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获取信息、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纵观当下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训练偏向形式化、经验化的机械指导。这种完全偏离目标的机械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借助多种形式和路径,增强学生朗读的趣味性,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一、拓展想象式朗读,体悟文本语言之韵味
1.朗读关键字词
对于识字量不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大的障碍就是字词。所以,我们可以将关键性的字词和字眼作为朗读指导的垫脚石。
如在《神州谣》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正式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出示了黄河、长江的图片,帮助学生在观察中相机理解“奔”“涌”“耸”等生字的意思,并认识到“奔”“涌”等字的朗读就应该富有力度,而读“耸”“长”等字时就应该将声音延长,为后续富有气势的朗读奠基。再比如朗读“酸溜溜、亮晶晶、红艳艳”等叠词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与词语相关的事物,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选择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先行朗读,就如同在唱歌之前先开嗓热身一样。虽然简单,但对于学生清晰地咬文嚼字,感受文字的质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揣摩重点语句
除了关键性词语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前发声训练的载体推到核心语句上。课文中的语句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在课堂上用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对比诵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统编本教材《寒号鸟》一文有一句话:“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教师组织学生从“哆啰啰”感受到寒号鸟因为天气变冷全身发抖的样子,连说话都不流畅了,深度感知寒冷中的状态,从而读出窘迫懊悔的心境。再如有一些语句在情况不同时,由不同的人物来朗读,其语调和语气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也可以成为学生朗读的指导训练点。如《雪孩子》中“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的朗读指导,教师就设置了三种情境:第一种,如果小白兔走失了,妈妈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呢?第二种,如果雪孩子与小白兔玩耍时,雪孩子又会怎么喊出这句话呢?第三种,小白兔在路途中遇到危险了,雪孩子的喊法又会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对这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前热身练习,学生能够轻松面对,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了“要朗读先感知”的好习惯,逐步规避学生无意识状态下的“念经式”朗读。
二、模仿迁移式朗读,体验文本语言之情境
1.借助范讀,大道无痕走进文本情境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知识面又相对较窄,有时候难以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含,对文本内在情感的感知就会造成影响,自然也就不能顺势朗读出文本之意、文本之情、文本之境。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自己的范读,给予学生声情并茂的示范,让语文课堂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如《做一只小虫子》一文中写小虫子的伙伴时,写到了屎壳郎、天牛等,从儿童的视角,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与它们相处的快乐。对这一段文字,教师就可以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通过展现小虫子被屎壳郎撞、被天牛顶的快乐,给学生以榜样的指引。
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相机组织学生以积极模仿的策略尝试朗读,经过多次磨合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配音协调,巧妙生发朗读文本动力
朗读配音,是技术条件成熟之后的一种训练学生诵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紧扣视频动画与文本语言描述的匹配性,强化视频与文字之间的对应联系,引领学生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用声音来诠释画面,用画面来辅助朗读,在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兴趣。
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适时引导学生:“如果将演员的配音去除,你们还喜欢看吗?”学生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你们愿意做一回配音演员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涨。教师则出示救小白兔的片段,并相机让学生品味雪孩子焦急的语言和急切的动作,然后再播放关闭了声音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配音。学生顺势走进情境,在朗读中深化感知,在感知中促进朗读。在时机成熟之后,教师指名学生为视频配音,并拓展了其他动画片的视频,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得朗读充满了情感。科技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软件和产品的诞生,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肢体配合式朗读,深化文本体验之效果
1.在动作中朗读
身体语言学研究表明:动作和资源与人体的语言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可以借助各种身体动作和形态来表达自己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态度、情感,甚至是一些运用语言所无法描述的情感。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自身的身体语言帮助学生创设认知情境,积极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巧妙而自然地加入自己的肢体性语言。
《拍手歌》一文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都非常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打拍子的方式,让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与学生的口头诵读有机结合。再如《黄山奇石》一文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猴子观海”等奇异的石块景观。在深入感受文本语言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朗读中尝试用动作模仿这些奇石所展现出来的形态,帮助学生在动作的配合下加深对文本的深入感知与理解。
虽然同是反复朗读,但有了动作的渗透与加入,其效果与传统意义上机械的反复朗读相比,必然有着巨大优势。朗读时,学生动作的设置与呈现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对文本感知与理解的思维意识促动下生发出来的自然反射,可以有效增加朗读的兴趣和效果,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在表演中朗读
喜爱表演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统编本低年级教材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非常适合学生表演。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故事的情境之中,感受故事情境下人物内在的认知情感,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完成生动而形象的朗读训练。
在教学《狐狸分奶酪》一文时,可从课文的内容出发,运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和语言搭建平台,在学生熟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完成一场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进行合作小组的分工,自己分配角色,然后深入课文中描写这一角色的语言,进一步揣摩这一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把握人物角色定位以及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设置相关的动作和神情。有了这些参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就有了多维元素的支撑,在表演的过程中凸显了狐狸的狡猾、熊兄弟的老实。有的小组还动手为各个角色设计了头饰和指偶,有的小组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课文中的语言,还在自己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设置了很多契合这一人物的外加动作和对话。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和表演,不仅有效推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也对学生创造性语言的表达,形成了更加深入的感知与历练。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生动可感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朗读、感知语言的动力,同时借助热闹的场景,唤醒了学生的表达乐趣。这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又有效历练了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朗读能力的训练要从低年级夯实,教师要善于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多维而可感的情境,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意识,让琅琅书声始终伴随、萦绕在低年级课堂中,让学生在身心意识浸润的过程中核心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拓展想象式朗读,体悟文本语言之韵味
1.朗读关键字词
对于识字量不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大的障碍就是字词。所以,我们可以将关键性的字词和字眼作为朗读指导的垫脚石。
如在《神州谣》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正式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出示了黄河、长江的图片,帮助学生在观察中相机理解“奔”“涌”“耸”等生字的意思,并认识到“奔”“涌”等字的朗读就应该富有力度,而读“耸”“长”等字时就应该将声音延长,为后续富有气势的朗读奠基。再比如朗读“酸溜溜、亮晶晶、红艳艳”等叠词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与词语相关的事物,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选择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先行朗读,就如同在唱歌之前先开嗓热身一样。虽然简单,但对于学生清晰地咬文嚼字,感受文字的质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揣摩重点语句
除了关键性词语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前发声训练的载体推到核心语句上。课文中的语句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在课堂上用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对比诵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统编本教材《寒号鸟》一文有一句话:“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教师组织学生从“哆啰啰”感受到寒号鸟因为天气变冷全身发抖的样子,连说话都不流畅了,深度感知寒冷中的状态,从而读出窘迫懊悔的心境。再如有一些语句在情况不同时,由不同的人物来朗读,其语调和语气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也可以成为学生朗读的指导训练点。如《雪孩子》中“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的朗读指导,教师就设置了三种情境:第一种,如果小白兔走失了,妈妈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呢?第二种,如果雪孩子与小白兔玩耍时,雪孩子又会怎么喊出这句话呢?第三种,小白兔在路途中遇到危险了,雪孩子的喊法又会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对这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前热身练习,学生能够轻松面对,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了“要朗读先感知”的好习惯,逐步规避学生无意识状态下的“念经式”朗读。
二、模仿迁移式朗读,体验文本语言之情境
1.借助范讀,大道无痕走进文本情境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知识面又相对较窄,有时候难以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含,对文本内在情感的感知就会造成影响,自然也就不能顺势朗读出文本之意、文本之情、文本之境。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自己的范读,给予学生声情并茂的示范,让语文课堂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如《做一只小虫子》一文中写小虫子的伙伴时,写到了屎壳郎、天牛等,从儿童的视角,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与它们相处的快乐。对这一段文字,教师就可以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通过展现小虫子被屎壳郎撞、被天牛顶的快乐,给学生以榜样的指引。
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相机组织学生以积极模仿的策略尝试朗读,经过多次磨合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配音协调,巧妙生发朗读文本动力
朗读配音,是技术条件成熟之后的一种训练学生诵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紧扣视频动画与文本语言描述的匹配性,强化视频与文字之间的对应联系,引领学生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用声音来诠释画面,用画面来辅助朗读,在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兴趣。
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适时引导学生:“如果将演员的配音去除,你们还喜欢看吗?”学生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你们愿意做一回配音演员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涨。教师则出示救小白兔的片段,并相机让学生品味雪孩子焦急的语言和急切的动作,然后再播放关闭了声音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配音。学生顺势走进情境,在朗读中深化感知,在感知中促进朗读。在时机成熟之后,教师指名学生为视频配音,并拓展了其他动画片的视频,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得朗读充满了情感。科技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软件和产品的诞生,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肢体配合式朗读,深化文本体验之效果
1.在动作中朗读
身体语言学研究表明:动作和资源与人体的语言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可以借助各种身体动作和形态来表达自己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态度、情感,甚至是一些运用语言所无法描述的情感。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自身的身体语言帮助学生创设认知情境,积极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巧妙而自然地加入自己的肢体性语言。
《拍手歌》一文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都非常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打拍子的方式,让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与学生的口头诵读有机结合。再如《黄山奇石》一文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猴子观海”等奇异的石块景观。在深入感受文本语言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朗读中尝试用动作模仿这些奇石所展现出来的形态,帮助学生在动作的配合下加深对文本的深入感知与理解。
虽然同是反复朗读,但有了动作的渗透与加入,其效果与传统意义上机械的反复朗读相比,必然有着巨大优势。朗读时,学生动作的设置与呈现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对文本感知与理解的思维意识促动下生发出来的自然反射,可以有效增加朗读的兴趣和效果,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在表演中朗读
喜爱表演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统编本低年级教材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非常适合学生表演。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故事的情境之中,感受故事情境下人物内在的认知情感,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完成生动而形象的朗读训练。
在教学《狐狸分奶酪》一文时,可从课文的内容出发,运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和语言搭建平台,在学生熟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完成一场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进行合作小组的分工,自己分配角色,然后深入课文中描写这一角色的语言,进一步揣摩这一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把握人物角色定位以及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设置相关的动作和神情。有了这些参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就有了多维元素的支撑,在表演的过程中凸显了狐狸的狡猾、熊兄弟的老实。有的小组还动手为各个角色设计了头饰和指偶,有的小组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课文中的语言,还在自己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设置了很多契合这一人物的外加动作和对话。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和表演,不仅有效推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也对学生创造性语言的表达,形成了更加深入的感知与历练。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生动可感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朗读、感知语言的动力,同时借助热闹的场景,唤醒了学生的表达乐趣。这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又有效历练了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朗读能力的训练要从低年级夯实,教师要善于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多维而可感的情境,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意识,让琅琅书声始终伴随、萦绕在低年级课堂中,让学生在身心意识浸润的过程中核心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