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33.2
阿洛木甲是我在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中学支教,所教三年级二班的学生。该生对毕业后的去向作何选择的回答是:“我要回家放羊儿”而不是选择继续升学读职中。为此,我想到了去阿洛木甲的家里做一次访问。从学校到阿洛木甲的家,有十多公里的路程,要走三个多小时。
2014年1月15日,我和一位带路的学生一道,于中午时分出发,去阿洛木甲的家里访问。在途中我们与前来接我们的的阿洛木甲见面了。下午三点整,我们到了他家房屋下面的一个斜坡上。越靠近他的家,路越难走。脚下全是稀泥,根本无路可走。我好不容易跨上了他家房屋的前沿走廊。看着迎候在那里的几个弟妹的模样,再一瞥家居的陈设,我起了阵阵鸡皮疙瘩。
一进屋,阿洛木甲就招呼我在屋中燃着的用于取暖的火塘旁坐下,我小心翼翼地在一个木墩上坐了下来。我顿时感受到了满屋一遍狼藉、破烂不堪、昏暗潮湿给予我的冲击,也从蓬头垢面的三个还没有上学的弟妹疑惑,惊恐的神情中领悟到了什么叫关怀。他们稚嫩、无助的心靈守望着的这点孩童的纯真,是多么渴望获得一种叫做爱的温暖啊!我一阵心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还是没有回过神,我对阿洛木甲说:“袁老师一路走来,茶杯里的水都喝干了,倒点水吧!”
他楞在了那里。他的家里没有开水……,他的家里除了贫穷,就只剩下疑惑与惊恐了。
于是,我开始吩咐:“阿洛木甲,拿锅来,拿水来,我们烧水吧!”我说,“今后,我们一定要把水烧开了再喝。”
锅非常脏,阿洛木甲用刷把洗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所有的弟妹都过来帮忙。有的加火、有的端锅、有的盛水。火烧得很旺,大家都向着火。阿洛木甲在不停地加火,有点手忙脚乱。他的脸被火照得很红,神情很专注。其他弟妹的脸都向着火,但心都向着他。他要显示作为六姊妹中老大的风范。看着他,我体会到了他肩上担子的分量。他的压力太大了。他承担着一个初三学生,一个年仅十七岁少年本不应该有的重担。我真为他捏着一把汗。
斜对面坐的是他的妹妹,十五岁,叫阿洛石妹。没有说话,只顾不停地用双手抹眼泪。阿洛乌哈坐在阿洛木甲的旁边,也没有说话。心里思忖着阿洛木甲的话,他是要为哥哥分担忧愁的。他今年十三岁,他们两姊妹现都在三河口小学读五年级。
其余小的三姊妹分别是七岁的阿洛彝信妹妹,六岁的阿洛布夫弟弟和三岁的阿洛彝布妹妹。阿洛彝信在两岁时,一个人在火塘旁烤火,不慎跌入火中,脸被大面积烧伤,因害怕同学歧视而不敢上学,和其他两个弟妹一起在家中留着。这三姊妹可不像已上学的三妹妹那样懂事,一点也体会不到家庭的困难。烤上一会儿火后,便只管到处跑、到处闹。不过,这也增添了眼下这种聚会形式的温暖气息。
阿洛木甲对我说,按照彝族的风俗习惯,家里最大的男孩子要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担。他打算初中毕业后,再回家放两三年羊儿。那时,阿洛乌哈就和他现的年龄差不多了,他就可以把照顾家庭的担子交给弟弟了,自己就去深圳打工。他的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叔父曾答应在那边给他找一份工作。
我问他:“如果我们一起努力,想办法,能克服眼下的困难,又有什么考虑呢?”
他想了很久说:“那样,我可能选择去读马边县碧桂园职业高中。”
我建议他去读畜牧类专业,毕业后回来继续放羊。我说:“到那时,月儿坝村所有山峦的茵茵绿草,月儿坝村所有山坡上咩咩待哺的羔羊一定会热情欢迎你这位往日的放羊娃。当个养羊专业户是不成问题的。”
他有点不敢去想我说的话,但好象用心记在了心上。
阿洛木甲的母亲在山上砍柴,一直到阿洛木甲把饭做好,才背着柴回来。
晚饭后,天色已渐渐暗下来了,我们又围拢来,坐在火塘边,取暖,说话,消磨这冷而黑的夜。
阿洛木甲的母亲抱着六岁大的儿子,簇拥着几姊妹说:“袁老师……是……你们的爸爸。”我马上问阿洛木甲:“你妈说的是什么?”他说:“母亲不怎么会汉语,她是说,你就像我们的爸爸一样。”我想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想到了教师的多种角色,有时是需要扮演父母角色的教育原理。我会意地大声说:“好!”顿时,她的母亲不停地叫:“阿卜(音),阿卜(音)……”孩子们也跟着叫起来,鼓起了掌。“阿卜(音),阿卜(音)”的声音长时间地回荡在了这暖和的屋子里。
当听说我只有一个女儿,而且也参加了工作时,阿洛木甲的母亲就不断推揉着她面前六岁大的儿子,叫他到我这边来,说要把他送给我。只见阿洛布夫抓扯着母亲,哭闹着一点不肯离开。我站起来,走过去,伸手想去抱这个孩子,也是直闹。这时,大家越发笑得开心了。
说到已上学的三妹妹的汉语水平,阿洛木甲说,阿洛石妹语文成绩要好点,阿洛乌哈就不行,基本听不懂,也不怎么会说。我转过头,看了看阿洛乌哈。他的母亲似乎也听懂了点什么,盯着阿洛乌哈,叽里呱啦,说了一连串的话。是彝语,我听不懂。好象是在责备阿洛乌哈。
阿洛乌哈潜着头,没有说话。一个人去了旁边那间屋子。一会儿,拿着书本,又回来,照例坐到原来的位置上,看起书来。这时,阿洛木甲和阿洛石妹也一前一后拿出了各自的《寒假作业》,坐于原位,在昏暗的灯光下,在通红的火堆前,看了起来……。见此状,母亲便带了最小的两个弟妹进屋睡觉去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学习、辅导的环节。阿洛石妹问我:“根据图画,‘W TV.’和‘P_____f _____.’填什么字母?”他们没有踢过足球,家里已没有电视,我觉得讲来有点空,好象很遥远。阿洛乌哈问我:“‘家 四壁’这个词语填一个什么字?”面对残酷的现实,我又不愿意利用当前的场景,去讲明它的意思。在这样的环境,我确也认识到了我们教育的尴尬局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天一大早,我张望着从房间四处缝隙照进来的光线,脑子里还在琢磨着头天晚上留给我的迷惑。为什么阿洛木甲的母亲要把可爱的儿子送给我?是嫌弃他吗?是想减轻一点包袱吗?还是同情我只有一个女儿的境遇呢?为什么母亲一阵话后,阿洛乌哈就拿了书出来?他的母亲还能关心他的学习不成?
睡在我身边的阿洛木甲告诉我,他的母亲想到我和我爱人都是老师,阿洛布夫跟着我们,就好学汉语,听懂我们说的话,就会像我们一样。关于母亲冲着阿洛乌哈说的话,翻译成汉语,就是“你只知道吃饭,就是不知道学习。”阿洛木甲还给我解释了他们大声喊叫的“阿卜(音),阿卜(音)”的汉语意思,那是表达兴奋、愉悦感受的一种方式,和汉语“好”所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
哦!原来在这样偏僻、落后的彝族村寨,在这样一户特殊的家庭中,同样不乏求知、求变、求新的精神力量存在。它是我们通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应把它充分地利用好,以帮助他们实现富强的梦想。
阿洛木甲是我在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中学支教,所教三年级二班的学生。该生对毕业后的去向作何选择的回答是:“我要回家放羊儿”而不是选择继续升学读职中。为此,我想到了去阿洛木甲的家里做一次访问。从学校到阿洛木甲的家,有十多公里的路程,要走三个多小时。
2014年1月15日,我和一位带路的学生一道,于中午时分出发,去阿洛木甲的家里访问。在途中我们与前来接我们的的阿洛木甲见面了。下午三点整,我们到了他家房屋下面的一个斜坡上。越靠近他的家,路越难走。脚下全是稀泥,根本无路可走。我好不容易跨上了他家房屋的前沿走廊。看着迎候在那里的几个弟妹的模样,再一瞥家居的陈设,我起了阵阵鸡皮疙瘩。
一进屋,阿洛木甲就招呼我在屋中燃着的用于取暖的火塘旁坐下,我小心翼翼地在一个木墩上坐了下来。我顿时感受到了满屋一遍狼藉、破烂不堪、昏暗潮湿给予我的冲击,也从蓬头垢面的三个还没有上学的弟妹疑惑,惊恐的神情中领悟到了什么叫关怀。他们稚嫩、无助的心靈守望着的这点孩童的纯真,是多么渴望获得一种叫做爱的温暖啊!我一阵心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还是没有回过神,我对阿洛木甲说:“袁老师一路走来,茶杯里的水都喝干了,倒点水吧!”
他楞在了那里。他的家里没有开水……,他的家里除了贫穷,就只剩下疑惑与惊恐了。
于是,我开始吩咐:“阿洛木甲,拿锅来,拿水来,我们烧水吧!”我说,“今后,我们一定要把水烧开了再喝。”
锅非常脏,阿洛木甲用刷把洗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所有的弟妹都过来帮忙。有的加火、有的端锅、有的盛水。火烧得很旺,大家都向着火。阿洛木甲在不停地加火,有点手忙脚乱。他的脸被火照得很红,神情很专注。其他弟妹的脸都向着火,但心都向着他。他要显示作为六姊妹中老大的风范。看着他,我体会到了他肩上担子的分量。他的压力太大了。他承担着一个初三学生,一个年仅十七岁少年本不应该有的重担。我真为他捏着一把汗。
斜对面坐的是他的妹妹,十五岁,叫阿洛石妹。没有说话,只顾不停地用双手抹眼泪。阿洛乌哈坐在阿洛木甲的旁边,也没有说话。心里思忖着阿洛木甲的话,他是要为哥哥分担忧愁的。他今年十三岁,他们两姊妹现都在三河口小学读五年级。
其余小的三姊妹分别是七岁的阿洛彝信妹妹,六岁的阿洛布夫弟弟和三岁的阿洛彝布妹妹。阿洛彝信在两岁时,一个人在火塘旁烤火,不慎跌入火中,脸被大面积烧伤,因害怕同学歧视而不敢上学,和其他两个弟妹一起在家中留着。这三姊妹可不像已上学的三妹妹那样懂事,一点也体会不到家庭的困难。烤上一会儿火后,便只管到处跑、到处闹。不过,这也增添了眼下这种聚会形式的温暖气息。
阿洛木甲对我说,按照彝族的风俗习惯,家里最大的男孩子要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担。他打算初中毕业后,再回家放两三年羊儿。那时,阿洛乌哈就和他现的年龄差不多了,他就可以把照顾家庭的担子交给弟弟了,自己就去深圳打工。他的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叔父曾答应在那边给他找一份工作。
我问他:“如果我们一起努力,想办法,能克服眼下的困难,又有什么考虑呢?”
他想了很久说:“那样,我可能选择去读马边县碧桂园职业高中。”
我建议他去读畜牧类专业,毕业后回来继续放羊。我说:“到那时,月儿坝村所有山峦的茵茵绿草,月儿坝村所有山坡上咩咩待哺的羔羊一定会热情欢迎你这位往日的放羊娃。当个养羊专业户是不成问题的。”
他有点不敢去想我说的话,但好象用心记在了心上。
阿洛木甲的母亲在山上砍柴,一直到阿洛木甲把饭做好,才背着柴回来。
晚饭后,天色已渐渐暗下来了,我们又围拢来,坐在火塘边,取暖,说话,消磨这冷而黑的夜。
阿洛木甲的母亲抱着六岁大的儿子,簇拥着几姊妹说:“袁老师……是……你们的爸爸。”我马上问阿洛木甲:“你妈说的是什么?”他说:“母亲不怎么会汉语,她是说,你就像我们的爸爸一样。”我想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想到了教师的多种角色,有时是需要扮演父母角色的教育原理。我会意地大声说:“好!”顿时,她的母亲不停地叫:“阿卜(音),阿卜(音)……”孩子们也跟着叫起来,鼓起了掌。“阿卜(音),阿卜(音)”的声音长时间地回荡在了这暖和的屋子里。
当听说我只有一个女儿,而且也参加了工作时,阿洛木甲的母亲就不断推揉着她面前六岁大的儿子,叫他到我这边来,说要把他送给我。只见阿洛布夫抓扯着母亲,哭闹着一点不肯离开。我站起来,走过去,伸手想去抱这个孩子,也是直闹。这时,大家越发笑得开心了。
说到已上学的三妹妹的汉语水平,阿洛木甲说,阿洛石妹语文成绩要好点,阿洛乌哈就不行,基本听不懂,也不怎么会说。我转过头,看了看阿洛乌哈。他的母亲似乎也听懂了点什么,盯着阿洛乌哈,叽里呱啦,说了一连串的话。是彝语,我听不懂。好象是在责备阿洛乌哈。
阿洛乌哈潜着头,没有说话。一个人去了旁边那间屋子。一会儿,拿着书本,又回来,照例坐到原来的位置上,看起书来。这时,阿洛木甲和阿洛石妹也一前一后拿出了各自的《寒假作业》,坐于原位,在昏暗的灯光下,在通红的火堆前,看了起来……。见此状,母亲便带了最小的两个弟妹进屋睡觉去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学习、辅导的环节。阿洛石妹问我:“根据图画,‘W TV.’和‘P_____f _____.’填什么字母?”他们没有踢过足球,家里已没有电视,我觉得讲来有点空,好象很遥远。阿洛乌哈问我:“‘家 四壁’这个词语填一个什么字?”面对残酷的现实,我又不愿意利用当前的场景,去讲明它的意思。在这样的环境,我确也认识到了我们教育的尴尬局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天一大早,我张望着从房间四处缝隙照进来的光线,脑子里还在琢磨着头天晚上留给我的迷惑。为什么阿洛木甲的母亲要把可爱的儿子送给我?是嫌弃他吗?是想减轻一点包袱吗?还是同情我只有一个女儿的境遇呢?为什么母亲一阵话后,阿洛乌哈就拿了书出来?他的母亲还能关心他的学习不成?
睡在我身边的阿洛木甲告诉我,他的母亲想到我和我爱人都是老师,阿洛布夫跟着我们,就好学汉语,听懂我们说的话,就会像我们一样。关于母亲冲着阿洛乌哈说的话,翻译成汉语,就是“你只知道吃饭,就是不知道学习。”阿洛木甲还给我解释了他们大声喊叫的“阿卜(音),阿卜(音)”的汉语意思,那是表达兴奋、愉悦感受的一种方式,和汉语“好”所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
哦!原来在这样偏僻、落后的彝族村寨,在这样一户特殊的家庭中,同样不乏求知、求变、求新的精神力量存在。它是我们通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应把它充分地利用好,以帮助他们实现富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