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康复大学生支持性团体辅导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ge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索精神疾病康复期大学生在高校环境下的心理辅导方式。方法:对6名自愿参与的精神疾病康复期大学生进行为期14周的支持性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结果:团体结束后1年发现,参与实验的成员均未复发,社会功能良好。结论:支持性团体辅导对精神疾病康复期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进一步对精神疾病康复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法律困境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疾病康复期 支持性团体辅导 法律困境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73
  出院后的精神疾病康复期(以下简称“精康期”)患者经过专业医疗帮助,症状得以缓解并且自知力逐步恢复,但仍与发作期患者一样具有安全与健康的风险。高校学生工作中发现,由于经济条件、康复医疗资源缺乏等现实原因,复学的精康期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未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接受药物治疗之外的康复训练。疾病带来的“病耻感”、发病对社会人际关系损害的遗留影响以及社交技能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复学后的孤独与自卑感、获得与利用社会支持的状况都处于不利的水平,这成为疾病复发和高校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精康期大学生进行支持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来探索构建高校环境下对精康期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招募2013-2014年在校就读的精神疾病康复期大学生自愿参加支持性团体辅导活动。入选标准:①经专业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精神疾病的;②康复期或慢性稳定期的,住院历史≥3个月,药物种类及剂量维持不变≥4周,且医嘱未来1个月不需要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⑨被试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复学在读时间超过1个月且目前能正常完成学业。排除标准:①精神发育迟滞障碍及器质性精神疾病的被试;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的被试;⑨未按医嘱服药或未定期寻找专科医生复诊的被试。研究过程中,一例精神分裂症症状未完全缓解的女性被试脱落,最终入组6人,男女各3人;疾病类型包括精神分裂症康复期2例,情感障碍(双相、单相)康复期2例,偏执型精神病康复期1例,焦虑障碍(惊恐发作)康复期1例;被试平均年龄22.25~1.75岁。年级分布状况,大二年级1例,大三年级3例,大四年级2例。
  1.2方法
  1.2.1建立支持性团体
  相比强调改变成员的认知与行为且自我暴露程度高的干预性团体,支持性团体更强调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以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焦点而非疾病和症状,辅导过程中主要关注成员社会适应状况而非创伤性经历、早期成长经历的自我暴露。团体领导者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及精神专科医院临床实习经历,具有400小时以上个体咨询经验和100小时以上团体咨询经验。
  1.2.2团体辅导方案
  首先确立团体的核心工作目标是“为成员提供人际与情感支持,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长期目标是“降低精神疾病复发风险,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精神健康水平”。依据该目标,选取深圳大学卢宁教授等人开发的“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与利伯曼康复训练疗法为辅导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是卢宁等人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高校心理健康临床工作经验开发的一套结构化教育课程。该课程以大学生常见生活主题如“人际交往、恋爱、职业生涯发展”等为主线,通过“自我认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技能训练”等十二个章节结合纸笔练习、团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技术来实现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由于其适用于团体、低强度的自我暴露、灵活有趣的活动形式等特点,对本研究的辅导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利伯曼康复训练疗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Liberman教授及其同事基于精神疾病康复工作经验创立的结构化训练方案,主要包括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症状自我监控技能和回归社会技能训练三大模块。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重点在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症状自我健康技能训练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学会识别疾病复发的先兆,回归社会技能训练重点在于通过职业康复和兴趣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培训改善患者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
  以上述理论基础结合康复期大学生团体的实际,研究者制定了为期14周,每周2小时的团体辅导方案。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依从性训练与团体规范建立阶段(第1-3周):第一周,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降低病耻感,激发参与动机,树立团体规范。具体活动有:①热身游戏“齐心协力”;②分享与讨论成员共有的因疾病带来的困扰;⑨讲解精神疾病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复发的危害及预防方法;④签订团体契约,互爱互信,保密保护。
  第二周,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正确看待服药及药物副作用;增强遵医嘱服药和复查的依从性。具体活动:①热身游戏“君子善假于物”;②分享与讨论对遵医嘱服药的看法、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经验与方法;⑨讲解抗精神病药物服用的特殊性与一般规律。
  第三周,目标为帮助成员学会识别复发的先兆并了解寻求帮助的途径。具体活动:①分享回忆发病过程与表现,总结发现先兆;②讲解预防复发和及时寻求帮助的方法与途径。
  社会技能训练与团体动力形成阶段(第4-10周):第四周,辅导目标为加强自我探索,依兴趣爱好帮助成员结伴。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纸笔训练“灵活的我”;⑨基于人际沟通分析疗法中PAC人格理论设计的自我认识活动,帮助成员了解个性的多面性;④纸笔训练与分享,应用PAC自我探索;⑤结对活动:结对共同参与课外娱乐活动。
  第五周,目标是继续利用PAC理论促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意识。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热身游戏“自我大乱斗”;⑨应用PAC理论分析理解自身的行为及相应认知特征;④家庭作业:PAC日记。   第六周,目标为增强成员情绪管理意识,了解情绪管理的方法。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与讨论家庭作业PAC日记(该两项活动持续至第12周,以下简列为“①②”);③热身游戏“情绪传递”;④讲授情绪管理的行为与认知管理法。
  第七周,目标是掌握情绪管理的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活动:①②,⑨讲授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④ABC练习;⑤放松训练。
  第八周,目标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应对因疾病造成的丧失。具体活动:①②,③分享与讨论疾病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影响与破坏。
  第九周,目标是学习人际沟通的一般性技巧。具体活动:①②,⑨热身游戏“你说我听”;④教师讲解人际沟通中听与说一般性技巧。
  第十周,目标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结交新朋友。具体活动:①②,⑨角色扮演“如何与陌生人开始交谈”;④讨论如何结交新朋友。
  希望建立与团体告别阶段(第11-14周):第11周,辅导目标是培养希望。具体活动:①②,⑨引导想象“十年后的我”;④分享对未来的憧憬。
  第12周,目标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具体活动:①②,③教师讲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与方法;④家庭作业:制定职业规划报告;⑤预告团体即将结束。
  第13周,目标是职业规划指导。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家庭作业职业规划报告;⑨角色扮演“模拟面试”。
  第14周,目标是处理分离情绪;将团体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结束与告别。具体活动:①回顾总结团体历程;②分享与讨论团体中获得经验及如何迁移到生活中;⑨成员间彼此告别,确立团体结束后彼此联系互相支持的方式。
  2干预效果与讨论
  2.1干预效果
  由于实际中高校精康期大学生群体规模较小,导致本研究的样本量无法采用量化分析来对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后续跟踪结果支持了实验干预的积极影响:团体结束后1年,6名团体成员学业状况良好,疾病未有复发或恶化,并且成员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人际交往而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对精康期大学生的团体辅导强调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而非改变症状,其原因在于:一是疾病造成的社会功能损害导致患者获得情感与人际支持受限,创造出一个成员能够被充分理解与接纳的交流平台是预防复发和疾病康复的重要环境基石;二是高度自我暴露潜在的诱使疾病复发的风险,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精康期大学生遵从医嘱、改善生活质量而非聚焦于消除症状。
  辅导中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团体成员本身的普同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疗效因子”,具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成员可以帮助彼此接纳自己,减轻病耻感和孤独感;二是在社会功能训练中,占据每次辅导至少40%时间的例行“日常生活经历分享”环节,为成员生活中经历各类大小事件提供了分享与支持的平台。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是结构化的,但活动过程并非是完全“被设计”的。在团体活动的中期,随着团体动力的形成,成员愈来愈主动地投入到团体生活中来,成员会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与需要主动提出讨论话题。例如第13周“模拟面试”活动,领导者制定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学业发展”的工作方向,但成员在前期活动中已主动提出要进行求职面试演练。这种“半结构化”的团体辅导形式,增加了成员的主动性,通过部分地实现成员的领导与控制权来增加其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与自信心。
  2.2高校精神健康工作中的法律困境
  由于我国201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缺乏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明确的法律界定,导致高校对精康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法律困境。法律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因此难以界定高校心里咨询人员对精康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属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范畴还是“心理治疗”的范畴。一方面学校具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已经出院复学的精康期大学生大多仍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仍具有“病人”身份,这使得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为这一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都可能因被界定为“心理治疗”而涉嫌违法。只有在法律中明确清晰地界定什么是“心理咨询”,哪些操作是属于“心理治疗”,才能保障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为该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合法性。
其他文献
摘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舆论主阵地、确保主流价值观有效传播的主渠道,其价值功能不可小觑。本研究基于“微时代”情境的思考,全面系统解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课程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科学化利用和发挥“微时代”情境下的有利条件、规避不利因素来推进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优化决策。  关键词 微时代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
期刊
摘要 新媒体是随着互联网技术诞生的全新媒介形式,兼具便捷性与实用性特点。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自媒体出现,将新媒体利用与研究推向高潮。但是,重新审视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明确新媒体使用者与受众之间的“数据错觉”,对于更好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证价值。  关键词 新媒体 核心价值观 学生 数据错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期刊
摘 要 高阶能力是21世纪我国产业调整升级后的职场新人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本文比较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尤其对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适应产业调整升级的课程重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构建过程。  关键词 高阶能力 高职教育 课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
期刊
摘要 关于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目前很多文献论述高职数学教学要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必要性,但都没提出一个具体融合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本论文以自动化控制类专业为例,论述高职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体系,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的实践体系、数学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的合适教学法:案例驱动教学法、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及必要性分析。  关键词 高职数学 数学与专业知识融合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小城市私家车以井喷的势头增长。私家车快速增加的数量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也对住宅小区车位供给能力提出了考验。本文以襄阳市区为例,实地走访43个小区,回收有效问卷194份,调研襄阳市区住宅小区停车现状,对襄阳市住宅小区停车供求矛盾及居民感受做出分析,对老旧小区及新建小区缓解停车难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住宅小区 停车 费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传统人文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价值观教育的不尽完善。根据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的精神和要求,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将我国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与当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适切性。  1 高职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与成因以及本文的主要思路。  高等职业教
期刊
摘要 留守儿童获得父母社会支持程度较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心理及行为问题较非留守儿童突出。本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建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路径:通过高校学生的支教服务,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构建家庭一学校一社区的“三位一书”社会支持网络,以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三位一体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期刊
摘 要 日本民办高校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中占绝对优势,而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相对逊色,尤其在科研方面,日本民办高校更是遥遥领先于中国民办高校。本论文以中国知名民办高校——H学院和日本首屈一指的私立名校——R大学为例,对中日民办高校科研制度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从中探究日本民办高校在科研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民办高校科研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科研工作的进步提供有益借鉴,对于发展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
期刊
摘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学习期,了解90后大学生学习状态的现状,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内外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效果,让大学生更好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习状态 90后大学生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89  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
期刊
摘要 翻转课堂是新课改形势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和自主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本文旨在探讨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几种课堂活动模式设计,如角色扮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借此达到丰富常规课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情境性,为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个性化的学习能力积淀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课堂模式设计 自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