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教学,探究教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本文就如何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让物理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 科学探究 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7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重视学习能力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新教材编写理念不同,由过去单纯的只是平面目标转变为“知识广、能力强、情商高尚”的三维目标;其次,《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物理课程的中心环节是科学探究,重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过程,淡化结论和规律。新课程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积极地获取知识,获得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如果把新课改比作教学的高速公路,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是修建公路。如果我们修建得不好,学生的速度永远不会提上去。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就得先做探究的实践者,自己要会探究,善于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究竟如何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让物理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对于如何进行探究活动,有了一点感想和体会。
一 “提出问题”的指导方法---创设情境于开始,顺其自然于其中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往课堂提问模式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内容则多以记忆型为主。《新课程标准》则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后主动提出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想办法通过实验去解决。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要顺其自然于开始,有意贯穿在过程。
1.利用生活现象提问,自然而然,消除神秘感
比如,“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不是所有气球都能升空?”“汤圆在锅里煮时为何会忽上忽下?”等等,让学生感觉生活中竟然会有如此多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用明确的物理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探究“近视眼及其矫正”时,学生就可能会提出“近视镜是哪种透镜?”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提的很到位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近视眼是眼睛的焦距如何变化形成的呢?”等类似的物理问题。
2.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人教版新教材为便于学生提出问题,创设了许多问题情境,例如“天坛回音壁奥秘何在?”“人体心脏的跳动与电流有关系吗?”“打雷时,云层中的电是从哪里来的?”等,其中都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进而形成自己的问题。
3.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提出问题
在探究“生活用电”时,教师可以放映有关生活用电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仔细观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情境中的主人公在活动,思考该如何科学地用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又如在学习“触电的类型和急救”时,安排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图片、实物等,联系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件进行类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 如何提出相关的猜想和假设---形成猜想意识,及时加以引导
1.提出猜想和假设是一种能力
能够作出假设和猜想在探究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猜想意识。有了假设就有了方向,就可以使制订的实验方案更有针对性,也可以单就某一变量的影响去设计更合理、更有效的实验方案。同时,提出假设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只有对问题所涉及的现象和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思考之后才可能提出假设。只要学生能够产生相关的认识,教师就应该对这一行为给予肯定。
2.猜想不出来怎么办
在探究活动中,我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就直接制订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计划,几乎没有人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说明学生非常喜欢动手动脑。但是,教师还是要提醒学生,一定要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己的问题提出若干猜想假设,通过思考、辩论,去伪存真,然后再设计实验去验证,这一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三 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是一个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开动脑筋、体验创新、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步骤。在设计实验时,由于年龄太小,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学生往往只能提出实验的设计思路,在具体实验步骤细节上严谨性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步骤,对其进行科学性的培养。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也会将实验器材摆放好,并且开始移动相对位置,得到不同的像,但是由于蜡烛、透镜、光屏的相对位置比较随意,难于较有规律地测出透镜成像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实验探究方案更规范。
四 “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与作用---众彩纷呈,资源共享
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很多学生在自己做完实验后急于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成果,而不理睬别的小组的实验结果。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提倡同学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试验结果和经验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多种形式呈现,资源共享提高”。
五 积极评价,激发探究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纠正,更是对学生探究学习的促进。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发现和创新都要重视,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更要加以保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防止评价的单一化,要努力做到评价的多样性,即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细心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课程改革和学习革命舞台上的一批新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简介:杨文皎,女,1975年出生,本科学历,从教于焦作市第六中学,中教一级物理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 科学探究 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7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重视学习能力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新教材编写理念不同,由过去单纯的只是平面目标转变为“知识广、能力强、情商高尚”的三维目标;其次,《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物理课程的中心环节是科学探究,重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过程,淡化结论和规律。新课程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积极地获取知识,获得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如果把新课改比作教学的高速公路,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是修建公路。如果我们修建得不好,学生的速度永远不会提上去。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就得先做探究的实践者,自己要会探究,善于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究竟如何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让物理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对于如何进行探究活动,有了一点感想和体会。
一 “提出问题”的指导方法---创设情境于开始,顺其自然于其中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往课堂提问模式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内容则多以记忆型为主。《新课程标准》则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后主动提出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想办法通过实验去解决。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要顺其自然于开始,有意贯穿在过程。
1.利用生活现象提问,自然而然,消除神秘感
比如,“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不是所有气球都能升空?”“汤圆在锅里煮时为何会忽上忽下?”等等,让学生感觉生活中竟然会有如此多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用明确的物理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探究“近视眼及其矫正”时,学生就可能会提出“近视镜是哪种透镜?”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提的很到位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近视眼是眼睛的焦距如何变化形成的呢?”等类似的物理问题。
2.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人教版新教材为便于学生提出问题,创设了许多问题情境,例如“天坛回音壁奥秘何在?”“人体心脏的跳动与电流有关系吗?”“打雷时,云层中的电是从哪里来的?”等,其中都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进而形成自己的问题。
3.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提出问题
在探究“生活用电”时,教师可以放映有关生活用电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仔细观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情境中的主人公在活动,思考该如何科学地用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又如在学习“触电的类型和急救”时,安排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图片、实物等,联系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件进行类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 如何提出相关的猜想和假设---形成猜想意识,及时加以引导
1.提出猜想和假设是一种能力
能够作出假设和猜想在探究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猜想意识。有了假设就有了方向,就可以使制订的实验方案更有针对性,也可以单就某一变量的影响去设计更合理、更有效的实验方案。同时,提出假设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只有对问题所涉及的现象和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思考之后才可能提出假设。只要学生能够产生相关的认识,教师就应该对这一行为给予肯定。
2.猜想不出来怎么办
在探究活动中,我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就直接制订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计划,几乎没有人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说明学生非常喜欢动手动脑。但是,教师还是要提醒学生,一定要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己的问题提出若干猜想假设,通过思考、辩论,去伪存真,然后再设计实验去验证,这一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三 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是一个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开动脑筋、体验创新、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步骤。在设计实验时,由于年龄太小,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学生往往只能提出实验的设计思路,在具体实验步骤细节上严谨性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步骤,对其进行科学性的培养。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也会将实验器材摆放好,并且开始移动相对位置,得到不同的像,但是由于蜡烛、透镜、光屏的相对位置比较随意,难于较有规律地测出透镜成像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实验探究方案更规范。
四 “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与作用---众彩纷呈,资源共享
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很多学生在自己做完实验后急于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成果,而不理睬别的小组的实验结果。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提倡同学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试验结果和经验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多种形式呈现,资源共享提高”。
五 积极评价,激发探究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纠正,更是对学生探究学习的促进。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发现和创新都要重视,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更要加以保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防止评价的单一化,要努力做到评价的多样性,即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细心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课程改革和学习革命舞台上的一批新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简介:杨文皎,女,1975年出生,本科学历,从教于焦作市第六中学,中教一级物理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