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的进步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设计理念已不足以满足当今的设计需求,在人性化的设计时代,设计的创新性必不可少,但这种创新性必须满足大众的情感心理,以适应更多消费群体,于是是否具有共性与个性成了评价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设计;共性;个性;设计理念;人性化
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科技的进步、技术和信息的共享也建立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相对平衡,人们已不再单纯的注重物质上的丰盛,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观念必须发生改变来适应这种社会的进步,于是信息时代的设计进入到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设计中。非物质时代的设计采用现代科技实现了设计手段、方法、过程、思想的统一化,目的在于通过设计的共享来完成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达到设计的人性化程度。这种设计中的共性因素源自于大众的审美情趣,从大众的体验情感、审美需求出发,完成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设计创新需求,而这种创新又是贯通在共性因素中不可缺少的个性元素,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相互交融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1 设计的时代需求
现代设计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无论从功能、语意、形式表现、还是设计方法上,设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设计更多的追求人性化的大趋势下,人类生存方式上有了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也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以往贯于设计中传统法则正逐渐被打破,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审美情感空间,设计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新的设计需求,这种需求在要求具有创新的个性因素的同时,又必须符合大众化的情感心理,于是设计的共性与个性成了当今设计的时代需求。
2 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个性与共性存在已久,个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产物,只是其中的各个因素所占的比例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在设计中,个性说明了作品的创作在表现上的“唯一性”、创新性,即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只能适合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如环境、时间、人物等等,而离开了这些具体因素,作品所表达的语言就不适合其它地方;同时它还必须是新颖的,创新的,否则只是照搬潮汐,不会成为合理的让人接受的优秀设计。无疑,设计的个性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同时它又是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外界因素影响下,设计师个人思想在设计表现中的延续,往往这些设计具有独特的个性美,它的定位只是在某个时代某个环境中的某个群体,其适应人群相对较小。
设计的共性讲求的是技术的规范、设计的普遍规律、功能的基本要求和大众的审美情趣等,它提供了设计师必须共同遵循的设计游戏规则[2],以求达到设计的大众适应性,使设计的物品具有普遍性以满足更多的人群。共性设计是科技发达的必然产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技术、信息、产品得以在全球快速的共享,任何产品它所要适应的人群已由原来的区域性的“个性群体”转变为全球性的“共性群体”。设计的过程也是在采用相同的技术、方法、设计手段等的情况下完成的,设计为了实现大众的人性化要求提供了从内核到外层的广泛平台,超越了过去所局限的人与物的关系认识,向实践、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的统一性发展,从而形成了设计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单单是结果的普遍性,而更多的是要求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普遍性,因为结果的产生毕竟受这些前提因素的主导。
3 信息化时代设计的原则理念
在信息化设计时代,设计的共性与个性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共性与个性两者之间是相连的、互动的,缺一不可。但在追求设计的共性时并不是完全将设计的个性因素抛弃,反之亦然。一件好的产品是共性与个性共同存在的结果,缺少了个性意味着缺少创新、没有新意;缺少共性意味着设计未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未被大众接受。所以设计所需求的是:首先,既然是设计就要有与前之产品相异之处,即要有设计的创新点,这个创新点就是设计的个性因素,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其次,设计要有它适合于大众、符合时代规律的特点之所在,设计要满足的是社会的需求,满足大众的情感心理,因此它不能独立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第三,人性化的时代,设计的人性化需求是检验一个设计优秀与否的关键,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结论: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设计不仅仅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求,非物质设计对情感心理的考虑已成为设计的主流,设计的好坏不仅仅以影响到当代人为标准,还要考虑到设计的可持续性。在这方面,设计的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作为设计的主要需求,更多的引导设计朝着更加人性化的道路迈进,它们将成为设计的一种新思想、新理念,来解决设计中存在已久的弊端和不足。
参考文献:
[1] 唐纳的.诺曼 设计心理学[M]. 中信出版社 2003,10
[2] 陈汗青 产品设计[M]. 华中科技出版社 2002,9
[3] 庞志成 陈世家 工业造型设计[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5
[4] 伍毅志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设计需求[J]. 设计在线 2003,9
[5] 刘吉昆 设计艺术概论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6
【关键词】:设计;共性;个性;设计理念;人性化
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科技的进步、技术和信息的共享也建立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相对平衡,人们已不再单纯的注重物质上的丰盛,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观念必须发生改变来适应这种社会的进步,于是信息时代的设计进入到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设计中。非物质时代的设计采用现代科技实现了设计手段、方法、过程、思想的统一化,目的在于通过设计的共享来完成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达到设计的人性化程度。这种设计中的共性因素源自于大众的审美情趣,从大众的体验情感、审美需求出发,完成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设计创新需求,而这种创新又是贯通在共性因素中不可缺少的个性元素,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相互交融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1 设计的时代需求
现代设计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无论从功能、语意、形式表现、还是设计方法上,设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设计更多的追求人性化的大趋势下,人类生存方式上有了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也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以往贯于设计中传统法则正逐渐被打破,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审美情感空间,设计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新的设计需求,这种需求在要求具有创新的个性因素的同时,又必须符合大众化的情感心理,于是设计的共性与个性成了当今设计的时代需求。
2 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个性与共性存在已久,个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产物,只是其中的各个因素所占的比例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在设计中,个性说明了作品的创作在表现上的“唯一性”、创新性,即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只能适合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如环境、时间、人物等等,而离开了这些具体因素,作品所表达的语言就不适合其它地方;同时它还必须是新颖的,创新的,否则只是照搬潮汐,不会成为合理的让人接受的优秀设计。无疑,设计的个性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同时它又是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外界因素影响下,设计师个人思想在设计表现中的延续,往往这些设计具有独特的个性美,它的定位只是在某个时代某个环境中的某个群体,其适应人群相对较小。
设计的共性讲求的是技术的规范、设计的普遍规律、功能的基本要求和大众的审美情趣等,它提供了设计师必须共同遵循的设计游戏规则[2],以求达到设计的大众适应性,使设计的物品具有普遍性以满足更多的人群。共性设计是科技发达的必然产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技术、信息、产品得以在全球快速的共享,任何产品它所要适应的人群已由原来的区域性的“个性群体”转变为全球性的“共性群体”。设计的过程也是在采用相同的技术、方法、设计手段等的情况下完成的,设计为了实现大众的人性化要求提供了从内核到外层的广泛平台,超越了过去所局限的人与物的关系认识,向实践、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的统一性发展,从而形成了设计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单单是结果的普遍性,而更多的是要求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普遍性,因为结果的产生毕竟受这些前提因素的主导。
3 信息化时代设计的原则理念
在信息化设计时代,设计的共性与个性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共性与个性两者之间是相连的、互动的,缺一不可。但在追求设计的共性时并不是完全将设计的个性因素抛弃,反之亦然。一件好的产品是共性与个性共同存在的结果,缺少了个性意味着缺少创新、没有新意;缺少共性意味着设计未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未被大众接受。所以设计所需求的是:首先,既然是设计就要有与前之产品相异之处,即要有设计的创新点,这个创新点就是设计的个性因素,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其次,设计要有它适合于大众、符合时代规律的特点之所在,设计要满足的是社会的需求,满足大众的情感心理,因此它不能独立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第三,人性化的时代,设计的人性化需求是检验一个设计优秀与否的关键,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结论: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设计不仅仅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求,非物质设计对情感心理的考虑已成为设计的主流,设计的好坏不仅仅以影响到当代人为标准,还要考虑到设计的可持续性。在这方面,设计的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作为设计的主要需求,更多的引导设计朝着更加人性化的道路迈进,它们将成为设计的一种新思想、新理念,来解决设计中存在已久的弊端和不足。
参考文献:
[1] 唐纳的.诺曼 设计心理学[M]. 中信出版社 2003,10
[2] 陈汗青 产品设计[M]. 华中科技出版社 2002,9
[3] 庞志成 陈世家 工业造型设计[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5
[4] 伍毅志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设计需求[J]. 设计在线 2003,9
[5] 刘吉昆 设计艺术概论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