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幼儿园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幼儿参观各类社会公共场所、游公园,在园内开展社会规则教育、日常社会教育等等。这些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的的活动,能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同时也能引发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但是,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都是面向社会的,以社会为中心,家庭却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幼儿与社会频繁接触,但是回到家中,与其他幼儿的家庭接触基本为零。为了弥补这一教育缺憾,笔者尝试提出组建“小区合作组”的教育观点,希望能以此完善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本文将以大班“小区合作组”为例对此观点进行说明。
一、以小区为单位,组建小组
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家庭地址,以小区为单位组建“小区合作组”,利用他们距离近的优势,使他们相互沟通、借鉴好的教育方法,实现小区之间、家庭之间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家长之间的亲近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走到一起,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共同获得亲社会性发展。
9月开学,我们根据以上两个学年的观察,从每个小区里选出了热心为幼儿园献计出力、自身素质好、有空余时间参与家园互动的家长代表们来担任家长代表。9月16号刚好是周末,笔者作为班主任,建议家长代表参与到“小区合作组”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专项小奖品来表扬温暖宝宝的建议,这个建议一下子成为大家的热点话题,几位家长代表们大谈自家宝宝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存在的优缺点,自然也讲到了取长补短的话题,笔者作为班主任适时地提出了组建小区合作组的建议。几位家长代表大为赞赏,表示积极响应老师的号召,大家群策群力,商议了本学期小区合作组的成立目的、活动组织等事宜。
10月1号是国庆黄金周,趁着节日开始之前,笔者作为班主任出面组织了大班第一次家长会,所有的家长悉数到场。首先,由班主任向各位家长说明会议主题后,几位家长中的一位代表简单介绍了本学期社会教育的重点,并提出了组建小区合作组的建议和想法。明确指出合作组是一个由班级所有家庭本着自愿参与、互帮互助原则联接成的共同体,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小区所在自愿报名。家长代表的建议得到了全部家长的认同,家长们按照小区所在地分为7组,推选组长,讨论小区合作组的分工及注意事项,并形成了一些规定,比如:1、组内成员要服从组长的一切安排,积极参与各项家庭互动;2、每位成员按照一定顺序轮流组织活动;3、积极为各组献计出力,乐意为孩子服务;4、活动中请务必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等等。最后形成了万科小魅力、冠城小国际、新城市小花园、万科小润园、华都小名城、天和小星城和九华小山庄7个小组,分别由南南妈妈、茗茗妈妈、亮亮妈妈、seven妈妈、豹豹妈妈、豆豆妈妈、含含妈妈和小莹妈妈担任组长,并选出了组长助理。各组渐渐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观点的碰撞、实践的跟进等系列活动,开始了以小区为单位的家庭合作组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旅。
二、活动灵活多样,有效组织
选用适应而多样地活动组织形式,是有效开展小区合作的保证。大组互动形式、小组互动形式和个体交流形式是合作时常用的三种活动组织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能在不同的场景发挥不同的功效。为了全面达到社会教育目标,有必要将三种活动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组互动形式 根据以往的经验,由于家长工作于各个社会阶层,在活动的时间安排上,需要一定时间去筹备和调整,因此,我们最多采用的是小组互动形式。第一次小组互动活动,由含含妈妈和天和小星城的组员们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安排在含含小朋友的家中,主题为“我是小主人,你是小客人”。活动开始后,参与互动的爸爸妈妈们不约而同的在旁边观察,记录自己孩子的表现。第二次活动,由含含妈妈组织家长们学习交流。先请家长们提出问题,然后针对提出来的问题探讨好方法。第三次活动,准备好小礼物,家长之间互相赠与,孩子之间互相赠与,要求是送出的礼物必须由自己亲手制作。并在结束时宣布下次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
大组互动形式 恰遇节日或大家都感兴趣的外出活动,就采用全班联盟即大组活动的形式,如:大家一起过感恩节,去敬老院,去田野郊游等等。欢快的圣诞节奏响了新年的前奏,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兴奋,很像在一起乐一乐。全班7个小组的23对亲子家庭有有20对参加了班内圣诞狂欢节活动,有亲子律动、T台走秀、快速反应游戏:抢椅子、顶气、贴脸谱等活动,其乐融融的互动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幼儿家庭之间产生的分享活动中,大家互递祝福、互表谢意,共同交流幼儿半年来的进步。
个体交流形式 一系列的互动活动以及积极交流,我们的家长中涌动着团结的力量,班级内家长拥有本班的QQ群,大家会阶段性地进行有目的交流,有每日孩子在园的交往互动,还有应急事情的互助。
通过各种活动交织进行,不仅父母和孩子之间增进了亲子交流,而且更多的优质资源得到了共享。
三、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事故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合作它既是支持的方式和手段,也是支持本身。而支持和合作都体现着教育的意图,实现着教育对幼儿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引导。个人觉得要实现“小区合作组”这一愿望,就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及时地帮助 在小区合作组运行的过程之中,教师的力量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无论是小组互动形式还是大组互动形式的方案制定,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负责组织活动的家长代表总是提前将计划与教师进行商讨,然后誊写活动形式方案。对于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应提前与家长预知,并研究相关对策。如大班互动形式之一“我是小主人,你是小客人”开展之前,由于老师具备了一些承办活动的经验,加之对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比较了解,所以可能已经预想到孩子初次去做客,会产生一些兴奋的情绪,从而做出一些不礼貌的行为等。
及时地参与 班主任不定期地参加与合作组的互动,尤其在理论知识学习、经验总结提升、活动遇挫时,教师必须参与,并提出有效地建议,推进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家庭互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一两个家庭不愿坚持,觉得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多大的进步,有打退堂鼓的倾向。班主任及时面向全部家长进行了电访和面谈,了解到其他家长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并觉得孩子的能力是无限的潜能,要将眼光放到远处,而不是眼下。鉴于家长的态度,班主任鼓足信心,与那两位家长促膝长谈,最后两位家长也称教育应该是坚持的,不能半途而废。
四、家庭资源共享 进步共享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曾经说过:“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显而易见,家庭的资源是一倾良田,如何利用好这块田,让他们发挥更良的作用,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
实践证明,以小区为单位的合作小组在利用家庭资源的同时,也大大实施了对幼儿的亲社会教育,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家长中不不乏教子有方的人,他们虽然教育理论不足,但对都能做到对孩子细心细致、严格要求,这些宝贵的资源,其他家长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其他家庭和幼儿所共有,就充分发挥了家庭资源的作用。
现在我班的幼儿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俨然又有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个小空间,而且在那个空间里,家庭间自由交往、彼此交流、愉快体验,让人向往。小区合作组已经受到我园其他家长的青睐……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一、以小区为单位,组建小组
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家庭地址,以小区为单位组建“小区合作组”,利用他们距离近的优势,使他们相互沟通、借鉴好的教育方法,实现小区之间、家庭之间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家长之间的亲近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走到一起,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共同获得亲社会性发展。
9月开学,我们根据以上两个学年的观察,从每个小区里选出了热心为幼儿园献计出力、自身素质好、有空余时间参与家园互动的家长代表们来担任家长代表。9月16号刚好是周末,笔者作为班主任,建议家长代表参与到“小区合作组”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专项小奖品来表扬温暖宝宝的建议,这个建议一下子成为大家的热点话题,几位家长代表们大谈自家宝宝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存在的优缺点,自然也讲到了取长补短的话题,笔者作为班主任适时地提出了组建小区合作组的建议。几位家长代表大为赞赏,表示积极响应老师的号召,大家群策群力,商议了本学期小区合作组的成立目的、活动组织等事宜。
10月1号是国庆黄金周,趁着节日开始之前,笔者作为班主任出面组织了大班第一次家长会,所有的家长悉数到场。首先,由班主任向各位家长说明会议主题后,几位家长中的一位代表简单介绍了本学期社会教育的重点,并提出了组建小区合作组的建议和想法。明确指出合作组是一个由班级所有家庭本着自愿参与、互帮互助原则联接成的共同体,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小区所在自愿报名。家长代表的建议得到了全部家长的认同,家长们按照小区所在地分为7组,推选组长,讨论小区合作组的分工及注意事项,并形成了一些规定,比如:1、组内成员要服从组长的一切安排,积极参与各项家庭互动;2、每位成员按照一定顺序轮流组织活动;3、积极为各组献计出力,乐意为孩子服务;4、活动中请务必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等等。最后形成了万科小魅力、冠城小国际、新城市小花园、万科小润园、华都小名城、天和小星城和九华小山庄7个小组,分别由南南妈妈、茗茗妈妈、亮亮妈妈、seven妈妈、豹豹妈妈、豆豆妈妈、含含妈妈和小莹妈妈担任组长,并选出了组长助理。各组渐渐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观点的碰撞、实践的跟进等系列活动,开始了以小区为单位的家庭合作组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旅。
二、活动灵活多样,有效组织
选用适应而多样地活动组织形式,是有效开展小区合作的保证。大组互动形式、小组互动形式和个体交流形式是合作时常用的三种活动组织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能在不同的场景发挥不同的功效。为了全面达到社会教育目标,有必要将三种活动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组互动形式 根据以往的经验,由于家长工作于各个社会阶层,在活动的时间安排上,需要一定时间去筹备和调整,因此,我们最多采用的是小组互动形式。第一次小组互动活动,由含含妈妈和天和小星城的组员们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安排在含含小朋友的家中,主题为“我是小主人,你是小客人”。活动开始后,参与互动的爸爸妈妈们不约而同的在旁边观察,记录自己孩子的表现。第二次活动,由含含妈妈组织家长们学习交流。先请家长们提出问题,然后针对提出来的问题探讨好方法。第三次活动,准备好小礼物,家长之间互相赠与,孩子之间互相赠与,要求是送出的礼物必须由自己亲手制作。并在结束时宣布下次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
大组互动形式 恰遇节日或大家都感兴趣的外出活动,就采用全班联盟即大组活动的形式,如:大家一起过感恩节,去敬老院,去田野郊游等等。欢快的圣诞节奏响了新年的前奏,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兴奋,很像在一起乐一乐。全班7个小组的23对亲子家庭有有20对参加了班内圣诞狂欢节活动,有亲子律动、T台走秀、快速反应游戏:抢椅子、顶气、贴脸谱等活动,其乐融融的互动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幼儿家庭之间产生的分享活动中,大家互递祝福、互表谢意,共同交流幼儿半年来的进步。
个体交流形式 一系列的互动活动以及积极交流,我们的家长中涌动着团结的力量,班级内家长拥有本班的QQ群,大家会阶段性地进行有目的交流,有每日孩子在园的交往互动,还有应急事情的互助。
通过各种活动交织进行,不仅父母和孩子之间增进了亲子交流,而且更多的优质资源得到了共享。
三、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事故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合作它既是支持的方式和手段,也是支持本身。而支持和合作都体现着教育的意图,实现着教育对幼儿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引导。个人觉得要实现“小区合作组”这一愿望,就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及时地帮助 在小区合作组运行的过程之中,教师的力量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无论是小组互动形式还是大组互动形式的方案制定,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负责组织活动的家长代表总是提前将计划与教师进行商讨,然后誊写活动形式方案。对于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应提前与家长预知,并研究相关对策。如大班互动形式之一“我是小主人,你是小客人”开展之前,由于老师具备了一些承办活动的经验,加之对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比较了解,所以可能已经预想到孩子初次去做客,会产生一些兴奋的情绪,从而做出一些不礼貌的行为等。
及时地参与 班主任不定期地参加与合作组的互动,尤其在理论知识学习、经验总结提升、活动遇挫时,教师必须参与,并提出有效地建议,推进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家庭互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一两个家庭不愿坚持,觉得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多大的进步,有打退堂鼓的倾向。班主任及时面向全部家长进行了电访和面谈,了解到其他家长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并觉得孩子的能力是无限的潜能,要将眼光放到远处,而不是眼下。鉴于家长的态度,班主任鼓足信心,与那两位家长促膝长谈,最后两位家长也称教育应该是坚持的,不能半途而废。
四、家庭资源共享 进步共享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曾经说过:“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显而易见,家庭的资源是一倾良田,如何利用好这块田,让他们发挥更良的作用,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
实践证明,以小区为单位的合作小组在利用家庭资源的同时,也大大实施了对幼儿的亲社会教育,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家长中不不乏教子有方的人,他们虽然教育理论不足,但对都能做到对孩子细心细致、严格要求,这些宝贵的资源,其他家长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其他家庭和幼儿所共有,就充分发挥了家庭资源的作用。
现在我班的幼儿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俨然又有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个小空间,而且在那个空间里,家庭间自由交往、彼此交流、愉快体验,让人向往。小区合作组已经受到我园其他家长的青睐……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