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一钎绘前景,无怨无悔众志成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f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18年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上,展出了大型黔剧《天渠》。该作品来源于真实事件,村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经艰难困苦打开水渠的故事。这条水渠跨越三个村,历史36年完成,继红旗渠之后又一惊人之作。作为老书记的黄大发一心为人民群众服务,不惧艰难困苦,带领村民凿山开渠,最终取得了成功。该部作品在播出之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彰显出了新时代的贵州精神。也很好地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策略,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关键词:黔剧   《天渠》   精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140-03
   黔剧《天渠》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展出之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该剧主要是针对已经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进行创作的。黄大发担任村支书的村子地处贵州偏远山区,由于缺水,导致农作物生长面临着较大的难题,日常生活用水也受到了限制。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方便村民农作物灌溉用水,黄大发决心带领村民饮水挖渠。但是由于这项工程过于浩大,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因此导致大量村民强烈反对。剧中显现了村民的担忧。之前已经在1960年左右进行过修渠,但是最终还是失败,造成了劳民伤财的烂摊子。但是作为村支书的黄大发不畏惧困难,坚定信念,争取村民的支持。最终在他们的不屑努力下,一条长达9400米、跨越三个村的“生命渠”最终经过艰难困苦终于完成。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展现出来不一样的时代精神。
  一、开渠引水活山村
   黄大发就任村支书的村庄叫做王坝村,当地的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主要以山区为主。当地因为地理原因缺少水源,不仅农业灌溉的水得不到保障,而且日常生活用水都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进行人工挑水,耗时较长,并且体力繁重,来回挑水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左右。村民用水十分节约,并且会对水体多次利用。在农业生产方面,贵州地区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种植水稻等经济作物,但是由于缺水,当地只能以种植抗旱的玉米品种为主,带来的经济效应有限。导致了该村大多数村民都处在贫困线以下,甚至一些基本的生活开支都得不到保障。因此水源问题是当地发展的最重要的障碍。
   1958年,黄大发当选为了王坝生产大队队长,肩上担任着管理该村生产任务的重任。面对当地严重缺水的困境,王大发暗中决心一定要帮助村民解决好水源问题,为子孙后代造福。在争取到当地公社的支持之后,黄大发的斗志昂扬。决心干出一番事业,为群众脱贫致富做出贡献。他与附近几个生产大队进行了协商,共同决定将螺丝水河的水引入这几个村,以供生产、生活使用。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高性能的材料缺乏,水渠的渠壁只能使用黄土进行制作,一旦面临较大的风雨条件,就会被冲垮。在使用了十年左右之后,终于不能再继续使用。此时的王大发心中十分焦灼,他不断思索着对策。
   时隔二十几年之后,王大发仍然没有忘记初心,想要为村民解决好水资源问题。他在1990年正式向遵义县水电局提交了修渠申请,里面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修建水渠的必要性。县水电局立即指派专人前往当地进行地质勘查,确定了王大发方案的可行性,决定给予王大发支持。在得到修渠许可之后,黄大发又遇到了许多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资金问题,该村的集体资金并不足以支持修渠的费用。即使政府能够划拨一部分专项资金,但是还是需要村里自筹部分资金,并且需要由村民自行进行承建。最终将资金缺口分摊到每一户身上,发现每一户需要筹集的金额竟然是当地年人均收入的一百六十倍左右!
   但是村民此次十分支持黄大发,知道黄大发是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家里钱不够,村民将家里的牲畜、余粮全部出售换取资金,甚至还有部分村民外出借钱修渠。在短短数日,资金筹集已经全部到位。黄大发深深地被村民打动,感觉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在大雪纷飞的正月初三,黄大发带领着村里的劳工正式开工,浩浩荡荡的施工队伍各自负责自己的工作,丝毫不埋怨修渠的劳累。黄大发总是起到带头作用,水泥、炸药都是他自己亲自去搬回来的。当地的地形条件复杂,黄大发和村民都不具备修渠的专业能力,因此遇到难题时主动向乡镇水利站进行学习,使得黄大发掌握了大量的水利知识,体现出了共产党员坚忍不拔、主动学习进取的精神。
   在黄大发和村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94年实现了水渠主渠贯通。此时,大量清澈的水源不断流过王坝村,村民看的兴高采烈。但是此时一直以坚韧著称的黄大发却躲在角落哭泣。这是开心的泪水,也是心酸的泪水,因为黄大发明白这一切的来之不易。黄大发的继续组织下,支渠也逐步完成。最终村民为了感激黄大发,决定将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二、一心一意为群众
   (一)脱贫致富
   在水渠修通之后,王坝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不再缺水。此时的黄大发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带领村民日夜兼程对该村的土地进行改造,以此来适应水渠灌溉。当地当年的水稻产量猛升为原来的三倍之多,村民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逐渐富裕起来。在此背景下,黄大发深知需要进一步发展村子,他带领村民修路、通电、建学校,使得村子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三个工程同样需要耗费较多精力和资金,但是村民都十分信任这位老书记,跟著老书记继续进行建设,最终王坝村的路宽了、电通了、学校培育了优质的人才,许多大学生逐渐走出山村。
   (二)一心为公
   在修建水渠期间,黄大发遇到过好几次危险的情况,差点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特别是在使用雷管、炸药时,黄大发主动担任这些十分危险的工作,不让村民插手,有一次由于疏忽,黄大发在放炮之后仍在很近的区域,情急之下的黄大发迅速趴在地上,使用周围的物体遮挡身子,才捡回了一条命。修渠期间,黄大发节衣缩食,有时候还将家里的牲畜拿去卖掉,以此来填补修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资金缺口。修渠的时间里,黄大发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修渠上,对家中的事情关注较少。   三、大公无私感动社会
   在大型黔剧《天渠》演出之后,在互联网上也提供了视频资源。很多慕名而來的观众仔细观看该剧,引发了无限深思。黄大发凿开悬崖绝壁,打通生命水渠,展现出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坚持不懈,不怕艰辛,换来了生命之渠的畅通。后来王坝村每一次进行村支书选举,黄大发总是全票当选,反映出了村民对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发的尊敬和爱戴。黄大发是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引发了社会对这一来自偏远山村的基层共产党员的关注,开始了解他的事迹,无不感到钦佩。《天渠》一剧展现出的不仅是黄大发带领村民修建水渠的事迹,更加是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呈现。整剧使用了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引起了对观众的强烈视觉冲击,对于现实题材戏曲艺术形式是一种创新。如今很多单位已经将《天渠》这部作品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列为了学习对象,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激励着现代中国人要克服艰难困苦,继续奋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黄大发被誉为现代“愚公”,能够在众多怀疑和不利情况下继续坚持,没有被巨大的现实压力压垮,而是砥砺前行、奉献自我,他的精神将会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展现出中国人迎难而上的精神。
  四、结语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天渠》为我们展现出了基层共产党员——黄大发勇于奉献、不畏艰难带领村民修建水渠,摆脱贫困的英勇事迹。一条渠、一颗公心、一片民心,尽管黄大发已经因为年龄过大不再担任村支书职位,但是在他心中为人民服务是他一生的事业。他的精神展现出了共产党员的优秀特征,具有先进性。作为每一名党员,需要深入学习黄大发的精神内在,学习他无私风险、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将解决群众的困难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紧密靠近群众,为群众着想,遇到困难时主动带头,带领群众实现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黄大发的事迹为艰苦农村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新思路、新的精神指导。
  参考文献:
  [1]梁璐.《天渠》带来汩汩清泉[N].贵州日报,2018-12-28(011).
  [2]李媛.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J].传媒评论,2018,(12):22-24.
  [3]彭奇伟,王琳,韦一茜,王淼.绝壁凿“天渠”——20年后《当代贵州》再访黄大发[J].当代贵州,2017,(17):34-35.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校歌是最能反映一所大学校风、学风、精神追求的歌唱音乐表征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校歌的研究对于加强青年一代的教育引领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当前江苏高校校歌的现实情况,在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改革的基础上,遵循音乐审美的规律对校歌进行恰当的变化与引导,或将使高校校歌不再束之高阁,并进一步探索、思考这一艺术形式所承载的当代中国大学之“道”。  关键词:高校校歌 教育 审美 引导 
期刊
摘要:初中器乐演奏课程是初中音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性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常规课堂内容中加入乐器的学习,通过乐器的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音乐性,是音乐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可行性的手段。  口琴作为口袋乐器易于携带,音高,入门较快,方便练习,是器乐演奏课程的首选乐器。本文从笔者器乐教学中总结提炼,从口琴教学听唱结合,化被动为主
期刊
摘要:20世纪,世界舞坛发生两次舞蹈革命。但中国因种种原因而缺席。时间的阴差阳错而造成舞蹈历史的轨迹发生错位。轨迹的滞后并不能单纯的证明中国舞蹈的落后,舞蹈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也不是以西方舞蹈的发展为历史参照系。但当中国的“现代”与西方“后后现代”的时间重合,在这种不同步的节奏下,在两次历史缺席后,我们要不要填补这段空缺,今后的路要怎样走?以怎样的姿态、面貌、气质走向世界舞台?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商榷
期刊
摘要:感受与欣赏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青少年音乐兴趣、开阔艺术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小学生欣赏音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一线实践经验,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聆听音乐等方面进行总结,在教学中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激发兴趣 多样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推动了定格动画发展。本文从传统定格动画的制作与新媒体时代定格动画制作进行探析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定格动画将会开拓出新兴之路。  关键词:传统 新媒体 定格动画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183-03  在新媒体时代,定格动画的逐渐兴起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有着紧密的
期刊
摘要:对学生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就学科而言其实是更讲究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核心素养的教育讲究融通性、综合性、胜任性。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通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全方位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把一堂美术课知识里的条条框框理得清清清楚,但是学生不能像教师那样把知识梳理得那么清楚,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选择性的选择适合
期刊
摘要:《广西日报》是广西省政府机关报,代表了官方发声,因此其刊登的有关音乐史料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广西日报》(桂林版)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笔者关注到报刊中报道了大量的戏剧史料,开展各种反侵略战戏曲公演,以及有关于开展戏剧运动、戏剧改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说明了省政府对广西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视。  关键词:民国 《广西日报》 桂林 戏曲  中图分类号:J825
期刊
摘要:“亘古不竭的水流,万载不息的波涛”,舞蹈诗《黄河》将中国舞与国际标准舞进行融合创作,利用其舞蹈特征的相同与差异性,对各自的步伐进行拆分、糅合与重组,形成舞段与情绪的穿插碰撞,使中国舞与国际标准舞两种不同的形式美分野在同一个舞台空间并得以共存。舞剧通过意象化的舞蹈,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国际标准舞 《黄河》 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J7
期刊
摘要:京剧作为我国国粹,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从语言、唱腔、板式、伴奏和乐队配置、行当等方面都自称一门综合艺术。各派戏曲的发展也成就了京剧的发展。从声、台、形、表方面来说青衣与花旦更加贴近民族女高音的演唱。以花旦为例,从唱腔、形体表演、人物服饰、道具等丰富的色彩,不仅增加了舞台效果,使我国的京剧艺术传承、发展、壮大。本文以《梨花颂》为例进行分析、借鉴、对比,结合京剧中身段“五法”,从分析歌曲旋律、唱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开拓性学科建设,其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文艺之先声。在社会思潮、文艺政策与舞蹈本体的影响下中国民间舞由民间进入课堂以及剧场成为舞台艺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第一,20世纪40年代“从民间舞来,舞向民间”。第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古为今用,中西结合”。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许淑英教授为首的舞蹈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