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背景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延伸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长期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和特征,并根据周期时间长短的不同划分类型。二是在此基础上对于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探讨。这一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周期理论,但就解释经济周期的因素的属性来分,这些理论不外乎两类,即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上世纪70年代末,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式IS-LM/AD-AS模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即所谓的“卢卡斯批评”。卢卡斯提出应当用描述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系统的基本模型,以便了解经济主体对于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实际反映。“卢卡斯批评”可以说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建立模型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冲击以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1973——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人们意识到实际的“供给面”冲击对产量的决定也相当重要。另外,如果经济主体基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行决策,那么,需求的变化也依赖于预期的生产函数的变动,则经济供给面的冲击就显得举足轻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尝试清晰描述经济主体面临的实际经济环境和各种冲击的努力,就是从供给冲击着手的。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前提
(一)关于冲击的类型
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冲击一般分为来自于货币的冲击和来自于实际因素的冲击,以及由预期未来生产率变化产生的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的冲击或两者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其中总供给冲击主要由五种因素引起,即一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变化包括地震、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给农业产出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能源价格的突然升降;三是战争、政治动荡等会扰乱现有经济的运行秩序,破坏经济结构;四是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激励结构,改变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企业家才能转向寻租活动:五是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改变,新的管理方法,新产品的开发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所引起的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第五种因素宽泛地定义为是“技术冲击”。
(二)关于假设条件和基本前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建立的基本模型是完全的瓦尔拉斯形式的,因此也被称之为均衡经济周期模型。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与前提有:一是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追求它们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二是理性预期假设成立;三是市场有效性假设成立:四是就业变动反映了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非自愿失业不存在,工作和闲暇在时间上具有高度替代性;五是货币中性假设。
在这些假设和前提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技术冲击替代货币冲击成为主导冲击因素;二是不再关注有关总物价水平的不完全信息;三是通过整合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短期与长期的二分法。
(三)关于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
大多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对此达成共识的是:一个经济系统存在一个相对平滑的增长过程,而对该系统的暂时冲击会引起短期波动。纳尔逊(C.C.NeIson)和普罗瑟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把货币干扰视为纯短暂波动的动因,所有宏观经济模型对大多数产量变化永远不能做出成功的解释,由实际因素引起的随机变化是任何宏观经济波动模型的核心因素”。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模型及其扩展
(一)基本模型
1982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论文与卢卡斯批评相呼应,提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校准模型”,即函数形式的选取和参数值的选定都是通过考察各种经济数据进行的,最终的选择与事实十分接近。这是一个完备的微观经济模型,模型中描述了经济主体的跨期效用函数和产量的生产函数以及资本存量的实际演进过程和对经济的冲击等。下面笔者就对此模型简要介绍如下:
1.代表性主体偏好:用一个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来表示,其具体形式为:
其中:Ct、Lt分别为消费和闲暇,a为参数。他的选取是使效用函数与总体的跨期消费与闲暇选择一致。主体是经济理性的,具有响应经济环境变化而变更决策的作用,从而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能力和动机。这里假设闲暇和消费具有跨期替代性。
2.产量的决定:生产方面同样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产量的决定,其具体形式为:
其中Kt-1和Nt分别为积累的资本存量和现期劳动时数,At为与之相乘的冲击。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以索洛剩余表示的生产率变动(主要是技术变化)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唯一来源,是外生的。其他如消费、投资、货币的变动都是模型内生的,是冲击的结果,而不是周期的来源
3.资本形成
式中:Kt+1为t+1期形成的资本,Kt为t期形成的资本,6为折旧率,It为t期的净投资。由于现期投资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则经济中投资量的显著变化都将影响未来的生产能力,从而为这种所谓的建设时间的特征提供了冲击的跨期传播机制。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基本模型的扩展
即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如图所示
其中:RAD表示总需求曲线
RAS表示总供给曲线
模型中RAD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RAS曲线则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而上升,之所以呈现这种关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给出了解释。我们知道产量均衡水平与劳动总供给是相互依存的,而劳动总供给又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则寻找影响劳动者在劳动与闲暇之间选择的因素十分重要。卢卡斯和拉平(Rapping)(1969)提出的跨期劳动替代假设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劳动者选择工作(或闲暇)要受实际工资的暂时变化的影响。而巴罗(1981)又提出实际利率对于劳动的跨期替代很重要。实际利率的增长鼓励劳动者在当期多劳动,因为当期劳动收入的价值比未来劳动收入的价值相对上升了。因此实际利率的上升将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从而使产量跟着增加,结果RAS曲线就表现为图中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一是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没有区分长期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这与货币主义、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不同;二是RAS曲线上的所有点均代表劳动市场均衡,因此图中的A点、B点、C点均与均衡就业率相一致:三是由于产量与就业的波动被视为自然水平的波动,稳定政策就没有意义;四是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是主要源于技术冲击的RAS曲线的移动。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关于总产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到经济周期的研究之中,这就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一直寻找的自身所建立的微观基础做出了贡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从保罗·罗默(PaulRomer)的“新古典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进行研究的,它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整合提出了总产量的增长趋势和产量波动的内在决定因素是同一的,波动只是总产量增长趋势适应环境变化和外部冲击的自然反应,这是一种极为别具一格的对经济周期理论作出的新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经济周期规律。应当看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有着明显的缺陷。诸如:该理论认为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就意味着技术的退步。然而,按照一般观念,技术变迁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东西,现实中很少能收集到显示两者相互依存的确切证据。再者,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普遍的使用了代表性主体分析经济的总量问题,它利用一个其选择与大量分散个体的总体选择相同的代表性主体研究技术或实际冲击对亿万个个体关于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和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它忽视了宏观经济分析中固有的加总问题,从而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但是我们应当值得肯定的是,这些缺陷并不影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进展之一而对经济学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摘自《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延伸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长期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和特征,并根据周期时间长短的不同划分类型。二是在此基础上对于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探讨。这一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周期理论,但就解释经济周期的因素的属性来分,这些理论不外乎两类,即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上世纪70年代末,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式IS-LM/AD-AS模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即所谓的“卢卡斯批评”。卢卡斯提出应当用描述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系统的基本模型,以便了解经济主体对于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实际反映。“卢卡斯批评”可以说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建立模型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冲击以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1973——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人们意识到实际的“供给面”冲击对产量的决定也相当重要。另外,如果经济主体基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行决策,那么,需求的变化也依赖于预期的生产函数的变动,则经济供给面的冲击就显得举足轻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尝试清晰描述经济主体面临的实际经济环境和各种冲击的努力,就是从供给冲击着手的。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前提
(一)关于冲击的类型
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冲击一般分为来自于货币的冲击和来自于实际因素的冲击,以及由预期未来生产率变化产生的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的冲击或两者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其中总供给冲击主要由五种因素引起,即一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变化包括地震、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给农业产出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能源价格的突然升降;三是战争、政治动荡等会扰乱现有经济的运行秩序,破坏经济结构;四是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激励结构,改变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企业家才能转向寻租活动:五是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改变,新的管理方法,新产品的开发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所引起的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第五种因素宽泛地定义为是“技术冲击”。
(二)关于假设条件和基本前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建立的基本模型是完全的瓦尔拉斯形式的,因此也被称之为均衡经济周期模型。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与前提有:一是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追求它们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二是理性预期假设成立;三是市场有效性假设成立:四是就业变动反映了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非自愿失业不存在,工作和闲暇在时间上具有高度替代性;五是货币中性假设。
在这些假设和前提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技术冲击替代货币冲击成为主导冲击因素;二是不再关注有关总物价水平的不完全信息;三是通过整合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短期与长期的二分法。
(三)关于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
大多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对此达成共识的是:一个经济系统存在一个相对平滑的增长过程,而对该系统的暂时冲击会引起短期波动。纳尔逊(C.C.NeIson)和普罗瑟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把货币干扰视为纯短暂波动的动因,所有宏观经济模型对大多数产量变化永远不能做出成功的解释,由实际因素引起的随机变化是任何宏观经济波动模型的核心因素”。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模型及其扩展
(一)基本模型
1982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论文与卢卡斯批评相呼应,提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校准模型”,即函数形式的选取和参数值的选定都是通过考察各种经济数据进行的,最终的选择与事实十分接近。这是一个完备的微观经济模型,模型中描述了经济主体的跨期效用函数和产量的生产函数以及资本存量的实际演进过程和对经济的冲击等。下面笔者就对此模型简要介绍如下:
1.代表性主体偏好:用一个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来表示,其具体形式为:
其中:Ct、Lt分别为消费和闲暇,a为参数。他的选取是使效用函数与总体的跨期消费与闲暇选择一致。主体是经济理性的,具有响应经济环境变化而变更决策的作用,从而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能力和动机。这里假设闲暇和消费具有跨期替代性。
2.产量的决定:生产方面同样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产量的决定,其具体形式为:
其中Kt-1和Nt分别为积累的资本存量和现期劳动时数,At为与之相乘的冲击。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以索洛剩余表示的生产率变动(主要是技术变化)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唯一来源,是外生的。其他如消费、投资、货币的变动都是模型内生的,是冲击的结果,而不是周期的来源
3.资本形成
式中:Kt+1为t+1期形成的资本,Kt为t期形成的资本,6为折旧率,It为t期的净投资。由于现期投资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则经济中投资量的显著变化都将影响未来的生产能力,从而为这种所谓的建设时间的特征提供了冲击的跨期传播机制。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基本模型的扩展
即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如图所示
其中:RAD表示总需求曲线
RAS表示总供给曲线
模型中RAD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RAS曲线则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而上升,之所以呈现这种关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给出了解释。我们知道产量均衡水平与劳动总供给是相互依存的,而劳动总供给又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则寻找影响劳动者在劳动与闲暇之间选择的因素十分重要。卢卡斯和拉平(Rapping)(1969)提出的跨期劳动替代假设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劳动者选择工作(或闲暇)要受实际工资的暂时变化的影响。而巴罗(1981)又提出实际利率对于劳动的跨期替代很重要。实际利率的增长鼓励劳动者在当期多劳动,因为当期劳动收入的价值比未来劳动收入的价值相对上升了。因此实际利率的上升将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从而使产量跟着增加,结果RAS曲线就表现为图中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一是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没有区分长期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这与货币主义、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不同;二是RAS曲线上的所有点均代表劳动市场均衡,因此图中的A点、B点、C点均与均衡就业率相一致:三是由于产量与就业的波动被视为自然水平的波动,稳定政策就没有意义;四是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是主要源于技术冲击的RAS曲线的移动。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关于总产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到经济周期的研究之中,这就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一直寻找的自身所建立的微观基础做出了贡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从保罗·罗默(PaulRomer)的“新古典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进行研究的,它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整合提出了总产量的增长趋势和产量波动的内在决定因素是同一的,波动只是总产量增长趋势适应环境变化和外部冲击的自然反应,这是一种极为别具一格的对经济周期理论作出的新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经济周期规律。应当看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有着明显的缺陷。诸如:该理论认为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就意味着技术的退步。然而,按照一般观念,技术变迁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东西,现实中很少能收集到显示两者相互依存的确切证据。再者,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普遍的使用了代表性主体分析经济的总量问题,它利用一个其选择与大量分散个体的总体选择相同的代表性主体研究技术或实际冲击对亿万个个体关于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和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它忽视了宏观经济分析中固有的加总问题,从而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但是我们应当值得肯定的是,这些缺陷并不影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进展之一而对经济学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摘自《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