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山岭隧道勘察中,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可基本查明隧址区地层岩性出露与分布规律、隧址区地质构造及不同构造部位的裂隙发育规律、区域地应力、地下水等,结合钻探、物探、各种试验资料,综合评价围岩稳定性,进行涌水量预测和科学的围岩分级。
[关键词]工程地质测绘 山岭隧道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189-2
1前言
本文以案例介绍了工程地质测绘在山岭隧道勘察中的作用。在中卫-贵阳联络线工程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段QMY1C1-QMY1C2号桩青木园1#隧道岩土工程勘察中,工程地质测绘基本解决了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特殊与不良地质问题,但存在测绘漏项,给隧道施工带来不利影响,其经验与教训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勘察借鉴。
工程地质测绘是地质工作的一种手段,在不同的地质领域其重要性有所侧重。在山岭隧道勘察中,勘探孔间距一般在数百米以上,孔间地质要素需依靠工程地质测绘来确定,测绘的范围、内容、精度等关系到资料综合分析的准确性和勘察成果质量。
2工程地质测绘
2.1工程地质测绘的概念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明确工程地质测绘的概念是,采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要素,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
石油、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等行业均有针对隧道勘察的规范性条文,明确了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内容、精度等,但实际工作中受场地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限制,工程地质测绘难度很大,结果造成测绘的范围不够、内容不全、精度偏低,影响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的准确性和勘察成果质量。
2.2工程地质测绘案例分析
(1)工程名称
中卫-贵阳联络线工程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段QMY1C1-QMY1C2号桩青木园1#隧道岩土工程勘察。
(2)工程概况
隧址区地处龙门山、米仓山构造带的交接带,受地质构造和岩性制约,表现为构造侵蚀中低山岩溶地貌,隧道最大高程为1348.2m,最低点地面高程963.5m,相对高差384.7m,山体表面灌木丛和树林等植被茂密。设计隧道水平长度1573.2m,断面尺寸为3.0m×3.8m,属长山体隧道。勘探孔间距305.10m~482.65m,勘探深度40.00m~326.26m。
详细勘察时间2010年10月3日至2010年11月15日,1:2000工程地质测绘1.5km2。
2.3工程地质测绘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
(1)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查清了隧址区地层岩性出露与分布规律
通过收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20万广元幅,1967年版),明确了隧址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层出露情况,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白云质灰岩(D2g)和志留系中上统青灰色、紫红色泥岩(S2+3),并利用1:2000地形图进行测绘,寻找地质露头定点、追踪,在地形图上勾划地质界线,标明岩层产状,查清了隧址区地层岩性出露与分布规律,为隧道围岩分级提供了岩性特征等方面的依据。
(2)根据不同构造部位的裂隙调查,评价了裂隙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向斜南、北翼岩体发育三组裂隙,向斜核部发育四组裂隙,经综合分析,隧址区L1裂隙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约38°~40°,夹角较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但倾角较大,有利于隧道开挖时顶部围岩稳定;L2裂隙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约68°~69°,夹角较大,倾角较大,有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L3裂隙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约12°~20°,夹角较小,倾角较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侧壁和顶部稳定。L4裂隙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约9°~10°,夹角小,倾角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侧壁和顶部稳定。
(3)根据对岩层层面的调查分析,评价了岩层层面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拟建隧道处于亮垭槽向斜,向斜北翼岩层产状180°~185°∠38°~42°,走向270°~275°,隧道轴线走向300°,夹角25°~30°,夹角较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南翼岩层产状295°~300°∠26°~30°,走向205°~210°,隧道轴线走向300°,夹角85°~90°,夹角大,有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同时岩层倾角较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顶部围岩稳定。特别是向斜核部地段,岩层趋于水平,岩体破碎,结构整体性和完整性差,岩体强度低,硐室开挖拱部易塌方。隧道圍岩中灰岩与泥岩的接触面为软弱结构面,力学强度较低,由于岩体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抗风化能力弱,易沿层面裂开,一般对侧壁稳定无大的影响,但拱顶开挖后若长期暴露,由于风化和重力作用沿层面易塌落,在侧墙和顶拱均可能形成小的掉块、撒落。
(4)通过对亮垭槽向斜调查分析,评价了地应力对围岩的影响
根据对亮垭槽向斜的应力分析,推测隧址区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W320°~330°,拟建隧道轴向300°,与水平主应力方向夹角20°~30°。因此,仅从地应力角度考虑,拟建隧道轴向与推测的水平主应力方向之间呈小角度相交,这种夹角组合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隧址区地形切割严重,沟谷纵横,切割深,地应力释放空间大,不能集聚高的弹性能,属于低~中等地应力值区。
(5)通过对隧址区岩溶现象的调查分析,基本查明了岩溶发育与分布规律
兰成渝输油管道青木园隧道与青木园1#隧道处于同一山体,相距约100m。在对兰成渝输油管道青木园隧道的调查中,发现溶洞发育,溶洞岩腔不规则,直径0.5m~5m不等。溶蚀管道直径0.1m~0.5m,溶蚀管道与溶洞连通,并近垂直向上延伸至地面岩溶漏斗,通过隧道底板向下延伸,可能会伸向本区地下暗河。兰成渝输油管道青木园隧道溶洞分布高程1030m~1106m,青木园1#隧道洞口高程1030.98m和1002.40m,按岩溶发育规律,推测青木园1#隧道硐身中段可能存在溶洞、溶蚀管道等。 (6)查明了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为隧道涌水量预测奠定了基础,为隧道超前探水和止水指明了方向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大气降水沿裂隙入渗形成基岩裂隙水,泥岩与灰岩接触带附近及向斜核部地带也易形成大型的富水构造。岩溶在灰巖与泥岩接触带、裂隙破碎带、向斜轴部位置最发育,相对侵蚀基准面之下岩层的富水性好,在相对侵蚀基准面之上岩层的富水性较差,但局部封闭岩溶段富水性好,封闭岩溶段一般为隧道突水段。
(7)查明了隧址区不良地质作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进洞口右上侧250m处滑坡体长130m,宽70m,厚约2m~4m,体积约2.7×104m3,主滑方向333 °,滑体物质组成主要为碎石土,滑坡稳定性较差,仍有下滑趋势,由于滑坡体距离进洞口约250m,滑坡对洞口无影响。
隧道中段轴线外侧危岩体积约3800m3,稳定性较差,在降雨或地震作用下,有继续发生崩塌的可能,距隧道约300m,对隧道无影响。
(8)对交通、建筑材料及水、电供应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评价,为设计提供了周边环境资料
隧道进口、出口段位于兰成渝管道伴行路侧,需局部扩建;进出洞口无人居住,需要修筑临时设施(工棚、材料设备库);隧址区周边5km范围内无大型地表水体,施工水源可考虑利用周边地下水;若隧道施工用网上电,需要安装大容量变压器2个(两端各1个,容量不小于300KVA);隧道附近地区有居民点,劳动力较富裕,可以支援隧道施工;施工需要从外地运进沙、卵石等建筑材料,隧址区周边的广元、朝天等地有水泥厂。
2.4工程地质测绘存在问题
由于山体表面灌木丛和树林等植被茂密,山势陡峻,给工程地质测绘带来极大困难,沿隧道轴线追踪、定点过程中,在ZK2与ZK3之间漏测了一套千枚岩地层,隧道施工至该段时初期衬砌发生塌方,虽然塌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特征是影响因素之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山岭隧道勘察中,工程地质测绘可查明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出露与分布规律、岩土体性质与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特殊与不良地质等,弥补勘探不足。利用工程地质测绘资料,结合工程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压水试验等技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就能够为隧道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反之,若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漏项甚至错误,将给勘察、设计、施工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地质测绘在山岭隧道勘察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工程地质测绘 山岭隧道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189-2
1前言
本文以案例介绍了工程地质测绘在山岭隧道勘察中的作用。在中卫-贵阳联络线工程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段QMY1C1-QMY1C2号桩青木园1#隧道岩土工程勘察中,工程地质测绘基本解决了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特殊与不良地质问题,但存在测绘漏项,给隧道施工带来不利影响,其经验与教训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勘察借鉴。
工程地质测绘是地质工作的一种手段,在不同的地质领域其重要性有所侧重。在山岭隧道勘察中,勘探孔间距一般在数百米以上,孔间地质要素需依靠工程地质测绘来确定,测绘的范围、内容、精度等关系到资料综合分析的准确性和勘察成果质量。
2工程地质测绘
2.1工程地质测绘的概念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明确工程地质测绘的概念是,采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要素,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
石油、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等行业均有针对隧道勘察的规范性条文,明确了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内容、精度等,但实际工作中受场地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限制,工程地质测绘难度很大,结果造成测绘的范围不够、内容不全、精度偏低,影响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的准确性和勘察成果质量。
2.2工程地质测绘案例分析
(1)工程名称
中卫-贵阳联络线工程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段QMY1C1-QMY1C2号桩青木园1#隧道岩土工程勘察。
(2)工程概况
隧址区地处龙门山、米仓山构造带的交接带,受地质构造和岩性制约,表现为构造侵蚀中低山岩溶地貌,隧道最大高程为1348.2m,最低点地面高程963.5m,相对高差384.7m,山体表面灌木丛和树林等植被茂密。设计隧道水平长度1573.2m,断面尺寸为3.0m×3.8m,属长山体隧道。勘探孔间距305.10m~482.65m,勘探深度40.00m~326.26m。
详细勘察时间2010年10月3日至2010年11月15日,1:2000工程地质测绘1.5km2。
2.3工程地质测绘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
(1)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查清了隧址区地层岩性出露与分布规律
通过收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20万广元幅,1967年版),明确了隧址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层出露情况,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白云质灰岩(D2g)和志留系中上统青灰色、紫红色泥岩(S2+3),并利用1:2000地形图进行测绘,寻找地质露头定点、追踪,在地形图上勾划地质界线,标明岩层产状,查清了隧址区地层岩性出露与分布规律,为隧道围岩分级提供了岩性特征等方面的依据。
(2)根据不同构造部位的裂隙调查,评价了裂隙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向斜南、北翼岩体发育三组裂隙,向斜核部发育四组裂隙,经综合分析,隧址区L1裂隙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约38°~40°,夹角较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但倾角较大,有利于隧道开挖时顶部围岩稳定;L2裂隙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约68°~69°,夹角较大,倾角较大,有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L3裂隙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约12°~20°,夹角较小,倾角较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侧壁和顶部稳定。L4裂隙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约9°~10°,夹角小,倾角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侧壁和顶部稳定。
(3)根据对岩层层面的调查分析,评价了岩层层面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拟建隧道处于亮垭槽向斜,向斜北翼岩层产状180°~185°∠38°~42°,走向270°~275°,隧道轴线走向300°,夹角25°~30°,夹角较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南翼岩层产状295°~300°∠26°~30°,走向205°~210°,隧道轴线走向300°,夹角85°~90°,夹角大,有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同时岩层倾角较小,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顶部围岩稳定。特别是向斜核部地段,岩层趋于水平,岩体破碎,结构整体性和完整性差,岩体强度低,硐室开挖拱部易塌方。隧道圍岩中灰岩与泥岩的接触面为软弱结构面,力学强度较低,由于岩体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抗风化能力弱,易沿层面裂开,一般对侧壁稳定无大的影响,但拱顶开挖后若长期暴露,由于风化和重力作用沿层面易塌落,在侧墙和顶拱均可能形成小的掉块、撒落。
(4)通过对亮垭槽向斜调查分析,评价了地应力对围岩的影响
根据对亮垭槽向斜的应力分析,推测隧址区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W320°~330°,拟建隧道轴向300°,与水平主应力方向夹角20°~30°。因此,仅从地应力角度考虑,拟建隧道轴向与推测的水平主应力方向之间呈小角度相交,这种夹角组合不利于隧道开挖时的围岩稳定。隧址区地形切割严重,沟谷纵横,切割深,地应力释放空间大,不能集聚高的弹性能,属于低~中等地应力值区。
(5)通过对隧址区岩溶现象的调查分析,基本查明了岩溶发育与分布规律
兰成渝输油管道青木园隧道与青木园1#隧道处于同一山体,相距约100m。在对兰成渝输油管道青木园隧道的调查中,发现溶洞发育,溶洞岩腔不规则,直径0.5m~5m不等。溶蚀管道直径0.1m~0.5m,溶蚀管道与溶洞连通,并近垂直向上延伸至地面岩溶漏斗,通过隧道底板向下延伸,可能会伸向本区地下暗河。兰成渝输油管道青木园隧道溶洞分布高程1030m~1106m,青木园1#隧道洞口高程1030.98m和1002.40m,按岩溶发育规律,推测青木园1#隧道硐身中段可能存在溶洞、溶蚀管道等。 (6)查明了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为隧道涌水量预测奠定了基础,为隧道超前探水和止水指明了方向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大气降水沿裂隙入渗形成基岩裂隙水,泥岩与灰岩接触带附近及向斜核部地带也易形成大型的富水构造。岩溶在灰巖与泥岩接触带、裂隙破碎带、向斜轴部位置最发育,相对侵蚀基准面之下岩层的富水性好,在相对侵蚀基准面之上岩层的富水性较差,但局部封闭岩溶段富水性好,封闭岩溶段一般为隧道突水段。
(7)查明了隧址区不良地质作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进洞口右上侧250m处滑坡体长130m,宽70m,厚约2m~4m,体积约2.7×104m3,主滑方向333 °,滑体物质组成主要为碎石土,滑坡稳定性较差,仍有下滑趋势,由于滑坡体距离进洞口约250m,滑坡对洞口无影响。
隧道中段轴线外侧危岩体积约3800m3,稳定性较差,在降雨或地震作用下,有继续发生崩塌的可能,距隧道约300m,对隧道无影响。
(8)对交通、建筑材料及水、电供应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评价,为设计提供了周边环境资料
隧道进口、出口段位于兰成渝管道伴行路侧,需局部扩建;进出洞口无人居住,需要修筑临时设施(工棚、材料设备库);隧址区周边5km范围内无大型地表水体,施工水源可考虑利用周边地下水;若隧道施工用网上电,需要安装大容量变压器2个(两端各1个,容量不小于300KVA);隧道附近地区有居民点,劳动力较富裕,可以支援隧道施工;施工需要从外地运进沙、卵石等建筑材料,隧址区周边的广元、朝天等地有水泥厂。
2.4工程地质测绘存在问题
由于山体表面灌木丛和树林等植被茂密,山势陡峻,给工程地质测绘带来极大困难,沿隧道轴线追踪、定点过程中,在ZK2与ZK3之间漏测了一套千枚岩地层,隧道施工至该段时初期衬砌发生塌方,虽然塌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特征是影响因素之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山岭隧道勘察中,工程地质测绘可查明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出露与分布规律、岩土体性质与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特殊与不良地质等,弥补勘探不足。利用工程地质测绘资料,结合工程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压水试验等技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就能够为隧道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反之,若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漏项甚至错误,将给勘察、设计、施工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地质测绘在山岭隧道勘察中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