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抄袭事件”牵连出版社 呼吁建立诚信档案
据《青年报》报道:最近书坛“抄袭事件”一时间成为谈论热点,郭敬明、成君忆等写手身陷抄袭官司不能自拔。
资深出版人李孝国认为,尽管在书海中搜寻所谓“抄袭”线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鉴别图书独创性是出版社不可推卸的责任,编辑是预防“抄袭”的重要“把关人”,但这“把关人”的能力却逐年下降:一些编辑只纠正稿件的错别字,编辑成了校对;还有人什么书都编,其实对许多领域的出版物了解甚少。
而著名知识产权律师林华则建议,可以模仿当前“个人信用体系”的做法,建立作者诚信档案,“抄袭背后其实是信用缺失,在道德约束无效的时候,可以建立诚信档案来加以强制约束,一旦抄袭事实成立,该作者的诚信档案就被记上一笔,给出版社以提示。”在时机成熟之后,林华甚至认为这类诚信档案的建立对象应该扩展到出版社,“如果一家出版社总是出抄袭书,那么看过诚信档案的读者,就会对这家出版社所出的其他书籍保持警惕。”
针对“百家讲坛”揭黑邮件制片人称捍卫品牌
据《新闻晨报》报道:日前,国内不少记者接到一封匿名邮件,大揭所谓央视“百家讲坛”黑幕,指责该栏目向主讲人要求“‘讲座+出书’捆绑,剥夺他们的出版自主权”。信中还披露,刘心武就是因为不满这一“霸王条款”而离开“百家讲坛”的。对此当事人各有说辞。刘心武接受采访称:自己和“百家讲坛”没矛盾。“目前,我的这两本书总共发行了60多万册,书都已经出版完毕,不可能再遭遇所谓的‘霸王条约’”。他透露,自己之所以从“百家讲坛”消失,实在是因为遭到了来自学术圈太多的抨击和围攻,导致有段时间情绪很坏,所以“才没有继续录下去”。
对于所谓的“黑幕”举报,“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万卫回答得十分谨慎:“为什么写邮件人要用匿名方式呢?为什么当事人不敢大胆站出来当面质疑呢?现在我只能说,栏目组与作者之间确实有约定,那就是出版社不能随意使用‘CCTV“百家讲坛”’的字样。一旦使用,必须征得栏目组的许可。这样做仅仅是一种捍卫品牌的方式。”
大学教科书成畅销书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说到《国史十六讲》的畅销,本书责编李静认为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当然,仅仅有生动的文字是不够的,作为精品课讲义的《国史十六讲》,还展示了作者樊树志深厚的历史知识,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把握和对历史事件独特深刻的理解。另外,樊树志在很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个人史见,这既是本书的特点和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也受到一些质疑。
复旦大学校办一位工作人员称,在复旦大学这样好的课程、好的讲义还很多。他希望通过这种讲义出版的形式,使社会公众能更多地接触和享受到优秀的大学课程,这也是大学对于社会文化建设和传播应尽的职责和应做的贡献。不少读者认为,大学课程讲义能成为畅销书,是大学教育和社会文化健康的标志,他期待更多这样的大学课堂原生态的图书出现。
上海《书城》杂志转型定位惹争议
据《法制晚报》报道:停刊6个月之久的上海《书城》杂志复刊后,读者定位上转型为“大城市里的主流人群”。对此,读者在网上评论贬多于褒。
网友daniel抱怨说:“如果《书城》放弃原本的理想而去做一个迎合市场的东西,那么不如改名好了。”杭州网友hutuworm更是写了3000余字评论,称新《书城》若略去“书间道”、“八面风”等栏目后,“几乎是《万象》的格局”。对此,《书城》执行总编黄育海说,新一期《书城》由于时间匆忙,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黄育海强调杂志由“小众”向“大众”转型,并不是走向庸俗和降低档次。“新《书城》会采用第一流作家、学者的文章,以保证刊物的质量。”黄育海说。
保护网络版权 应当拿光盘内容“开刀”?
据《IT168》报道:光盘内容绝大部分可谓都是“盗版”,在某种意义上说,光盘出版物的盗版已经成为了内容盗版最主要的方式,已经到了不可复加的程度,随着网络的发展,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光盘出版物会越来越多,因此,不将光盘出版物盗版的势头扼杀,那么难免盗版成风,因此,保护网络版权应该首先拿光盘出版物开刀!
引进版为何能独霸少儿图书市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人民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认为,出版社首先是要生存,然后才是推荐最好的图书给读者。而目前国内缺乏优秀的原创作品,出版社不得不大量引进优秀的国外少儿图书。 四川少儿出版社颜小鹂认为,长期以来,国内少儿图书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少儿图书的创作被称为“小儿科”,不受重视;而在国外,知名作家、大科学家,始终是少儿作品创作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内少儿图书粗糙,精品较少,而国外少儿图书严谨,精品较多。
如何看待引进版图书抢占少儿图书市场的现象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认为,引进版少儿图书火爆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虽说引进来的少儿图书,有许多是非常经典、优秀的图书,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但是,有些引进版少儿图书,却不符合我国国情,如过分渲染暴力倾向等问题,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据《青年报》报道:最近书坛“抄袭事件”一时间成为谈论热点,郭敬明、成君忆等写手身陷抄袭官司不能自拔。
资深出版人李孝国认为,尽管在书海中搜寻所谓“抄袭”线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鉴别图书独创性是出版社不可推卸的责任,编辑是预防“抄袭”的重要“把关人”,但这“把关人”的能力却逐年下降:一些编辑只纠正稿件的错别字,编辑成了校对;还有人什么书都编,其实对许多领域的出版物了解甚少。
而著名知识产权律师林华则建议,可以模仿当前“个人信用体系”的做法,建立作者诚信档案,“抄袭背后其实是信用缺失,在道德约束无效的时候,可以建立诚信档案来加以强制约束,一旦抄袭事实成立,该作者的诚信档案就被记上一笔,给出版社以提示。”在时机成熟之后,林华甚至认为这类诚信档案的建立对象应该扩展到出版社,“如果一家出版社总是出抄袭书,那么看过诚信档案的读者,就会对这家出版社所出的其他书籍保持警惕。”
针对“百家讲坛”揭黑邮件制片人称捍卫品牌
据《新闻晨报》报道:日前,国内不少记者接到一封匿名邮件,大揭所谓央视“百家讲坛”黑幕,指责该栏目向主讲人要求“‘讲座+出书’捆绑,剥夺他们的出版自主权”。信中还披露,刘心武就是因为不满这一“霸王条款”而离开“百家讲坛”的。对此当事人各有说辞。刘心武接受采访称:自己和“百家讲坛”没矛盾。“目前,我的这两本书总共发行了60多万册,书都已经出版完毕,不可能再遭遇所谓的‘霸王条约’”。他透露,自己之所以从“百家讲坛”消失,实在是因为遭到了来自学术圈太多的抨击和围攻,导致有段时间情绪很坏,所以“才没有继续录下去”。
对于所谓的“黑幕”举报,“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万卫回答得十分谨慎:“为什么写邮件人要用匿名方式呢?为什么当事人不敢大胆站出来当面质疑呢?现在我只能说,栏目组与作者之间确实有约定,那就是出版社不能随意使用‘CCTV“百家讲坛”’的字样。一旦使用,必须征得栏目组的许可。这样做仅仅是一种捍卫品牌的方式。”
大学教科书成畅销书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说到《国史十六讲》的畅销,本书责编李静认为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当然,仅仅有生动的文字是不够的,作为精品课讲义的《国史十六讲》,还展示了作者樊树志深厚的历史知识,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把握和对历史事件独特深刻的理解。另外,樊树志在很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个人史见,这既是本书的特点和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也受到一些质疑。
复旦大学校办一位工作人员称,在复旦大学这样好的课程、好的讲义还很多。他希望通过这种讲义出版的形式,使社会公众能更多地接触和享受到优秀的大学课程,这也是大学对于社会文化建设和传播应尽的职责和应做的贡献。不少读者认为,大学课程讲义能成为畅销书,是大学教育和社会文化健康的标志,他期待更多这样的大学课堂原生态的图书出现。
上海《书城》杂志转型定位惹争议
据《法制晚报》报道:停刊6个月之久的上海《书城》杂志复刊后,读者定位上转型为“大城市里的主流人群”。对此,读者在网上评论贬多于褒。
网友daniel抱怨说:“如果《书城》放弃原本的理想而去做一个迎合市场的东西,那么不如改名好了。”杭州网友hutuworm更是写了3000余字评论,称新《书城》若略去“书间道”、“八面风”等栏目后,“几乎是《万象》的格局”。对此,《书城》执行总编黄育海说,新一期《书城》由于时间匆忙,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黄育海强调杂志由“小众”向“大众”转型,并不是走向庸俗和降低档次。“新《书城》会采用第一流作家、学者的文章,以保证刊物的质量。”黄育海说。
保护网络版权 应当拿光盘内容“开刀”?
据《IT168》报道:光盘内容绝大部分可谓都是“盗版”,在某种意义上说,光盘出版物的盗版已经成为了内容盗版最主要的方式,已经到了不可复加的程度,随着网络的发展,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光盘出版物会越来越多,因此,不将光盘出版物盗版的势头扼杀,那么难免盗版成风,因此,保护网络版权应该首先拿光盘出版物开刀!
引进版为何能独霸少儿图书市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人民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认为,出版社首先是要生存,然后才是推荐最好的图书给读者。而目前国内缺乏优秀的原创作品,出版社不得不大量引进优秀的国外少儿图书。 四川少儿出版社颜小鹂认为,长期以来,国内少儿图书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少儿图书的创作被称为“小儿科”,不受重视;而在国外,知名作家、大科学家,始终是少儿作品创作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内少儿图书粗糙,精品较少,而国外少儿图书严谨,精品较多。
如何看待引进版图书抢占少儿图书市场的现象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认为,引进版少儿图书火爆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虽说引进来的少儿图书,有许多是非常经典、优秀的图书,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但是,有些引进版少儿图书,却不符合我国国情,如过分渲染暴力倾向等问题,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