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低年级教学的基础守护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_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获取信息、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纵观当下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训练偏向形式化、经验化的机械指导。这种完全偏离目标的机械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借助多种形式和路径,增强学生朗读的趣味性,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一、拓展想象式朗读,体悟文本语言之韵味
  1.朗读关键字词
  对于识字量不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大的障碍就是字词。所以,我们可以将关键性的字词和字眼作为朗读指导的垫脚石。
  如在《神州谣》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正式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出示了黄河、长江的图片,帮助学生在观察中相机理解“奔”“涌”“耸”等生字的意思,并认识到“奔”“涌”等字的朗读就应该富有力度,而读“耸”“长”等字时就应该将声音延长,为后续富有气势的朗读奠基。再比如朗读“酸溜溜、亮晶晶、红艳艳”等叠词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与词语相关的事物,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选择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先行朗读,就如同在唱歌之前先开嗓热身一样。虽然简单,但对于学生清晰地咬文嚼字,感受文字的质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揣摩重点语句
  除了关键性词语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前发声训练的载体推到核心语句上。课文中的语句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在课堂上用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对比诵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统编本教材《寒号鸟》一文有一句话:“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教师组织学生从“哆啰啰”感受到寒号鸟因为天气变冷全身发抖的样子,连说话都不流畅了,深度感知寒冷中的状态,从而读出窘迫懊悔的心境。再如有一些语句在情况不同时,由不同的人物来朗读,其语调和语气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也可以成为学生朗读的指导训练点。如《雪孩子》中“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的朗读指导,教师就设置了三种情境:第一种,如果小白兔走失了,妈妈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呢?第二种,如果雪孩子与小白兔玩耍时,雪孩子又会怎么喊出这句话呢?第三种,小白兔在路途中遇到危险了,雪孩子的喊法又会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对这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前热身练习,学生能够轻松面对,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了“要朗读先感知”的好习惯,逐步规避学生无意识状态下的“念经式”朗读。
  二、模仿迁移式朗读,体验文本语言之情境
  1.借助范讀,大道无痕走进文本情境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知识面又相对较窄,有时候难以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含,对文本内在情感的感知就会造成影响,自然也就不能顺势朗读出文本之意、文本之情、文本之境。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自己的范读,给予学生声情并茂的示范,让语文课堂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如《做一只小虫子》一文中写小虫子的伙伴时,写到了屎壳郎、天牛等,从儿童的视角,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与它们相处的快乐。对这一段文字,教师就可以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通过展现小虫子被屎壳郎撞、被天牛顶的快乐,给学生以榜样的指引。
  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相机组织学生以积极模仿的策略尝试朗读,经过多次磨合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配音协调,巧妙生发朗读文本动力
  朗读配音,是技术条件成熟之后的一种训练学生诵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紧扣视频动画与文本语言描述的匹配性,强化视频与文字之间的对应联系,引领学生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用声音来诠释画面,用画面来辅助朗读,在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兴趣。
  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适时引导学生:“如果将演员的配音去除,你们还喜欢看吗?”学生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你们愿意做一回配音演员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涨。教师则出示救小白兔的片段,并相机让学生品味雪孩子焦急的语言和急切的动作,然后再播放关闭了声音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配音。学生顺势走进情境,在朗读中深化感知,在感知中促进朗读。在时机成熟之后,教师指名学生为视频配音,并拓展了其他动画片的视频,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得朗读充满了情感。科技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软件和产品的诞生,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肢体配合式朗读,深化文本体验之效果
  1.在动作中朗读
  身体语言学研究表明:动作和资源与人体的语言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可以借助各种身体动作和形态来表达自己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态度、情感,甚至是一些运用语言所无法描述的情感。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自身的身体语言帮助学生创设认知情境,积极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巧妙而自然地加入自己的肢体性语言。
  《拍手歌》一文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都非常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打拍子的方式,让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与学生的口头诵读有机结合。再如《黄山奇石》一文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猴子观海”等奇异的石块景观。在深入感受文本语言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朗读中尝试用动作模仿这些奇石所展现出来的形态,帮助学生在动作的配合下加深对文本的深入感知与理解。
  虽然同是反复朗读,但有了动作的渗透与加入,其效果与传统意义上机械的反复朗读相比,必然有着巨大优势。朗读时,学生动作的设置与呈现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对文本感知与理解的思维意识促动下生发出来的自然反射,可以有效增加朗读的兴趣和效果,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在表演中朗读
  喜爱表演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统编本低年级教材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非常适合学生表演。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故事的情境之中,感受故事情境下人物内在的认知情感,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完成生动而形象的朗读训练。
  在教学《狐狸分奶酪》一文时,可从课文的内容出发,运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和语言搭建平台,在学生熟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完成一场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进行合作小组的分工,自己分配角色,然后深入课文中描写这一角色的语言,进一步揣摩这一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把握人物角色定位以及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设置相关的动作和神情。有了这些参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就有了多维元素的支撑,在表演的过程中凸显了狐狸的狡猾、熊兄弟的老实。有的小组还动手为各个角色设计了头饰和指偶,有的小组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课文中的语言,还在自己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设置了很多契合这一人物的外加动作和对话。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和表演,不仅有效推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也对学生创造性语言的表达,形成了更加深入的感知与历练。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生动可感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朗读、感知语言的动力,同时借助热闹的场景,唤醒了学生的表达乐趣。这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又有效历练了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朗读能力的训练要从低年级夯实,教师要善于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多维而可感的情境,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意识,让琅琅书声始终伴随、萦绕在低年级课堂中,让学生在身心意识浸润的过程中核心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来源于生活,教材受篇幅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放眼于社会和生活,树立一种大语文观。统编本教材针对这种“受限”的不足,编排了“阅读链接”栏目,旨在对教材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选编“阅读链接”的理念  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课内、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增加储备量,拓展知识面,为终身学习奠定基
观察是习作的第一步,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习作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应用于日常习作中。利用观察活动对学生习作进行系统指导,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学生在习作视野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创设情境则能够弥补这一缺陷,进而对学生的观察形成有效的指导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结合农村小学特点进行习作的情境创设,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从观察意识的培养、观察素材的提取、习作
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编写体系,还有栏目设计等,都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更契合课标的精神,还更具有时代气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新旧教材之间的对比,结合异同明晰编者意图,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笔者以二年级上册阅读教学为例,谈谈新旧教材“异同”对比下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新旧教材“不变”对比下的教学策略  从其溯源来看,统编本教材是在人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教师的困扰,学生的“噩梦”,“假、大、空”等的习作现象屡见不鲜。而微习作以“微篇幅”“微话题”“微主题”等优势,更容易使学生乐于表达、勤于动笔。因此,笔者从随文“微习作”、阅读“微后感”、生活“微日记”三个方面,于“小微”洞见“大作”,探究小学高年级“微习作”教学的新模式。  一、习作常态化:“微习作”  “微习作”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它篇幅短小、切入点小
去年暑假,我带女儿畅畅开始了美国西海岸—黄石国家公园的行程。  历经11个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到达了美国。第一站,参观旧金山市区仿照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而建的市政厅,这是大人和孩子都不太能理解的,我们在里面正常参观,他们在一楼正常办公,尽管南京市政府也对外开放了,可那毕竟不是天天,而且绝无可能像美国这样随意。畅畅还特地去旧金山市政厅接待奥巴马的会议室参观了一下,据说顶部的金饰都是真的,墙壁的油画艺术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本方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主张引导学生要有意义地去学习,要求学生对阅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以此为方向展开教学,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想让该状况得到改变,就要摒弃“知识至上”的观点,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
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类课文,这些文章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寫景类课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中中年级的写景类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中年级学生写景类课文的学习现状  从统编本教材中年级的编排来看,在数量上比低年级有明显增加,此外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引导解疑释惑,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疑点”进行解疑释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  师:如果基于整体的视角展开分析,“
古诗词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思意趣的文化物象。教学古诗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在意象中寻觅诗词之美,就是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能让学生深悟诗词的优美意蕴,还能在学生心田播下文化的种子。  一、虚实相生,解构诗词之美  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通过虚实相生,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巧妙融合起来,在实境中营造出虚空的境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意象
家教案例  孩子要秋游去,我和孩子逛了超市,回来后又忙着做些小点心,把它们一一整理好,放进孩子的小背包里。孩子爸爸看我忙这忙那的,对孩子说:“你瞧,妈妈为了你的秋游,多累呀,快,谢谢妈妈。”哪知孩子说:“妈妈应该的,不用谢的!”孩子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他怎么这么想呢?联想到平时,孩子总是对我说:“妈妈,我的袜子呢,快给我拿来!”“我要吃鸡大腿,妈妈买给我吃!”我也总是满足他。我确实说过“妈妈照顾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