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国家对于教育界的情况越发重视,教育部也基于新时代提出了课程深化改革的要求。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也不应该停留在教科书的知识上,而是应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文章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分析,针对当前语文教学阶段存在的不足,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意在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 引言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小学是学生能力提升和培养的黄金时期,是奠定基础的时期,夯实了基础,对于学生日后发展有极大的助益。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应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发展。对此,教师应该明确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作用,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性的手段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 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据科学的调查显示,人的智力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得以提升,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推动作用。对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还要利用朗读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右脑的语言辨别能力。长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性格与谈吐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生活条件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带给其性格的特点也是存在差异的,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更加自信和从容;反之,生活环境不好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增添学生的自卑心理,这对于其未来发展是一种阻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使其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
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例如,在高年级阅读课文《花之歌》中,出现了昏昏睡去、芬芳馥郁、硕大无朋等词语。这些词汇的积累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朗读,结合课文去理解词义,分析词句在文章中的意义,换成其他词语是否还能获得文章描述的效果。
学生通过朗读到思考再到最后将想法表达出来,是一个较完整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做到对知识的有效积累。实际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也是课堂中的核心内容。这个过程中涉及词语和句子,对于一些好词好句,学生只通过看无法更好地理解,不断地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对于学生未来写作也是一种有效经验积累。
例如,在《窃读记》中,有“贪婪”一词,学生对于词汇的概念可能会比较模糊,教师需要举例为学生讲解,在学生明白词汇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文中的主人公为何会贪婪地阅读书籍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会基于对词汇的理解进行思考,结合上下文再次阅读去寻找答案,明白主人公之所以贪婪地阅读是因为他没有钱买书,而偷偷地在书店里看书是他不可多得的机会,所以主人公加倍渴望获得知识。“贪婪”一词是贬义词,但是在文中的应用却写出了主人公对于读书渴求的迫切心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活跃思维,理解并思考最后知晓了词汇的另一种用法,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将知识内化为自己所用。
三、 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朗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分成批次地将文章读过一遍了事,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学生也是以应付的方式将文章读一遍,教师将重点内容讲出来,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朗读课文是学生课前、课后都应该抽出时间去练习的内容。因为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本就不多,教师对于朗读也不在意,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朗读意识无法成形。
(二)朗读方式单一
朗读与语文教学中的其他内容并无差别,在阅读上,教师同样需要以多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培养学生在教学中朗读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将朗读课文当成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检验,将朗读作为工具,降低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还有部分教师在朗读的时候,会选择班级里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将一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扼杀,降低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三)朗读评价过于形式化
小学生的情绪多变且敏感,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朗读热情具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给予的评价过于单一,会降低学生的热情。未能按照学生朗读的情绪、咬字等标准去对学生进行评价,过于形式化的朗读评价,也降低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非常不利。
四、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预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较少,并且朗读的标准也不到位,这对于学生来说无法有效地提升朗读能力。教师需要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朗读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教师要在专门的日子开展朗读教学,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朗读教学,设置的频率要适当,避免学生因朗读次数过多出现厌烦的现象。
教师可以选择情感色彩浓重的文章,例如《中华少年》,在课前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将文章看一遍,自由朗读,之后邀请几名学生分别上台进行朗读。教师在开展朗读时,要明确好朗读的目标,《中华少年》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里面涉及一些非常优美的形容词,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注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参悟作者赋予文章的情感所在。文章中有莽莽昆仑、翱翔、萦绕等词语,给人激昂的感觉,回顾中华母亲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是写给中华少年的誓言,学生在朗读后会感受到热血澎湃。教师此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讲明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朗读后,教师将文章的朗读重点指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
通常在朗读环节中,教师会让学生先自行朗读文章,之后邀请同学按照文章的自然段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方式过于单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创造多样性的朗读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如选择一篇学生还未学习到的文章,以小组的方式,给两边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然后开展朗读比赛,以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选出四名学生共同担任评委,学生在各自朗读后,教师和学生评委为学生打分。为了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学生评委打分的时候需要将自己听过后对文章的内容感受说出来,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评委对文章朗读的深入探究,也能促进朗读学生本人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基于朗读比赛,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对文章的真实感受,教师可采用文具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再例如,在朗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情境。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谈一谈对春节的感受,回忆春节的趣事。学生将自己的回忆七嘴八舌地讲述出来,这也是一种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创建生動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再去朗读课文,会更有感情,更加投入。同时,学生自我描述与文章中的描述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朗读时,会对文章一些描写优美、词句运用得体的地方特别关注,将其与自己说的话进行对比,进一步去感悟朗读中文字的内容,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升华自身的语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重视朗读能力,改进朗读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朗读能力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未能有效提高。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基于行动开展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情感色彩明显的文章,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一个本子,将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而不是听过之后给予形式上的表扬。
例如,学生在朗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对于一些情感的转折点拿捏不准,教师就应该在学生朗读后给予正面真实的评价,让学生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说作者的母亲“频来入梦”,学生对于这一段可能理解得并不是很到位,毕竟文章的作者是失去母亲后写下的回忆,这份感伤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去共情和理解的情感。学生感知不到这一处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语速过快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用言语给学生“这一段是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你的语速是否与作者悲伤的情绪不符呢?尝试着放缓语速,带一点悲痛的语气去朗读看看”这样的指导,令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教师也能在指导后观察学生的悟性,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推动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不是短期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坚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获得。教师需要以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保证质量才是关键。教师要将朗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因地制宜地采用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申桃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4):147-148 154.
[2]曹立峰.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46.
[3]班杰.点亮阅读之灯、开启智慧之门: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才智,2020(16):162.
[4]赵学范.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能力培养的现状及策略分析[J].才智,2020(12):139.
作者简介:
王娟,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 引言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小学是学生能力提升和培养的黄金时期,是奠定基础的时期,夯实了基础,对于学生日后发展有极大的助益。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应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发展。对此,教师应该明确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作用,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性的手段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 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据科学的调查显示,人的智力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得以提升,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推动作用。对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还要利用朗读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右脑的语言辨别能力。长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性格与谈吐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生活条件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带给其性格的特点也是存在差异的,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更加自信和从容;反之,生活环境不好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增添学生的自卑心理,这对于其未来发展是一种阻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使其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
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例如,在高年级阅读课文《花之歌》中,出现了昏昏睡去、芬芳馥郁、硕大无朋等词语。这些词汇的积累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朗读,结合课文去理解词义,分析词句在文章中的意义,换成其他词语是否还能获得文章描述的效果。
学生通过朗读到思考再到最后将想法表达出来,是一个较完整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做到对知识的有效积累。实际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也是课堂中的核心内容。这个过程中涉及词语和句子,对于一些好词好句,学生只通过看无法更好地理解,不断地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对于学生未来写作也是一种有效经验积累。
例如,在《窃读记》中,有“贪婪”一词,学生对于词汇的概念可能会比较模糊,教师需要举例为学生讲解,在学生明白词汇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文中的主人公为何会贪婪地阅读书籍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会基于对词汇的理解进行思考,结合上下文再次阅读去寻找答案,明白主人公之所以贪婪地阅读是因为他没有钱买书,而偷偷地在书店里看书是他不可多得的机会,所以主人公加倍渴望获得知识。“贪婪”一词是贬义词,但是在文中的应用却写出了主人公对于读书渴求的迫切心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活跃思维,理解并思考最后知晓了词汇的另一种用法,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将知识内化为自己所用。
三、 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朗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分成批次地将文章读过一遍了事,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学生也是以应付的方式将文章读一遍,教师将重点内容讲出来,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朗读课文是学生课前、课后都应该抽出时间去练习的内容。因为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本就不多,教师对于朗读也不在意,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朗读意识无法成形。
(二)朗读方式单一
朗读与语文教学中的其他内容并无差别,在阅读上,教师同样需要以多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培养学生在教学中朗读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将朗读课文当成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检验,将朗读作为工具,降低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还有部分教师在朗读的时候,会选择班级里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将一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扼杀,降低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三)朗读评价过于形式化
小学生的情绪多变且敏感,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朗读热情具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给予的评价过于单一,会降低学生的热情。未能按照学生朗读的情绪、咬字等标准去对学生进行评价,过于形式化的朗读评价,也降低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非常不利。
四、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预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较少,并且朗读的标准也不到位,这对于学生来说无法有效地提升朗读能力。教师需要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朗读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教师要在专门的日子开展朗读教学,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朗读教学,设置的频率要适当,避免学生因朗读次数过多出现厌烦的现象。
教师可以选择情感色彩浓重的文章,例如《中华少年》,在课前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将文章看一遍,自由朗读,之后邀请几名学生分别上台进行朗读。教师在开展朗读时,要明确好朗读的目标,《中华少年》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里面涉及一些非常优美的形容词,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注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参悟作者赋予文章的情感所在。文章中有莽莽昆仑、翱翔、萦绕等词语,给人激昂的感觉,回顾中华母亲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是写给中华少年的誓言,学生在朗读后会感受到热血澎湃。教师此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讲明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朗读后,教师将文章的朗读重点指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
通常在朗读环节中,教师会让学生先自行朗读文章,之后邀请同学按照文章的自然段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方式过于单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创造多样性的朗读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如选择一篇学生还未学习到的文章,以小组的方式,给两边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然后开展朗读比赛,以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选出四名学生共同担任评委,学生在各自朗读后,教师和学生评委为学生打分。为了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学生评委打分的时候需要将自己听过后对文章的内容感受说出来,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评委对文章朗读的深入探究,也能促进朗读学生本人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基于朗读比赛,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对文章的真实感受,教师可采用文具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再例如,在朗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情境。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谈一谈对春节的感受,回忆春节的趣事。学生将自己的回忆七嘴八舌地讲述出来,这也是一种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创建生動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再去朗读课文,会更有感情,更加投入。同时,学生自我描述与文章中的描述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朗读时,会对文章一些描写优美、词句运用得体的地方特别关注,将其与自己说的话进行对比,进一步去感悟朗读中文字的内容,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升华自身的语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重视朗读能力,改进朗读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朗读能力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未能有效提高。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基于行动开展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情感色彩明显的文章,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一个本子,将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而不是听过之后给予形式上的表扬。
例如,学生在朗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对于一些情感的转折点拿捏不准,教师就应该在学生朗读后给予正面真实的评价,让学生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说作者的母亲“频来入梦”,学生对于这一段可能理解得并不是很到位,毕竟文章的作者是失去母亲后写下的回忆,这份感伤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去共情和理解的情感。学生感知不到这一处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语速过快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用言语给学生“这一段是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你的语速是否与作者悲伤的情绪不符呢?尝试着放缓语速,带一点悲痛的语气去朗读看看”这样的指导,令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教师也能在指导后观察学生的悟性,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推动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不是短期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坚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获得。教师需要以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保证质量才是关键。教师要将朗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因地制宜地采用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申桃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4):147-148 154.
[2]曹立峰.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46.
[3]班杰.点亮阅读之灯、开启智慧之门: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才智,2020(16):162.
[4]赵学范.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能力培养的现状及策略分析[J].才智,2020(12):139.
作者简介:
王娟,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