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普通物质,终于被直接看到了?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子物质(baryonic matter),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4.9%。但就算这4.9%,也没有全部被发现。不过,事情最近有了一些转机。法国天文学家终于直接观测到星系际温热介质,这正是失踪的重子物质的可能成分。
  宇宙的质量由重子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这3大类构成,三者分别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4.9%、26.8%和68.3%。其中,暗物质是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物质,而暗能量是主导宇宙膨胀的能量。相較于这些特性神奇、至今仍未被我们找到的神秘组成部分,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子物质,即普通物质,则显得平平无奇。
  但是,就算是这平平无奇的普通物质,也有30%的质量“丢失不见”了。
  丢失的质量
  目前,天文学家已经通过两种策略估算出重子物质的质量占比。
  第一种策略利用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根据含宇宙学常数的冷暗物质模型(Λ Cold Dark Matter model)对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推测,可以得知重子物质占宇宙质量的4.9%。
  另一种则是对大爆炸核合成时核反应的计算,预测重子物质质量占比。在此之前,由于大爆炸核合成阶段的参数问题,两种手段得出的重子物质占比有些许差异。而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根据在意大利的地下核天体物理实验室获得的大爆炸核合成时期的参数,修正了此前的计算。由此,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实现了统一——两种理论都告诉我们,重子物质质量占宇宙质量的4.9%。
  但是,这4.9%中的30%却无法通过观测发现。这就是所谓的重子缺失问题(missing baryon problem)。
  根据各类天体光度和质量的比例(即光质比),我们就能根据宇宙中不同来源的光来估计其对应的质量。根据射电、光学、X射线等多波段观测,科学家已经明确了光致电离气体(photoionized gas)、星系际温热介质(WHIM,warm-hot intergalactic medium)、星系(galaxies)、星系周介质(CGM,circumgalactic medium)、星系团内介质(ICM,Intracluster medium)、冷气体(cold gas)这些重子物质各自大致的质量比。
  然而2017年之前,上述所有物质加起来也只占到理论预测的70%。剩余的30%就是丢失的重子物质。考虑到观测条件的限制,科学家认为丢失的质量最可能存在星系际温热介质里。也就是说,对于星系际温热介质的质量估计可能太过于保守。
  宇宙中有一张由纤维状结构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星系就坐落在这张网络的节点上,而连接这些节点的,就是弥散在宇宙中的星系际温热介质。这种丝线状的物质是温度105K—107K的等离子体,其分布非常稀疏,温度难以被X射线望远镜探测到,因此当时没人能直接观测到这种气体。
  伦敦大学学院的理查德·埃利斯(Richard Ellis)曾说过:“我们已经发明的仪器中没有能直接观察到这种气体的,迄今为止,这种气体的存在仍然是一种猜想。”
  浮出水面
  2017年,两组科学家分别表示,他们找到了分布在宇宙纤维网络结构中的星系际温热介质。
  由于难以直接观测,科学家转而使用SZ效应(Sunyaev-Zel'dovich effect)间接寻找星系际温热介质。SZ效应是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在和宇宙中的高能电子碰撞,即逆康普顿散射(Inverse Compton scattering),使光子获得能量,从而改变光子能量分布。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穿过星系际温热介质时,同样也会发生这样的效应。
  两个团队在斯隆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的观测结果中选择了超过100万对星系。他们将星系对之间区域中,由普朗克卫星测得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信号堆叠起来,使微弱的信号起伏可以被识别。随后,他们利用SZ效应对这一信号进行计算,发现这些区域的物质密度比其他地方高,其质量足以形成纤维结构,从而间接发现了星系际温热介质。
  而近日,参与了上述研究的两组团队之一——巴黎萨克雷大学空间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终于在X射线波段直接找到了星系际温热介质。
  他们选择了15165条已经在斯隆数字巡天中得到确认的大型宇宙纤维结构,再将伦琴卫星(ROSAT,30年前发射)得到的X射线信号堆叠起来,最终发现纤维位置和X射线的空间分布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说,他们检测到了来自宇宙网中热气体的X射线,并测得其温度约为3×106K。
  首次直接观测到星系际温热介质的结果,使得天文学家有望在将来开展更精细的探测。2019年发射的伦琴卫星的继任者——eROSITA——也会提供精度更高的观测数据。伴随着进一步的探测,人们将能够对星系际温热介质进行更加直接、精细的观测。届时,星系际温热介质的含量或将被改写,而那些失踪的重子物质也可能最终露出真容。
其他文献
银河系中心球面成分(又称凸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楚,凸起中是否存在年轻恒星一度引发争议。近日,国际天体物理学家小组在银河系中心周围尘埃云中发现了从未见过的原始气体和恒星团。他们将这类新的由大量原始物体“遗迹”组成的恒星系统命名为“凸起的化石碎片”,这些原始物体在120亿年前诞生了银河系。研究结果发表于14日的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  研究人员在分析利勒1号时发现了这一新系统。利勒1号是一个
期刊
深邃的星空,埋藏着无数奥秘,叩问2020年的宇宙苍穹,阵阵回响唤起惊奇与敬畏无数:人类首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绘制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不可能存在”的中等质量黑洞……宇宙的秘密,正在一点点被揭开。或是身边的天文奇观,或是地外的生命迹象,我们总在追问的路上,渴望收获更多。  宇宙还我们以新知,并以更多未知引领我们遥望未来。银河系边界探清后,“身边”的星系究竟有多少?借助引力波首次探测到中等质量
期刊
NASA的牵牛星号登月舱。该月面着陆器设计为月球开发的首个机器,能够向月球及在月球表面运输15公吨的设备。一旦登月站建成,人类就可以在月球上开采原料等等。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接下来的50年里,即便是保守估计,也将有20亿至30亿人涌入汽车、房屋和最新科技产品等市场。随着人口高峰即将到来,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也日益严峻——渔业崩溃、沥青砂耗尽以及野生动物不见踪迹的枯木林。  多么惨淡的前景!疫情肆虐再
期刊
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为人们展现了跳蚤這类常见寄生昆虫不为人知的进化史。研究发现,跳蚤的分类学“地位”比通常认为的更低。它们的祖先可能并不吸血,体型可达现代跳蚤的4倍左右。  “我们用最新的基因组学等方法,将跳蚤的基因数据与其他昆虫比对。这好比在基因层面让跳蚤‘认祖归宗’。”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介绍,经典分类学理论
期刊
摘要: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中形成规模较大的空区与悬顶,其上覆岩层空区顶板的的崩落与破裂动态演化是影响采场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掌握上覆岩层中崩落、开裂范围及发展趋势,防止突发性的大规模动力地压灾害的发生,根据相似性理论制作物理模型模拟采空区的顶板及地表,通过自制加载系统竖向加载模型使之破坏,观察试件破坏形式,并通过静态电阻应变仪探究采空区顶板破裂形式、破裂规律以及应变变化情况,以期为研
期刊
18世纪早期,繁荣前夜的伦敦正淹没在深沉的黑暗之中。伦敦的黑暗不只是比喻,也是字面意义上的——夜晚的街道缺少灯光,盗抢横行,暴力犯罪层出不穷,在城区夜行是一个极不明智的选择。  1736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安装、运行街灯。这种街灯被称为教区油灯,从日落一直点亮到日出。几年内,夜间犯罪随之大大减少。这照亮黑暗都市的灯光,来自大洋彼岸殖民地的大海。  带来光明的主角  夜来时,南太基人望不见
期刊
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等多种细胞器组成的细胞内膜系统高效支撑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将单个细胞视作浩瀚宇宙,各细胞器就是宇宙星空中的点点繁星。如果要解开细胞器在重要细胞活动规律中的深邃奥秘,就需要深入解析细胞器的组分构成及其作用模式;其中,生命“暗物质”长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对细胞稳态和疾病发生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其作为细胞器组分的分布规律并参与细胞调控的研究尚少。  近日,浙江大学
期刊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题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体激活过程中结构重塑的分子机理》的论文,2020年11月27日在《科学》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此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处于激活状态的剪接体2.5埃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该结构是目前报道的最高分辨率的剪接体结构,首次展示了剪接体状态转变过程中的“动力驱动”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最新研究表明,月球陨坑数量超乎人们的想象,现已发现10万多个陨坑。  利用月球探测器收集的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月球中低纬度地区发现至少10.9万个陨坑,现记录的月球表面陨坑数量比之前多十几倍,该发现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这是迄今最大的月球陨坑数据库,可以自动提取月球中低纬度地区陨坑分布状况。碰撞陨坑形成于流星撞击过程,此类陨坑遍布月球表面。我们可以将月球表面的碰撞陨坑
期刊
今年是故宫建成的第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  600年前,永乐十八年(1420年),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的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告天下,这座紫禁城(今故宫)已建成。  从建成之日起,它就是北京的中轴线。至今仍是。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字型里的“口”,当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