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公开课,是指教师面向“特殊的学生”(一般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和“特殊的听众”(评委、一定范围内的听课老师、教研人员等),围绕既定的课题而开设的课。公开课形式表现为:研讨课、汇报课、展示课、评比课等。日常授课时,老师面对的是熟悉的学生,内容多由自己确定,形式也比较自由、灵活。而公开课就不一样了,课堂是开放的,要接受专家、听课老师、教研人员的评判,甚至有的课还要比个优劣高下。面对这样的情况,授课者往往受到功利之心的驱使,便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课堂便具有“表演”的特点。纵观眼下很多公开课或多或少地变成个人作秀的舞台,或是花哨多样的媒体嵌入,或是教者个人才艺的表演,或是不着边际的链接,或是脱离文本的解读,等等。“乱花渐欲迷人眼”,许多语文公开课堂搞得似乎有点不像语文了,形式越来越漂亮,内容却越来越空洞,“语文味”渐行渐远。我也曾有过几次公开展示课堂的机会,于此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一谈对公开课的认识。
第一,只要上课,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评委和听课老师。一堂课是师生间共同进行的一次情感交流和学习沟通的生命旅程。授课者不论事先对授课对象有多少了解,一定不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既定的流程去一步一步向前走,而是要想方设法去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的教学才是合适而有效的。2007年12月12日,我应淮安区教育局教研室安排赴淮安区三堡中学参加区运西片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并开设一节公开示范课《马说》。接到任务后,我设计了三个方案:第一方案是学生素养较高的上课方案,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引导;第二方案是学生素养中高层次的上课方案,采用“导学”方式进行;第三方案是学生素养相对低一些的上课方案,教师示范,方法引路,学练结合。经过简短的接触后,我发现所教的初二(3)班学生古文功底一般,综合素养中等,于是我采用了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结合式,整个课堂以“读”为主线,进行推进、深入。课堂板块分为“读清字音”“读明节奏”“读通意思”“读出情感”,每一板块设计成相应的语文活动,比如说“读明节奏”环节,我让学生把文章的标点去掉后自己尝试去读,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也收到较好的效果。教研员黄慧老师评课时指出:“吴老师给我们上的是一堂朴实的家常课,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课堂内容,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这节课时刻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读’为线索带动学生对文言的层层理解。”
第二,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核心能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脱离文本、架空分析、随意链接、歪曲解读等现象。《散步》被解读成“孝”的道德课,《背影》被解读成有关“生死”的哲学课……这是课堂一味“求新”“求异”的误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语文课,它的特质是不能变的,也就是具有语文性和语文味。同样的课,我们如何才能上出独特的风景,这离不开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独到的切入视角。“求异”的前提是对文本解读的合理性、正确性与深刻性。2015年3月10日,黄厚江老师在海安县海陵中学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他让学生将全诗只留两句,怎么留,并说说理由。这样的设计很独到,学生众说纷纭,理由不一。黄老师这个问题的设计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文本深处,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风暴,精当而巧妙。2010年4月12日,我在淮安市北京路中学参加一场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赛课文本是石英的《又见胡杨》。初读文本,我觉得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后来再读,我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篇状物抒怀散文;再读,感觉更深,这还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于是,最后我设计了课堂思路,引导学生从结尾读起:“如果我有春季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机会,再看到这片胡杨林,相信一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作为一种空灵、静穆乃至脱俗的意境,这样的胡杨林已在我脑海中定格,是无论别的什么风景都不能取代的!”由此激趣引出问题“胡杨是一类奇特的树种”,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依据,概括特点,体会胡杨的外在形象美。接着师生围绕“胡杨是一种精神象征”的话题展开丰富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在阅读、理解、品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胡杨是一个文化符号”。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文本深处。这节课当年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淮安市一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第三,古语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公开课就像这“三秋树”“二月花”,要有取舍和突破,要有特点和亮色。日常教学中,我们倡导“一课一得”,其实公开课也应该是这样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2006年11月,全国校长培训班在我校举行,我开设“三环三案”展示课——郭枫的《空山鸟语》。我以“鸟语”为突破口设计课堂,读“鸟语”、 听“鸟语”、 悟“鸟语”、 写“鸟语”,读品结合,读写相融,深得大家好评。2015年5月7日,我受淮安市教研室安排赴江苏省清江中学参加古文“同课异构”活动,选取的文本是《与朱元思书》。接到任务后,我没有急着去备课,而是进行一番外围工作。我读了相关骈文发展史资料以及经典的骈文,如《与陈伯之书》《北山移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滕王阁序》等,又看了一些文言文授课录相,如黄厚江老师上的《黔之驴》、2013年江苏省语文优课竞赛一等奖《马说》、淮安市教研员万田老师上的《愚公移山》等。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想法。课堂上关于“猿啼”意象、结尾可否去掉、归隐的意念等话题的讨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风暴。在交流时,我这样表达对公开课的认识:第一,我们一节课究竟解决了学生哪些不会不懂的问题;第二,你是否在课堂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创意等作了“教学化处理”;第三,你的课堂是否在某一方面给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精彩。
公开课为哪般?它的意义究竟何在?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公开课除了展示授课者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积淀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研讨价值和示范意义。研讨的价值在于为科研提供案例,带动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而示范的意义则在于可模仿学习,可推广运用,从而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我想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公开课,从容淡定应对,便能熬制出别具风味的课例,于己是一次成长和历练,于人也是一次引领和启发。
(作者为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教师)
第一,只要上课,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评委和听课老师。一堂课是师生间共同进行的一次情感交流和学习沟通的生命旅程。授课者不论事先对授课对象有多少了解,一定不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既定的流程去一步一步向前走,而是要想方设法去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的教学才是合适而有效的。2007年12月12日,我应淮安区教育局教研室安排赴淮安区三堡中学参加区运西片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并开设一节公开示范课《马说》。接到任务后,我设计了三个方案:第一方案是学生素养较高的上课方案,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引导;第二方案是学生素养中高层次的上课方案,采用“导学”方式进行;第三方案是学生素养相对低一些的上课方案,教师示范,方法引路,学练结合。经过简短的接触后,我发现所教的初二(3)班学生古文功底一般,综合素养中等,于是我采用了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结合式,整个课堂以“读”为主线,进行推进、深入。课堂板块分为“读清字音”“读明节奏”“读通意思”“读出情感”,每一板块设计成相应的语文活动,比如说“读明节奏”环节,我让学生把文章的标点去掉后自己尝试去读,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也收到较好的效果。教研员黄慧老师评课时指出:“吴老师给我们上的是一堂朴实的家常课,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课堂内容,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这节课时刻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读’为线索带动学生对文言的层层理解。”
第二,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核心能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脱离文本、架空分析、随意链接、歪曲解读等现象。《散步》被解读成“孝”的道德课,《背影》被解读成有关“生死”的哲学课……这是课堂一味“求新”“求异”的误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语文课,它的特质是不能变的,也就是具有语文性和语文味。同样的课,我们如何才能上出独特的风景,这离不开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独到的切入视角。“求异”的前提是对文本解读的合理性、正确性与深刻性。2015年3月10日,黄厚江老师在海安县海陵中学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他让学生将全诗只留两句,怎么留,并说说理由。这样的设计很独到,学生众说纷纭,理由不一。黄老师这个问题的设计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文本深处,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风暴,精当而巧妙。2010年4月12日,我在淮安市北京路中学参加一场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赛课文本是石英的《又见胡杨》。初读文本,我觉得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后来再读,我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篇状物抒怀散文;再读,感觉更深,这还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于是,最后我设计了课堂思路,引导学生从结尾读起:“如果我有春季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机会,再看到这片胡杨林,相信一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作为一种空灵、静穆乃至脱俗的意境,这样的胡杨林已在我脑海中定格,是无论别的什么风景都不能取代的!”由此激趣引出问题“胡杨是一类奇特的树种”,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依据,概括特点,体会胡杨的外在形象美。接着师生围绕“胡杨是一种精神象征”的话题展开丰富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在阅读、理解、品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胡杨是一个文化符号”。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文本深处。这节课当年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淮安市一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第三,古语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公开课就像这“三秋树”“二月花”,要有取舍和突破,要有特点和亮色。日常教学中,我们倡导“一课一得”,其实公开课也应该是这样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2006年11月,全国校长培训班在我校举行,我开设“三环三案”展示课——郭枫的《空山鸟语》。我以“鸟语”为突破口设计课堂,读“鸟语”、 听“鸟语”、 悟“鸟语”、 写“鸟语”,读品结合,读写相融,深得大家好评。2015年5月7日,我受淮安市教研室安排赴江苏省清江中学参加古文“同课异构”活动,选取的文本是《与朱元思书》。接到任务后,我没有急着去备课,而是进行一番外围工作。我读了相关骈文发展史资料以及经典的骈文,如《与陈伯之书》《北山移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滕王阁序》等,又看了一些文言文授课录相,如黄厚江老师上的《黔之驴》、2013年江苏省语文优课竞赛一等奖《马说》、淮安市教研员万田老师上的《愚公移山》等。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想法。课堂上关于“猿啼”意象、结尾可否去掉、归隐的意念等话题的讨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风暴。在交流时,我这样表达对公开课的认识:第一,我们一节课究竟解决了学生哪些不会不懂的问题;第二,你是否在课堂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创意等作了“教学化处理”;第三,你的课堂是否在某一方面给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精彩。
公开课为哪般?它的意义究竟何在?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公开课除了展示授课者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积淀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研讨价值和示范意义。研讨的价值在于为科研提供案例,带动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而示范的意义则在于可模仿学习,可推广运用,从而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我想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公开课,从容淡定应对,便能熬制出别具风味的课例,于己是一次成长和历练,于人也是一次引领和启发。
(作者为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