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元代,文人画逐渐发展趋于成熟并达到顶峰,中国绘画进入由文人画主导的时代。其中以山水发展为主流,表现最为突出。山水画是元代文人画家抒情达意最好的载体和体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元代文人山水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
关键词:文人山水画;隐逸;山林精神;文学化
中国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6-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处于被生产力和经济落后的民族所统治,而文化艺术却得到较大的繁荣和发展的特殊时代。由于其时代的特殊性,元代在政治上进行严格的控制,但在文化艺术上,却有着相对的宽松,而且由于异族统治,士人的地位出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前所未有的低下局面,于是在民族受到欺凌、摧残,士人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绘画开始进入由文人画主导的时代。其中以山水画为主流表现最为突出,山水画是元代文人画家抒情达意最好的载体。在元代,以赵孟頫和元四家为首的文人画家多以山水为主,并且以山水画成就闻名于世。在发展的过程中元代文人山水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
一、元代文人山水画家有强烈的隐逸情结
在中国历史上,归隐潮流在此之前有过两次,而在元代,当时的中国处于空前的统一,但由于当时是由异族统治且科举不兴,在这样的状况下绝大多数的士人选择不与统治者合作,从而导致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归隐。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的隐逸山林却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得不提的联系。魏晋南北朝天下极其动荡,文人对仕途不抱希望,寄情山水,于是萌发了山水画;唐末五代,社会动乱,文人学士只好处山林之远,终日吟诗作对,写字画画,山水画便高度成熟,出现荆、关、董、巨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山水画高峰,而元代士人归隐带来了山水画的第二个发展高峰。
元代文人隐退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复宋无望继而“独善其身”誓不与元朝合作的遗民。一类是因为科举不兴仕途无望,自身又地位卑贱。还有一类则是在仕途中升迁无望,或者是仕途受挫之后,看破世事,归隐山林。如黄公望曾是低级小吏,被诬下狱,出狱后绝意仕途后入道教,归隐山林。于是,元代文人,为了于乱世中保全性命,也是为了保持人格尊严不被践踏,最终选择了“隐”。
二、元代文人山水画家完美的体现了山林精神
山林精神是一个山水画家的基本品格。山水画的起因应当是由于文人的山林精神,而这种山林精神集中体现在文人隐逸的心态中,这些隐士创造了中国特有的山林文化。东晋名士普遍认为“朝亦可隐,市亦可隐”“身在庙堂之上,心在山林”。在归隐中,士人们发现,“山水有清音”①,体味到山水之美进而促进山水画的发展。
山水画是精神的产物,更是精神食粮,早在宋代山水画作为“君亲心两隆”②状态下的文人向往山林精神的寄托,深刻体现出这一点。宋人既想居庙堂之高,又想满足林泉高致的乐趣,但最多只能像宗炳人生后期一样,“卧游”山水,宋代士人居庙堂之高毕竟不能专心于绘事,无法与山林融为一体,不能彻底体会林泉高致,其与山水画终究有些隔膜,与动乱之际因对政治彻底失望而全心山水的元代文人相比,总是有些不同,故而宋人提出林泉高致的山林精神,但真正完美体现的却是元代绘画,尤其是后期的元四家绘画。
三、元代文人山水画的文学化与抒情性的有机结合
中国绘画在元代之前并不怎么在画上题诗,通常只是为了抒发心声,一画就尽兴了,若一画不足以尽兴,才题诗文。号称元代山水画四家的吴镇、倪瓒、黄公望、王蒙在画上经常题写很多诗文。题辞必然讲究会书法,于是王冕又将书法用于刻印上,形成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同时出现在同一画幅上,使画幅更为丰富,更具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绘画独有的艺术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起初是逸士传达胸意和聊以自娱,但实质也是将元代绘画文学化推向一个高峰。
任何艺术均是情感的表达,即抒情性。不同的是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小而言之与个人所受的教育、生活习性,以及个人的心理、审美品位有关;大而言之与人们共同生活的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甚至国力的强弱,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等有关。而元代独特的社会背景所造就的抒情性也同样反映到了元代文人山水画上。
文学化的起点皆于抒情。唐宋之后,有的画幅上绘画形象已退至次要位置,只是洋洋洒洒、感慨系之的借题发挥而已。有时画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所题的诗也成了发泄胸中郁闷的一部分。诗书画印成了山水画抒发作者感情的必备构成,缺一不可。文人们将绘画发展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为文人制造喜怒哀乐,同时借助绘画为他们抒发宣泄。
总之,元代的文人山水画,在继承了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并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异族的统治下,在政治镇压严格而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下,大多文人入仕无门,促使更多的文人归隐山林,促进山水画的发展;然后在异族统治压迫的迷茫和痛苦下,借画来抒情,借在画上题诗来进一步借题发挥,使诗、书、画、印有机结合为一体。在元代的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使文人画趋于成熟并达到高峰。
注释:
①左思:《招隐》。
②郭熙:《林泉高致》。
作者简介:
蒋娟,女,湖南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
关键词:文人山水画;隐逸;山林精神;文学化
中国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6-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处于被生产力和经济落后的民族所统治,而文化艺术却得到较大的繁荣和发展的特殊时代。由于其时代的特殊性,元代在政治上进行严格的控制,但在文化艺术上,却有着相对的宽松,而且由于异族统治,士人的地位出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前所未有的低下局面,于是在民族受到欺凌、摧残,士人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绘画开始进入由文人画主导的时代。其中以山水画为主流表现最为突出,山水画是元代文人画家抒情达意最好的载体。在元代,以赵孟頫和元四家为首的文人画家多以山水为主,并且以山水画成就闻名于世。在发展的过程中元代文人山水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
一、元代文人山水画家有强烈的隐逸情结
在中国历史上,归隐潮流在此之前有过两次,而在元代,当时的中国处于空前的统一,但由于当时是由异族统治且科举不兴,在这样的状况下绝大多数的士人选择不与统治者合作,从而导致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归隐。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的隐逸山林却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得不提的联系。魏晋南北朝天下极其动荡,文人对仕途不抱希望,寄情山水,于是萌发了山水画;唐末五代,社会动乱,文人学士只好处山林之远,终日吟诗作对,写字画画,山水画便高度成熟,出现荆、关、董、巨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山水画高峰,而元代士人归隐带来了山水画的第二个发展高峰。
元代文人隐退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复宋无望继而“独善其身”誓不与元朝合作的遗民。一类是因为科举不兴仕途无望,自身又地位卑贱。还有一类则是在仕途中升迁无望,或者是仕途受挫之后,看破世事,归隐山林。如黄公望曾是低级小吏,被诬下狱,出狱后绝意仕途后入道教,归隐山林。于是,元代文人,为了于乱世中保全性命,也是为了保持人格尊严不被践踏,最终选择了“隐”。
二、元代文人山水画家完美的体现了山林精神
山林精神是一个山水画家的基本品格。山水画的起因应当是由于文人的山林精神,而这种山林精神集中体现在文人隐逸的心态中,这些隐士创造了中国特有的山林文化。东晋名士普遍认为“朝亦可隐,市亦可隐”“身在庙堂之上,心在山林”。在归隐中,士人们发现,“山水有清音”①,体味到山水之美进而促进山水画的发展。
山水画是精神的产物,更是精神食粮,早在宋代山水画作为“君亲心两隆”②状态下的文人向往山林精神的寄托,深刻体现出这一点。宋人既想居庙堂之高,又想满足林泉高致的乐趣,但最多只能像宗炳人生后期一样,“卧游”山水,宋代士人居庙堂之高毕竟不能专心于绘事,无法与山林融为一体,不能彻底体会林泉高致,其与山水画终究有些隔膜,与动乱之际因对政治彻底失望而全心山水的元代文人相比,总是有些不同,故而宋人提出林泉高致的山林精神,但真正完美体现的却是元代绘画,尤其是后期的元四家绘画。
三、元代文人山水画的文学化与抒情性的有机结合
中国绘画在元代之前并不怎么在画上题诗,通常只是为了抒发心声,一画就尽兴了,若一画不足以尽兴,才题诗文。号称元代山水画四家的吴镇、倪瓒、黄公望、王蒙在画上经常题写很多诗文。题辞必然讲究会书法,于是王冕又将书法用于刻印上,形成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同时出现在同一画幅上,使画幅更为丰富,更具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绘画独有的艺术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起初是逸士传达胸意和聊以自娱,但实质也是将元代绘画文学化推向一个高峰。
任何艺术均是情感的表达,即抒情性。不同的是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小而言之与个人所受的教育、生活习性,以及个人的心理、审美品位有关;大而言之与人们共同生活的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甚至国力的强弱,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等有关。而元代独特的社会背景所造就的抒情性也同样反映到了元代文人山水画上。
文学化的起点皆于抒情。唐宋之后,有的画幅上绘画形象已退至次要位置,只是洋洋洒洒、感慨系之的借题发挥而已。有时画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所题的诗也成了发泄胸中郁闷的一部分。诗书画印成了山水画抒发作者感情的必备构成,缺一不可。文人们将绘画发展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为文人制造喜怒哀乐,同时借助绘画为他们抒发宣泄。
总之,元代的文人山水画,在继承了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并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异族的统治下,在政治镇压严格而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下,大多文人入仕无门,促使更多的文人归隐山林,促进山水画的发展;然后在异族统治压迫的迷茫和痛苦下,借画来抒情,借在画上题诗来进一步借题发挥,使诗、书、画、印有机结合为一体。在元代的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使文人画趋于成熟并达到高峰。
注释:
①左思:《招隐》。
②郭熙:《林泉高致》。
作者简介:
蒋娟,女,湖南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