判,对于类似问题则不需要太多的交流和讨论,因为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判断;对于液体流动比赛阶段,应作为交流的重点,学生应通过交流掌握领会实验里“同量、同一起跑线、同一平面、同时”等知识,从而解决哪种比重大的液体流动快的问题。
三、培养方式多角度
在交流过程中,还需要老师借助不同方式,强化对学生交流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系统、明了地表达和交流能力。
(一)培养记录习惯
虽然通过观察能获取到事物的一些信息,然而学生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遗忘,造成获取到的信息表述不全面。常言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鉴于此,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好的记录习惯,可以通过记录单,及时将获得的信息进行记录。例如在《我看到了什么》的课堂里,老师可以改变以往4人一张小组记录单的方式,要求每位学生一个记录单,通过绘画方式记录大树的形状以及周边的小草、小动物等信息,作为交流信息的参考。这样学生能够在交流时候做到信息全面,还不会出现被其他同学发言所左右的情形,最终实现个性化的完整表述。
(二)合理追问
对小学生来说,口头描述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能达到同步,有时候对于看到和想到的并不能表达清楚,这时候老师就要在其交流过程里进行合理的追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让其发表的观点具有连续性。比方在进行第一单元课程《植物的叶》时,面对众多的树叶,一个学生对着发黄的银杏叶与刚掉落的绿色银杏叶说“这是相同的树叶。”老师跟着追问道,“这两片树叶颜色、大小都不同,你判断是相同树叶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树叶形状是一样,属于同一种树。” 老师又追问“树叶形状是什么,树叶属于什么树,请连起来说?”学生想了一会说“虽然这两片叶子的颜色、大小有区别,然而形状相同,如一把蒲扇,全是银杏的树叶。”这种提问能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加强,发表观点内容更加全面,还加深了学生对银杏树叶的了解。
(三)引导归纳总结
小学生因为年龄与个体的因素,交流时相对片面。针对这个现象,老师应“以点带面”,搜集学生交流过程里不完整的内容,将其总结为丰富且完整的内容。比方在《我看到了什么》课堂上,即使学生们对一棵树各方面都进行了观察及交流,然而观察结果相对一整棵树来说是片面又无序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则要引导学生依据由远及近、由上往下、由整体到局部的次序,对观察到的信息对进行语言组织。这种归纳总结的方式不但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动向,还特别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概念建立的真实水平,以此来获得契机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交流中内容概括能力得到加強。
四、交流形式多样化
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不一样,所以对于学生的交流形式要求也要有所区别。在学生对一棵大树进行观察后,信息记录上有学生用文字方式对大树的特点进行记录,有的则用绘画的形式,还有的学生将捡来的树叶粘贴在活动本上,然后再通过语言、贴图、绘画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总之,老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借助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开展交流。另外,在交流中,只要用词及数据准确就可,也不强制要求词语华丽;以实物粘贴、绘画等方式的交流也不需要达到美术课上的要求,只要能客观地反映所观察事物的特点就可以。
五、确保充足交流时间
对于交流过程里,老师则需要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现在正是培养交流的习惯的时机。比方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老师课前应组织学生先对大树进行观察;课中再进行大约12分钟的有序观察,其后让学生用8分钟进行整理,随后用20 分钟开展课堂交流;课后将学生的图画等作品进行张贴展示,让交流进一步延伸。只有充足的交流时间才能确保各个环节不因时间紧张中止,让交流能够有效实施。
总之,通过科学课堂上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地建立起良好的交流习惯,和同学老师之间积极开展交流,并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看法,这不仅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让科学课堂的探究教学有效开展,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