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求,针对以上现状,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2018年我校在初一数学新课程教学教改中采取了模式实验教学法,经过一学年的教改探索与实验研究,深感此法是有前途的,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给予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本文就自己在数学新课程教改实验中的亲身体验,谈谈体会,以便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094-01
我校是一所乡下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及各方面能力分布极不均匀,差异较大,外来学生占30%,由于受社会的影响,学生厌学现象极为严重,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效率不高,个性受到压抑,多数学生表现为学习被动,而数学学习的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数学这一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一旦放弃,整个知识系统将会支离破碎。出现低分率的学生并不奇怪。
1.启:即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交流、创造的强烈动机
许多教师对引言导入很随意,不够重视,平淡乏味,毫无特色。我认为:导语要准确精练,设疑布障,要从实际生活中引发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积极探索,为下一步积极探索做铺垫。
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问:明天就是清明节,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袁崇焕,学校团委决定派48名队员去崇焕公园扫墓,学校已有校车2辆,每台校车可乘坐50人,余下的学生可乘出租车去。若租的士,每辆车可乘坐5人,租金为9元;若租三轮摩托车每辆可乘坐3人,租金为6元那么怎样租车最便宜?请你为学校团委设计一个最佳的方案,把你的想法尽快告诉团委书记好吗?顿时寂静的教室喧闹起来,只见有的同学用手比划,有的则边比划边说;还有的在三三两两的争论……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实践与探索的问题。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去跃跃欲试。为动手实践与探索交流奠定基础。
2.探:即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
它是教学法中的最重要的中心环节,是灵魂,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所探究问题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组织学生按照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自主去探索,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相互合作交流。因为数学科本身特点就是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毛主席说: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比如:讲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市教育局决定,全市各中小学校下午的自习课。学生改为在家独立学习。老师想知道学生昨天在家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请同学们把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写在纸上,由正、副班长上黑板统计全班48名学生昨天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
(1)画出学生昨晚完成家庭作业时间出现频数的条形统计图
(2)从图中最容易得到的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
(3)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4)在这些数据中教师随机抽取一个数据,最有可能得到的是几分钟?
通过一学年尝试,我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远远高于其它对比班:记得在讲“图形的镶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每次三个班集中电教室一齐上课,课堂发现无论是从剪纸拼图还是合作交流探索规律,,实验班都优于其它班。况且个别学生还有许多新发现。提出有待于探讨的新问题。我想这与平常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3.思:即通过对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猜测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安安静静的独立思考,然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归纳。这种方法虽然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我认为它毕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什么呢?因为思考这一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自主探索紧密相联的,即一边探索,一边思考,再思考再探索。学生是通过观察、实验、尝试来探究验证。自己的推理猜测是否正确。它显示着学生在思维、在探究、在交流、在怀疑、在增长才干,其中蕴藏着智慧和创造。
例如课题: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让学生从下列几方面去思考、探究、交流。
(1)是否依照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实验方法,也从实验入手?有什么困难?
(2)能否考虑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试试看
(3)与同伴交流一下你的经验归纳探索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1)从n=3、4、5入手。关键在于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2)将出现把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的各種方法。有的分割法只能猜想到结论,而不便于证明,有的分割法既能猜想到结论,又与证明思路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经验与进行行为实践两者结合的活动,数学教学过程就是知数学,做数学和用数学的统一。因而学生学习数学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价值,那才是行之有效的,学生掌握数学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和主动参与地去做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全平.新课改下的教学策略[J].教育革新,2006(04)
[2]聂媛.浅谈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
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094-01
我校是一所乡下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及各方面能力分布极不均匀,差异较大,外来学生占30%,由于受社会的影响,学生厌学现象极为严重,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效率不高,个性受到压抑,多数学生表现为学习被动,而数学学习的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数学这一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一旦放弃,整个知识系统将会支离破碎。出现低分率的学生并不奇怪。
1.启:即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交流、创造的强烈动机
许多教师对引言导入很随意,不够重视,平淡乏味,毫无特色。我认为:导语要准确精练,设疑布障,要从实际生活中引发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积极探索,为下一步积极探索做铺垫。
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问:明天就是清明节,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袁崇焕,学校团委决定派48名队员去崇焕公园扫墓,学校已有校车2辆,每台校车可乘坐50人,余下的学生可乘出租车去。若租的士,每辆车可乘坐5人,租金为9元;若租三轮摩托车每辆可乘坐3人,租金为6元那么怎样租车最便宜?请你为学校团委设计一个最佳的方案,把你的想法尽快告诉团委书记好吗?顿时寂静的教室喧闹起来,只见有的同学用手比划,有的则边比划边说;还有的在三三两两的争论……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实践与探索的问题。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去跃跃欲试。为动手实践与探索交流奠定基础。
2.探:即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
它是教学法中的最重要的中心环节,是灵魂,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所探究问题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组织学生按照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自主去探索,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相互合作交流。因为数学科本身特点就是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毛主席说: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比如:讲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市教育局决定,全市各中小学校下午的自习课。学生改为在家独立学习。老师想知道学生昨天在家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请同学们把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写在纸上,由正、副班长上黑板统计全班48名学生昨天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
(1)画出学生昨晚完成家庭作业时间出现频数的条形统计图
(2)从图中最容易得到的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
(3)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4)在这些数据中教师随机抽取一个数据,最有可能得到的是几分钟?
通过一学年尝试,我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远远高于其它对比班:记得在讲“图形的镶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每次三个班集中电教室一齐上课,课堂发现无论是从剪纸拼图还是合作交流探索规律,,实验班都优于其它班。况且个别学生还有许多新发现。提出有待于探讨的新问题。我想这与平常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3.思:即通过对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猜测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安安静静的独立思考,然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归纳。这种方法虽然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我认为它毕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什么呢?因为思考这一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自主探索紧密相联的,即一边探索,一边思考,再思考再探索。学生是通过观察、实验、尝试来探究验证。自己的推理猜测是否正确。它显示着学生在思维、在探究、在交流、在怀疑、在增长才干,其中蕴藏着智慧和创造。
例如课题: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让学生从下列几方面去思考、探究、交流。
(1)是否依照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实验方法,也从实验入手?有什么困难?
(2)能否考虑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试试看
(3)与同伴交流一下你的经验归纳探索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1)从n=3、4、5入手。关键在于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2)将出现把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的各種方法。有的分割法只能猜想到结论,而不便于证明,有的分割法既能猜想到结论,又与证明思路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经验与进行行为实践两者结合的活动,数学教学过程就是知数学,做数学和用数学的统一。因而学生学习数学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价值,那才是行之有效的,学生掌握数学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和主动参与地去做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全平.新课改下的教学策略[J].教育革新,2006(04)
[2]聂媛.浅谈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