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子开创了中国自然哲学的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道法自然、“人之德”与“物之德”的哲学观念,无一不给当代人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在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的当下,传承和弘扬老子自然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不仅有利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自然哲学;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要为子孙后代造福、走人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问题渐趋好转。长期以来,党和政府花费了大量力气来治理环境问题,环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俨然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我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认识根源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天中地区的环境治理工程也取得一定的业绩,生态环境问题渐趋好转,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对驻马店市区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和了解,我们将当前存在较为突出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环境污染现象较为普遍且不平衡
总的来讲,天中市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虽不能以严重论断,却称得上普遍,且存在着不平衡性,诸如街道、社区、商业区、工业区、娱乐公共场所等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污染问题。在市区,常见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各类生活污水、工业农业废水导致的水体污染;二是工业烟尘废气、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导致的大气污染;三是各类噪声污染;四是各类残渣、重金属以及废弃物产生的污染等。
(二)部分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节约观念却不断弱化,部分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淡薄的环保意识而受到制约。驻马店市同样如此,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居民区、学校、公共场所等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水资源、粮食资源浪费现象。以水资源为例,“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的广告随处可见,但是否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我看未必。调查表明,目前水资源十大浪费现象主要包括:刷牙时不关水龙头;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用过量水洗车,洗车的水未能循环使用;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大小不分档;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水冲;直接用自来水冲洗道路;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行为,或许在有意无意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水资源浪费者。
(三)生态文明程度不高
通常来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就天中而言,体现在政治层面,思想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城市生态文明程度不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存在严重的违章和不合理现象,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
当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因素,诸如经济的、体制的、文化的、科技的等,然而,人们环保知识的缺失和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的淡薄却是重要的认识根源。以史为鉴,老子哲学中关于生态伦理的丰富思想资源势必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一扇方便之门,深入学习老子自然哲学思想及其内涵不仅是一种必要,而且是一种必须。
二、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诸如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道法自然、“人之德”与“物之德”的哲学观念,无一不给当代人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老子以“道”为总纲阐述了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品质和属性。老子德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从一开始便已注定。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是道与德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1]P123这里的“道”是“天道”和“人道”的总称,老子以“道”统摄万物完成自然之名,他们最终旨趣都在于“自然”,“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63不仅如此,老子常常借“天道”之名论“人道”之实,以“天道”观照“人道”,认为人只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人类不仅要敬畏热爱自然,而且人类的活动规则应与自然法则相一致,顺应并效法自然的人才是真正的得“道”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1]
老子以“道”释德,一切以是否合乎道为评判德性品质好坏的标准,“道之德”贵在“道”,“老子所谓‘德’,主要指德性,德性即事物的本性。”[2]P57德与道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内容主要取决于道的规定性,“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老子以“道”统摄诸德完成自然之名。素有天人之分的“道之德”是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都具备的属性,包括“人之德”和“物之德”,其概念和范畴超越了人类社会并延伸到自然界,既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也包括自然万物的本性。从性质上来看,德性具有属人和属物两种特质,一是指普遍存在于自然万物的“物之德”,二是与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的道德规范,即“人之德”。老子的诸多德性必将从属于前者或后者。无论“物之德”还是“人之德”,都是“道之德”的具体呈现和表达,只是主体价值取向不同而已。因此,老子德性观主体价值取向有“人”的尺度,更多的是“物”的尺度。“道之德”不仅具有宇宙生成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生态伦理学价值,而人类社会应遵循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尽在其中矣。 三、老子自然哲学视角下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社会伦理道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老子倡导的敬畏自然、道法自然、“物之德”的生态伦理观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当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架构了新思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一)积极推进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理论研究创新
理论创新是老子自然哲学得以有效传承和创新的先决条件,没有可供阅读学习的理论通俗读本,广大学生便会失去依靠和信心,很容易从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从目前理论研究和图书发行现状来看,老子自然哲学的理论创新任务艰巨,亟待提高和加强。因此,政府要牵头带动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为包括老子自然哲学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播创造便利条件。
(二)专题宣讲和主题宣传相结合,树立生态环保新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转变。然而,思想转变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工程。在众多的教育形式中,专题宣讲和主题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专家学者、政府要员、志愿者和广大市民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可以采取大讲堂、论坛的形式集中宣讲,也可以借助世界地球日、环境保护日、世界水日等时间节点在街头巷尾开展主题宣传。
(三)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学习,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我们要以传承和弘扬老子自然哲学为契机,注重生态道德的教育和学习,提高广大市民尤其是企业单位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公民都应该通过学习把老子自然哲学思想植根心间并转识成智,自觉落实到环保行为中来,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天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译注.老子[M].上海:中华书局,2011,6.
[2]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
作者简介:曹卫玲,河南确山人,中国哲学硕士,黄淮学院讲师。
【关键词】自然哲学;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要为子孙后代造福、走人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问题渐趋好转。长期以来,党和政府花费了大量力气来治理环境问题,环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俨然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我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认识根源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天中地区的环境治理工程也取得一定的业绩,生态环境问题渐趋好转,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对驻马店市区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和了解,我们将当前存在较为突出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环境污染现象较为普遍且不平衡
总的来讲,天中市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虽不能以严重论断,却称得上普遍,且存在着不平衡性,诸如街道、社区、商业区、工业区、娱乐公共场所等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污染问题。在市区,常见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各类生活污水、工业农业废水导致的水体污染;二是工业烟尘废气、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导致的大气污染;三是各类噪声污染;四是各类残渣、重金属以及废弃物产生的污染等。
(二)部分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节约观念却不断弱化,部分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淡薄的环保意识而受到制约。驻马店市同样如此,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居民区、学校、公共场所等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水资源、粮食资源浪费现象。以水资源为例,“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的广告随处可见,但是否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我看未必。调查表明,目前水资源十大浪费现象主要包括:刷牙时不关水龙头;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用过量水洗车,洗车的水未能循环使用;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大小不分档;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水冲;直接用自来水冲洗道路;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行为,或许在有意无意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水资源浪费者。
(三)生态文明程度不高
通常来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就天中而言,体现在政治层面,思想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城市生态文明程度不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存在严重的违章和不合理现象,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
当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因素,诸如经济的、体制的、文化的、科技的等,然而,人们环保知识的缺失和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的淡薄却是重要的认识根源。以史为鉴,老子哲学中关于生态伦理的丰富思想资源势必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一扇方便之门,深入学习老子自然哲学思想及其内涵不仅是一种必要,而且是一种必须。
二、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诸如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道法自然、“人之德”与“物之德”的哲学观念,无一不给当代人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老子以“道”为总纲阐述了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品质和属性。老子德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从一开始便已注定。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是道与德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1]P123这里的“道”是“天道”和“人道”的总称,老子以“道”统摄万物完成自然之名,他们最终旨趣都在于“自然”,“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63不仅如此,老子常常借“天道”之名论“人道”之实,以“天道”观照“人道”,认为人只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人类不仅要敬畏热爱自然,而且人类的活动规则应与自然法则相一致,顺应并效法自然的人才是真正的得“道”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1]
老子以“道”释德,一切以是否合乎道为评判德性品质好坏的标准,“道之德”贵在“道”,“老子所谓‘德’,主要指德性,德性即事物的本性。”[2]P57德与道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内容主要取决于道的规定性,“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老子以“道”统摄诸德完成自然之名。素有天人之分的“道之德”是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都具备的属性,包括“人之德”和“物之德”,其概念和范畴超越了人类社会并延伸到自然界,既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也包括自然万物的本性。从性质上来看,德性具有属人和属物两种特质,一是指普遍存在于自然万物的“物之德”,二是与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的道德规范,即“人之德”。老子的诸多德性必将从属于前者或后者。无论“物之德”还是“人之德”,都是“道之德”的具体呈现和表达,只是主体价值取向不同而已。因此,老子德性观主体价值取向有“人”的尺度,更多的是“物”的尺度。“道之德”不仅具有宇宙生成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生态伦理学价值,而人类社会应遵循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尽在其中矣。 三、老子自然哲学视角下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社会伦理道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老子倡导的敬畏自然、道法自然、“物之德”的生态伦理观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当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架构了新思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一)积极推进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理论研究创新
理论创新是老子自然哲学得以有效传承和创新的先决条件,没有可供阅读学习的理论通俗读本,广大学生便会失去依靠和信心,很容易从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从目前理论研究和图书发行现状来看,老子自然哲学的理论创新任务艰巨,亟待提高和加强。因此,政府要牵头带动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为包括老子自然哲学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播创造便利条件。
(二)专题宣讲和主题宣传相结合,树立生态环保新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转变。然而,思想转变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工程。在众多的教育形式中,专题宣讲和主题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专家学者、政府要员、志愿者和广大市民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可以采取大讲堂、论坛的形式集中宣讲,也可以借助世界地球日、环境保护日、世界水日等时间节点在街头巷尾开展主题宣传。
(三)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学习,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我们要以传承和弘扬老子自然哲学为契机,注重生态道德的教育和学习,提高广大市民尤其是企业单位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公民都应该通过学习把老子自然哲学思想植根心间并转识成智,自觉落实到环保行为中来,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天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译注.老子[M].上海:中华书局,2011,6.
[2]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
作者简介:曹卫玲,河南确山人,中国哲学硕士,黄淮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