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呈现】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題浅析】
“阅读”是2016年高考作文的核心主题之一。天津卷的这则作文材料给我们列举了现代社会中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互联网和多媒体都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位考生都非常熟悉的生活体验,每位考生都将有话可说。
题目要求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这就需要考生就自己的阅读经历,阐述对“青年人阅读方式”所持有的态度,表达鲜明的观点。
每位有阅读经验的考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写:可以推崇进行传统阅读时的“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也可以钟情于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下的“碎片化阅读”;在素材的运用上,有丰富阅读经验的考生可以写一些自己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时的独特感受,课外阅读经历不多的学生谈课本或影视剧中涉及的名著给自己带来的阅读感悟也可以。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可以描述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或者观看影视剧、阅读电子书的经历,阐述这些“阅读”给自己“三观”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深挖一步,从“深阅读”和“浅阅读”的角度,阐述两者并存的合理性和互补性,分析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深阅读保留的情怀,以及浅阅读的方便快捷和未来发展趋势……角度不少,选择很多。
这篇作文的得分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阅读积淀。这也给未来备考的学生更多的启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有了丰厚的阅读积累,再多一些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面对高考作文中各种各样的人文类题目时,你都会得心应手,应对自如,斩获高分。
【佳作展示】
阅读的三重境界
天津一考生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而阅读,则是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可以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就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新闻热点,搜集几条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一般上班族的阅读也大多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追求的另一种形态,这总比无所事事、无事生非要好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及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读,快速扫描,从中筛选出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出于很切近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这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两位大家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点评]
作者将阅读分为“消遣性”阅读、“充电式”阅读、“精神性”阅读这样的“三重境界”,并精要地指出其主要特征——“打发时间”“现趸现卖”“修养身心”,这是很有见地的。当然,如果单是这样分条陈述,未必就算得上上乘之作,因为这篇作文的要求是“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一离开“我”,全盘皆输。所以,作者便将“我”的阅读经历与这阅读的“三重境界”融合在一起——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的调剂放松的“消遣性”阅读;出于学习工作的一时之需的“充电式”阅读和虽不能至勉力而为的“精神性”阅读。如此,这篇文章就成了一篇既有理l生深度又有感性“真度”的佳作了。整篇文章条分缕析,论据丰赡,理性与感性、社会与自我、引用与写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文笔老到,很耐读。
阅读,与光明和希望牵手
天津一考生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宋朝诗人周弼的这首《夜深》,道尽了沉浸于文字世界而浑然忘我的读书境界。回首望去,我的青春也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看似只有黑白两色的书页,却如朵朵繁花,装饰了我那原本单调贫乏的青春岁月。
从记事起,“贫困”就和我的家庭紧紧捆绑在一起。学校减免了我的学杂费,并且每个月还有一些贫困生补助,虽然上学没有问题,但买书就属于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但我深知,书里有大大的世界,书里有我不曾走过的路、不曾看过的云、不曾领略过的万千悲喜……自从在同桌那里读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并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我就已经被书的魔力深深锁住,再也无法抗拒她的召唤了。我想尽一切办法,去寻觅自己的阅读之路。
于是,语文课和语文作业竟然成了我的阅读起点。
语文课本选取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学精品,把这些课文吃透,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于是,就像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一样,我一头扎进了语文课本的世界。学习《陈情表》时,听完老师的讲解,我把李密的“孝”和诸葛亮的“忠”联系起来思考,感受李密以“孝”说“忠”的良苦用心;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里面的“海客谈瀛洲”一句,课文底下的小字注釋说古代传说中有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我在教室里悬挂的中国地图上竟然真的找到了“蓬莱”这个地方,并且得知秦始皇派人去海上寻找仙人,就是从这附近出海……以一本课本为线索,串联起文史哲等各科知识,我竟然有满载而归的感觉。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远方并不是一蹴而就、自动降临的,你需要想方设法跋山涉水去寻觅她,才能一览她那美丽的姿容。
我还从同学那里借来了各种课外书。
我们班是一个有爱的集体,同学们知道我喜欢看书,经常把自己的课外书借给我。“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书让我更加珍惜。记得全套9册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同学借给我的,我在暑假期间如饥似渴地把它吞咽完毕,那个暑假因为有了这套书的陪伴,仿佛也沾染了太湖的水战、刀剑的厮杀、大漠的铁骑、紫禁城的风云……为了回报同学们的情谊,我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或是帮有事的同学做值日,或是帮他们补习功课。借助阅读,我们有了灵魂深处的沟通。有人说,两个人互相交换一块面包,得到的还是一块面包,而如果交换的是书呢?那种灵魂火花碰撞交流的喜悦,比天边最绚丽的彩虹还要令人目眩神迷。青春或许终将逝去,但阅读留下的烙印却会伴随一生的。
如今,虽然已经度过了“一书难求”的窘迫时期,但每当听到高考生“撕书减压”的消息时,我还是有些心疼。古人讲究“敬惜字纸”。书,它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是应该满怀敬意去尊重的东西,是书让我们摆脱了凡俗的日子,向着光明,向着希望,努力飞翔。
青春有书不孤独,阅读伴我向前飞。书中,自有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大千世界。
[点评]
文章以一首宋人描写阅读感受的诗篇切入,既能让读者快速进入与读书相关的美好情境,亦间接体现出作者读书的积淀,一举两得。而后借幼时读一篇童话的美好感受过渡到对自己读书生活的描写。作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家庭生活拮据,展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读书生涯:一是精读课本,对课本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精心品味,收获丰盈;再就是向同学借书读,饱尝分享的快乐。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写出了“书中”之趣——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写出了“书外”之乐——与他人分享精神财富的快乐,境界超出阅读本身,令人激赏。结尾宕开一笔,批评“撕书减压”,倡导敬惜书本,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才子
天津一考生
每天坐地铁上学,经常碰到“才子”。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读的书多,谈吐不凡,所以我就叫他才子。他也不反驳,默认了。(“不反驳,默认”,可见其自我感觉良好)
看校服,他读的是市重点,比我们学校名气大。
同路的时候,才子总要说起刚读过的书。(该段引领下面的内容)
“真不错。杜河南这个人是个雅士,收藏了很多书,并希望子孙继承下去。这样的书香门第,现在很难找到了。”
杜河南是谁,我不知道。所以只好讪讪地哼哈着。
“《唐语林》,宋朝王谠(tǎng)著。”才子怕我尴尬,忙善解人意地报出了书名。
我滑开手机搜索。
“应该是王谠(dǎng)吧。”
“不,风流倜傥的‘傥’,错不了的。”才子自信地说。
我不再言语。回家上网,下载了《唐语林》的PDF版,的确是“王谠”,才子错了。而且,他所说的杜河南其人,也不是什么雅士,而是浮奢谄媚之人,他藏书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圣贤的教诲他一句也没听进去。(“才子”的故事多少带点儿虚构色彩,但所涉材料离不开平时的广泛积淀)
“我昨天读了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真不错!”(免去衔接性的文句,让叙事更紧凑)
才子的兴趣转到了当代。
“‘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了个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引入周国平经典言论。)这比喻,绝了!我就想不出来。看起来,以后这周老师的书得多看看,长知识长文采呀。写作文用上点,老师敢不给高分吗?”(由“才子”之语言,可以想见他说话时的气势以及内心的得意)
说这话的时候,才子的眼睛直放光。
“会不会被判抄袭呢?”
“不可能。老师哪有工夫去查到底是谁说的。放心,听我的。没错儿!”
我只好点头称是。
前两天,刚上地铁,才子就迫不及待地开讲:
“你知道‘白银时代’吗?”
“王小波的小说,读过。”
“不对。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先期和后期的象征主义……”然后是阿克梅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等等,才子舌吐莲花,听得我目瞪口呆。
“我最喜欢叶赛宁,他像时空中的一颗彗星,从地球闪过,留给人间一片灿烂的诗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这两段的省略号不可或缺——有助于凸显人物之滔滔不绝)
看起来才子这次真动感情了。在高考前这么紧张的当口儿,还能读这些跟考试关系不大的书,才子还真不简单。
人无完人,以前对他的“误解”,还是擦除吧。(褒贬结合,先抑后扬)
[点评]
这篇小小说通过三个画面,对“才子”的三种阅读状况作了形象的“展示”。前两种阅读,或不求甚解,或功利性太强,作者通过对才子的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活动,给出了否定的评判。第三种阅读,因为喜欢所以动了真情,作者对此是肯定的。文章叙述干脆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很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文章中提到了《唐语林》《守望的距离》以及“白银时代”,很自然地彰显了作者的阅读优势。没有平时的积累,是很难在紧张的考场上写出如此精美的文字的。
(唐惠忠供稿)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題浅析】
“阅读”是2016年高考作文的核心主题之一。天津卷的这则作文材料给我们列举了现代社会中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互联网和多媒体都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位考生都非常熟悉的生活体验,每位考生都将有话可说。
题目要求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这就需要考生就自己的阅读经历,阐述对“青年人阅读方式”所持有的态度,表达鲜明的观点。
每位有阅读经验的考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写:可以推崇进行传统阅读时的“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也可以钟情于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下的“碎片化阅读”;在素材的运用上,有丰富阅读经验的考生可以写一些自己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时的独特感受,课外阅读经历不多的学生谈课本或影视剧中涉及的名著给自己带来的阅读感悟也可以。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可以描述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或者观看影视剧、阅读电子书的经历,阐述这些“阅读”给自己“三观”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深挖一步,从“深阅读”和“浅阅读”的角度,阐述两者并存的合理性和互补性,分析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深阅读保留的情怀,以及浅阅读的方便快捷和未来发展趋势……角度不少,选择很多。
这篇作文的得分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阅读积淀。这也给未来备考的学生更多的启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有了丰厚的阅读积累,再多一些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面对高考作文中各种各样的人文类题目时,你都会得心应手,应对自如,斩获高分。
【佳作展示】
阅读的三重境界
天津一考生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而阅读,则是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可以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就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新闻热点,搜集几条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一般上班族的阅读也大多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追求的另一种形态,这总比无所事事、无事生非要好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及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读,快速扫描,从中筛选出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出于很切近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这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两位大家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点评]
作者将阅读分为“消遣性”阅读、“充电式”阅读、“精神性”阅读这样的“三重境界”,并精要地指出其主要特征——“打发时间”“现趸现卖”“修养身心”,这是很有见地的。当然,如果单是这样分条陈述,未必就算得上上乘之作,因为这篇作文的要求是“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一离开“我”,全盘皆输。所以,作者便将“我”的阅读经历与这阅读的“三重境界”融合在一起——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的调剂放松的“消遣性”阅读;出于学习工作的一时之需的“充电式”阅读和虽不能至勉力而为的“精神性”阅读。如此,这篇文章就成了一篇既有理l生深度又有感性“真度”的佳作了。整篇文章条分缕析,论据丰赡,理性与感性、社会与自我、引用与写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文笔老到,很耐读。
阅读,与光明和希望牵手
天津一考生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宋朝诗人周弼的这首《夜深》,道尽了沉浸于文字世界而浑然忘我的读书境界。回首望去,我的青春也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看似只有黑白两色的书页,却如朵朵繁花,装饰了我那原本单调贫乏的青春岁月。
从记事起,“贫困”就和我的家庭紧紧捆绑在一起。学校减免了我的学杂费,并且每个月还有一些贫困生补助,虽然上学没有问题,但买书就属于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但我深知,书里有大大的世界,书里有我不曾走过的路、不曾看过的云、不曾领略过的万千悲喜……自从在同桌那里读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并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我就已经被书的魔力深深锁住,再也无法抗拒她的召唤了。我想尽一切办法,去寻觅自己的阅读之路。
于是,语文课和语文作业竟然成了我的阅读起点。
语文课本选取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学精品,把这些课文吃透,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于是,就像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一样,我一头扎进了语文课本的世界。学习《陈情表》时,听完老师的讲解,我把李密的“孝”和诸葛亮的“忠”联系起来思考,感受李密以“孝”说“忠”的良苦用心;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里面的“海客谈瀛洲”一句,课文底下的小字注釋说古代传说中有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我在教室里悬挂的中国地图上竟然真的找到了“蓬莱”这个地方,并且得知秦始皇派人去海上寻找仙人,就是从这附近出海……以一本课本为线索,串联起文史哲等各科知识,我竟然有满载而归的感觉。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远方并不是一蹴而就、自动降临的,你需要想方设法跋山涉水去寻觅她,才能一览她那美丽的姿容。
我还从同学那里借来了各种课外书。
我们班是一个有爱的集体,同学们知道我喜欢看书,经常把自己的课外书借给我。“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书让我更加珍惜。记得全套9册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同学借给我的,我在暑假期间如饥似渴地把它吞咽完毕,那个暑假因为有了这套书的陪伴,仿佛也沾染了太湖的水战、刀剑的厮杀、大漠的铁骑、紫禁城的风云……为了回报同学们的情谊,我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或是帮有事的同学做值日,或是帮他们补习功课。借助阅读,我们有了灵魂深处的沟通。有人说,两个人互相交换一块面包,得到的还是一块面包,而如果交换的是书呢?那种灵魂火花碰撞交流的喜悦,比天边最绚丽的彩虹还要令人目眩神迷。青春或许终将逝去,但阅读留下的烙印却会伴随一生的。
如今,虽然已经度过了“一书难求”的窘迫时期,但每当听到高考生“撕书减压”的消息时,我还是有些心疼。古人讲究“敬惜字纸”。书,它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是应该满怀敬意去尊重的东西,是书让我们摆脱了凡俗的日子,向着光明,向着希望,努力飞翔。
青春有书不孤独,阅读伴我向前飞。书中,自有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大千世界。
[点评]
文章以一首宋人描写阅读感受的诗篇切入,既能让读者快速进入与读书相关的美好情境,亦间接体现出作者读书的积淀,一举两得。而后借幼时读一篇童话的美好感受过渡到对自己读书生活的描写。作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家庭生活拮据,展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读书生涯:一是精读课本,对课本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精心品味,收获丰盈;再就是向同学借书读,饱尝分享的快乐。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写出了“书中”之趣——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写出了“书外”之乐——与他人分享精神财富的快乐,境界超出阅读本身,令人激赏。结尾宕开一笔,批评“撕书减压”,倡导敬惜书本,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才子
天津一考生
每天坐地铁上学,经常碰到“才子”。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读的书多,谈吐不凡,所以我就叫他才子。他也不反驳,默认了。(“不反驳,默认”,可见其自我感觉良好)
看校服,他读的是市重点,比我们学校名气大。
同路的时候,才子总要说起刚读过的书。(该段引领下面的内容)
“真不错。杜河南这个人是个雅士,收藏了很多书,并希望子孙继承下去。这样的书香门第,现在很难找到了。”
杜河南是谁,我不知道。所以只好讪讪地哼哈着。
“《唐语林》,宋朝王谠(tǎng)著。”才子怕我尴尬,忙善解人意地报出了书名。
我滑开手机搜索。
“应该是王谠(dǎng)吧。”
“不,风流倜傥的‘傥’,错不了的。”才子自信地说。
我不再言语。回家上网,下载了《唐语林》的PDF版,的确是“王谠”,才子错了。而且,他所说的杜河南其人,也不是什么雅士,而是浮奢谄媚之人,他藏书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圣贤的教诲他一句也没听进去。(“才子”的故事多少带点儿虚构色彩,但所涉材料离不开平时的广泛积淀)
“我昨天读了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真不错!”(免去衔接性的文句,让叙事更紧凑)
才子的兴趣转到了当代。
“‘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了个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引入周国平经典言论。)这比喻,绝了!我就想不出来。看起来,以后这周老师的书得多看看,长知识长文采呀。写作文用上点,老师敢不给高分吗?”(由“才子”之语言,可以想见他说话时的气势以及内心的得意)
说这话的时候,才子的眼睛直放光。
“会不会被判抄袭呢?”
“不可能。老师哪有工夫去查到底是谁说的。放心,听我的。没错儿!”
我只好点头称是。
前两天,刚上地铁,才子就迫不及待地开讲:
“你知道‘白银时代’吗?”
“王小波的小说,读过。”
“不对。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先期和后期的象征主义……”然后是阿克梅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等等,才子舌吐莲花,听得我目瞪口呆。
“我最喜欢叶赛宁,他像时空中的一颗彗星,从地球闪过,留给人间一片灿烂的诗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这两段的省略号不可或缺——有助于凸显人物之滔滔不绝)
看起来才子这次真动感情了。在高考前这么紧张的当口儿,还能读这些跟考试关系不大的书,才子还真不简单。
人无完人,以前对他的“误解”,还是擦除吧。(褒贬结合,先抑后扬)
[点评]
这篇小小说通过三个画面,对“才子”的三种阅读状况作了形象的“展示”。前两种阅读,或不求甚解,或功利性太强,作者通过对才子的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活动,给出了否定的评判。第三种阅读,因为喜欢所以动了真情,作者对此是肯定的。文章叙述干脆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很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文章中提到了《唐语林》《守望的距离》以及“白银时代”,很自然地彰显了作者的阅读优势。没有平时的积累,是很难在紧张的考场上写出如此精美的文字的。
(唐惠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