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统计局最近的调查显示,四川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信心度分别达到68.96%和89.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省GDP每年迈上一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速超过11%。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全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信心度逐年提高。
2006年,紧紧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我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清明政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紧贴中心、服务大局
努力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曾经有人担心,市场化配置资源会影响招商引资,事实证明恰恰相反。近年,我省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和利益这个“要害”,坚决打破非法利益格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变权力配置为市场运作,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从源头防治腐败。实践证明,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也对遏制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这几年,我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年增速超过50%,3年共引资1501亿元,是此前5年总和的2.8倍。
2006年11月,透明国际大中华区主任廖燃来四川考察后说:“四川深入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工作,不仅维护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而且探索了用制度的办法遏制权力的滥用,这是反腐败的方向,有利于为政治清明打好经济制度上的基础。”很多企业也表示,到成都落户正是看中了四川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这里土地公开拍卖,房地产泡沫少,投资商能看到彼此的成本和利润,得到可预期的正常投资回报。正是在这样健康有序的市场上,企业才会充满信心。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任务。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群众对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重点抓什么,对什么问题反映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总结汉源事件教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群众利益问题绕不开、推不掉、拖不起,迟解决不如早解决好,被动解决不如主动解决好。要求各级各部门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入手,变被动应访为开门接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层层转办为层层解决问题。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调查研究,明察暗访,公开接访,倾听群众呼声。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我省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畅通了,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老百姓说:“要坚持这样,建设和谐社会就有希望。”
近年征地拆迁安置补偿问题日益凸显。为此,省委、省政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哪怕举债,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确保失地农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保障”。全省各级各部门集中力量,筹措212亿元(相当于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半),把安置补偿费全部兑付到位,并在全国率先将失地无业农民全部纳入低保。
教育乱收费、看病贵问题,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省委、省政府坚持纠建并举,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1000多起,清退近6000万元,处理相关責任人330人。率先在全国推行药品集中上网竞价限价采购制度,在85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缓解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
切实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干部规范从政
针对我省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出重拳、下猛药,下决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省少数干部一度打麻将成风,既影响工作、败坏风气,又滋生腐败,群众反映强烈。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刹住了这股歪风。对红包问题,我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通过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件,在社会上形成了震慑力,全省违规收送现金、有价证券的歪风得到有效遏制。
省委把选人用人作为最大的导向,严禁“勾兑”出干部、“红包”出干部。2006年,全省有267人因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受到处理。同时抓制度建设,强化监督,进一步规范推荐、提名、考察、任命的程序,从制度上解决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省委还扎实开展全省政法系统纪律作风整顿,严肃查处了一批涉黑案件,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随着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满意度、信心度的逐年提高,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我省清明的政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为和谐四川的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省GDP每年迈上一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速超过11%。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全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信心度逐年提高。
2006年,紧紧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我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清明政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紧贴中心、服务大局
努力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曾经有人担心,市场化配置资源会影响招商引资,事实证明恰恰相反。近年,我省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和利益这个“要害”,坚决打破非法利益格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变权力配置为市场运作,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从源头防治腐败。实践证明,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也对遏制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这几年,我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年增速超过50%,3年共引资1501亿元,是此前5年总和的2.8倍。
2006年11月,透明国际大中华区主任廖燃来四川考察后说:“四川深入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工作,不仅维护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而且探索了用制度的办法遏制权力的滥用,这是反腐败的方向,有利于为政治清明打好经济制度上的基础。”很多企业也表示,到成都落户正是看中了四川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这里土地公开拍卖,房地产泡沫少,投资商能看到彼此的成本和利润,得到可预期的正常投资回报。正是在这样健康有序的市场上,企业才会充满信心。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任务。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群众对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重点抓什么,对什么问题反映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总结汉源事件教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群众利益问题绕不开、推不掉、拖不起,迟解决不如早解决好,被动解决不如主动解决好。要求各级各部门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入手,变被动应访为开门接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层层转办为层层解决问题。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调查研究,明察暗访,公开接访,倾听群众呼声。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我省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畅通了,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老百姓说:“要坚持这样,建设和谐社会就有希望。”
近年征地拆迁安置补偿问题日益凸显。为此,省委、省政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哪怕举债,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确保失地农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保障”。全省各级各部门集中力量,筹措212亿元(相当于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半),把安置补偿费全部兑付到位,并在全国率先将失地无业农民全部纳入低保。
教育乱收费、看病贵问题,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省委、省政府坚持纠建并举,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1000多起,清退近6000万元,处理相关責任人330人。率先在全国推行药品集中上网竞价限价采购制度,在85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缓解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
切实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干部规范从政
针对我省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出重拳、下猛药,下决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省少数干部一度打麻将成风,既影响工作、败坏风气,又滋生腐败,群众反映强烈。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刹住了这股歪风。对红包问题,我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通过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件,在社会上形成了震慑力,全省违规收送现金、有价证券的歪风得到有效遏制。
省委把选人用人作为最大的导向,严禁“勾兑”出干部、“红包”出干部。2006年,全省有267人因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受到处理。同时抓制度建设,强化监督,进一步规范推荐、提名、考察、任命的程序,从制度上解决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省委还扎实开展全省政法系统纪律作风整顿,严肃查处了一批涉黑案件,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随着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满意度、信心度的逐年提高,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我省清明的政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为和谐四川的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