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为有车一族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支持者说,车是人类足迹的延伸,有车可以让人走得更远,人们因此可以在下班之后去更远的地方锻炼、聚会。反对者说,尽管汽车方便了出行,但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缺乏运动等健康问题同样切实存在。有车,还是无车,是个问题。
有车,过分依赖伤不起!
1885年,德国人卡尔·佛里特立奇·本茨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此后的130年里,汽车开始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5 447万辆,这就意味着,除去公共交通,我国每10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然而当我们日益仰仗汽车这种高速交通工具时,健康问题正扑面而来。
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联合组织的《中国有车族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车一族中25.5%的人患有颈椎病,17.4%的人患有消化性疾病,12.2%的人患有呼吸道疾病,还有10.3%的人患有尿路感染。更有趣的是,受养车费用高、交通拥堵等压力影响,超过四成的司机认为自己老了10岁。从汽车与健康的关系来看,其显性危害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环境危害
环境层面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车内环境两个方面。另行外部环境危害主要包括噪音和尾气污染,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苯并芘及固体颗粒物等,以其中所含的苯类物质为例,苯是无色类似汽油味的气体,高浓度的苯类物质吸入可引起食欲不振、易倦、头晕、头痛、呕吐、失眠、黏膜出血等症状,也可引起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尽管随着汽油品质优化,尾气污染有所改善,但危害依然存在。
对于车内环境危害,主要是车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城市人口平均有8%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车内,目前,国际上已经把车内污染列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车内空气甲醛超标多来自座椅、车顶等装饰材料和一些装饰物,而苯则来自于胶粘剂、人造革、漆面和皮革,长期处于此类环境容易出现头晕、困倦、咳嗽等现象,导致司机感到压抑、烦躁。
2健康危害
从生理上看,长时间驾车,会使腰肌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久而久之肌肉的疲劳就会转化为劳损,同时久坐也会引起阴囊温度增高,对睾丸内精子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司机驾车时精神高度集中,又缺乏运动,血液循环缓慢,也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问题。据悉,目前心脏病在年轻人当中有上升的趋势,其中以专业司机居多。
时间过长会使眼睛酸涩、模糊,甚至眼球胀痛,而汽车震动会通过方向盘直接传递给手臂和手指,长时间容易导致肌肉痉挛、麻木等症状。对于日常运动较少的人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驾车会束缚人的手脚,不知不觉中减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进而导致肥胖。此外,发动机运转、喇叭等产生的不同强度噪音和汽车音响也可能导致人体听觉损伤、听力下降。
无车,尝试健康新生活
在汽车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健康威胁同样现实存在。20世纪末,法国人最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倡导发起了一项名叫“无车日”的公益活动。1998年,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了解汽车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鼓励人们在市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车或步行。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这一活动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响应,2000年2月,欧盟9个成员国将9月22日确定为“欧洲无车日”。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37个国家的近2 000个城镇参与其中。
2007年9月22日,中国迎来第一个“无车日”。近年来,中国政府鼓励市民签署《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承诺书》和《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承诺书》,倡导市民共同开展无车日活动。民间组织也纷纷行动,倡导发起“每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号召私家车主,每月抽出休息日或者公共节假日中的一天,不驾驶汽车出行。
出行,绿色更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无车日”并不是拒绝汽车,而是要唤起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环境问题的重视。汽车生活是否危害健康,关键在于人们使用它的方式,避免长期、长时间驾驶车内环境较差的车辆是健康出行不二之选。不过,对于早已习惯驾车出行的人而言,“无车日”绿色出行的暂时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如果真如此,你还可以:
1骑行
骑行是欧美国家十分盛行的出行方式,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是该方式的忠实粉丝。骑自行车出行不仅会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对于骑行者本身也有着强身健体的作用。据测算,骑行1小时(约9 km)所消耗的能量高达245 kcal(1 kcal=4.18 kJ),相当于4个鸡蛋的能量。
2步行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步行上班的人比开车上班的人平均体重少大约3 kg。而且,步行上班者比开车上班者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40%,高血压危险降低17%。步行运动不仅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还有助于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帮助降低血压,而且还能有助减肥和睡眠。
3拼车出行
随着打车软件的风行,拼车出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生活方式。拼车出行不仅能减少拥堵,更重要的是通过拼车还能结识新朋友,并且省钱。
4公共交通出行
无论如何,公共交通都是最便捷可靠的交通方式,在各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大前提下,与其开车堵在路上,不如坐上公共汽车在专用道上一路驰骋。
有车一族的健康大数据
购车原因:出行方便为51.6%;其次分别为提高生活质量、生意或工作需要等。
有车生活:生活质量提高15.2%;生活质量下降9.1%;出现身心不适36.3%(容易腰酸背痛13.6%;身体发胖10.6%;经常烦躁、常感压抑7.6%;易怒、易暴躁4.5%),快乐、幸福4.5%,生活及交际圈子扩大10.6%;4.5%的人认为没有变化。
交通拥堵:83%的人会产生烦躁、压抑,抱怨情绪,17%的人会通过听音乐、打电话、抽烟缓解焦躁情绪。
来源:2011慈铭体检集团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组织的《中国首份城市“有车族”健康状况调查》
有车,过分依赖伤不起!
1885年,德国人卡尔·佛里特立奇·本茨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此后的130年里,汽车开始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5 447万辆,这就意味着,除去公共交通,我国每10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然而当我们日益仰仗汽车这种高速交通工具时,健康问题正扑面而来。
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联合组织的《中国有车族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车一族中25.5%的人患有颈椎病,17.4%的人患有消化性疾病,12.2%的人患有呼吸道疾病,还有10.3%的人患有尿路感染。更有趣的是,受养车费用高、交通拥堵等压力影响,超过四成的司机认为自己老了10岁。从汽车与健康的关系来看,其显性危害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环境危害
环境层面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车内环境两个方面。另行外部环境危害主要包括噪音和尾气污染,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苯并芘及固体颗粒物等,以其中所含的苯类物质为例,苯是无色类似汽油味的气体,高浓度的苯类物质吸入可引起食欲不振、易倦、头晕、头痛、呕吐、失眠、黏膜出血等症状,也可引起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尽管随着汽油品质优化,尾气污染有所改善,但危害依然存在。
对于车内环境危害,主要是车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城市人口平均有8%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车内,目前,国际上已经把车内污染列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车内空气甲醛超标多来自座椅、车顶等装饰材料和一些装饰物,而苯则来自于胶粘剂、人造革、漆面和皮革,长期处于此类环境容易出现头晕、困倦、咳嗽等现象,导致司机感到压抑、烦躁。
2健康危害
从生理上看,长时间驾车,会使腰肌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久而久之肌肉的疲劳就会转化为劳损,同时久坐也会引起阴囊温度增高,对睾丸内精子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司机驾车时精神高度集中,又缺乏运动,血液循环缓慢,也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问题。据悉,目前心脏病在年轻人当中有上升的趋势,其中以专业司机居多。
时间过长会使眼睛酸涩、模糊,甚至眼球胀痛,而汽车震动会通过方向盘直接传递给手臂和手指,长时间容易导致肌肉痉挛、麻木等症状。对于日常运动较少的人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驾车会束缚人的手脚,不知不觉中减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进而导致肥胖。此外,发动机运转、喇叭等产生的不同强度噪音和汽车音响也可能导致人体听觉损伤、听力下降。
无车,尝试健康新生活
在汽车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健康威胁同样现实存在。20世纪末,法国人最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倡导发起了一项名叫“无车日”的公益活动。1998年,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了解汽车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鼓励人们在市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车或步行。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这一活动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响应,2000年2月,欧盟9个成员国将9月22日确定为“欧洲无车日”。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37个国家的近2 000个城镇参与其中。
2007年9月22日,中国迎来第一个“无车日”。近年来,中国政府鼓励市民签署《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承诺书》和《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承诺书》,倡导市民共同开展无车日活动。民间组织也纷纷行动,倡导发起“每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号召私家车主,每月抽出休息日或者公共节假日中的一天,不驾驶汽车出行。
出行,绿色更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无车日”并不是拒绝汽车,而是要唤起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环境问题的重视。汽车生活是否危害健康,关键在于人们使用它的方式,避免长期、长时间驾驶车内环境较差的车辆是健康出行不二之选。不过,对于早已习惯驾车出行的人而言,“无车日”绿色出行的暂时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如果真如此,你还可以:
1骑行
骑行是欧美国家十分盛行的出行方式,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是该方式的忠实粉丝。骑自行车出行不仅会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对于骑行者本身也有着强身健体的作用。据测算,骑行1小时(约9 km)所消耗的能量高达245 kcal(1 kcal=4.18 kJ),相当于4个鸡蛋的能量。
2步行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步行上班的人比开车上班的人平均体重少大约3 kg。而且,步行上班者比开车上班者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40%,高血压危险降低17%。步行运动不仅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还有助于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帮助降低血压,而且还能有助减肥和睡眠。
3拼车出行
随着打车软件的风行,拼车出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生活方式。拼车出行不仅能减少拥堵,更重要的是通过拼车还能结识新朋友,并且省钱。
4公共交通出行
无论如何,公共交通都是最便捷可靠的交通方式,在各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大前提下,与其开车堵在路上,不如坐上公共汽车在专用道上一路驰骋。
有车一族的健康大数据
购车原因:出行方便为51.6%;其次分别为提高生活质量、生意或工作需要等。
有车生活:生活质量提高15.2%;生活质量下降9.1%;出现身心不适36.3%(容易腰酸背痛13.6%;身体发胖10.6%;经常烦躁、常感压抑7.6%;易怒、易暴躁4.5%),快乐、幸福4.5%,生活及交际圈子扩大10.6%;4.5%的人认为没有变化。
交通拥堵:83%的人会产生烦躁、压抑,抱怨情绪,17%的人会通过听音乐、打电话、抽烟缓解焦躁情绪。
来源:2011慈铭体检集团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组织的《中国首份城市“有车族”健康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