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的重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将促使我们体育教师重新反思“好”课要求我们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以学论教”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中做了些什么,說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等等。在课堂中只要体育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改革的成效,需要实践的检验,愿我们的评价改革从单纯的理论研究状态转到鲜活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来。。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项目;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357
1、前言:
新课程中的体育教学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特长发展,同时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当中开设了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项目,让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都能发挥出来。新课程改革的影响:1、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和参与性。2、有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3、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4、有助于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
2、应试教育的体育课标:
体育课是中学生主要的锻炼时间,现在虽然实行素质教育,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学生对体育课很感兴趣,但是对体育课平淡的素质训练无不抱怨的。学生们对现实中的体育没什么兴趣,就更谈不上有一个好的发展了。学生没有一个选择的空间,从中找不到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这样就很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3、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标: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注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另外还对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其中自由选择,这样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与参与性,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老师也能很好的把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各自发展各自的项目,从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学生有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这样就对学生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前景,学生通过自己爱好兴趣的培养,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对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很大的提高了体育课的质量使学生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4、新课程实施改革有什么影响:
(1)这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和参与性,特别表现在自选上,因为是自己所喜爱的,而且是比较多的此项爱好者在一起,对个人竞技水平的提高,教学环境和学生基础都比较好。而其它普修项目中只要能处理两者关系,认识学习其他项目有利于提高自己自选项目的水平,在身体素质上也有所提高,对体育项目的理解上也会更深刻。
(2)有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因为都是爱好者或是该项特长者聚在一起,有利于运动队的组建,和运动队整体的提高,运动队员的选拔基础更稳定,学生的业余活动和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3)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个人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自己有了爱好和特长,所以更加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而在自选中,自己的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增强了一个人参加运动的信心,如果是一个知识在理论上有所了解,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一知半解的参加活动,总会感觉到不能得心应手;而如果相反,是一个对一个项目有较多了解,并曾经参加了该项的特长学习的,就会很容易找到运动伙伴,即使是进入社会,也能很快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体育者,并会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对社会中的赛事,也是热衷参与和关注,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也提高了全民身体素质。
(4)有助于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因为在学校中,已经是一个项目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对该项有较多的了解,这在无形中是培养了一批忠实的体育迷,即使是在社区或是在社会中举办的体育赛事,会有很多积极的参与者,而且乐意为此做自己的奉献,并提高赞助,来推动该体育活动的进行。
5、我的体育构想:
中学一周为三节体育课,在三节体育课中,设一节为普修体育课,即学习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和规则。另两节设为自选课,即选择 两个自己所感兴趣的或特长的项目。
在项目的选择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两个自选项目,比如选择了大球类中的一个项目,而另一个项目必须是大球类以外的其它项目,两个项目不得同类,得交叉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更多爱好和特长,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如果是遇到某一两个项目过热,而某些很少选,在过热的项目中可实行确定名额,如一个项目人数不能超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如果超过了,则让该项目体育能力相对弱的改项,或是有部分同学第一选项比叫多,而其第二选项此时比较少,让其一、二选项互换,可以减少人数过于集中。(男生可能较多的集中在篮球,足球等一些娱乐性较强的项目上,而女生则可能较多的集中在健美操、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羽毛球等运动量相对较小的项目上)
6、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最为重要的,新课程也就看上了这一点,来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进行自己的选择,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给自己一个展现自我特长机会。新课程下的体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了学生自主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琴.基于新课改的初中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J].田径,2019(08):81-82.
[2]陈志国.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206-207.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项目;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357
1、前言:
新课程中的体育教学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特长发展,同时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当中开设了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项目,让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都能发挥出来。新课程改革的影响:1、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和参与性。2、有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3、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4、有助于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
2、应试教育的体育课标:
体育课是中学生主要的锻炼时间,现在虽然实行素质教育,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学生对体育课很感兴趣,但是对体育课平淡的素质训练无不抱怨的。学生们对现实中的体育没什么兴趣,就更谈不上有一个好的发展了。学生没有一个选择的空间,从中找不到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这样就很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3、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标: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注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另外还对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其中自由选择,这样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与参与性,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老师也能很好的把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各自发展各自的项目,从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学生有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这样就对学生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前景,学生通过自己爱好兴趣的培养,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对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很大的提高了体育课的质量使学生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4、新课程实施改革有什么影响:
(1)这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和参与性,特别表现在自选上,因为是自己所喜爱的,而且是比较多的此项爱好者在一起,对个人竞技水平的提高,教学环境和学生基础都比较好。而其它普修项目中只要能处理两者关系,认识学习其他项目有利于提高自己自选项目的水平,在身体素质上也有所提高,对体育项目的理解上也会更深刻。
(2)有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因为都是爱好者或是该项特长者聚在一起,有利于运动队的组建,和运动队整体的提高,运动队员的选拔基础更稳定,学生的业余活动和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3)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个人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自己有了爱好和特长,所以更加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而在自选中,自己的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增强了一个人参加运动的信心,如果是一个知识在理论上有所了解,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一知半解的参加活动,总会感觉到不能得心应手;而如果相反,是一个对一个项目有较多了解,并曾经参加了该项的特长学习的,就会很容易找到运动伙伴,即使是进入社会,也能很快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体育者,并会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对社会中的赛事,也是热衷参与和关注,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也提高了全民身体素质。
(4)有助于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因为在学校中,已经是一个项目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对该项有较多的了解,这在无形中是培养了一批忠实的体育迷,即使是在社区或是在社会中举办的体育赛事,会有很多积极的参与者,而且乐意为此做自己的奉献,并提高赞助,来推动该体育活动的进行。
5、我的体育构想:
中学一周为三节体育课,在三节体育课中,设一节为普修体育课,即学习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和规则。另两节设为自选课,即选择 两个自己所感兴趣的或特长的项目。
在项目的选择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两个自选项目,比如选择了大球类中的一个项目,而另一个项目必须是大球类以外的其它项目,两个项目不得同类,得交叉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更多爱好和特长,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如果是遇到某一两个项目过热,而某些很少选,在过热的项目中可实行确定名额,如一个项目人数不能超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如果超过了,则让该项目体育能力相对弱的改项,或是有部分同学第一选项比叫多,而其第二选项此时比较少,让其一、二选项互换,可以减少人数过于集中。(男生可能较多的集中在篮球,足球等一些娱乐性较强的项目上,而女生则可能较多的集中在健美操、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羽毛球等运动量相对较小的项目上)
6、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最为重要的,新课程也就看上了这一点,来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进行自己的选择,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给自己一个展现自我特长机会。新课程下的体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了学生自主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琴.基于新课改的初中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J].田径,2019(08):81-82.
[2]陈志国.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