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发表讲话提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如何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而网络媒体又该如何利用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开展舆论监督,构建主流舆论,营造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独特优势
所谓舆论,就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也就是主体通过言语等手段所表达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见解。所谓监督就是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既定的行为规范,对某一具体对象进行的察看、督促活动。可见,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监督,其监督的主体和被监督的主体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监督又是在社会上公开进行并公之于众的。
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漫长历程,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把我们引领到了后传播时代。正如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M)指出的:“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网络传播的异军突起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比特替代原子,时空界限被消解,地缘区隔被打破,网络传播把世界重新部落化,整合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来自网上的声音有了更大的心理承受力,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有包容性。网络培育出的这种思维的开放性、观念的多元性、心态的包容性,也使得在网络媒体上开展舆论监督拥有了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和氛围,这方面使得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上拥有了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突破了媒介监督的范式,把监督的主体权回归给公众。媒体之所以在舆论监督中具有正当性,在于传媒服务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公众意见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这个渠道,意见流通中的批评意见又容易引起关注,因此人们不自觉地把舆论等同于大众传播媒介,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甚至等同于批评报道。这里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舆论监督是客观存在的公众的意见无形压力,而媒介监督本身就不能不带有媒介本身的主观意图。网络舆论的出现,在技术上实现了监督的主体权的“公共性”回归:尽管传统媒介也有群众来信、热线等通道,但最终要登上版面和电视时段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而网络的海量存储,打破了传统媒体因版面或时间的容量局限,可以无限量地容纳各种意见;它的低准入条件,使普通受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都有了传播的可能;它宽松的把关人,扩展了监督的议题范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由相近或相同的认识相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的公众总体把握了舆论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形成了舆论场和舆论波,是监督权利的真正行使者。
其次,在监督方式上实现从上至下到由下而上,从依赖权力到自主施力的回归。中国的舆论监督不是独立的媒体力量依据法律对政府进行监督,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依据当前政策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有管理的舆论监督,在本质上乃是一种行政领导监督。因此,媒介监督的权利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往往重大的批评报道,都要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和批准。网络舆论贯穿的是媒体、民众与政府的平等对话精神,而非简单地对高层行政力量的依靠。在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社会学的七个基本划分上有着不少差异的公众,都能反映情况,提出观点,形成无法忽视的社会压力,由民意的“集体上访”带动问题的解决。这种自下而上的
民主观念,其视角和中心的主体是平民。
第三,从舆论一律到多元趋同。就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而言,往往是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由于公众自身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的差异,意见的倾向是多元的。但传统媒体与网络意见整合的过程是不同的。在涉及敏感或重大舆情时,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可以利用所控制的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统一观点和方向。而在网络中,各种意见可以不受限制地相互交流,同时产生着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影响、说服、劝诱、模仿,从而在互动中趋同。尽管这个意见统一的过程会比宣传战役的过程更漫长,甚至有时还达不到官方所期望的统一,但是,这样开放的交流更有利于听到不同群体的
意见,增强舆论监督行为的理性。
构建主流舆论、营造和谐健康舆论环境
从总体上看,网络媒体舆论虽然有它迅捷、交互等独到的优势,但由于现阶段网民构成层次的局限性,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暂时只能屈于一种非主流的“亚文化”或“亚舆论”的舆论形态。但即便是这样,它已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第一篇抗议北约暴行的文字来自网络舆论;第一篇声讨李登辉台独言论的檄文出自互联网;2008年“5·12”汶川地震网络发出了第一条地震消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中,在网络媒体中形成什么样的主流舆论,既是一个关乎舆论导向的问题,又是一个关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性问题。
第一,要有大局意识,与党和政府目标一致。舆论监督是为了改进和推进工作。舆论监督的效果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维护中央的威信。不能为监督而监督,为批评而批评。要使人感到批评是真诚的、善意的帮助和鞭策。在监督的同时,要及时报道解决问题的情况,让人真正感受到舆论监督的实际效果。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要由各级政府和社会职能部门贯彻执行,舆论监督针对的就是这些方针、政策、法令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舆论监督,就是为了帮助各级政府和部门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顺利的贯彻落实。
第二,当前形势下,网络媒体要重视中央方针政策的传播、重视时代精神的弘扬、重视先进文化的渲染、重视社会进步的推动,突出主流舆论、突出主流声音、突出主流民意。中国主流舆论风格的鲜明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来决定的。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的全局。主流网络媒体应该明确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主张鲜明地告诉读者,不必隐晦,更不必隐瞒。不仅提倡什么要鲜明,反对什么也要鲜明,包括对社会丑恶现象和腐败分子的揭露。在传媒比较发达的社会,一般会形成两个舆论场,即媒体舆论场和群众口头舆论场。因此,也存在两个主流舆论场,即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主流口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的重合部分越多,说明媒体对群众口头舆论的反应越敏锐,引导越主动,主流舆论越健康。
第三,网络主流媒体的地位将在竞争主流地位的动态中确立、巩固或者调整。这对增强现有主流媒体的整体活力也是件大好事,因为有竞争对手的压力,才有了落后的忧患和超前的欲望,才提供了改进和创新的动力。跻身于主流媒体的愿望使他们的内容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在注重新闻价值,讲究传播效果的同时,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网络舆论,普遍认为其处于一种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较的“弱势地位”,网络舆论适宜与传统媒体互动,造成“网络舆论的‘螺旋式上升’的扩散趋势”,从而造成舆论在现实社会的迅速扩散。
总之,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网络媒体担负着艰巨的使命。网络媒体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面对网民已经占中国人口1/6的国情社情,政府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积极加强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谋求双赢,努力让网络媒体成为服务政府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石夫:《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故乡》,2003年6月20日。
2.孙旭培:《舆论监督必要性和可行性》,《五洲传媒》,2003年9月22日。
3.彭兰:《试论网络传播中专业新闻机构的舆论引导功能》,《新传播咨讯网》,2001年5月8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杨彩霞
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独特优势
所谓舆论,就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也就是主体通过言语等手段所表达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见解。所谓监督就是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既定的行为规范,对某一具体对象进行的察看、督促活动。可见,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监督,其监督的主体和被监督的主体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监督又是在社会上公开进行并公之于众的。
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漫长历程,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把我们引领到了后传播时代。正如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M)指出的:“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网络传播的异军突起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比特替代原子,时空界限被消解,地缘区隔被打破,网络传播把世界重新部落化,整合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来自网上的声音有了更大的心理承受力,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有包容性。网络培育出的这种思维的开放性、观念的多元性、心态的包容性,也使得在网络媒体上开展舆论监督拥有了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和氛围,这方面使得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上拥有了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突破了媒介监督的范式,把监督的主体权回归给公众。媒体之所以在舆论监督中具有正当性,在于传媒服务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公众意见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这个渠道,意见流通中的批评意见又容易引起关注,因此人们不自觉地把舆论等同于大众传播媒介,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甚至等同于批评报道。这里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舆论监督是客观存在的公众的意见无形压力,而媒介监督本身就不能不带有媒介本身的主观意图。网络舆论的出现,在技术上实现了监督的主体权的“公共性”回归:尽管传统媒介也有群众来信、热线等通道,但最终要登上版面和电视时段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而网络的海量存储,打破了传统媒体因版面或时间的容量局限,可以无限量地容纳各种意见;它的低准入条件,使普通受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都有了传播的可能;它宽松的把关人,扩展了监督的议题范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由相近或相同的认识相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的公众总体把握了舆论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形成了舆论场和舆论波,是监督权利的真正行使者。
其次,在监督方式上实现从上至下到由下而上,从依赖权力到自主施力的回归。中国的舆论监督不是独立的媒体力量依据法律对政府进行监督,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依据当前政策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有管理的舆论监督,在本质上乃是一种行政领导监督。因此,媒介监督的权利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往往重大的批评报道,都要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和批准。网络舆论贯穿的是媒体、民众与政府的平等对话精神,而非简单地对高层行政力量的依靠。在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社会学的七个基本划分上有着不少差异的公众,都能反映情况,提出观点,形成无法忽视的社会压力,由民意的“集体上访”带动问题的解决。这种自下而上的
民主观念,其视角和中心的主体是平民。
第三,从舆论一律到多元趋同。就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而言,往往是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由于公众自身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的差异,意见的倾向是多元的。但传统媒体与网络意见整合的过程是不同的。在涉及敏感或重大舆情时,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可以利用所控制的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统一观点和方向。而在网络中,各种意见可以不受限制地相互交流,同时产生着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影响、说服、劝诱、模仿,从而在互动中趋同。尽管这个意见统一的过程会比宣传战役的过程更漫长,甚至有时还达不到官方所期望的统一,但是,这样开放的交流更有利于听到不同群体的
意见,增强舆论监督行为的理性。
构建主流舆论、营造和谐健康舆论环境
从总体上看,网络媒体舆论虽然有它迅捷、交互等独到的优势,但由于现阶段网民构成层次的局限性,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暂时只能屈于一种非主流的“亚文化”或“亚舆论”的舆论形态。但即便是这样,它已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第一篇抗议北约暴行的文字来自网络舆论;第一篇声讨李登辉台独言论的檄文出自互联网;2008年“5·12”汶川地震网络发出了第一条地震消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中,在网络媒体中形成什么样的主流舆论,既是一个关乎舆论导向的问题,又是一个关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性问题。
第一,要有大局意识,与党和政府目标一致。舆论监督是为了改进和推进工作。舆论监督的效果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维护中央的威信。不能为监督而监督,为批评而批评。要使人感到批评是真诚的、善意的帮助和鞭策。在监督的同时,要及时报道解决问题的情况,让人真正感受到舆论监督的实际效果。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要由各级政府和社会职能部门贯彻执行,舆论监督针对的就是这些方针、政策、法令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舆论监督,就是为了帮助各级政府和部门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顺利的贯彻落实。
第二,当前形势下,网络媒体要重视中央方针政策的传播、重视时代精神的弘扬、重视先进文化的渲染、重视社会进步的推动,突出主流舆论、突出主流声音、突出主流民意。中国主流舆论风格的鲜明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来决定的。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的全局。主流网络媒体应该明确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主张鲜明地告诉读者,不必隐晦,更不必隐瞒。不仅提倡什么要鲜明,反对什么也要鲜明,包括对社会丑恶现象和腐败分子的揭露。在传媒比较发达的社会,一般会形成两个舆论场,即媒体舆论场和群众口头舆论场。因此,也存在两个主流舆论场,即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主流口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的重合部分越多,说明媒体对群众口头舆论的反应越敏锐,引导越主动,主流舆论越健康。
第三,网络主流媒体的地位将在竞争主流地位的动态中确立、巩固或者调整。这对增强现有主流媒体的整体活力也是件大好事,因为有竞争对手的压力,才有了落后的忧患和超前的欲望,才提供了改进和创新的动力。跻身于主流媒体的愿望使他们的内容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在注重新闻价值,讲究传播效果的同时,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网络舆论,普遍认为其处于一种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较的“弱势地位”,网络舆论适宜与传统媒体互动,造成“网络舆论的‘螺旋式上升’的扩散趋势”,从而造成舆论在现实社会的迅速扩散。
总之,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网络媒体担负着艰巨的使命。网络媒体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面对网民已经占中国人口1/6的国情社情,政府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积极加强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谋求双赢,努力让网络媒体成为服务政府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石夫:《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故乡》,2003年6月20日。
2.孙旭培:《舆论监督必要性和可行性》,《五洲传媒》,2003年9月22日。
3.彭兰:《试论网络传播中专业新闻机构的舆论引导功能》,《新传播咨讯网》,2001年5月8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