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从血吸虫病的传播和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对人体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血吸虫高发的长江江边的2个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个村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1个作为观察组自2010年开始采取全面的干预措施,对比两组从1990年到2005年之间人群感染率和螺钉感染率及两者的变化情况。结果:和干预前对比,观察组的人群感染率有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人群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头的进行控制能有效降低该病在人群和钉螺之间的传播率,是目前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新策略。
【关键词】人体;血吸虫病;钉螺;控制;策略
血吸虫病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所以一直是传染病控制的研究重点。自1949年新中国以来,我国医学就已经对如何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有所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的感染人数已经下降了近千万,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也从原来的12个降到了现在的7个。虽然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对人体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寻找能有效防治血吸虫病传染的新策略,我们对血吸虫多发地的2个村分成了两组进行了如下的对比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血吸虫高发区江宁镇的新洲行政村与铜井镇的新明行政村的2个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个村作为对照组,1个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共有村户380户,村民1710位,人均感染率为3%左右;观察组共有村户350户,村民1533位,人均感染率为3%左右。两组的村户、村民数量和人均感染率对比,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而观察组则从1990年开始采取全面的干预措施,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
1.2.1 对以耕牛为主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进行控制 全面禁止在试点村附近的草洲进行放牧活动,所有的农户均不能在洲滩上进行放牧,有效预防耕牛传染源对附近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购置了一批小型的农用机械,逐渐淘汰使用耕牛劳作这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村民进行专业的机械操作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
1.2.2 对以人体为主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进行控制 主要措施就是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具体内容包括,兴建公共水井,实现了223户居民的自来水覆盖,还有89户村民实现了家庭水井的覆盖。自1990年开始,观察组在近几年中先后修建了201座卫生厕所,还有超过65户的居民开始使用沼气池,其中还包括了1座大中型的公共沼气。沼气池的修建让村户的粪便得以收集起来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截止2005年1月,观察组的自来水供给率达到了100%,卫生厕所的覆盖率和使用率也超过了95%。
1.2.3 对村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 宣传的主题思想是:人和家畜的粪便污染是钉螺感染血吸虫的根源,而感染性钉螺又能引起人和家畜的感染。因此,洲滩放牧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和管好人畜粪便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成为向当地居民的两大宣传要点,并宣传在有螺地带实施封洲禁牧、改善村民卫生条件等措施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对渔船民和经常接触疫水的居民的宣传力度,确保他们理解这些信息,并在村小学加强对小学生的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从1990年到2005年之间人群感染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在5年内的人群感染率所有波动,但未出现明显下降。观察组在5年内的人群感染率则在逐步下降,在最近一次的调查报告中,人群感染率几乎为零,感染下降率基本达到100%。经对比,观察组干预后的人群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原来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采取减少人和家畜传染源对钉螺感染的传染作用等措施,能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快地降低到 1%以下。
过去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策略是以人、畜同步化疗为主,虽然这一措施可使流行区人群感染率降低至1%-3% ,但由于不能控制重复感染,因而无法根除感染。研究表明,重复感染是血吸蟲病病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因此,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不能单纯依靠化疗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由于耕牛传染源在钉螺感染血吸虫导致该病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策略的重点在于对有螺地带的禁牧,这可能是该防治策略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此外,本研究也采取了改善居民卫生条件等措施,来减少人群的粪便作为传染源对湖水和草洲的污染。
在本组的研究结果中,和干预前对比,观察组的人群感染率有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人群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对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头的进行控制能有效降低该病在人群和钉螺之间的传播率,是目前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广汉,林丹丹,张绍基,等.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02(11):65-71.
[2]朱绪元,王文梁.潜江市实施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防治新策略与效果评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05(23):35-37.
[3]陈红根,曾小军,熊继杰,等.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04(11):243-249.
【摘要】目的:从血吸虫病的传播和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对人体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血吸虫高发的长江江边的2个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个村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1个作为观察组自2010年开始采取全面的干预措施,对比两组从1990年到2005年之间人群感染率和螺钉感染率及两者的变化情况。结果:和干预前对比,观察组的人群感染率有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人群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头的进行控制能有效降低该病在人群和钉螺之间的传播率,是目前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新策略。
【关键词】人体;血吸虫病;钉螺;控制;策略
血吸虫病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所以一直是传染病控制的研究重点。自1949年新中国以来,我国医学就已经对如何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有所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的感染人数已经下降了近千万,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也从原来的12个降到了现在的7个。虽然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对人体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寻找能有效防治血吸虫病传染的新策略,我们对血吸虫多发地的2个村分成了两组进行了如下的对比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血吸虫高发区江宁镇的新洲行政村与铜井镇的新明行政村的2个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个村作为对照组,1个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共有村户380户,村民1710位,人均感染率为3%左右;观察组共有村户350户,村民1533位,人均感染率为3%左右。两组的村户、村民数量和人均感染率对比,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而观察组则从1990年开始采取全面的干预措施,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
1.2.1 对以耕牛为主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进行控制 全面禁止在试点村附近的草洲进行放牧活动,所有的农户均不能在洲滩上进行放牧,有效预防耕牛传染源对附近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购置了一批小型的农用机械,逐渐淘汰使用耕牛劳作这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村民进行专业的机械操作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
1.2.2 对以人体为主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进行控制 主要措施就是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具体内容包括,兴建公共水井,实现了223户居民的自来水覆盖,还有89户村民实现了家庭水井的覆盖。自1990年开始,观察组在近几年中先后修建了201座卫生厕所,还有超过65户的居民开始使用沼气池,其中还包括了1座大中型的公共沼气。沼气池的修建让村户的粪便得以收集起来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截止2005年1月,观察组的自来水供给率达到了100%,卫生厕所的覆盖率和使用率也超过了95%。
1.2.3 对村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 宣传的主题思想是:人和家畜的粪便污染是钉螺感染血吸虫的根源,而感染性钉螺又能引起人和家畜的感染。因此,洲滩放牧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和管好人畜粪便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成为向当地居民的两大宣传要点,并宣传在有螺地带实施封洲禁牧、改善村民卫生条件等措施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对渔船民和经常接触疫水的居民的宣传力度,确保他们理解这些信息,并在村小学加强对小学生的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从1990年到2005年之间人群感染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在5年内的人群感染率所有波动,但未出现明显下降。观察组在5年内的人群感染率则在逐步下降,在最近一次的调查报告中,人群感染率几乎为零,感染下降率基本达到100%。经对比,观察组干预后的人群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原来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采取减少人和家畜传染源对钉螺感染的传染作用等措施,能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快地降低到 1%以下。
过去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策略是以人、畜同步化疗为主,虽然这一措施可使流行区人群感染率降低至1%-3% ,但由于不能控制重复感染,因而无法根除感染。研究表明,重复感染是血吸蟲病病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因此,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不能单纯依靠化疗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由于耕牛传染源在钉螺感染血吸虫导致该病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策略的重点在于对有螺地带的禁牧,这可能是该防治策略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此外,本研究也采取了改善居民卫生条件等措施,来减少人群的粪便作为传染源对湖水和草洲的污染。
在本组的研究结果中,和干预前对比,观察组的人群感染率有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人群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对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头的进行控制能有效降低该病在人群和钉螺之间的传播率,是目前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广汉,林丹丹,张绍基,等.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02(11):65-71.
[2]朱绪元,王文梁.潜江市实施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防治新策略与效果评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05(23):35-37.
[3]陈红根,曾小军,熊继杰,等.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04(11):24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