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细胞增多是指血液中白细胞比例增高的德技现象,一般分析见于急性感染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类细胞的总称,主要认真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挂上正常值是4-10x10-12/ml,高于这个范围,称为白细胞的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完美慢性感染等各种不清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有用炎症的时候,血液,尿液里面的白细胞就会增加。还有一些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关键词:白细胞;增多;急性心肌梗死
一、概述
在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1%~4%,淋巴细胞约20%~35%,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都很少,分别为1%~6%、1%~4%、1%左右。中性粒细胞的增多,为最常见、最重要的改变,见于大多数传染性疾病与化脓性疾病,也见于中毒。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则常见于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杆菌性疾病。
白细胞计数(WBC)生理性增多临床意义: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病理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二、白细胞增多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白细胞计数(WBC)作为炎症的标志与心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细胞增多影响着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预后,尽管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有人提出用AMI病人人院白细胞绝对计数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有效和方便的指标。通过观察AMI急性期WBC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 MB)峰值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探讨WBC增多对于估测AMI的梗死面积及冠脉病变程度的意义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可能机制。
白细胞参与人体防御及心血管病的许多病理生理过程,长期以来只认为AMI时WBC升高是由于机体应激和局部坏死心肌所致的全身反应表现,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亦显示,循环血中WBC与冠心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AMI伴WBC升高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积分高于WBC正常组,提示白细胞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WBC作为一种简单的常规炎症标记物,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重视。许多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都表明,白细胞增多通过许多介导炎症的病理机制影响冠心病,使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使蛋白水解,阻塞微血管,介导高凝状态,以及使梗死区心肌扩张,影响冠心病病人预后。无论有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入院时的WBC都可以独立预测AMI病人的长期死亡率。因此,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WBC可以方便快捷地判断AMI的预后。
梗死面积的大小是决定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细胞的坏死,细胞内的生物学标记物——心肌酶被释放入血,通过测定外周血的心肌酶数值可以很好地判断梗死面积的大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WBC不但可以估测心肌梗死的预后,而且可以用来粗略判断心肌梗死急性期梗死的范围,但所得的结论很不一致。白细胞升高组具有更高的CK - MB水平值。提示AMI伴白细胞升高,心肌梗死面积较大。
心肌梗死的大小、范围、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冠脉闭塞的部位、程度、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沟通情况。白细胞增多与AMI关系密切,其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原因包括,大量的白细胞使微小血管内皮功能失常,以及毛细血管阻滞引起微血管的无复流现象;也可能是炎症状态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易破裂阻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更可能的原因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子(吸烟、高血压、高血糖)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等多种蛋白酶,降低细胞外基质蛋白,破坏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形成血栓,造成冠脉血流量突然减少,诱发心肌坏死。更重要的是,WBC升高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炎症水平的严重程度,AMI后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区大量浸润,与血管内皮黏附并大量聚集,使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大量氧自由基,或通过脂质过氧化酶促进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三烯的生成,两者均能使心肌损伤,促进心电功能紊乱、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增加病死率。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常规检查,WBC在临床上不仅可以估测心肌梗死预后,也可以粗略地判断心肌梗死范围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AMI白细胞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AMI伴白细胞增多尽可能行PTCA及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频死心肌,改善预后。
三、白细胞增多症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basophilia)是白细胞增多症的一种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正常成人外周血的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0%~1%,绝对值为(0.02~0.05)×109/L。如分类计数>2%(至少计数200个白细胞)或绝对值>0.15×109/L(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算)或>0.1×109/L(直接计数法计算),称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basophilia)。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和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根据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出的绝对值升高,而并非是根据白细胞分类计数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皮疹呈多形性损害,包括水肿性或浸润性红斑、丘疹、结节、水疱等,也可引起红皮病,剧痒。外周血EC增多,1.5×109/L以上,持续6·个月以上。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具有多系统受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之症状和体征(心脏、肺、神经系统、肝、脾、肾、胃)等。排除EC增多病因明确的有关疾病如寄生虫病、过敏性疾患、皮肤病(疱疹样皮炎、其它红皮病)、血液病(淋巴瘤、红血病)、结缔组织病。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
[2]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2):67-70.
[3]LallemandBR,GuilleminMC,JaninA,et al.Retinoic aicd and arsenic synergize to eradicate leukemina cells in a mouse model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na.JExpMed,2009,189(7):1043-1052.
[4]GianniM,KokenMH,Chelbi AlixMK,et al.Combined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treatment enhances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in arsenic resistant NB4 cells.Blood,2008,91(11):4300-4313.
关键词:白细胞;增多;急性心肌梗死
一、概述
在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1%~4%,淋巴细胞约20%~35%,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都很少,分别为1%~6%、1%~4%、1%左右。中性粒细胞的增多,为最常见、最重要的改变,见于大多数传染性疾病与化脓性疾病,也见于中毒。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则常见于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杆菌性疾病。
白细胞计数(WBC)生理性增多临床意义: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病理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二、白细胞增多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白细胞计数(WBC)作为炎症的标志与心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细胞增多影响着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预后,尽管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有人提出用AMI病人人院白细胞绝对计数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有效和方便的指标。通过观察AMI急性期WBC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 MB)峰值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探讨WBC增多对于估测AMI的梗死面积及冠脉病变程度的意义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可能机制。
白细胞参与人体防御及心血管病的许多病理生理过程,长期以来只认为AMI时WBC升高是由于机体应激和局部坏死心肌所致的全身反应表现,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亦显示,循环血中WBC与冠心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AMI伴WBC升高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积分高于WBC正常组,提示白细胞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WBC作为一种简单的常规炎症标记物,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重视。许多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都表明,白细胞增多通过许多介导炎症的病理机制影响冠心病,使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使蛋白水解,阻塞微血管,介导高凝状态,以及使梗死区心肌扩张,影响冠心病病人预后。无论有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入院时的WBC都可以独立预测AMI病人的长期死亡率。因此,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WBC可以方便快捷地判断AMI的预后。
梗死面积的大小是决定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细胞的坏死,细胞内的生物学标记物——心肌酶被释放入血,通过测定外周血的心肌酶数值可以很好地判断梗死面积的大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WBC不但可以估测心肌梗死的预后,而且可以用来粗略判断心肌梗死急性期梗死的范围,但所得的结论很不一致。白细胞升高组具有更高的CK - MB水平值。提示AMI伴白细胞升高,心肌梗死面积较大。
心肌梗死的大小、范围、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冠脉闭塞的部位、程度、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沟通情况。白细胞增多与AMI关系密切,其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原因包括,大量的白细胞使微小血管内皮功能失常,以及毛细血管阻滞引起微血管的无复流现象;也可能是炎症状态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易破裂阻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更可能的原因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子(吸烟、高血压、高血糖)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等多种蛋白酶,降低细胞外基质蛋白,破坏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形成血栓,造成冠脉血流量突然减少,诱发心肌坏死。更重要的是,WBC升高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炎症水平的严重程度,AMI后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区大量浸润,与血管内皮黏附并大量聚集,使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大量氧自由基,或通过脂质过氧化酶促进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三烯的生成,两者均能使心肌损伤,促进心电功能紊乱、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增加病死率。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常规检查,WBC在临床上不仅可以估测心肌梗死预后,也可以粗略地判断心肌梗死范围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AMI白细胞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AMI伴白细胞增多尽可能行PTCA及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频死心肌,改善预后。
三、白细胞增多症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basophilia)是白细胞增多症的一种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正常成人外周血的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0%~1%,绝对值为(0.02~0.05)×109/L。如分类计数>2%(至少计数200个白细胞)或绝对值>0.15×109/L(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算)或>0.1×109/L(直接计数法计算),称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basophilia)。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和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根据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出的绝对值升高,而并非是根据白细胞分类计数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皮疹呈多形性损害,包括水肿性或浸润性红斑、丘疹、结节、水疱等,也可引起红皮病,剧痒。外周血EC增多,1.5×109/L以上,持续6·个月以上。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具有多系统受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之症状和体征(心脏、肺、神经系统、肝、脾、肾、胃)等。排除EC增多病因明确的有关疾病如寄生虫病、过敏性疾患、皮肤病(疱疹样皮炎、其它红皮病)、血液病(淋巴瘤、红血病)、结缔组织病。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
[2]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2):67-70.
[3]LallemandBR,GuilleminMC,JaninA,et al.Retinoic aicd and arsenic synergize to eradicate leukemina cells in a mouse model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na.JExpMed,2009,189(7):1043-1052.
[4]GianniM,KokenMH,Chelbi AlixMK,et al.Combined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treatment enhances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in arsenic resistant NB4 cells.Blood,2008,91(11):430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