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中职学校由于生源质量不高、实训教学资源不足,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教学理念等局限,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中职校应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健全“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 培养途径”,全面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学生技能培养 途径优化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1.培养目标与定位
国家制定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做了重点分析,将技能培养摆在非常重要位置。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2.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必要文化基础,是专业培养的核心。企业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具有更加成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教学中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技能培养。2014年10—12月对安徽省F市6所职业学校226名计算机在校生、皖南X市2所中职校和皖北S市两所中职学校的149名学生进行函寄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占45%,教学内容滞后的占22%,实训设备不足的占28%,缺乏与企业对口实践课程的占18%,校内实训没有针对性的占36%,说明教学存在针对性不够、培养不到位,迫切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012—2014年我们三批次到计算机类企业、中小型企业计算机相关部门、影像制作与广告公司、信息公司、计算机营销公司、计算机协会等通过上门发放调查问卷、E-mail调查、电话沟通、问卷信函调研等形式进行调研。统计后发现,有95%的企业需要心理素质好、职业素养强、实践能力强、来之即能用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计算机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2012—2014年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文字处理与办公自动化、网站维护、广告制作、多媒体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同时,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技能水平不高;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应用新知识能力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吃苦耐劳不够;沟通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足;跳槽太频繁,职业定位不准确。
通过2013年、2014年两次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失衡,加之顶岗实习和就业不能对口,学生在企业就业稳定性差,对口率低。因此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质量下滑
很多家长认为计算机仅仅是工具,不是一技之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计算机,再加上目前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薪资低、工作稳定性差,导致生源数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2.实训教学设备不足
生均计算机数、网络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缺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的教学环境。实训基地缺少企业生产型实训,很多实训课呈现学生边干边玩的现象;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力度不足。
3.培养目标不能与企业要求对接
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一是套用学科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二是培养没有针对性,专业大杂烩,什么都学,什么也不精通;三是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4.质量监控没有得到体现
目前采用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双证就业,但这两证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毕业考试流于形式,技能等级证学生就业不对口,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动漫、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考取的文字录入、计算机维护等级证无法检验专业能力,行业对其认可程度也较低。因为涉及收费,学校难以挑选合适的认证考试推荐给学生。
5.校企合作几乎没有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中锻炼已成为必然。由于主客观原因,计算机专业没有一家真正意思上成规模的校企合作企业。
6.就业安置不合理
目前采取的就业为大部制安置,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安排在电子厂流水线工作,无法对口安置。本地没有专门的计算机生产企业和大型公司,学校不愿和小微企业打交道,怕分散安置不利于管理和安全监控。
三、加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举措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专业的要求既专又宽,而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开设要求,即便是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也不能达到精、专、宽、广的要求。一线教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困惑。四年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班级对比试点,采用了以下方法提升技能培养。
1.实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划分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动漫、维修组装、数字媒体和电子商务六个方向,第三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四学期是专业能力提升培养,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内强化实训和职业技能认证,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企业集中实习就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4∶6,个别科目为3∶7,基础课、公共课实行大课制教学,实训课实行小班模式下的教学。
2.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提高难度的方式,开发专业项目课程,围绕生产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模式,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竞赛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单功能专业教室向一体化教室转换;教学理念由课程教学向职业岗位靠近,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设施完备、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变传统机房为实训室管理,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采用校内学习 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把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做好适应型实习—任务型实习—开放型实习—深入型实习—生产型实习各环节,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推进产教融合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引企入校,以场地引资源,组装维修、平面设计、网络等专业方向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把教室搬到工厂,实体运营,开设计算机销售检测维修公司、广告公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体店、影视音视频制作服务部等实体。
5.推进校校合作和中高职衔接
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联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设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分段培养、教师培训等全面合作,开展3 2、3 4联合培养,架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合作开展1 2、1.5 1.5、2 1形式的中职校合作办学,扩大生源基地。
6.加强教材、实训讲义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模拟工作情境,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编写理实一体式教材。根据企业岗位群的需要,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开发模块化、项目化实训讲义。精心建设好精品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建设好数字化资源库。
参考资料:
[1]201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OL].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http://www.ahzcj.gov.cn/show.asp?id=2410.
[2]李淑晓.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职业,2010(2).
[3]胡艳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7).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学生技能培养 途径优化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1.培养目标与定位
国家制定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做了重点分析,将技能培养摆在非常重要位置。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2.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必要文化基础,是专业培养的核心。企业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具有更加成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教学中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技能培养。2014年10—12月对安徽省F市6所职业学校226名计算机在校生、皖南X市2所中职校和皖北S市两所中职学校的149名学生进行函寄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占45%,教学内容滞后的占22%,实训设备不足的占28%,缺乏与企业对口实践课程的占18%,校内实训没有针对性的占36%,说明教学存在针对性不够、培养不到位,迫切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012—2014年我们三批次到计算机类企业、中小型企业计算机相关部门、影像制作与广告公司、信息公司、计算机营销公司、计算机协会等通过上门发放调查问卷、E-mail调查、电话沟通、问卷信函调研等形式进行调研。统计后发现,有95%的企业需要心理素质好、职业素养强、实践能力强、来之即能用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计算机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2012—2014年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文字处理与办公自动化、网站维护、广告制作、多媒体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同时,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技能水平不高;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应用新知识能力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吃苦耐劳不够;沟通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足;跳槽太频繁,职业定位不准确。
通过2013年、2014年两次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失衡,加之顶岗实习和就业不能对口,学生在企业就业稳定性差,对口率低。因此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质量下滑
很多家长认为计算机仅仅是工具,不是一技之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计算机,再加上目前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薪资低、工作稳定性差,导致生源数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2.实训教学设备不足
生均计算机数、网络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缺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的教学环境。实训基地缺少企业生产型实训,很多实训课呈现学生边干边玩的现象;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力度不足。
3.培养目标不能与企业要求对接
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一是套用学科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二是培养没有针对性,专业大杂烩,什么都学,什么也不精通;三是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4.质量监控没有得到体现
目前采用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双证就业,但这两证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毕业考试流于形式,技能等级证学生就业不对口,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动漫、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考取的文字录入、计算机维护等级证无法检验专业能力,行业对其认可程度也较低。因为涉及收费,学校难以挑选合适的认证考试推荐给学生。
5.校企合作几乎没有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中锻炼已成为必然。由于主客观原因,计算机专业没有一家真正意思上成规模的校企合作企业。
6.就业安置不合理
目前采取的就业为大部制安置,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安排在电子厂流水线工作,无法对口安置。本地没有专门的计算机生产企业和大型公司,学校不愿和小微企业打交道,怕分散安置不利于管理和安全监控。
三、加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举措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专业的要求既专又宽,而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开设要求,即便是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也不能达到精、专、宽、广的要求。一线教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困惑。四年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班级对比试点,采用了以下方法提升技能培养。
1.实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划分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动漫、维修组装、数字媒体和电子商务六个方向,第三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四学期是专业能力提升培养,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内强化实训和职业技能认证,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企业集中实习就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4∶6,个别科目为3∶7,基础课、公共课实行大课制教学,实训课实行小班模式下的教学。
2.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提高难度的方式,开发专业项目课程,围绕生产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模式,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竞赛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单功能专业教室向一体化教室转换;教学理念由课程教学向职业岗位靠近,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设施完备、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变传统机房为实训室管理,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采用校内学习 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把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做好适应型实习—任务型实习—开放型实习—深入型实习—生产型实习各环节,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推进产教融合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引企入校,以场地引资源,组装维修、平面设计、网络等专业方向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把教室搬到工厂,实体运营,开设计算机销售检测维修公司、广告公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体店、影视音视频制作服务部等实体。
5.推进校校合作和中高职衔接
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联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设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分段培养、教师培训等全面合作,开展3 2、3 4联合培养,架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合作开展1 2、1.5 1.5、2 1形式的中职校合作办学,扩大生源基地。
6.加强教材、实训讲义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模拟工作情境,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编写理实一体式教材。根据企业岗位群的需要,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开发模块化、项目化实训讲义。精心建设好精品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建设好数字化资源库。
参考资料:
[1]201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OL].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http://www.ahzcj.gov.cn/show.asp?id=2410.
[2]李淑晓.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职业,2010(2).
[3]胡艳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7).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