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执教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尝试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渗透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在实验过程中,既有收获又有困惑,下面就非专题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非專题性研究
非专题性研究即文本性研究,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设计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它结合文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它既体现文本传道解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在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给学生提供了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同时,还带给学生一个个美妙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首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含的意义。比如,阅读高尔基的小说《丹柯》,有的同学被作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打动,他们:的研究专题就是《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意味》;有的同学对作者将悲壮的结局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神韵的手法非常欣赏,他们的研究专题就是《一切景语即情语——谈小说创作中的情景交融》;有的同学思路很开阔,从《丹柯》想到了《海燕》,他们的研究专题是《丹柯和海燕的相同点》等等,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同学们挖掘出了教材的研究价值,提高和强化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每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对作品进行研究。像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的形象、环境、语言、主题做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练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文质兼美,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只要用心去读,何愁找不到值得研究的东西呢?
二、专题性研究
专题研究一般是就课内一个教学单元或某种文学样式,结合课内、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或纵向深入研究。多以语文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整合信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独立阅读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发现问题。因此,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鼓励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文字,涉及到的人、事、景、物大胆发表意见,评头品足,论是说非,提出问题。如学习《祝福》时,诸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死时多大年纪?她好吃懒做、体弱多病吗?”“为什么勤劳能干、身体强壮、正值壮年的祥林嫂会穷死、饿死、冻死呢?”“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一连串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祝福》,同学们一下子觉得作品离他们近了,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调动和诱发。一个个有质量的话题就应运而生:“谁杀死了祥林嫂”、“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等等。
在教学中,老师不要简单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观察、思考中,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未见之谜,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的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同时因为意识到有问题,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就会聚焦问题,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以推动他们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直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在课堂上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动力。
确立研究方向,选定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反语在鲁迅杂文中的运用》等。选题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选题最大的问题是课题题目太大,没有考虑选择的题目和他的能力、现有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只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但求一鸣惊人,不问可行与否。对高中生而言,课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
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清楚研究专题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以及所要查找的资料,如何去索取资料,如何调查研究,如何撰写论文及时间安排、分工情况。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括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老师要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
撰写课题报告,展示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研究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的。而且,有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在表达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有的论文还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哲学思辩的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展示研究成果时,每个课题组都准备十分钟的发言,发言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途径,研究的成果,研究中的困难和收获。汇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宣读论文,可以是论文答辩,可以是多媒体演示等等。成果展示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的过程。它能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既扣住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了,知识丰富了,还培养了一种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
一、非專题性研究
非专题性研究即文本性研究,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设计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它结合文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它既体现文本传道解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在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给学生提供了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同时,还带给学生一个个美妙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首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含的意义。比如,阅读高尔基的小说《丹柯》,有的同学被作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打动,他们:的研究专题就是《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意味》;有的同学对作者将悲壮的结局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神韵的手法非常欣赏,他们的研究专题就是《一切景语即情语——谈小说创作中的情景交融》;有的同学思路很开阔,从《丹柯》想到了《海燕》,他们的研究专题是《丹柯和海燕的相同点》等等,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同学们挖掘出了教材的研究价值,提高和强化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每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对作品进行研究。像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的形象、环境、语言、主题做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练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文质兼美,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只要用心去读,何愁找不到值得研究的东西呢?
二、专题性研究
专题研究一般是就课内一个教学单元或某种文学样式,结合课内、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或纵向深入研究。多以语文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整合信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独立阅读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发现问题。因此,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鼓励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文字,涉及到的人、事、景、物大胆发表意见,评头品足,论是说非,提出问题。如学习《祝福》时,诸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死时多大年纪?她好吃懒做、体弱多病吗?”“为什么勤劳能干、身体强壮、正值壮年的祥林嫂会穷死、饿死、冻死呢?”“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一连串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祝福》,同学们一下子觉得作品离他们近了,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调动和诱发。一个个有质量的话题就应运而生:“谁杀死了祥林嫂”、“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等等。
在教学中,老师不要简单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观察、思考中,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未见之谜,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的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同时因为意识到有问题,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就会聚焦问题,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以推动他们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直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在课堂上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动力。
确立研究方向,选定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反语在鲁迅杂文中的运用》等。选题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选题最大的问题是课题题目太大,没有考虑选择的题目和他的能力、现有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只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但求一鸣惊人,不问可行与否。对高中生而言,课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
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清楚研究专题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以及所要查找的资料,如何去索取资料,如何调查研究,如何撰写论文及时间安排、分工情况。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括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老师要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
撰写课题报告,展示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研究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的。而且,有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在表达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有的论文还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哲学思辩的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展示研究成果时,每个课题组都准备十分钟的发言,发言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途径,研究的成果,研究中的困难和收获。汇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宣读论文,可以是论文答辩,可以是多媒体演示等等。成果展示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的过程。它能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既扣住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了,知识丰富了,还培养了一种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