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各大电视台和影视公司积极开展内容生产,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由张永新导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大量的社会话题讨论,迅速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影视作品,堪称红色题材电视剧的“典范”。
关键词:文艺;人民;创新;《觉醒年代》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电视剧《觉醒年代》上映后豆瓣评分高达9.3分,并且远超同时期上映的红色题材的电视剧,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能够再一次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同时,本剧对于镜头语言和后期的制作都极为“苛刻”,在技术水准上堪比电影。
一、文艺创作要把握好真善美的永恒价值
“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刊物为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于这一段历史时期大家并不感到陌生,且对其中的重要历史节点都很熟悉,但是人们对于这其中的发展历程了解甚少,通过这一部电视剧,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这一段光辉历程,还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革命者们大无畏的奋斗精神,许多00后看完都表示这是一本“活的历史书”。
除此之外,《觉醒年代》还改变了大众对红色革命题材的“刻板印象”,没有刻意的说教和渲染,有的只是对历史事件的高度还原和对人物性格的生动描画,即便是剧中的好几场“演讲戏”,犹如身临其境,让人心生振奋。这主要得益于编剧对于人物性格的深挖,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使《觉醒年代》中的人物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变得栩栩如生,一个个饱满而鲜活历史人物形象就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在剧中,陈独秀出场时像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后来成为《新青年》呕心沥血的领头人。此外,本剧还通过他人评价侧面展示人物形象,在蔡元培先生眼中的陈独秀是不可多得的文科奇才,在保守派眼中陈独秀又是“抢饭碗”的后来者。总之,《觉醒年代》在人物塑造上,既做到了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又让这一些革命者的形象变得活灵活现。
二、文艺创作需要内容和形式的深度创新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觉醒年代》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可以与现在许多的优秀电影相媲美,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已经超出了观众对电视剧的“期待视野”,每每出现这样的镜头都会被弹幕刷屏。
在《觉醒年代》中,导演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娴熟。蚂蚁,在剧中出现的镜头十分耐人寻味。蚂蚁第一次出现是在陈延年手上,当时延年、乔年正在码头做搬运工,中途休息时,一只蚂蚁掉进了延年喝水碗的里,延年看到后用食指把蚂蚁救了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蚂蚁放到了一朵野花上。小小的蚂蚁体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延年乔年等青少年们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优秀品格。蚂蚁第二次出现是陈独秀在上海震旦学院演讲的时候,镜头频频给到了话筒上的一只蚂蚁,镜头在陈独秀与蚂蚁身上来回切换,陈独秀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讲着,这只小蚂蚁就绕着话筒一圈一圈地爬着。蚂蚁虽然十分弱小,但它却相当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爬行,这也正是陈独秀等革命者们的真实写照。蚂蚁第三次出现是在李大钊的手上,当时的李大钊已经和陈独秀印好了《北京市民宣言》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就在这时一只蚂蚁爬到了《北京市民宣言》的宣传单页上,李大钊看到后用手掌轻轻地将其托起,此时,夕阳的余晖照在李大钊的手上,这只蚂蚁就在明暗之间来回爬行着,最后向着仅有的一点“光明”艰难地爬去。事实上,这只蚂蚁就象征着李大钊等革命者们当时所处的境遇,但即便历经磨难,也依旧要向着希望走去。
同时,剧中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也蕴含的非常深刻的哲理。“路”这个意象在剧中时常出现。新青年编辑部的门前就是一条充满泥泞的路,每次经过脚下都会沾满泥垢。有一次,蔡元培、陈独秀和和胡适三人在雨后走在这条路上,路面到处坑坑洼洼,充满积水,但很巧的是在旁边正好有几块砖头,胡适就随及捡起地上的砖头往前面铺路,颇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而这也正象征着新文化运动所处的困境,在千年的桎梏下唤醒沉睡的人们,这必定是一条充满泥泞和挑战的路。
除了现实当中的“路”以外,思想上“路”在剧中也时有表现,“君子和而不同”是劇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各种思想“针锋相对”,即便是在同一个团体下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大家的最终目标还是一致的,只是实现的道路不同。五四运动之后,曾经并肩作战的陈独秀和胡适在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分歧,陈独秀当时正逐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对于北洋政府的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感到非常痛恨,随后便和李大钊等人商议拟写了《北京市民宣言》,在街上分发传单抗议。胡适虽然没有陈独秀激进,但他并不否认北洋政府的罪行,参与了传单的英文翻译和印刷等工作。总之,这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既做到了形式上的创新,也使得画面内容变得更加饱满和充实。
三、文艺创作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觉醒年代》之所有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口碑,与其高水平的制作水准是分不开,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的统一。
后期制作为了使画面更符合剧情要求,采用了暖黄色的色调,使人物和环境都充满了一种“复古”的气息,让画面更加丰富、细腻。同时,为了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觉醒年代》追求细节上的真实。整部戏拍下来一共搭建了三百四十多个场景,前门大街、韩文公祠、中西旅社、长辛店棚户区……甚至由于北大红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不能用于拍摄,导演张永新便按照1:1.2的比例进行原版复刻,只为达到最真实的视觉效果。
另外,为了更贴近民国时期的时代气质,剧中在公共场合频频出现鞠躬礼和拱手礼,仿佛又将人们重新拉回了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在弹幕中都纷纷表示“受益良多”。纵观全剧,例如以上细致的画面随处可见,让观众达到了内容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四、结语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电视剧《觉醒年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受众人群涵盖了老中少三代人。并且在本剧播出之后,全国各地青年不断自发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缅怀陈延年、陈乔年等烈士,毋庸置疑这就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力量。总之,作为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都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学习和借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彪.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视听语言分析[J].新闻传播,2016(05)
[2]安莉.《我和我的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J].电影文学,2019(24)
[3]梁玉洁.《人民的名义》:文艺与时代同行[J].昭通学院学报,2017,39(06)
[4]赵路平,周晗,王婷.《觉醒年代》的多重审美维度分析[J].现代视听,2021(02)
简介:詹雄禹(1999.10.24),男,汉族,籍贯:湖南长沙,本科,单位:长沙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关键词:文艺;人民;创新;《觉醒年代》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电视剧《觉醒年代》上映后豆瓣评分高达9.3分,并且远超同时期上映的红色题材的电视剧,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能够再一次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同时,本剧对于镜头语言和后期的制作都极为“苛刻”,在技术水准上堪比电影。
一、文艺创作要把握好真善美的永恒价值
“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刊物为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于这一段历史时期大家并不感到陌生,且对其中的重要历史节点都很熟悉,但是人们对于这其中的发展历程了解甚少,通过这一部电视剧,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这一段光辉历程,还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革命者们大无畏的奋斗精神,许多00后看完都表示这是一本“活的历史书”。
除此之外,《觉醒年代》还改变了大众对红色革命题材的“刻板印象”,没有刻意的说教和渲染,有的只是对历史事件的高度还原和对人物性格的生动描画,即便是剧中的好几场“演讲戏”,犹如身临其境,让人心生振奋。这主要得益于编剧对于人物性格的深挖,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使《觉醒年代》中的人物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变得栩栩如生,一个个饱满而鲜活历史人物形象就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在剧中,陈独秀出场时像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后来成为《新青年》呕心沥血的领头人。此外,本剧还通过他人评价侧面展示人物形象,在蔡元培先生眼中的陈独秀是不可多得的文科奇才,在保守派眼中陈独秀又是“抢饭碗”的后来者。总之,《觉醒年代》在人物塑造上,既做到了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又让这一些革命者的形象变得活灵活现。
二、文艺创作需要内容和形式的深度创新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觉醒年代》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可以与现在许多的优秀电影相媲美,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已经超出了观众对电视剧的“期待视野”,每每出现这样的镜头都会被弹幕刷屏。
在《觉醒年代》中,导演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娴熟。蚂蚁,在剧中出现的镜头十分耐人寻味。蚂蚁第一次出现是在陈延年手上,当时延年、乔年正在码头做搬运工,中途休息时,一只蚂蚁掉进了延年喝水碗的里,延年看到后用食指把蚂蚁救了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蚂蚁放到了一朵野花上。小小的蚂蚁体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延年乔年等青少年们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优秀品格。蚂蚁第二次出现是陈独秀在上海震旦学院演讲的时候,镜头频频给到了话筒上的一只蚂蚁,镜头在陈独秀与蚂蚁身上来回切换,陈独秀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讲着,这只小蚂蚁就绕着话筒一圈一圈地爬着。蚂蚁虽然十分弱小,但它却相当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爬行,这也正是陈独秀等革命者们的真实写照。蚂蚁第三次出现是在李大钊的手上,当时的李大钊已经和陈独秀印好了《北京市民宣言》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就在这时一只蚂蚁爬到了《北京市民宣言》的宣传单页上,李大钊看到后用手掌轻轻地将其托起,此时,夕阳的余晖照在李大钊的手上,这只蚂蚁就在明暗之间来回爬行着,最后向着仅有的一点“光明”艰难地爬去。事实上,这只蚂蚁就象征着李大钊等革命者们当时所处的境遇,但即便历经磨难,也依旧要向着希望走去。
同时,剧中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也蕴含的非常深刻的哲理。“路”这个意象在剧中时常出现。新青年编辑部的门前就是一条充满泥泞的路,每次经过脚下都会沾满泥垢。有一次,蔡元培、陈独秀和和胡适三人在雨后走在这条路上,路面到处坑坑洼洼,充满积水,但很巧的是在旁边正好有几块砖头,胡适就随及捡起地上的砖头往前面铺路,颇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而这也正象征着新文化运动所处的困境,在千年的桎梏下唤醒沉睡的人们,这必定是一条充满泥泞和挑战的路。
除了现实当中的“路”以外,思想上“路”在剧中也时有表现,“君子和而不同”是劇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各种思想“针锋相对”,即便是在同一个团体下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大家的最终目标还是一致的,只是实现的道路不同。五四运动之后,曾经并肩作战的陈独秀和胡适在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分歧,陈独秀当时正逐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对于北洋政府的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感到非常痛恨,随后便和李大钊等人商议拟写了《北京市民宣言》,在街上分发传单抗议。胡适虽然没有陈独秀激进,但他并不否认北洋政府的罪行,参与了传单的英文翻译和印刷等工作。总之,这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既做到了形式上的创新,也使得画面内容变得更加饱满和充实。
三、文艺创作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觉醒年代》之所有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口碑,与其高水平的制作水准是分不开,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的统一。
后期制作为了使画面更符合剧情要求,采用了暖黄色的色调,使人物和环境都充满了一种“复古”的气息,让画面更加丰富、细腻。同时,为了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觉醒年代》追求细节上的真实。整部戏拍下来一共搭建了三百四十多个场景,前门大街、韩文公祠、中西旅社、长辛店棚户区……甚至由于北大红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不能用于拍摄,导演张永新便按照1:1.2的比例进行原版复刻,只为达到最真实的视觉效果。
另外,为了更贴近民国时期的时代气质,剧中在公共场合频频出现鞠躬礼和拱手礼,仿佛又将人们重新拉回了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在弹幕中都纷纷表示“受益良多”。纵观全剧,例如以上细致的画面随处可见,让观众达到了内容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四、结语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电视剧《觉醒年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受众人群涵盖了老中少三代人。并且在本剧播出之后,全国各地青年不断自发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缅怀陈延年、陈乔年等烈士,毋庸置疑这就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力量。总之,作为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都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学习和借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彪.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视听语言分析[J].新闻传播,2016(05)
[2]安莉.《我和我的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J].电影文学,2019(24)
[3]梁玉洁.《人民的名义》:文艺与时代同行[J].昭通学院学报,2017,39(06)
[4]赵路平,周晗,王婷.《觉醒年代》的多重审美维度分析[J].现代视听,2021(02)
简介:詹雄禹(1999.10.24),男,汉族,籍贯:湖南长沙,本科,单位:长沙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