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建筑的内容进行鉴赏,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期望能更好的促进古建筑的保护以及开发文物古建筑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文明古国;文物古建筑;开发与保护
引言
在党的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贡献包括城镇化的建设,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始提出城镇化的建设,而且城镇化的建设一直在稳步向前发展着,但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镇化的建设中伴随着许多问题,例如人口规模、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古建筑的存在等因素影响着城镇化的建设,特别是传统文化浓郁的城镇想要实现城镇化的建设更是不易,国家在支持城镇化的建设中,绝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要兼和两者共同发展。古建筑指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一些古老及旅游城市还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比如杭州恒旭古建筑工程),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
一、开发与保护文物古建筑的重要性
古建筑作为建筑实体世代传承下来,它不仅标志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而且还见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才能。当历史的车轮被淹没时,我们会通过古建筑遗迹去追寻历史的痕迹;当历史退入帷幕的最深处时,唯有古建筑那闪耀的光芒才能使我们想起历史的轨迹。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不已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并且唤醒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记忆,还激发了我们以后在建筑领域上的灵感创新。保护文化古建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传承和借鉴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吸取古代文明的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养分,还能为我们以后建筑的风格提供参考,创造出多种建筑风格,因此,保护和发展古建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二、城镇化过程中古建筑文物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建筑物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建设,确实在我们面前一亮,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从原来的破旧建筑,拥挤的住房以及严重污染的生態环境转化到现在干净的道路,小区的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绿地比以前更多了,更干净了,同时有了更加完善的娱乐设施,这是城镇化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开发商愈加贪婪的挣取利润,不起眼的古建筑就被一座一座的推倒了。现代化的高楼一座座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为了追逐城市化的标志,原有的文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都市感,失去了原有架构所要呈现的的古朴和纯真。
三、加强保护文物古建筑
(一)三维全景策略设计
为了满足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全面欣赏古建筑文物的需求,因此为每一个古建筑文物设置了一个或几个观察点,让用户可以在所设计的3D古建筑文物周围任意切换位置,并且可以随意缩放和移动视觉,以便更好地观察欣赏古建筑文物,让用户真正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实现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传播。为了达到此目标,本文通过观察点与观察点之间的角度参数来表示切换的位置,即I点相对V点偏离的角度,并且为每一个古建筑文物设置一个入口观察点,当用户点击某个古建筑文物时首先进入该入口观察点,通过入口观察点使用鼠标或者方向键可以向其他任何位置进行移动,进而使用户更全面欣赏此古建筑文物。
(二)仿生图案在中国古建筑的运用
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把自我形象和一些动植物形象刻绘于器物、饰物或岩石峭壁上,用以记事、巫术或祭祀活动。如19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夹砂红褐陶直腹罐,罐身上就有蟾蜍、蛇衔蛙的浮雕。1984年,在内蒙古林西县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两尊石雕女裸像。在距今5000年的阴山岩刻“狩猎大战”的场景中,则几乎曩括了所有动物形象,如一只硕大肥壮、鼓着乳房的雌性枝角鹿,两只性交的狗,一只脊背上托着狈的山狼,四处奔逃的牛、马、羊以及围追动物的猎犬等,当然还有人物形象的出现——持各种武器的狩猎人。随着建筑的出现,这些已经存在或因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仿生图案也逐步登上了建筑的殿堂。功能是存在的最合理因素,仿生图案最初就是因其功能作用而存在于古建筑上的,如古人相信的巫术功能。据《拾遗记·卷一·唐尧》记载:“尧在位70年……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翩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莫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双睛(即凤鸟)因能搏击猛兽,“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故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其图案自出现在门户间。又如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基本结构体系,为联接、保护建筑,于是依附于结构或已溶入结构并成为其中不可缺少部分的仿生图案出现了,它们既可见于屋顶、屋檐、墙体,也可见于藻井、梁柱等,垂脊、戗脊和角脊是屋顶正侧两面的交汇之所,也是分水岭,此处的仿生图案可谓热闹非凡,有领头的仙人及按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犼、猴顺序一字排开的走兽,还有断尾的兽首—它们其实是装饰过的瓦丁,因为屋脊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个铁钉加以固定,为掩饰铁钉的不美观,并保护其免受雨淋,艺匠便在钉帽上加饰了这些琉璃小兽,其数量与建筑的等级紧密相关,北京故宫太和殿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建筑,其屋脊上排满了十个小兽。
四、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发现文化的延续和包容性远不止那么简单,将传统文化符号和建筑特色实现有机结合,不仅仅在我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国外也较为常见。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位曾经受到中国传统影响的欧洲建筑师,他们分别是丹麦人约恩,伍重以及意大利人卡罗,斯帕卡,伍重作为丹麦建筑师与知识分子,曾经直接受到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他在1962年画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草图,它描绘的是一个厚重的中国式大屋顶,整体漂浮在矩形石砌基座之上,而这样的屋顶悬浮在加高的基座之上的做法几乎是包括1973年建成的悉尼歌剧院在内的所有伍重主要作品的构成元素,同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细部处理还体现在建造于。1963年的弗雷登斯堡住宅小区逐层出挑,顶上覆瓦的墙体上面,而那个受阿斯格,约恩委托设计,但未实施的半地下室的西尔克堡美术馆则是他从大同石窟笼罩在顶光之中的佛像那里获得的灵感。另一位意大利建筑师斯帕卡则毕生都迷恋着基督教中的神秘的古代鱼鳔符号,它的两分法也许可以与亚洲文化中的阴阳符号相比,从建筑中更为符号化的角度看,他有着对圆弧洞口的强烈嗜好,尤其是在一个特别的案例中,他将中国的“双喜”图案用在圣维托,迪,阿尔蒂沃勒的布里翁家族之墓两片围墙的交汇处,这些案例都非常直接的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世界建筑中视觉舒适感和包容能力,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甚至是建筑符号有着在当代建筑环境中的旺盛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超越国界,并且作为本国建筑师,扎根中国传统的我们应该可以更好的深入提炼与运用。
结束语: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与中华大地地理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各类古建筑反映了古人独特的设计思想、精巧的营造技法和完美的造型风格。保护古建筑已不仅是解决建筑本体的问题,也应该是建筑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一体化保护,让人们置身于历史文化场景中领略古建筑昔日的风采,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期达到保护古建、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家涛,王传恒,陈倩.中国古建筑欣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1:446.
[2]岑晓冬.浅谈中国古建筑欣赏[J].大众科技,2008,09:105-107.
[3]何如涛.我国古建筑的美学欣赏[J].美术界,2013,09:83.
【关键词】文明古国;文物古建筑;开发与保护
引言
在党的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贡献包括城镇化的建设,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始提出城镇化的建设,而且城镇化的建设一直在稳步向前发展着,但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镇化的建设中伴随着许多问题,例如人口规模、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古建筑的存在等因素影响着城镇化的建设,特别是传统文化浓郁的城镇想要实现城镇化的建设更是不易,国家在支持城镇化的建设中,绝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要兼和两者共同发展。古建筑指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一些古老及旅游城市还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比如杭州恒旭古建筑工程),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
一、开发与保护文物古建筑的重要性
古建筑作为建筑实体世代传承下来,它不仅标志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而且还见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才能。当历史的车轮被淹没时,我们会通过古建筑遗迹去追寻历史的痕迹;当历史退入帷幕的最深处时,唯有古建筑那闪耀的光芒才能使我们想起历史的轨迹。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不已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并且唤醒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记忆,还激发了我们以后在建筑领域上的灵感创新。保护文化古建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传承和借鉴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吸取古代文明的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养分,还能为我们以后建筑的风格提供参考,创造出多种建筑风格,因此,保护和发展古建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二、城镇化过程中古建筑文物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建筑物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建设,确实在我们面前一亮,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从原来的破旧建筑,拥挤的住房以及严重污染的生態环境转化到现在干净的道路,小区的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绿地比以前更多了,更干净了,同时有了更加完善的娱乐设施,这是城镇化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开发商愈加贪婪的挣取利润,不起眼的古建筑就被一座一座的推倒了。现代化的高楼一座座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为了追逐城市化的标志,原有的文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都市感,失去了原有架构所要呈现的的古朴和纯真。
三、加强保护文物古建筑
(一)三维全景策略设计
为了满足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全面欣赏古建筑文物的需求,因此为每一个古建筑文物设置了一个或几个观察点,让用户可以在所设计的3D古建筑文物周围任意切换位置,并且可以随意缩放和移动视觉,以便更好地观察欣赏古建筑文物,让用户真正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实现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传播。为了达到此目标,本文通过观察点与观察点之间的角度参数来表示切换的位置,即I点相对V点偏离的角度,并且为每一个古建筑文物设置一个入口观察点,当用户点击某个古建筑文物时首先进入该入口观察点,通过入口观察点使用鼠标或者方向键可以向其他任何位置进行移动,进而使用户更全面欣赏此古建筑文物。
(二)仿生图案在中国古建筑的运用
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把自我形象和一些动植物形象刻绘于器物、饰物或岩石峭壁上,用以记事、巫术或祭祀活动。如19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夹砂红褐陶直腹罐,罐身上就有蟾蜍、蛇衔蛙的浮雕。1984年,在内蒙古林西县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两尊石雕女裸像。在距今5000年的阴山岩刻“狩猎大战”的场景中,则几乎曩括了所有动物形象,如一只硕大肥壮、鼓着乳房的雌性枝角鹿,两只性交的狗,一只脊背上托着狈的山狼,四处奔逃的牛、马、羊以及围追动物的猎犬等,当然还有人物形象的出现——持各种武器的狩猎人。随着建筑的出现,这些已经存在或因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仿生图案也逐步登上了建筑的殿堂。功能是存在的最合理因素,仿生图案最初就是因其功能作用而存在于古建筑上的,如古人相信的巫术功能。据《拾遗记·卷一·唐尧》记载:“尧在位70年……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翩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莫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双睛(即凤鸟)因能搏击猛兽,“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故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其图案自出现在门户间。又如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基本结构体系,为联接、保护建筑,于是依附于结构或已溶入结构并成为其中不可缺少部分的仿生图案出现了,它们既可见于屋顶、屋檐、墙体,也可见于藻井、梁柱等,垂脊、戗脊和角脊是屋顶正侧两面的交汇之所,也是分水岭,此处的仿生图案可谓热闹非凡,有领头的仙人及按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犼、猴顺序一字排开的走兽,还有断尾的兽首—它们其实是装饰过的瓦丁,因为屋脊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个铁钉加以固定,为掩饰铁钉的不美观,并保护其免受雨淋,艺匠便在钉帽上加饰了这些琉璃小兽,其数量与建筑的等级紧密相关,北京故宫太和殿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建筑,其屋脊上排满了十个小兽。
四、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发现文化的延续和包容性远不止那么简单,将传统文化符号和建筑特色实现有机结合,不仅仅在我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国外也较为常见。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位曾经受到中国传统影响的欧洲建筑师,他们分别是丹麦人约恩,伍重以及意大利人卡罗,斯帕卡,伍重作为丹麦建筑师与知识分子,曾经直接受到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他在1962年画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草图,它描绘的是一个厚重的中国式大屋顶,整体漂浮在矩形石砌基座之上,而这样的屋顶悬浮在加高的基座之上的做法几乎是包括1973年建成的悉尼歌剧院在内的所有伍重主要作品的构成元素,同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细部处理还体现在建造于。1963年的弗雷登斯堡住宅小区逐层出挑,顶上覆瓦的墙体上面,而那个受阿斯格,约恩委托设计,但未实施的半地下室的西尔克堡美术馆则是他从大同石窟笼罩在顶光之中的佛像那里获得的灵感。另一位意大利建筑师斯帕卡则毕生都迷恋着基督教中的神秘的古代鱼鳔符号,它的两分法也许可以与亚洲文化中的阴阳符号相比,从建筑中更为符号化的角度看,他有着对圆弧洞口的强烈嗜好,尤其是在一个特别的案例中,他将中国的“双喜”图案用在圣维托,迪,阿尔蒂沃勒的布里翁家族之墓两片围墙的交汇处,这些案例都非常直接的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世界建筑中视觉舒适感和包容能力,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甚至是建筑符号有着在当代建筑环境中的旺盛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超越国界,并且作为本国建筑师,扎根中国传统的我们应该可以更好的深入提炼与运用。
结束语: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与中华大地地理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各类古建筑反映了古人独特的设计思想、精巧的营造技法和完美的造型风格。保护古建筑已不仅是解决建筑本体的问题,也应该是建筑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一体化保护,让人们置身于历史文化场景中领略古建筑昔日的风采,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期达到保护古建、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家涛,王传恒,陈倩.中国古建筑欣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1:446.
[2]岑晓冬.浅谈中国古建筑欣赏[J].大众科技,2008,09:105-107.
[3]何如涛.我国古建筑的美学欣赏[J].美术界,2013,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