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世界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砖瓦。除了桥梁,没有一幢房屋,可以凌空站立,用它的脊梁展示木头和沙石的重量。
礼屏公祠还是图纸上的线条时,就遭遇了极大的挫折,这是卢绍勋没有料到的意外阻力。
卢绍勋在家乡盘桓了多日,最终看中了南面村的一块地。除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些风水因素之外,卢绍勋最满意的是这里临河,一条活着的河流连接珠江和南海,让人的心宽阔和平坦。后来的运输,那些巨大而沉重如山的木头和石料,证明了卢绍勋的远见。
礼屏公祠在图纸上一帆风顺,却在征地过程中遇到了那个固执得如同顽石的邻居。其他几户人家对乡贤卢绍勋提出的高价拆迁补偿、并在附近免费建造一幢新屋的条件非常满意,这种从天而降的好事让村里那些无关的乡邻都眼红了。谁知幸福并不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接受的真理,那个拒不拆迁的邻居昂着头,满不在乎地说,房屋虽旧,却是老祖宗手里传下来的遗产,如果败在自己手中,那是儿孙最大的忤逆和不孝。卢绍勋的耐心和道理几乎磨破了嘴皮,那人却丝毫不为金钱和新屋所动。
碰上了一个撞上墙壁不转弯的犟人,卢绍勋除了三番五次上门游说之外,再也没有了其他办法。银元的光泽在乡间的土屋里黯然失色。光绪二十二年的时候,虎门乃至中国,都没有发明“钉子户”这个如今走红的名词。那个不肯拆迁的农民,也没有维权、用汽油和煤气抵抗强行拆迁的想法,他认准了卢绍勋的为人,同时也明白财大气粗的卢礼屏家族,不是仗势欺人的恶霸。
卢绍勋在邻居的铜墙铁壁面前头破血流,但是一个行善积德的人没有愤怒。他只是无奈地叹了一口长气,这个诚实的富翁,没有看穿对方的心思。他不知道,就在礼屏公祠的计划在心里酝酿的时候,一个云游的风水先生,在那幢土屋里看出了异样。半仙说,这屋建在龙脉上,两代之后,主人必大富大贵。邻居保守天机,把惊天的秘密深深地埋在心里,他不能让礼屏公祠破坏自己的风水,他要用性命来维护那个家族未来人丁兴旺、财富滚滚的想象。
二
清朝光绪时代的所有中国建筑,绝无杂交西方砖瓦的血缘。只有岭南东莞虎门那幢平常的礼屏公祠,传承着人类建筑最高贵的精神。从公平和平等的文明意义来说,礼屏公祠是一幢与西方建筑,尤其是德国波茨坦磨坊相通的纪念碑。
礼屏公祠的图纸终于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残缺了。卢绍勋知道,这种残缺是无法修补的,它具有一种天定的意味。那天,卢绍勋来到祖坟前,在鸡鸭鱼肉的祭祀中展开了蓝图。卢绍勋明白,只有在这种阴阳两界的沟通中,祖先可以看到人世的现实,给后人前行的指引。
卢绍勋是独自一人来到祖先的安寢之地的,他不愿别人打扰先人的安静,更不想让他人窥见自己内心的隐秘。叩完头之后,卢绍勋默默念道,公祠难全,是子孙的不孝,如以势欺人,用官府的力量逼迫拆屋,却是人性的大恶……
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太阳的余晖像一炉热炭倾泻在人间,远处的海面上,跳动着金色的光影。在芳草萋萋的静穆中,卢绍勋听见了祖先的教喻。
卢绍勋的无奈,记载在了线装的族谱中:“……计所谋择地十有余年,并约费万余金,连先君日前买下屋宇方能凑足,尚有些少地方未能凑成,乃抱缺憾。大抵谋事不能完全,使留此以见天地无全功也。”这些处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简洁文字,暗合了卢绍勋面对九泉之下先祖时的复杂心情。
礼屏公祠在卢绍勋心里的变动,那个邻居是一无所知的。他每天数次走出家门,来到卢家用石灰和绳子丈量和画线的土地上,看到其他几户人家搬走,看到他们的土屋被夷成平地,他没有感到压力,唯一让他感受到的,只有忧虑。
忧虑是种在邻居内心深处的一粒稗种,它是会发酵的。邻居担心的是,建成后的礼屏公祠是一棵大树,而他的祖屋,只是大树旁边的一株野草。宏大的祠堂建成之后,土屋的光线,将会被卢家的威势财富遮盖;出行的道路,将会被祠堂坚硬的砖墙堵死。
邻居的固执和倔强,并没有在卢礼屏无声的教喻中变成钉子。图纸上的变动和修改,成了卢绍勋唯一的选择。在平面的蓝图上,礼屏公祠所有的线条都以横平竖直的结构呈现在纸上。修改之后的建筑,它后院的左边,被锋利的刀刃切去了一角,“祠堂左路与右路后部不齐,总体西北角位置缺一块不能补齐。”
中国人的建筑,最讲究的是完整和对称。一幢失去了对称的祠堂,即使占地再大,用料再精,也无法称之为圆满。
礼屏公祠的动工,从无奈和残缺开始。
这是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卢礼屏已经去世十三个年头了。
一百二十年过去了,后人已经无法考证礼屏公祠奠基的那个日子。但我们可以相信,懂风水的卢绍勋一定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那天风和日丽,水稻正在扬花,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淡淡的香味。几乘八抬官轿列着队从太平镇上过来,鸣锣开道,威风八面,这种罕见的风景让远近的百姓都围拢观看。在热烈的鞭炮声中,百姓们看到了靖康盐场大使、东莞巡检司、驿丞和知县老爷等一行官员走出官轿,来到屋场里。那个拒绝拆迁的邻居在奠基的喜庆和官员的威仪中悄悄溜走了,细心的卢绍勋看到了这个情节。但是没有人从他迎客的笑容中看到他内心的波澜。
官府老爷的出动,让光绪年间的钉子户终于感到了压力和恐惧,他的双腿有些颤抖,卢绍勋的目光从他身上不经意扫过的时候,他似乎感到了皮鞭的力量和肉体的疼痛。
礼屏公祠的图纸和建筑工地上的石灰线,让知县大人看出了蹊跷。对一个财大气粗的乡绅的软弱,知县大人的脸上露出了不屑和诧异的神情。
卢绍勋在知县大人的威仪面前微微一笑,他用一首诗瞬间改变了权力的表情。卢绍勋谦恭地说,父亲在世之时,教我们背了一首大学士张英的诗。
东莞知县突然中了魔法,他被一首二百多年前的诗瞬间击倒了。饱读经书的知县大人知道,当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他知道“六尺巷”的典故和“宰相肚里好撑船”的来历。
东莞知县回过头去,他不愿卢绍勋看到自己的脸红。然后,他轻轻地用純正的东莞方言,在心里吟诵了那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三
卢礼屏的商业帝国在香港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创办了华人慈善医院——东华医院和东华三院。之后又牵头成立了保良局,担任了东华三院总理和保良局总理。这是他人生中的顶峰,也是卢氏家族辉煌的开头。卢礼屏的成就和业绩,为日后礼屏公祠的图纸,画上了第一根线条。
礼屏公祠在中国的纸上萌芽的时候,欧洲的波茨坦磨坊已经成了一处驰名的人文景观。每天,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瞻仰者,来到那幢矮小陈旧的磨坊前,抚摸那些带着威廉皇帝体温的砖石。如果历史能够巧合与相逢,那么,19世纪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打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盖一座行宫的想法和中国富商卢绍勋想在故乡虎门建一座祠堂的计划是不谋而合的。
威廉一世的行宫选在风景优美的市郊,那里没有拆迁和征地的障碍,德国皇帝对行宫的建筑和郊野的风水非常满意。一个国家的风景,通过森林、湖泊、河流、草地像诗与画一般进入到主人的眼里。
但是,不久之后,威廉一世眼中渐渐生长了一个障碍物,一座古老的磨坊立在行宫的前边,它让皇帝的目光不能看得更远,久而久之,那个磨坊变成了一个钉子,让他的目光生痛。这是他当初的一个疏忽。
内务大臣领了皇帝的圣旨,拿了一大笔钱,找到了磨坊主人。威廉一世以为这笔钱足可以在大地上抹去一座磨坊的所有痕迹。谁知磨坊主并没有被金钱打动,那人说,磨坊是祖宗传下的财产,我的任务就是维护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
威廉一世听了大臣的禀报,丝毫也没有生气,他似乎看穿了磨坊主人的心思,他说,提高补偿,一定要把磨坊买下来。
然而,权力的傲慢和金钱的诱惑在平民面前铩羽而归,磨坊主那句再多的钱我也不卖祖宗的硬话刺伤了皇帝的自尊,威廉一世生气了,他派出了宫廷卫队,把磨坊强拆了。
威廉一世的命令代表了一个国家权力的意志。皇帝站在行宫宽敞的阳台上,看着那幢让他目光疼痛的磨坊灰飞烟灭。由于距离的阻隔,皇帝没有看到平民的抵抗,磨坊主的愤怒超越了暴力,通过卫队士兵之口到达了威廉一世身边。磨坊主说,皇帝当然位高权重,但国家尚有法律,国家还有讲理的地方,我一定要让司法来作裁判!
威廉皇帝没有想到德国的地方法院真的作了一幢磨坊的裁判。德国的法院眼中没有皇帝和权威,只有事实与因果。法院判决了皇帝败诉,并且限期恢复被权力拆毁了的磨坊。
威廉一世的故事在法律面前画上了一个句号,直到他的生命结束,磨坊的那根眼中钉肉中刺始终在他的心里疼痛。然而数十年之后,戏剧性的情节上演了,九泉之下的皇帝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历史会以一种重回的形式再现,不过结局却是一种意外,一种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意外。
这时,故事的主角已经换成了磨坊主的儿子和威廉二世。磨坊主的儿子几乎被穷困压垮了,一筹莫展之下,他决定将磨坊卖给威廉二世。在他的心里,威廉二世将会接受这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从此以后,磨坊消失,行宫获得了更好的视野,威廉一世皇帝官司失败的耻辱将在地球上彻底抹去。
磨坊主的儿子很快就收到了威廉二世的亲笔信,还有六千马克。威廉二世说,你经济拮据,赠你六千马克度过困难。但是,磨坊不能出卖,更不能拆除,这座磨坊已经成为德意志国家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见证。同时也是一个家族的光荣所在,这是一幢应该世世代代传承的建筑。
在卢绍勋的眼里,本世纪之内欧洲德国的波茨坦磨坊和亚洲中国虎门的农家土屋之间突然产生了某种关联。已经动工了的礼屏公祠,应该用建筑的残缺换来一种精神的完美。
四
礼屏公祠,是卢绍勋和他的兄弟们花重金兴建的私人祠堂的名字。他的父亲卢礼屏,是这幢即将屹立在故乡大地上的宏大建筑中的香火和精神。
卢礼屏出生的时候,他的先祖已经在虎门村头这片土地上繁衍了十八代。十八代先人的足跡在漫长的时光中漫漶不清了,但后人知道的是,十八代先祖皆因家境贫寒无法读书识字,而春种秋收,田间劳作是先祖们共同的特点。
一个家族的转机出现在卢礼屏的人生中。十四岁就下田耕种的少年,由于在塾馆中短暂的启蒙,胸中的一群繁体汉字便屡屡激起冲动,他不满足于像父辈一样与泥土打一生交道,与贫穷一世相安。二十四岁那年,他与本土南面乡的陈廷珏、陈高爵兄弟登上了被当地人称为大眼鸡的货运木船,开始了前程未卜的远行。卢礼屏不知道路途多远,需要多少时日,也不知道苍茫的大海上有多少风险,他唯一知道的是美国旧金山,那个目的地,就是世界的尽头,也是他梦想挣钱改变人生的希望。
从侍弄土地的农民到挖掘石头的矿工,这是卢礼屏来到美国之后的身份转变。加刺科尔金矿,让卢礼屏的人生一片黑暗,他从来没有看到过金子的闪光。幽深的矿井,每天都让生命胆寒。
死神第一次来临的时候,隐身于一场天崩地裂的暴雨,洪水猛涨,世界像垃圾一样漂浮在水上。卢礼屏和两个同乡困在矿洞里,三个昼夜,没有任何食物充饥,矿灯也在恐惧中慢慢熄灭。在暗无天日的大地深处,卢礼屏一次次看到了死神恐怖的狰狞。
超过了黄金救援72小时的卢礼屏和他的同伴,命不该绝,洪水没有熬过人求生的意志而退去,他们在水退之后自行爬出了矿洞。当见到光明的那一瞬间,卢礼屏泪流满面。他知道自己大难不死,却尚未理解这句古语中潜藏的谶言意味——必有后福。
幸福在死亡退去之后迅速降临了。那一天,卢礼屏在开采的矿石中发现了异常。他把另外两个在洪水围困中逃生从而结下生死之交的同乡叫来。经验告诉他们,这些外表普通的矿石,都是含量极高的乌金。意外的欣喜击倒了卢礼屏的两个伙伴,只有冷静沉着的卢礼屏,想到了藏匿的方法,然后在时间的掩护下,逐渐转移这些让他们终生无忧的巨大财富。
上帝赐予的幸运,卢礼屏和他的伙伴极其幸福地接受了。这是卢礼屏在异国挖到的第一桶金。对于上帝的旨意,卢礼屏守口如瓶。这个秘密横跨了广阔无边的大洋,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我多次来到礼屏公祠,在时光中猜测,仍然无法破译那笔财富的真实数字,“巨大”,只是个不确定的形容词,可让人隐隐看到那些乌金的冰山一角。 卢礼屏离开矿井,回到了地面,阳光以天堂般的金色顿时让他紧张的生命松弛下来。衣食无忧了,卢礼屏自言自语地仰天长叹。
衣食无忧是不会让一个世代贫穷的异国淘金者满足和停滞不前的,穷人的哲学是勤劳和纯朴。很快,卢礼屏勤快的身影出现在合记杂货店里,这是卢礼屏在别人的信任与介绍下创办的一份生意。他用心经营,货物流转,变成阿拉伯数字在账簿上一帆风顺,饱经风霜的脸上悄悄开出了花朵。
一个发了横财的人没有想过要在异国他乡扎根。二十六岁那年,家里的书信不断越过辽阔的大洋到达他的身边,在亲情面前,金钱突然软弱无力起来。卢礼屏在汉字中听到了父亲生病时痛苦的呻吟,他没有犹豫,立即把生意的股份出让给了一个中国侨商,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到家乡的卢礼屏延续了中国人致富之后的传统,那些带着异国血汗的钱财,在卢礼屏手中变成了田产。他兴修宗祠,重修祖坟,他建房置业的范围突破了故乡的边界,扩展到了东莞、番禺、南海、广州等地。他还赋予了金钱慈善的特性,向穷人施医赠药,扶贫济困。虎门的溥善堂、育婴堂、太平医院和广济医院等公共设施,都通过砖瓦和钢筋水泥,记录了卢礼屏捐款的善行和慈悲。
卢礼屏的美名在南粤大地的标志性建筑中传播,许多名人绅士慕名前来拜访,他们看到了一个乐善好施者的人生传奇,一个人的口碑,在晚清的夕阳里生长挺拔。
五
礼屏公祠,仅仅二百五十天就从图纸走到了地面。后人用纪实的语言描述了这幢建筑的华丽和精致:“礼屏公祠,完全是典型的岭南近代古建筑的风格,建制为硬山式等级,坡屋顶的卷棚顶结构,墙体以青砖砌筑,立面有石雕过梁,顶端檐口有木雕花衽和雕花艺术瓦脊和细部的绘画装饰,这些花纹和画面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寓意吉祥祝福的彩饰。整体祠宇端庄而不失秀美,古朴而不失典雅。由于时代的进步、建筑材料的更新,梁下柱边用上了钢筋三角支架,墙体上设置了钢架玻璃窗户。基本完整地保留着中国汉文化建筑风格的祠堂,外观整体对外封闭,院落里空间开放,有三间进深,中间夹有两个天井,麻石墙基;宽近20米,进深40多米,占地800多平方米;整体沿纵轴线对称布置。祠堂的大门双扇对开,斑驳厚重的大门每扇皆由罕见的整块木头制成,还有粗壮且跨度较大的整木梁柱,可以想见所用树木材质的巨大。”
在那些完整而且巨大的木质梁柱面前,我的想象终于同光绪二十二年的卢绍勋接轨了。我不得不佩服卢绍勋为祠堂选址的目光和远见,超越了风水因素的运输便利,那一条连通珠江和南海的河流,是后人赞叹的原因。
卢礼屏生前的光耀和死后的哀荣,在礼屏公祠落成之日得到了最好的體现。光绪皇帝的朝廷用“荣禄大夫”的荣耀追赠这个慈悲善良的富商,恭亲王和一品大员四川布政使陈谲题写的“福善修仁”“礼屏公祠”牌匾,以及庆亲王、荣禄、李鸿章等朝廷重臣赠送的楹联等礼物,让珠江三角洲乡间的一座祠堂镀上了金子般的辉煌。空前的隆重,让行善积德四个古老的汉字焕发了耀眼的光芒。
细心的东莞知县终于发现了礼屏公祠的与众不同之处。知县大人从祠堂左侧那个门楣上刻着“青云巷”三字的巷子走进去,在尽头右转,终于看到了祠堂后面的风景。那个在天下的所有理由面前毫不动摇的邻居,他的祖屋完整地与礼屏公祠并列在太阳底下,这条小巷,正是礼屏公祠为一幢土屋留的通道,也是商贾巨富与乡间贫民和谐共处的见证。
祠堂是沉默的建筑,所有的青砖红瓦麻石钢铁都拒绝叙述,它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文字表现。礼屏公祠木柱上的对联,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一个家族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锡类喜推恩惟乐善好施桑梓至今隆石望;
艰难思韧业赖孙贤子孝频繁永世荐馨香。
礼屏公祠在喜庆的鞭炮醒狮中落成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德国波茨坦磨坊,正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参观。其中有许多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站在那座沧桑的磨坊前,胸中涌动着人权的意识和法律的神圣庄严。
六
我的笔在纸上缓慢爬行的时候,一条信息跨越千山万水到达了身边。这是一个当代礼屏公祠和波茨坦磨坊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却不是一个幸运的宠儿。
新华社消息称,凌晨,河南新郑市龙湖镇张红伟夫妇在睡梦中被多名陌生人撬门掳走,并被带到墓地控制近4小时,待夫妻回家后发现,四层小楼已经连夜被拆成了废墟。
张红伟的经历立即使我想起了礼屏公祠和波茨坦磨坊。发生在地球上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故事,共同之处都是房屋拆迁,不同之处则是人的命运。在个人私有财产的捍卫中,张红伟和卢绍勋邻居、波茨坦磨坊主人都是弱者,他们的对立面,则是开发商、富商乡绅和皇帝。拆迁户是他们共同的身份。这三个毫无关联的事件,有的已被时光湮没,有的正被世人瞻仰,而最新的这个谜案,则正在被人关注。
《南方都市报》的短评认为,这样的剧情想必连编剧都会叹为观止,如今却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拆迁的各种策略与奇闻,过去已有无数新闻报道,概括来说,无非是拆迁者无所不用其极,而被拆迁者则是悲情地固守家园。
“漫天要价”,是官方对张红伟事件的原因解释。这四个汉字,是城市建设拆迁已成为常态的现实中,权力强加给弱者的道德十字架。如果满足张红伟的补偿要求,拆迁户将不会成为阻力。那么,卢绍勋邻居和波茨坦磨坊主人在超标准的金钱面前,依然不让步的执着岂不成了文学的虚构与想象?
在相似的背景之下,卢绍勋的邻居拒绝拆迁成了佳话,磨坊主拒绝拆迁成了司法公正的经典,而张红伟的拒绝拆迁,则成了权力的暴力表演和弱者的命运悲剧。
房屋拆迁的历史是漫长的,任何一座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繁华街道,都可以看到砖瓦的呻吟和人性的表情。南京,这个中华民国曾经的首都,那条12公里长的中山大道,就上演过一场拆迁的戏剧。
南京市长刘纪文主持了中山路的建设工程,这个和卢礼屏相同籍贯的东莞人,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过良好的口碑,但在中山路建设的拆迁中,他遇到了超越我们当下想象的坚硬“钉子”。 这些“钉子”以一个群体的面目出现,他们是中山路建设工程的拆迁户。由于拆迁补偿款不足以购买新房或建造新房,400多户人家拒绝了政府的补偿方案,不肯离开目前的栖身之所。在官方的强拆威胁到每一个人生存的时候,拆迁户和许多同情他们的市民聚集在一起,走上了街头。国家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在国民政府的大楼里一筹莫展,请愿的市民让他感到了锅里的热度。
人类的拆迁历史,在统治者那里,就是一部棘手的历史。不敢直接面對民众的国民政府高官们,共同推举冯玉祥出头,平息民怨。
任何一个杰出的人物,都是国家这台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冯玉祥出现在了他最适合的现场。
冯玉祥是国民政府高官中对先总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民生”内涵和本质理解最深实践最勤的人。他不仅仅将民生二字挂在嘴上,而且身体力行。粗茶淡饭,他已成了习惯,即使宴请客人,包括国家领袖蒋介石,饭桌上也只有两菜一汤。日常生活中,冯玉祥也总是一身粗布衣裤,以至让人从衣饰上把他当成了普通百姓。这个当官不像官的人,给人留下了深深的亲民印象。所以,在南京市民流行请愿反对拆迁的民怨中,冯玉祥就成了平息风波的最佳人选了。
1928年的那段历史,冯玉祥把它记载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
南京城内大拆房子。蒋介石叫南京市政府拆民房,展宽大马路。市政府就在地图上画了两道线,线里限两星期拆完,不拆的公家替他们拆。南京的老百姓集合了一两万人到国民政府来请愿,蒋他们不出去,就推我出去给请愿的代表讲话。我说:“最好你请别人去,若我出去对人民说话,恐怕说出话来得罪朋友。”结果还是推我出去。
冯玉祥的话温和沉稳,每一个常见的普通汉字平淡不惊,所有高官,包括蒋介石在内,都没有对他话中潜藏的意思作出负面的判断和预测。
冯玉祥以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和军政部长的身份走出了政府大楼,走到了愤怒的民众面前。此时此刻,冯玉祥平息战火化解矛盾的唯一武器,只有语言,只有态度。
在突发性事件面前,没有任何下属为他拟就讲话稿,冯玉祥也丝毫没有让下属准备书面材料的意思,他用一段任何秘书都写不出来的即席讲话,让满腔怒火的市民们鼓起掌来。那掌声的热烈程度,超过了天边的雷声。
冯玉祥说,市政府要拆房,假若能首先给你们盖上房,叫你们再搬出去,那是好的;若没盖好房,硬叫你们搬出去那就不对。这是中华民国,不是中华官国。人民既是主人,官吏就是仆人,仆人应当为主人做事,应当讨主人的喜欢……
掌声突然爆发了,一个人的声音被万人的掌声淹没,彻底淹没。冯玉祥用微笑等待掌声退潮。当现场重新安静下来之后,冯玉祥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威廉一世皇帝和波茨坦磨坊。
一个有皇帝的国家,还不敢拆人民的房。我们是民主国家,若不得我们的同意,谁敢来拆房呀!冯玉祥用这句铿锵有力的话,结束了他的演讲。
掌声雷动!
有的时候,掌声是可以凝固的,它让后人记住了一段历史。
七
没有一个人的寿命比建筑长久。所以,地球上的纪念性建筑,无不与人有关,那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一个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古人,他的血脉和精神,通过坚硬的材料和庄严的造型,传承给了子孙和后世。
我数次走进礼屏公祠,在空旷的砖墙上看到卢礼屏卢绍勋以及他们后人的照片,时光就会在每一块砖瓦上展开。历史不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后人心中,我只有通过青云巷,走到祠堂的尽头,在转向之后,看到那幢比礼屏公祠更苍老的祖屋。卢礼屏家族分蘖开枝,它的众多后人分散在香港、天津、上海、广州以及美国、加拿大。空寂的祠堂里,时光漫漶,那栋把祠堂切割之后依然立在古老土地上的小屋,一百多年来,始终与祠堂为伴;那个邻居的后人,依然在祖屋中繁衍,如今,他们成了礼屏公祠的守护者。只有他们,知道礼屏公祠深处的秘密,知道一百二十年时光中那些青苔的寂寞,知道青云巷里的人性故事。
一百二十年后的礼屏公祠,成了东莞的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和旅游隔着遥远的距离,所以这幢建筑门可罗雀。德国的波茨坦磨坊漂洋过海进入到许多中国人的心中,但礼屏公祠却未走出虎门半步。
历史是个粗心的莽汉,它经常在时光面前掉以轻心。作为正史的《虎门镇志》,仅仅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安置了礼屏公祠,它轻描淡写地记叙了这幢建筑的年龄和生平,却对青云巷的人性故事讳莫如深。在历史面前,后人常常选择性遗忘。
东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在砖瓦的年轮上,那些金碧辉煌的现代建筑都是礼屏公祠的后代。所有建筑,在它们的出生证上,都记录着它们出生之前征地、补偿、拆迁的过程。不过,如今的所有建筑,都把这个必然的成长过程当作生产时的羊水、胞衣和呻吟加以掩饰。华丽的表象,让成长中的美女帅哥忘记了母亲分娩时的刻骨疼痛。
礼屏公祠静静地立在一个城镇化建设风起云涌、房屋拆迁随处可见的新时代,在房屋消失的尘埃中,没有人能够看到那张一百二十年前的图纸,更没有人从祠堂经过时留心建筑的残缺。但是,时光漫漶流失,建筑凝固成了心灵的音乐。在人性的善良和人格的平等面前,野草最终开成了鲜花。
在虎门所有的建筑中,只有礼屏公祠敞开胸怀,让人眺望到了它出世之前的精卵。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卢绍勋手上的那把皮尺,当软带上那些寸、尺、丈的计量单位奔跑着向前时,卢绍勋就会不自觉地放松手中的丈量。每一寸单位,虽然都是白银光洋,但他知道,一厘一分,对于那些因拆迁而离开这块土地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礼屏公祠的砖瓦木石,就这样注入了公平、慈善的基因。一幢建筑的长寿,就这样成了必然。
八
在我的惆怅面前,已有学者用眼光和论文弥补了东莞地方文史的粗疏。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李哲扬博士,在他的《古建筑礼屏公祠的建筑风格与特点》论文中,用专业眼光对礼屏公祠的年代、格局、形制、细节、特点与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对相关的历史人物,近代省港知名的传奇富翁——卢赓扬(礼屏)作了介绍,并对建筑的历史价值作出了客观评价。 李哲扬用注重对比、关注细节和文质并重概括了礼屏公祠的特点,认为礼屏公祠用料精良,加工工艺上乘,设计品位高雅,就建筑的工艺水平而言,不在久负盛名的广州陈家祠之下。“与省内其他时间相约的近代富家祠堂相比,礼屏公祠的成功就贵在‘惜墨留白’,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华丽丰富,以财力堆砌令人目眩的繁杂琐碎的细节,体现出的是一种儒雅、内敛、自信的气度,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趣神韵——文质彬彬,这对于卢赓扬(礼屏)家族这样的暴发户而言尤为难得。这除了当时主事营建设计人员的素质外,还是卢赓扬(礼屏)勤俭沉稳的道德準则在其中发生了作用,也使这座祠堂成为他一生行事做人准则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李哲扬博士的论文是科学严谨的认证,它能让人信服,让后世的砖瓦敬佩。那些令人感动的情节,却让一个采风的写作者发现了时光深处的光芒。民间传说中,卢绍勋许诺,愿以黄金铺地,买下邻居的那幢祖屋。用闪光的黄金铺满那些不长稻菽的土地,这种交换体现了卢绍勋的诚意和心情,这种价值严重背离的交易在人类历史上绝无先例,它甚至远远超过了威廉一世皇帝对磨坊主的大方。在人类的巧合中,卢绍勋的邻居成了波茨坦磨坊主的转世,他们用至死不回头的倔强检验了权贵和富商的人格以及耐心,也让自己的坚持与顽固成就了人类尊重、平等和司法公正的经典。
民间传说是有情感色彩和褒贬态度的创作,它超越了学术论文的客观和冷静。故事描述了历史的生动细节,由于那家人埋藏了半仙的预言,所有人都猜测不透他拒绝出让的目的。卢家的一切努力就像消失在水上的一个泡沫,那户人家成为了胜利者。然而,那户故意刁难卢家的人家生活发生了变故,穷困潦倒。乡邻们的一致解释是,那户人家恶意占人风水,行事缺德,招致了报应。此时的卢家,却不计前嫌,一次次地接济了他们。
民间传说隐藏着善恶因果的基因,所以,我在这个传说面前一次次地联想起了威廉二世,我的想象总是在礼屏公祠和波茨坦磨坊之间飞翔。遥远的中国和德国两幢不同风格的建筑之间突然产生了善良、公正以及法律神圣的关联。
在礼屏公祠面前,严谨的学者和科学的论文也发出了一座特殊的建筑讲述了一个教人向善故事的感叹。
建筑是人的作品,所有的建筑都有重量。与故宫、人民大会堂的面积、历史和雄伟壮观以及知名度相比,我身边的礼屏公祠微不足道。但是,若以重量衡量,一幢小小的祠堂,却可以让天平倾斜,使大厦坍塌。
责任编辑 张颐雯
世界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砖瓦。除了桥梁,没有一幢房屋,可以凌空站立,用它的脊梁展示木头和沙石的重量。
礼屏公祠还是图纸上的线条时,就遭遇了极大的挫折,这是卢绍勋没有料到的意外阻力。
卢绍勋在家乡盘桓了多日,最终看中了南面村的一块地。除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些风水因素之外,卢绍勋最满意的是这里临河,一条活着的河流连接珠江和南海,让人的心宽阔和平坦。后来的运输,那些巨大而沉重如山的木头和石料,证明了卢绍勋的远见。
礼屏公祠在图纸上一帆风顺,却在征地过程中遇到了那个固执得如同顽石的邻居。其他几户人家对乡贤卢绍勋提出的高价拆迁补偿、并在附近免费建造一幢新屋的条件非常满意,这种从天而降的好事让村里那些无关的乡邻都眼红了。谁知幸福并不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接受的真理,那个拒不拆迁的邻居昂着头,满不在乎地说,房屋虽旧,却是老祖宗手里传下来的遗产,如果败在自己手中,那是儿孙最大的忤逆和不孝。卢绍勋的耐心和道理几乎磨破了嘴皮,那人却丝毫不为金钱和新屋所动。
碰上了一个撞上墙壁不转弯的犟人,卢绍勋除了三番五次上门游说之外,再也没有了其他办法。银元的光泽在乡间的土屋里黯然失色。光绪二十二年的时候,虎门乃至中国,都没有发明“钉子户”这个如今走红的名词。那个不肯拆迁的农民,也没有维权、用汽油和煤气抵抗强行拆迁的想法,他认准了卢绍勋的为人,同时也明白财大气粗的卢礼屏家族,不是仗势欺人的恶霸。
卢绍勋在邻居的铜墙铁壁面前头破血流,但是一个行善积德的人没有愤怒。他只是无奈地叹了一口长气,这个诚实的富翁,没有看穿对方的心思。他不知道,就在礼屏公祠的计划在心里酝酿的时候,一个云游的风水先生,在那幢土屋里看出了异样。半仙说,这屋建在龙脉上,两代之后,主人必大富大贵。邻居保守天机,把惊天的秘密深深地埋在心里,他不能让礼屏公祠破坏自己的风水,他要用性命来维护那个家族未来人丁兴旺、财富滚滚的想象。
二
清朝光绪时代的所有中国建筑,绝无杂交西方砖瓦的血缘。只有岭南东莞虎门那幢平常的礼屏公祠,传承着人类建筑最高贵的精神。从公平和平等的文明意义来说,礼屏公祠是一幢与西方建筑,尤其是德国波茨坦磨坊相通的纪念碑。
礼屏公祠的图纸终于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残缺了。卢绍勋知道,这种残缺是无法修补的,它具有一种天定的意味。那天,卢绍勋来到祖坟前,在鸡鸭鱼肉的祭祀中展开了蓝图。卢绍勋明白,只有在这种阴阳两界的沟通中,祖先可以看到人世的现实,给后人前行的指引。
卢绍勋是独自一人来到祖先的安寢之地的,他不愿别人打扰先人的安静,更不想让他人窥见自己内心的隐秘。叩完头之后,卢绍勋默默念道,公祠难全,是子孙的不孝,如以势欺人,用官府的力量逼迫拆屋,却是人性的大恶……
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太阳的余晖像一炉热炭倾泻在人间,远处的海面上,跳动着金色的光影。在芳草萋萋的静穆中,卢绍勋听见了祖先的教喻。
卢绍勋的无奈,记载在了线装的族谱中:“……计所谋择地十有余年,并约费万余金,连先君日前买下屋宇方能凑足,尚有些少地方未能凑成,乃抱缺憾。大抵谋事不能完全,使留此以见天地无全功也。”这些处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简洁文字,暗合了卢绍勋面对九泉之下先祖时的复杂心情。
礼屏公祠在卢绍勋心里的变动,那个邻居是一无所知的。他每天数次走出家门,来到卢家用石灰和绳子丈量和画线的土地上,看到其他几户人家搬走,看到他们的土屋被夷成平地,他没有感到压力,唯一让他感受到的,只有忧虑。
忧虑是种在邻居内心深处的一粒稗种,它是会发酵的。邻居担心的是,建成后的礼屏公祠是一棵大树,而他的祖屋,只是大树旁边的一株野草。宏大的祠堂建成之后,土屋的光线,将会被卢家的威势财富遮盖;出行的道路,将会被祠堂坚硬的砖墙堵死。
邻居的固执和倔强,并没有在卢礼屏无声的教喻中变成钉子。图纸上的变动和修改,成了卢绍勋唯一的选择。在平面的蓝图上,礼屏公祠所有的线条都以横平竖直的结构呈现在纸上。修改之后的建筑,它后院的左边,被锋利的刀刃切去了一角,“祠堂左路与右路后部不齐,总体西北角位置缺一块不能补齐。”
中国人的建筑,最讲究的是完整和对称。一幢失去了对称的祠堂,即使占地再大,用料再精,也无法称之为圆满。
礼屏公祠的动工,从无奈和残缺开始。
这是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卢礼屏已经去世十三个年头了。
一百二十年过去了,后人已经无法考证礼屏公祠奠基的那个日子。但我们可以相信,懂风水的卢绍勋一定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那天风和日丽,水稻正在扬花,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淡淡的香味。几乘八抬官轿列着队从太平镇上过来,鸣锣开道,威风八面,这种罕见的风景让远近的百姓都围拢观看。在热烈的鞭炮声中,百姓们看到了靖康盐场大使、东莞巡检司、驿丞和知县老爷等一行官员走出官轿,来到屋场里。那个拒绝拆迁的邻居在奠基的喜庆和官员的威仪中悄悄溜走了,细心的卢绍勋看到了这个情节。但是没有人从他迎客的笑容中看到他内心的波澜。
官府老爷的出动,让光绪年间的钉子户终于感到了压力和恐惧,他的双腿有些颤抖,卢绍勋的目光从他身上不经意扫过的时候,他似乎感到了皮鞭的力量和肉体的疼痛。
礼屏公祠的图纸和建筑工地上的石灰线,让知县大人看出了蹊跷。对一个财大气粗的乡绅的软弱,知县大人的脸上露出了不屑和诧异的神情。
卢绍勋在知县大人的威仪面前微微一笑,他用一首诗瞬间改变了权力的表情。卢绍勋谦恭地说,父亲在世之时,教我们背了一首大学士张英的诗。
东莞知县突然中了魔法,他被一首二百多年前的诗瞬间击倒了。饱读经书的知县大人知道,当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他知道“六尺巷”的典故和“宰相肚里好撑船”的来历。
东莞知县回过头去,他不愿卢绍勋看到自己的脸红。然后,他轻轻地用純正的东莞方言,在心里吟诵了那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三
卢礼屏的商业帝国在香港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创办了华人慈善医院——东华医院和东华三院。之后又牵头成立了保良局,担任了东华三院总理和保良局总理。这是他人生中的顶峰,也是卢氏家族辉煌的开头。卢礼屏的成就和业绩,为日后礼屏公祠的图纸,画上了第一根线条。
礼屏公祠在中国的纸上萌芽的时候,欧洲的波茨坦磨坊已经成了一处驰名的人文景观。每天,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瞻仰者,来到那幢矮小陈旧的磨坊前,抚摸那些带着威廉皇帝体温的砖石。如果历史能够巧合与相逢,那么,19世纪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打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盖一座行宫的想法和中国富商卢绍勋想在故乡虎门建一座祠堂的计划是不谋而合的。
威廉一世的行宫选在风景优美的市郊,那里没有拆迁和征地的障碍,德国皇帝对行宫的建筑和郊野的风水非常满意。一个国家的风景,通过森林、湖泊、河流、草地像诗与画一般进入到主人的眼里。
但是,不久之后,威廉一世眼中渐渐生长了一个障碍物,一座古老的磨坊立在行宫的前边,它让皇帝的目光不能看得更远,久而久之,那个磨坊变成了一个钉子,让他的目光生痛。这是他当初的一个疏忽。
内务大臣领了皇帝的圣旨,拿了一大笔钱,找到了磨坊主人。威廉一世以为这笔钱足可以在大地上抹去一座磨坊的所有痕迹。谁知磨坊主并没有被金钱打动,那人说,磨坊是祖宗传下的财产,我的任务就是维护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
威廉一世听了大臣的禀报,丝毫也没有生气,他似乎看穿了磨坊主人的心思,他说,提高补偿,一定要把磨坊买下来。
然而,权力的傲慢和金钱的诱惑在平民面前铩羽而归,磨坊主那句再多的钱我也不卖祖宗的硬话刺伤了皇帝的自尊,威廉一世生气了,他派出了宫廷卫队,把磨坊强拆了。
威廉一世的命令代表了一个国家权力的意志。皇帝站在行宫宽敞的阳台上,看着那幢让他目光疼痛的磨坊灰飞烟灭。由于距离的阻隔,皇帝没有看到平民的抵抗,磨坊主的愤怒超越了暴力,通过卫队士兵之口到达了威廉一世身边。磨坊主说,皇帝当然位高权重,但国家尚有法律,国家还有讲理的地方,我一定要让司法来作裁判!
威廉皇帝没有想到德国的地方法院真的作了一幢磨坊的裁判。德国的法院眼中没有皇帝和权威,只有事实与因果。法院判决了皇帝败诉,并且限期恢复被权力拆毁了的磨坊。
威廉一世的故事在法律面前画上了一个句号,直到他的生命结束,磨坊的那根眼中钉肉中刺始终在他的心里疼痛。然而数十年之后,戏剧性的情节上演了,九泉之下的皇帝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历史会以一种重回的形式再现,不过结局却是一种意外,一种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意外。
这时,故事的主角已经换成了磨坊主的儿子和威廉二世。磨坊主的儿子几乎被穷困压垮了,一筹莫展之下,他决定将磨坊卖给威廉二世。在他的心里,威廉二世将会接受这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从此以后,磨坊消失,行宫获得了更好的视野,威廉一世皇帝官司失败的耻辱将在地球上彻底抹去。
磨坊主的儿子很快就收到了威廉二世的亲笔信,还有六千马克。威廉二世说,你经济拮据,赠你六千马克度过困难。但是,磨坊不能出卖,更不能拆除,这座磨坊已经成为德意志国家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见证。同时也是一个家族的光荣所在,这是一幢应该世世代代传承的建筑。
在卢绍勋的眼里,本世纪之内欧洲德国的波茨坦磨坊和亚洲中国虎门的农家土屋之间突然产生了某种关联。已经动工了的礼屏公祠,应该用建筑的残缺换来一种精神的完美。
四
礼屏公祠,是卢绍勋和他的兄弟们花重金兴建的私人祠堂的名字。他的父亲卢礼屏,是这幢即将屹立在故乡大地上的宏大建筑中的香火和精神。
卢礼屏出生的时候,他的先祖已经在虎门村头这片土地上繁衍了十八代。十八代先人的足跡在漫长的时光中漫漶不清了,但后人知道的是,十八代先祖皆因家境贫寒无法读书识字,而春种秋收,田间劳作是先祖们共同的特点。
一个家族的转机出现在卢礼屏的人生中。十四岁就下田耕种的少年,由于在塾馆中短暂的启蒙,胸中的一群繁体汉字便屡屡激起冲动,他不满足于像父辈一样与泥土打一生交道,与贫穷一世相安。二十四岁那年,他与本土南面乡的陈廷珏、陈高爵兄弟登上了被当地人称为大眼鸡的货运木船,开始了前程未卜的远行。卢礼屏不知道路途多远,需要多少时日,也不知道苍茫的大海上有多少风险,他唯一知道的是美国旧金山,那个目的地,就是世界的尽头,也是他梦想挣钱改变人生的希望。
从侍弄土地的农民到挖掘石头的矿工,这是卢礼屏来到美国之后的身份转变。加刺科尔金矿,让卢礼屏的人生一片黑暗,他从来没有看到过金子的闪光。幽深的矿井,每天都让生命胆寒。
死神第一次来临的时候,隐身于一场天崩地裂的暴雨,洪水猛涨,世界像垃圾一样漂浮在水上。卢礼屏和两个同乡困在矿洞里,三个昼夜,没有任何食物充饥,矿灯也在恐惧中慢慢熄灭。在暗无天日的大地深处,卢礼屏一次次看到了死神恐怖的狰狞。
超过了黄金救援72小时的卢礼屏和他的同伴,命不该绝,洪水没有熬过人求生的意志而退去,他们在水退之后自行爬出了矿洞。当见到光明的那一瞬间,卢礼屏泪流满面。他知道自己大难不死,却尚未理解这句古语中潜藏的谶言意味——必有后福。
幸福在死亡退去之后迅速降临了。那一天,卢礼屏在开采的矿石中发现了异常。他把另外两个在洪水围困中逃生从而结下生死之交的同乡叫来。经验告诉他们,这些外表普通的矿石,都是含量极高的乌金。意外的欣喜击倒了卢礼屏的两个伙伴,只有冷静沉着的卢礼屏,想到了藏匿的方法,然后在时间的掩护下,逐渐转移这些让他们终生无忧的巨大财富。
上帝赐予的幸运,卢礼屏和他的伙伴极其幸福地接受了。这是卢礼屏在异国挖到的第一桶金。对于上帝的旨意,卢礼屏守口如瓶。这个秘密横跨了广阔无边的大洋,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我多次来到礼屏公祠,在时光中猜测,仍然无法破译那笔财富的真实数字,“巨大”,只是个不确定的形容词,可让人隐隐看到那些乌金的冰山一角。 卢礼屏离开矿井,回到了地面,阳光以天堂般的金色顿时让他紧张的生命松弛下来。衣食无忧了,卢礼屏自言自语地仰天长叹。
衣食无忧是不会让一个世代贫穷的异国淘金者满足和停滞不前的,穷人的哲学是勤劳和纯朴。很快,卢礼屏勤快的身影出现在合记杂货店里,这是卢礼屏在别人的信任与介绍下创办的一份生意。他用心经营,货物流转,变成阿拉伯数字在账簿上一帆风顺,饱经风霜的脸上悄悄开出了花朵。
一个发了横财的人没有想过要在异国他乡扎根。二十六岁那年,家里的书信不断越过辽阔的大洋到达他的身边,在亲情面前,金钱突然软弱无力起来。卢礼屏在汉字中听到了父亲生病时痛苦的呻吟,他没有犹豫,立即把生意的股份出让给了一个中国侨商,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到家乡的卢礼屏延续了中国人致富之后的传统,那些带着异国血汗的钱财,在卢礼屏手中变成了田产。他兴修宗祠,重修祖坟,他建房置业的范围突破了故乡的边界,扩展到了东莞、番禺、南海、广州等地。他还赋予了金钱慈善的特性,向穷人施医赠药,扶贫济困。虎门的溥善堂、育婴堂、太平医院和广济医院等公共设施,都通过砖瓦和钢筋水泥,记录了卢礼屏捐款的善行和慈悲。
卢礼屏的美名在南粤大地的标志性建筑中传播,许多名人绅士慕名前来拜访,他们看到了一个乐善好施者的人生传奇,一个人的口碑,在晚清的夕阳里生长挺拔。
五
礼屏公祠,仅仅二百五十天就从图纸走到了地面。后人用纪实的语言描述了这幢建筑的华丽和精致:“礼屏公祠,完全是典型的岭南近代古建筑的风格,建制为硬山式等级,坡屋顶的卷棚顶结构,墙体以青砖砌筑,立面有石雕过梁,顶端檐口有木雕花衽和雕花艺术瓦脊和细部的绘画装饰,这些花纹和画面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寓意吉祥祝福的彩饰。整体祠宇端庄而不失秀美,古朴而不失典雅。由于时代的进步、建筑材料的更新,梁下柱边用上了钢筋三角支架,墙体上设置了钢架玻璃窗户。基本完整地保留着中国汉文化建筑风格的祠堂,外观整体对外封闭,院落里空间开放,有三间进深,中间夹有两个天井,麻石墙基;宽近20米,进深40多米,占地800多平方米;整体沿纵轴线对称布置。祠堂的大门双扇对开,斑驳厚重的大门每扇皆由罕见的整块木头制成,还有粗壮且跨度较大的整木梁柱,可以想见所用树木材质的巨大。”
在那些完整而且巨大的木质梁柱面前,我的想象终于同光绪二十二年的卢绍勋接轨了。我不得不佩服卢绍勋为祠堂选址的目光和远见,超越了风水因素的运输便利,那一条连通珠江和南海的河流,是后人赞叹的原因。
卢礼屏生前的光耀和死后的哀荣,在礼屏公祠落成之日得到了最好的體现。光绪皇帝的朝廷用“荣禄大夫”的荣耀追赠这个慈悲善良的富商,恭亲王和一品大员四川布政使陈谲题写的“福善修仁”“礼屏公祠”牌匾,以及庆亲王、荣禄、李鸿章等朝廷重臣赠送的楹联等礼物,让珠江三角洲乡间的一座祠堂镀上了金子般的辉煌。空前的隆重,让行善积德四个古老的汉字焕发了耀眼的光芒。
细心的东莞知县终于发现了礼屏公祠的与众不同之处。知县大人从祠堂左侧那个门楣上刻着“青云巷”三字的巷子走进去,在尽头右转,终于看到了祠堂后面的风景。那个在天下的所有理由面前毫不动摇的邻居,他的祖屋完整地与礼屏公祠并列在太阳底下,这条小巷,正是礼屏公祠为一幢土屋留的通道,也是商贾巨富与乡间贫民和谐共处的见证。
祠堂是沉默的建筑,所有的青砖红瓦麻石钢铁都拒绝叙述,它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文字表现。礼屏公祠木柱上的对联,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一个家族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锡类喜推恩惟乐善好施桑梓至今隆石望;
艰难思韧业赖孙贤子孝频繁永世荐馨香。
礼屏公祠在喜庆的鞭炮醒狮中落成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德国波茨坦磨坊,正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参观。其中有许多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站在那座沧桑的磨坊前,胸中涌动着人权的意识和法律的神圣庄严。
六
我的笔在纸上缓慢爬行的时候,一条信息跨越千山万水到达了身边。这是一个当代礼屏公祠和波茨坦磨坊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却不是一个幸运的宠儿。
新华社消息称,凌晨,河南新郑市龙湖镇张红伟夫妇在睡梦中被多名陌生人撬门掳走,并被带到墓地控制近4小时,待夫妻回家后发现,四层小楼已经连夜被拆成了废墟。
张红伟的经历立即使我想起了礼屏公祠和波茨坦磨坊。发生在地球上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故事,共同之处都是房屋拆迁,不同之处则是人的命运。在个人私有财产的捍卫中,张红伟和卢绍勋邻居、波茨坦磨坊主人都是弱者,他们的对立面,则是开发商、富商乡绅和皇帝。拆迁户是他们共同的身份。这三个毫无关联的事件,有的已被时光湮没,有的正被世人瞻仰,而最新的这个谜案,则正在被人关注。
《南方都市报》的短评认为,这样的剧情想必连编剧都会叹为观止,如今却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拆迁的各种策略与奇闻,过去已有无数新闻报道,概括来说,无非是拆迁者无所不用其极,而被拆迁者则是悲情地固守家园。
“漫天要价”,是官方对张红伟事件的原因解释。这四个汉字,是城市建设拆迁已成为常态的现实中,权力强加给弱者的道德十字架。如果满足张红伟的补偿要求,拆迁户将不会成为阻力。那么,卢绍勋邻居和波茨坦磨坊主人在超标准的金钱面前,依然不让步的执着岂不成了文学的虚构与想象?
在相似的背景之下,卢绍勋的邻居拒绝拆迁成了佳话,磨坊主拒绝拆迁成了司法公正的经典,而张红伟的拒绝拆迁,则成了权力的暴力表演和弱者的命运悲剧。
房屋拆迁的历史是漫长的,任何一座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繁华街道,都可以看到砖瓦的呻吟和人性的表情。南京,这个中华民国曾经的首都,那条12公里长的中山大道,就上演过一场拆迁的戏剧。
南京市长刘纪文主持了中山路的建设工程,这个和卢礼屏相同籍贯的东莞人,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过良好的口碑,但在中山路建设的拆迁中,他遇到了超越我们当下想象的坚硬“钉子”。 这些“钉子”以一个群体的面目出现,他们是中山路建设工程的拆迁户。由于拆迁补偿款不足以购买新房或建造新房,400多户人家拒绝了政府的补偿方案,不肯离开目前的栖身之所。在官方的强拆威胁到每一个人生存的时候,拆迁户和许多同情他们的市民聚集在一起,走上了街头。国家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在国民政府的大楼里一筹莫展,请愿的市民让他感到了锅里的热度。
人类的拆迁历史,在统治者那里,就是一部棘手的历史。不敢直接面對民众的国民政府高官们,共同推举冯玉祥出头,平息民怨。
任何一个杰出的人物,都是国家这台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冯玉祥出现在了他最适合的现场。
冯玉祥是国民政府高官中对先总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民生”内涵和本质理解最深实践最勤的人。他不仅仅将民生二字挂在嘴上,而且身体力行。粗茶淡饭,他已成了习惯,即使宴请客人,包括国家领袖蒋介石,饭桌上也只有两菜一汤。日常生活中,冯玉祥也总是一身粗布衣裤,以至让人从衣饰上把他当成了普通百姓。这个当官不像官的人,给人留下了深深的亲民印象。所以,在南京市民流行请愿反对拆迁的民怨中,冯玉祥就成了平息风波的最佳人选了。
1928年的那段历史,冯玉祥把它记载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
南京城内大拆房子。蒋介石叫南京市政府拆民房,展宽大马路。市政府就在地图上画了两道线,线里限两星期拆完,不拆的公家替他们拆。南京的老百姓集合了一两万人到国民政府来请愿,蒋他们不出去,就推我出去给请愿的代表讲话。我说:“最好你请别人去,若我出去对人民说话,恐怕说出话来得罪朋友。”结果还是推我出去。
冯玉祥的话温和沉稳,每一个常见的普通汉字平淡不惊,所有高官,包括蒋介石在内,都没有对他话中潜藏的意思作出负面的判断和预测。
冯玉祥以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和军政部长的身份走出了政府大楼,走到了愤怒的民众面前。此时此刻,冯玉祥平息战火化解矛盾的唯一武器,只有语言,只有态度。
在突发性事件面前,没有任何下属为他拟就讲话稿,冯玉祥也丝毫没有让下属准备书面材料的意思,他用一段任何秘书都写不出来的即席讲话,让满腔怒火的市民们鼓起掌来。那掌声的热烈程度,超过了天边的雷声。
冯玉祥说,市政府要拆房,假若能首先给你们盖上房,叫你们再搬出去,那是好的;若没盖好房,硬叫你们搬出去那就不对。这是中华民国,不是中华官国。人民既是主人,官吏就是仆人,仆人应当为主人做事,应当讨主人的喜欢……
掌声突然爆发了,一个人的声音被万人的掌声淹没,彻底淹没。冯玉祥用微笑等待掌声退潮。当现场重新安静下来之后,冯玉祥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威廉一世皇帝和波茨坦磨坊。
一个有皇帝的国家,还不敢拆人民的房。我们是民主国家,若不得我们的同意,谁敢来拆房呀!冯玉祥用这句铿锵有力的话,结束了他的演讲。
掌声雷动!
有的时候,掌声是可以凝固的,它让后人记住了一段历史。
七
没有一个人的寿命比建筑长久。所以,地球上的纪念性建筑,无不与人有关,那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一个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古人,他的血脉和精神,通过坚硬的材料和庄严的造型,传承给了子孙和后世。
我数次走进礼屏公祠,在空旷的砖墙上看到卢礼屏卢绍勋以及他们后人的照片,时光就会在每一块砖瓦上展开。历史不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后人心中,我只有通过青云巷,走到祠堂的尽头,在转向之后,看到那幢比礼屏公祠更苍老的祖屋。卢礼屏家族分蘖开枝,它的众多后人分散在香港、天津、上海、广州以及美国、加拿大。空寂的祠堂里,时光漫漶,那栋把祠堂切割之后依然立在古老土地上的小屋,一百多年来,始终与祠堂为伴;那个邻居的后人,依然在祖屋中繁衍,如今,他们成了礼屏公祠的守护者。只有他们,知道礼屏公祠深处的秘密,知道一百二十年时光中那些青苔的寂寞,知道青云巷里的人性故事。
一百二十年后的礼屏公祠,成了东莞的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和旅游隔着遥远的距离,所以这幢建筑门可罗雀。德国的波茨坦磨坊漂洋过海进入到许多中国人的心中,但礼屏公祠却未走出虎门半步。
历史是个粗心的莽汉,它经常在时光面前掉以轻心。作为正史的《虎门镇志》,仅仅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安置了礼屏公祠,它轻描淡写地记叙了这幢建筑的年龄和生平,却对青云巷的人性故事讳莫如深。在历史面前,后人常常选择性遗忘。
东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在砖瓦的年轮上,那些金碧辉煌的现代建筑都是礼屏公祠的后代。所有建筑,在它们的出生证上,都记录着它们出生之前征地、补偿、拆迁的过程。不过,如今的所有建筑,都把这个必然的成长过程当作生产时的羊水、胞衣和呻吟加以掩饰。华丽的表象,让成长中的美女帅哥忘记了母亲分娩时的刻骨疼痛。
礼屏公祠静静地立在一个城镇化建设风起云涌、房屋拆迁随处可见的新时代,在房屋消失的尘埃中,没有人能够看到那张一百二十年前的图纸,更没有人从祠堂经过时留心建筑的残缺。但是,时光漫漶流失,建筑凝固成了心灵的音乐。在人性的善良和人格的平等面前,野草最终开成了鲜花。
在虎门所有的建筑中,只有礼屏公祠敞开胸怀,让人眺望到了它出世之前的精卵。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卢绍勋手上的那把皮尺,当软带上那些寸、尺、丈的计量单位奔跑着向前时,卢绍勋就会不自觉地放松手中的丈量。每一寸单位,虽然都是白银光洋,但他知道,一厘一分,对于那些因拆迁而离开这块土地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礼屏公祠的砖瓦木石,就这样注入了公平、慈善的基因。一幢建筑的长寿,就这样成了必然。
八
在我的惆怅面前,已有学者用眼光和论文弥补了东莞地方文史的粗疏。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李哲扬博士,在他的《古建筑礼屏公祠的建筑风格与特点》论文中,用专业眼光对礼屏公祠的年代、格局、形制、细节、特点与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对相关的历史人物,近代省港知名的传奇富翁——卢赓扬(礼屏)作了介绍,并对建筑的历史价值作出了客观评价。 李哲扬用注重对比、关注细节和文质并重概括了礼屏公祠的特点,认为礼屏公祠用料精良,加工工艺上乘,设计品位高雅,就建筑的工艺水平而言,不在久负盛名的广州陈家祠之下。“与省内其他时间相约的近代富家祠堂相比,礼屏公祠的成功就贵在‘惜墨留白’,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华丽丰富,以财力堆砌令人目眩的繁杂琐碎的细节,体现出的是一种儒雅、内敛、自信的气度,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趣神韵——文质彬彬,这对于卢赓扬(礼屏)家族这样的暴发户而言尤为难得。这除了当时主事营建设计人员的素质外,还是卢赓扬(礼屏)勤俭沉稳的道德準则在其中发生了作用,也使这座祠堂成为他一生行事做人准则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李哲扬博士的论文是科学严谨的认证,它能让人信服,让后世的砖瓦敬佩。那些令人感动的情节,却让一个采风的写作者发现了时光深处的光芒。民间传说中,卢绍勋许诺,愿以黄金铺地,买下邻居的那幢祖屋。用闪光的黄金铺满那些不长稻菽的土地,这种交换体现了卢绍勋的诚意和心情,这种价值严重背离的交易在人类历史上绝无先例,它甚至远远超过了威廉一世皇帝对磨坊主的大方。在人类的巧合中,卢绍勋的邻居成了波茨坦磨坊主的转世,他们用至死不回头的倔强检验了权贵和富商的人格以及耐心,也让自己的坚持与顽固成就了人类尊重、平等和司法公正的经典。
民间传说是有情感色彩和褒贬态度的创作,它超越了学术论文的客观和冷静。故事描述了历史的生动细节,由于那家人埋藏了半仙的预言,所有人都猜测不透他拒绝出让的目的。卢家的一切努力就像消失在水上的一个泡沫,那户人家成为了胜利者。然而,那户故意刁难卢家的人家生活发生了变故,穷困潦倒。乡邻们的一致解释是,那户人家恶意占人风水,行事缺德,招致了报应。此时的卢家,却不计前嫌,一次次地接济了他们。
民间传说隐藏着善恶因果的基因,所以,我在这个传说面前一次次地联想起了威廉二世,我的想象总是在礼屏公祠和波茨坦磨坊之间飞翔。遥远的中国和德国两幢不同风格的建筑之间突然产生了善良、公正以及法律神圣的关联。
在礼屏公祠面前,严谨的学者和科学的论文也发出了一座特殊的建筑讲述了一个教人向善故事的感叹。
建筑是人的作品,所有的建筑都有重量。与故宫、人民大会堂的面积、历史和雄伟壮观以及知名度相比,我身边的礼屏公祠微不足道。但是,若以重量衡量,一幢小小的祠堂,却可以让天平倾斜,使大厦坍塌。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