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作文无论是对于哪一年龄段的学生都是“生涩地”。 学生们怕提起作文怕写作文怕和作文相关的一切,甚至有的“提文色变”。面对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作文,我做过一些简单的总结,并且课下对学生也进行过问询,本文将试对初中生在写作方面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见解。
一、 写作前材料准备不足,找不到素材可写或不会筛选素材
1. 无话可说。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老师给出的题目,开始先是唏嘘不止,在老师的“威逼”下,往往还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什么话可说,没什么词语可用,没什么语言可以组织,脑中一片空白,最后强拉硬扯的凑成了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博彩呢?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学生们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不注意思考,没有细腻的眼光,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作为老师应强调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亮点,用双眼捕捉事物的特征,学会分析事物,学会以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会收集材料,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作文填充燃料。
2. 千篇一律,作文内容太“空”。记得在七年级时一次我给大家布置了一篇作文,以“成长的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体先不说,就内容来说。全班44个人,40个都在写学习烦恼,学习压力,家长的唠叨,只有少数的同学提到了这些以外的烦恼如;身高的烦恼,身材的烦恼等这样这几位同学的作文立刻就凸显了出来, 文章内容就显得新颖了,得高分那是肯定的,那40位同学就是因为没有多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分值拉了下来。除此之外,很多学生的文章中充满了“假、大、空”或无痛呻吟,本来作文写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但他们却不敢说真话,写自己的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宽容大度,唯恐被别人看穿把自己的形象给毁了,所以在文章中往往把自己的道德情操一直扩大开来,烘托自己的高尚与无私,一看就很假。其次,他们为了写出他们认为好的文章,绞尽脑汁、东拼西凑的借用一些优美的句子,华丽的词藻,作文中故作深沉,故作感动,在他们的笔下,感人的场面不是营造出来的,而是直接写出来的“这件事太令我感动了”,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感动别人呢,这样的文章开起来如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吸引力可言。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我们要提倡学生说真话,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心有什么就说什么,不歪曲不扭曲事实,用真实的语言煽动真情。
3. 抓不住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爱跑题。“事实胜于雄辩”,一篇文章无论它文辞多么漂亮,分析多么透彻,如果没有典型的素材作为依托,也会缺乏说服力,纵然说尽道理也枉然。对于这一现象我要求学生学会立意取材,学会取舍材料,再好的材料,再好的故事,只要无助于文意的表达都要舍弃,要学会“忍痛割爱”
二、写作过程中用词不当,段落结构不合理
1.错别字多、词汇贫乏
如:叙事中说某一个人“无事不登三宝店”的“店”字应为“殿”,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来组合;除此之外还有随意给字换偏旁的;胡编乱造词语的。本来自己的文采就有限再出现这样的状况更是“不登大雅之堂”了。所以我就要求学生,没人都要备一本字典遇到不会写的字、确定不了的词先问“小老师”,这样慢慢错字现象有所缓解了,而且查字典的过程还可以认识到和多生字,一举两得。
2.用词不当,或说用语不准确。一次作文,我们写肖像描写,有学生写到了我这样写到:金黄的一头短发,我本来是扎了一个马尾辫的黑头发,被她写成了这样。还有“个头不高不低,皮肤不白不黑”、“经过这一件事情,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她为人的性格。”在组织语言方面学生有的完全没有概念。
3.段落、结构安排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学生们写作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4.叙事没有技巧
如;在我的一个学生一篇《成长的烦恼》中这样写到:上了初一年级,我就越来越发现我不喜欢数学了,但是,不学不行呀,数学这个重要的科目是我们人生中比不可少的一个科目。我还是慢慢的雪吧,能学多少是多少。虽然,我的数学这一科目不怎么好,但是,我也还是会一样地努力学习数学这一门科目,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看过之后我无语了,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怎么说。所以我就告诉她,你要先学会说,口头上先学会组织语言,再把它用在课文里。在后来的几次慢慢有所改善。
三、完成后不知修改
一篇好文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改的成败,刘勰有过这样的论述:“权衡损益,斟酌浓淡”,强调的就是文章的修改。更甚者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其实一点都不夸张,但现在的学生却几乎是忽略了修改,我听过有几个学生爱说:“我一般写作文都是一遍写成”,这样的学生我会问:“写成以后还看吗?”他们总是摇头,但摇头的同时,总是睁大眼睛充满了疑惑,在他们看来既写好了再看一遍有何意思,有的还以自己一遍成而成了骄傲,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总是强调学生,完成一篇文章后要再读两遍,检查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表意是否明确,慢慢的学生们由“逼”变为了“顺”。
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出学生作文的弊端是作文教学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技巧+兴趣=一篇好文章,相信只要纠正错误,就会越走越好。
一、 写作前材料准备不足,找不到素材可写或不会筛选素材
1. 无话可说。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老师给出的题目,开始先是唏嘘不止,在老师的“威逼”下,往往还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什么话可说,没什么词语可用,没什么语言可以组织,脑中一片空白,最后强拉硬扯的凑成了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博彩呢?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学生们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不注意思考,没有细腻的眼光,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作为老师应强调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亮点,用双眼捕捉事物的特征,学会分析事物,学会以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会收集材料,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作文填充燃料。
2. 千篇一律,作文内容太“空”。记得在七年级时一次我给大家布置了一篇作文,以“成长的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体先不说,就内容来说。全班44个人,40个都在写学习烦恼,学习压力,家长的唠叨,只有少数的同学提到了这些以外的烦恼如;身高的烦恼,身材的烦恼等这样这几位同学的作文立刻就凸显了出来, 文章内容就显得新颖了,得高分那是肯定的,那40位同学就是因为没有多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分值拉了下来。除此之外,很多学生的文章中充满了“假、大、空”或无痛呻吟,本来作文写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但他们却不敢说真话,写自己的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宽容大度,唯恐被别人看穿把自己的形象给毁了,所以在文章中往往把自己的道德情操一直扩大开来,烘托自己的高尚与无私,一看就很假。其次,他们为了写出他们认为好的文章,绞尽脑汁、东拼西凑的借用一些优美的句子,华丽的词藻,作文中故作深沉,故作感动,在他们的笔下,感人的场面不是营造出来的,而是直接写出来的“这件事太令我感动了”,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感动别人呢,这样的文章开起来如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吸引力可言。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我们要提倡学生说真话,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心有什么就说什么,不歪曲不扭曲事实,用真实的语言煽动真情。
3. 抓不住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爱跑题。“事实胜于雄辩”,一篇文章无论它文辞多么漂亮,分析多么透彻,如果没有典型的素材作为依托,也会缺乏说服力,纵然说尽道理也枉然。对于这一现象我要求学生学会立意取材,学会取舍材料,再好的材料,再好的故事,只要无助于文意的表达都要舍弃,要学会“忍痛割爱”
二、写作过程中用词不当,段落结构不合理
1.错别字多、词汇贫乏
如:叙事中说某一个人“无事不登三宝店”的“店”字应为“殿”,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来组合;除此之外还有随意给字换偏旁的;胡编乱造词语的。本来自己的文采就有限再出现这样的状况更是“不登大雅之堂”了。所以我就要求学生,没人都要备一本字典遇到不会写的字、确定不了的词先问“小老师”,这样慢慢错字现象有所缓解了,而且查字典的过程还可以认识到和多生字,一举两得。
2.用词不当,或说用语不准确。一次作文,我们写肖像描写,有学生写到了我这样写到:金黄的一头短发,我本来是扎了一个马尾辫的黑头发,被她写成了这样。还有“个头不高不低,皮肤不白不黑”、“经过这一件事情,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她为人的性格。”在组织语言方面学生有的完全没有概念。
3.段落、结构安排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学生们写作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4.叙事没有技巧
如;在我的一个学生一篇《成长的烦恼》中这样写到:上了初一年级,我就越来越发现我不喜欢数学了,但是,不学不行呀,数学这个重要的科目是我们人生中比不可少的一个科目。我还是慢慢的雪吧,能学多少是多少。虽然,我的数学这一科目不怎么好,但是,我也还是会一样地努力学习数学这一门科目,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看过之后我无语了,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怎么说。所以我就告诉她,你要先学会说,口头上先学会组织语言,再把它用在课文里。在后来的几次慢慢有所改善。
三、完成后不知修改
一篇好文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改的成败,刘勰有过这样的论述:“权衡损益,斟酌浓淡”,强调的就是文章的修改。更甚者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其实一点都不夸张,但现在的学生却几乎是忽略了修改,我听过有几个学生爱说:“我一般写作文都是一遍写成”,这样的学生我会问:“写成以后还看吗?”他们总是摇头,但摇头的同时,总是睁大眼睛充满了疑惑,在他们看来既写好了再看一遍有何意思,有的还以自己一遍成而成了骄傲,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总是强调学生,完成一篇文章后要再读两遍,检查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表意是否明确,慢慢的学生们由“逼”变为了“顺”。
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出学生作文的弊端是作文教学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技巧+兴趣=一篇好文章,相信只要纠正错误,就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