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纤维性错构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h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婴儿纤维性错构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09—2014年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婴儿纤维性错构瘤12例,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

结果

本组婴儿纤维性错构瘤12例中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个月(5~20个月),中位发病年龄3.5个月(1~12个月),中位病程5个月(1~12个月)。皮损表现为肤色至淡红色皮下结节或斑块,其中发生于躯干部5例,四肢6例,阴囊1例;12例中10例皮损为单发,2例为多发;皮损最大径2~25 cm,其中10例肿物生长迅速,质地软至硬,常首诊或误诊为血管瘤、脂肪瘤或纤维瘤等。9例患儿手术切除无复发,3例患儿术后复发,再次切除后未再复发。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12例肿瘤均可见编织状排列的纤维组织、成熟脂肪组织及同心圆排列的间叶细胞,肿瘤以前两者为主,但比例差异较大;纤维组织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脂肪组织表达S100,间叶细胞表达CD99;间叶细胞可不同程度地向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分化。

结论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多于婴儿期前6个月内起病,为好发于躯干或四肢、生长迅速的孤立性良性软组织肿瘤,其皮损表现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方法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4 × 106条/ml、8 × 106条/ml、1.6 × 107/条ml)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于不同的时间点(2、4、6、16 h)运用暗视野显微镜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三叶皮瓣修复鼻尖部皮肤缺损的经验与体会。方法23例鼻尖部肿瘤手术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1.5 cm × 1.5 cm~2.5 cm × 2.5 cm。根据创面的位置及大小,设计三叶皮瓣进行修复,各瓣叶之间的角度保持在45°~50°,第1个瓣叶与创面的大小相等,第2、3个瓣叶依次缩小,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鼻部美容亚单位的完整性,并利用天然皱褶隐藏瘢痕线。结果23例的皮瓣术后全部成活,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Tp)Tp0751蛋白在早期梅毒兔模型中转录水平变化情况。方法3只新西兰白兔背部剔毛,皮下注入107/ml Tp Nichols Seattle株0.1 ml,共10处,建立早期兔梅毒感染模型。同时于未注射部位行皮肤活检术,切取0.4 cm × 0.4 cm皮肤作为阴性对照。每天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变化情况,测量并记录皮疹大小。每隔3天切取1处注射部位0.4 cm × 0.4 cm
目的探讨药疹的发病趋势、致敏药物、疹型的变迁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22例确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9—2013年每年药疹病例占皮肤科同期住院总病例比例波动于9.45%~10.01%,重症药疹占药疹比例波动于17.45%~28.24%。单一用药371例(40.2%),混合用药551例(59.8%)。278例单一用药非重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