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一直热衷于对忠实标准及由此衍生出的类似概念的讨论,而对于译者的主体性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文化转向”后,译者才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有关其主体性研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文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这一命题,并通过英语的文学翻译,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作用以及影响。说明翻译不是复制,译者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译者的主观介入和创造性不可避免,译作不可能是透明的。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边缘化;翻译
翻译史可以说跟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翻译。但译者却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把对译者的研究从翻译研究领域中排挤出去,直到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
一 、译者身份的转变
(一)译者主体性遮蔽的原因
中国译者的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的。其次就是传统翻译观对翻译主体的遮蔽。中国历史悠久,大部分时间处于强势地位。便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都是在中国主体意识下进行的,与译者相关的译论很少。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无不以“忠实”为核心。传统翻译观中还有诸多翻译的理想标准.这些通常是难以企及的。再者就是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
在西方也同样如此,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圣经翻译要求译者完全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其次,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普通译者,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的决策没有话语权。第三,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文化上“自恋”情节,从选材上和翻译决策上实行归化的翻译策略,导致译者的“隐形”。
(二)主体地位的显现
令人高兴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这期间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以埃文左哈尔,图里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和以安得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理论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及其可见性。接下来在解构主义者如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以及韦努蒂的对传统翻译观的抵制等的理论研究中译者地位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在国内,也不断有学者谈论有关译者主体性的话题。
总而言之,译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主体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当译者面对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与耀眼夺目的作品时,该如何取舍呢?
首先包括对原文本的选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译语风格和具体词汇的选择等。而这些往往取决于译者的文化背景、个人品位、意识形态、政治观点等。此外,翻译目的也可以影响译者对文本的选择。
其次,译者主体性还表现在译者对原文本的阐释上。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不可能在对原文本的理解上和原作者的本来意图完全一样,因为两者毕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能否充分理解原作的要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第三,译者主体性可以表现为译者在翻译中对原作品的操纵。这种操纵包括了译者对原作的故意篡改,可以说是其主体性表现的一种极端形式。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但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翻译、解释或是改编的策略,可能是合适的。但是必须存在一定的限度,造成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曲解则是译者翻译的失败。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受译者的生活经验、翻译目的等因素影响.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存在不同译本的原因。
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的策略也不同,如果译者想尽量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水平,向读者靠拢,用较强的目的语使译文尽可能地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方便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他就可以采用归化法的翻译策略,如
原文:Said the Rocket。“……However。I don’t care a bit.
Genius like mine is sure to be appreciated some day.”
其中一种译法是,火箭说:“可是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天生我材必有用。”
而巴金则翻译为,火箭说:“不过我倒一点儿也不在乎。像我这样的天才总有一天会给人赏识的。”
前一种译法将汉语成语和谚语运用到翻译的作品之中.语言简练,用目的语使读者快速把握句意,更能使读者所接受,所以在两种翻译中显现出优势。采用目的语中常用的措辞和语言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轻松地保持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不会对读者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
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翻译障碍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双关、对比、押韵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原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倘若破坏了这种艺术价值,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在译文中体现译者的创造力对译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文化造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总之,译者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隐身到现身的过程。有关译者的主体性的研究也在译界掀起一阵旋风。需要指出的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度的,过度的张扬主体性难免会陷入另一个极端。因此,译者在发挥主体性时还应注重适度性原则。
随着语言文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化.更多地涉及到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语言与文化不断冲击和融合的过程。这是对译者语言转化能力的一个考验,但这些都要求译者能够把握主体性的限度,使其真正发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实现文学翻译中的价值,促进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的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
[2]陈秀.论译者介入[J].中国翻译2002,(1).
[3]陈缘梅.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茂名学院学报,2009,19(5):46-48.
[4]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任肖飞.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知识经济.2009(11):153.
[6]苏福忠,张敏.了不起的火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96.
[7]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边缘化;翻译
翻译史可以说跟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翻译。但译者却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把对译者的研究从翻译研究领域中排挤出去,直到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
一 、译者身份的转变
(一)译者主体性遮蔽的原因
中国译者的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的。其次就是传统翻译观对翻译主体的遮蔽。中国历史悠久,大部分时间处于强势地位。便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都是在中国主体意识下进行的,与译者相关的译论很少。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无不以“忠实”为核心。传统翻译观中还有诸多翻译的理想标准.这些通常是难以企及的。再者就是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
在西方也同样如此,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圣经翻译要求译者完全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其次,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普通译者,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的决策没有话语权。第三,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文化上“自恋”情节,从选材上和翻译决策上实行归化的翻译策略,导致译者的“隐形”。
(二)主体地位的显现
令人高兴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这期间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以埃文左哈尔,图里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和以安得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理论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及其可见性。接下来在解构主义者如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以及韦努蒂的对传统翻译观的抵制等的理论研究中译者地位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在国内,也不断有学者谈论有关译者主体性的话题。
总而言之,译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主体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当译者面对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与耀眼夺目的作品时,该如何取舍呢?
首先包括对原文本的选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译语风格和具体词汇的选择等。而这些往往取决于译者的文化背景、个人品位、意识形态、政治观点等。此外,翻译目的也可以影响译者对文本的选择。
其次,译者主体性还表现在译者对原文本的阐释上。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不可能在对原文本的理解上和原作者的本来意图完全一样,因为两者毕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能否充分理解原作的要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第三,译者主体性可以表现为译者在翻译中对原作品的操纵。这种操纵包括了译者对原作的故意篡改,可以说是其主体性表现的一种极端形式。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但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翻译、解释或是改编的策略,可能是合适的。但是必须存在一定的限度,造成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曲解则是译者翻译的失败。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受译者的生活经验、翻译目的等因素影响.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存在不同译本的原因。
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的策略也不同,如果译者想尽量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水平,向读者靠拢,用较强的目的语使译文尽可能地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方便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他就可以采用归化法的翻译策略,如
原文:Said the Rocket。“……However。I don’t care a bit.
Genius like mine is sure to be appreciated some day.”
其中一种译法是,火箭说:“可是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天生我材必有用。”
而巴金则翻译为,火箭说:“不过我倒一点儿也不在乎。像我这样的天才总有一天会给人赏识的。”
前一种译法将汉语成语和谚语运用到翻译的作品之中.语言简练,用目的语使读者快速把握句意,更能使读者所接受,所以在两种翻译中显现出优势。采用目的语中常用的措辞和语言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轻松地保持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不会对读者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
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翻译障碍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双关、对比、押韵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原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倘若破坏了这种艺术价值,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在译文中体现译者的创造力对译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文化造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总之,译者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隐身到现身的过程。有关译者的主体性的研究也在译界掀起一阵旋风。需要指出的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度的,过度的张扬主体性难免会陷入另一个极端。因此,译者在发挥主体性时还应注重适度性原则。
随着语言文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化.更多地涉及到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语言与文化不断冲击和融合的过程。这是对译者语言转化能力的一个考验,但这些都要求译者能够把握主体性的限度,使其真正发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实现文学翻译中的价值,促进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的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
[2]陈秀.论译者介入[J].中国翻译2002,(1).
[3]陈缘梅.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茂名学院学报,2009,19(5):46-48.
[4]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任肖飞.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知识经济.2009(11):153.
[6]苏福忠,张敏.了不起的火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96.
[7]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