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1例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转换为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诊断过程,并探索其与其他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病例的异同.方法 采用细胞涂片染色或化学染色方法对1例原发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转换为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病例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分析;采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RT-PCR技术进行融合基因的检测.并与
【机 构】
:
100710,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1例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转换为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诊断过程,并探索其与其他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病例的异同.方法 采用细胞涂片染色或化学染色方法对1例原发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转换为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病例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分析;采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RT-PCR技术进行融合基因的检测.并与2例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和1例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比较,了解这一罕见的急性白血病发生转化的特征.结果 转换前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在形态上表现为骨髓原始细胞占0.82,可见明显核仁,无Auer小体;免疫表型为造血相关抗原CD38和HLA-DR阳性,部分髓系抗原(CD13、CD56和CD11b)阳性,淋系抗原CD7阳性;其他髓系抗原(MPO、CD33和CD15)阴性,B系抗原(CD79a、CD19和CD22)阴性,T系抗原(胞内CD3、CD4和CD8)阴性.而转换后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在形态上表现为骨髓原始细胞极度增生,占0.42,嗜酸粒细胞增多,嗜碱粒细胞可见;免疫表型为造血相关抗原CD38和HLA-DR阳性,髓系抗原(MPO和CD13)阳性,B系抗原(CD19和CD79a)阳性,T系抗原(胞内CD3)阳性,淋系抗原CD7阳性.对照组白血病具有典型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均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和融合基因.结论 该病例诊断复杂,临床少见,综合分析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和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实验室特征对确诊十分重要,而免疫表型的变化是关键。
其他文献
ACS是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病理生理事件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了UA、NSTEMI和STEMI.这3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存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只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为繁荣我国检验医学事业,促进检验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依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实施杂志会员制度的相关规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继续实行VIP读者会员制。
2010年4月1日,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与国际权威临床检验标准制定机构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就在中国境内翻译并使用CLSI相关检验标准及操作规范一事达成协议。
重链病(heavy chain diseases,HCD)是一组临床少见的B淋巴细胞系浆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疾病,其特征是合成不完全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而不伴随有轻链的生成[1],致使血清和尿中出现大量游离的无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重链.该病根据重链的不同可进行免疫分型,以α型为最多见,其他类型也有报道,而ε重链病尚未见报道.自从1964年首例γ型重链病被Franklin等[2]报道以来,目前世界范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本刊从2009年5月15日起已开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网站及稿件远程管理系统。网站的开通,将为广大读者、作者、编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本刊网站,读者、作者、编者将能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及各专业学术会议的召开事宜。目前本刊有VIP会员1200余人,网站的开通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为VIP会员提供优质服务。
目的 探讨I-FISH技术检测MM基因组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CC技术(常规R显带)和I-FISH技术[包括GLP13q14(RB1基因)、GLP17p13.1(P53基因)、GLP13q14.3(D13S319)、GLP1q21及GLP14q32(IgH基因)DNA序列探针]分别对20例初治的MM患者(按Bataille分期,Ⅰ期7例、Ⅱ期5例、Ⅲ期8例)进行基因组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MM染
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又名阿萨希丝孢酵母,系毛孢于菌属中的一种,为酵母样真菌[1].目前认为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免疫缺陷患者各种机会性感染,也是毛孢子菌病最多见的敏病菌[2].该菌既可引起表浅部位感染又可伴随血行播散进而导致深部感染,且患者预后差.2009年12月我们从1例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多次分离到该菌,现报告如下。
目的 描述新型突变喹诺酮耐药基因Smqnr及其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初步探讨Smqnr基因与喹诺酮抗生素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鉴定采用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采用标准琼脂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氯霉素、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恶)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7种抗生素对44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全长Smq
病历摘要 患儿女,2岁,石家庄市某县人.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有轻微咳嗽,体温最高38.5 ℃,口服退热药物(具体不详)可降至正常,3~4 d后再次反复发热.当地查血常规提示贫血(具体不详,未见化验单),给予口服铁剂治疗,效果欠佳。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是Kato和Torigoe于1977年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分离出来的鳞状上皮相关抗原TA4的亚单位,与鳞状细胞癌、子宫颈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临床鲜见血清SCC—Ag在多种皮肤病中升高的报道。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血清SCC—Ag水平,分析探讨SCC—Ag在各种皮肤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