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翼王遗诗之谜
1986年仲春,笔者到四川省石棉县参加雅安地区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会后与会代表们参观了安顺场。这个距石棉县城10余公里的场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863年,石达开麾下的数万太平军将士在这里全军覆没;1935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的“朱毛红军”在这里突破大渡河天险,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想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阴谋!
翼王石达开(1831—1863年)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他的诗歌及文采也是颇为令人称道的。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石达开率军出走天京,后转战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并于1863年5月进入四川境内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由于河水陡涨等原因,太平军被清军部队及民团、彝兵等团团围困于此,苦战月余而不得出围,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于1863年6月25日在成都科甲巷被凌迟处死,时年33岁。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四川省档案馆举办的一次展览中,我终于有机会见到了那份当年处决石达开的档案原件,即清朝政府关于处决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斩首示众的札文。岁月的变迁让这份弥足珍贵的“札文”已然发黄了。睹物思人、见字如面,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那次血腥的屠杀面前。这份札文,清晰地记载了当时处死石达开等人的具体详情:
“将发逆石达开、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验明正身,绑赴市曹凌迟处死。将石逆首级用石灰腌掩木笼盛装,以备解现京师,传示各省余贼。首级即枭示四门,以昭炯戒。其石逆幼子石定忠著牢固监……”(标点为笔者所加)
石达开英勇就义,临死前侃侃而谈,毫无怯懦,“枭杰之气溢于眉间”。石棉的百姓怀念他,至今当地人仍传说当年在成都赴死者不是石达开,而是他的替身马某。那么石达开到哪里去了呢?老百姓说他上当地的大洪山修道去了,最后无疾而终。石棉县的大洪山上曾有一座由百姓自发修建的祖师庙,据当地百姓相传,庙中那位耳阔口方的“祖师”颇有当年石达开的风范。
石达开的故事还没有完。
1953年,作家鄂华随中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前往石棉安顺场调查有关红军长征的史料。一次外出调查时,鄂华和同行的小赵返回途中夜间迷路,于是夜宿在一个小庙(不知是否为祖师庙)。当他们搬动庙里的一块石槽作枕头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柄铁伞,伞柄中的一卷棉纸,竟书有八句外界传为石达开所作的一首七律诗:
扬鞭慷慨莅中原,
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为苍天方愦愦,
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辔悲羸马,
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
东南到处有啼痕。
藉此,鄂华创作了长篇小说《翼王伞》。鄂华在小说的序言部份称,这卷棉纸他曾保存在近现代史研究所的档案室里,可惜被“红卫兵”在“文革”中焚毁。(见鄂华《翼王伞》序言,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这里留下了两个至今未解的问题:一,鄂华是否真的在石棉县收集到了石达开的诗稿?二,这首诗历来存有争议,在长篇小说《曾国藩》里,这首诗成了石达开与曾国藩在长沙激战时的即兴之作。已故的文史专家郑逸梅认为:这是民国初期一个文人的伪托之作。是真?是假?至今无解!
翼王窖藏之谜
长期以来,人们就流传着大渡河畔有翼王窖藏的故事。
较早披露这一事件真相的是王云舍先生,王曾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幕僚,1936年夏曾亲自参加过刘湘组织的挖掘翼王窖藏的工作。1980年5月,年近90的王云舍先生撰写了《太平天国革命历史补充资料》一文,向外界批露了石达开窖藏的秘密。
1936年夏,刘湘从四川越西县(当时无石棉县)安顺场赖某处获得了有关石达开窖藏的情报,当年秋天便进行挖掘。为了对外界保密,刘湘下令组织了一个“宁属(四川西昌专区所属)森林矿产调查队”,配备武装,进入安顺场。这次“调查”由一个叫聂中阳的中校营长负责,参加挖掘的工兵有1000余人,窖藏地址在安顺场的上场尽头、松林小河畔高升客店后院的灶间。这处窖藏,系从山壁凿一洞穴,用石条砌门封固。发掘人员初入其内时,只觉霉气袭人,令人头晕目眩。待霉气散去后,在洞穴中发现了尸骨残骸及零星的金玉饰物,另有金抹额、袖箭筒、护手、木刻等,大都残缺不全。
根据情报,窖藏共有三处。挖掘者开掘第二个洞穴时,发现穴内较为干燥,找到了零星杂陈的金、玉、银、铜、水晶、玛瑙等器物共十余件,均装箱后运往成都交由刘湘的夫人保管。正当“调查队”准备挖掘第三处洞穴时,风声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蒋立即下令停止挖掘,由国民党行政院及故宫古物保管委员会会同电令四川省政府:“禁止地方机关借任何名义擅自开采森林矿产及毁凿古迹文物。”因此,刘湘也就只好做罢。
1980年,王云舍先生的这篇文章面世后,立即引起了四川省博物馆的重视,不久省博物馆就组织调查组到安顺场考查,当地群众的说法与王云舍提供的情况十分吻合。调查组还在现场考察了当年挖掘的痕迹。但这究竟是不是石达开的窖藏?由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没有确切的证据,难于下结论。省博物馆的同志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一次发掘。
有人认为,当年石达开全军覆没之际,在大渡河畔窖藏文书、器物等是完全可能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实物在安顺场被发现。1980年5月,一个当地农民在当年刘湘挖掘窖藏附近的松林小河里拾得一个9两重的银锭;2000年8月,人们又在安顺场的一户农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太平军的军刀,照片登在《雅安日报》上。然而,到底有无翼王窖藏,第三处窖藏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翼王剑你在哪里
满清无道,腐败滋生;祸国殃民,百弊横行。洪秀全金田起义乃替天行道,上合天意,下应民心,石达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到洪秀全的麾下,并为“天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无奈“洪杨内讧”,石达开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此事总令后人扼腕浩叹。在石棉,百姓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很早便在城边石儿山上建起“翼王亭”以资纪念,并留下了诸多神奇而有趣的口碑资料,这其中口碑故事之一当属翼王剑的传说。
笔者的朋友、曾任《雅安日报》总编室主任介绍说,他曾在80年代初“盛世修志”热中被调到石棉县县志办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县志办了解到一个情况:当年翼王携其宰辅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及幼子石定忠在被押赴凉桥清军大营时,途中遗失了随身佩剑。以后这柄宝剑“阴差阳错”,竟被安顺场绅士赖林学获得。这柄宝剑长二尺四寸,可卷舒,寒气逼人,削铁如泥;六寸长的剑柄嵌着金珠,沉香木的剑鞘饰着紫金魔铜,方圆数十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观剑。赖林学查考诸多史籍,方知此剑名叫“雄精如意”,乃翼王心爱的佩剑之一。赖林学将其视为传家之宝,后来交到他的儿子赖进学的手里。民国十三年,赖进学因战乱举家迁往雅安避难,不慎将宝剑遗失。这柄剑最后一次露面是解放初在成都举办的一次展览会上,从此杳无音讯。
民国初年,一位叫作张二的先生在《重修越西县志西路调查草案》之四(见《越西县志》)中写有一首《雄精如意歌》,这是至今关于这柄宝剑惟一可见的文字资料:
“鞑靼入关明统绝,皇皇华胄无遗孑。同胞被压百余年,七世咸丰火益烈。草泽英雄石达开,金田起义造天德。如意随军祝如意,宝剑臂左助杀贼;一呼响应天下分,长江据险画南北。七王争斗势支离,误走山街来紫地;桀犬狺狺八面围,子规春暮楚歌泪……宝剑如意寻主人,遁迹福门赖氏寄;埋隐光芒那计年,不闻理乱与休戚。宝剑忽忽生翼飞,展翅边关杀敌去。我作长歌如意听。行藏聚散须明析。莫因好友吐长虹,便欲登朝奸佞击;寄语主人善什藏,免惹圣明山陬取。”
然而,主人还是有负张二先生的美意,最终弄丢了翼王剑。
石达开的佩剑不知去向,而石达开留下的八把镶珠嵌玉、价值不菲的椅子却被四川的一位大地主刘文彩收藏。据称,这八把椅子是天王洪秀全赏给太平天国八位大王的厚礼,也是曾国藩属下的名将鲍超在与石达开血战后获得的战利品,上个世纪30年代流入四川,现藏于四川大邑县刘氏庄园珍宝馆内。
翼王兵败之谜
安顺场,这个座落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畔的小场镇。然而,却有诸多的历史故事发生在这个弹丸小镇上。
1863年5月,太平天国一代名将石达开最后率领的两万大军全军覆没在这里。面对清军、土司、彝兵的团团包围,石达开英雄末路,慷慨悲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苍天意茫茫,群众何太苦。
大江临我前,临流曷(何)能渡?
惜哉无舟楫,浮云西北顾。
到处哭声多,中原白骨露。
最后翼王被俘,几个皇娘投江自尽,部分太平军逃入深山,在民间隐姓埋名,活了下来。但剩下的几千残兵却被川督骆秉章骗到今汉源大树堡的一个祠堂内。清军杀害了2000余青壮后,遣散了老弱病残及新兵4000余人,现在大渡河两岸及小凉山一带仍有太平军后裔。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闻讯极为震怒,决定亲往昆明督战,对红军实行新的围追堵截。他调兵遣将,在大渡河畔布防并严密封锁。这片蛮荒的弹丸之地,蒋介石投入总兵力达到15至20万人,企图凭借优势兵力,利用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这样一个有利的三角地带,根本歼灭红军。蒋介石急令第二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刘文辉部第二十四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令川军杨森部二十军主力及川军二十一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蒋介石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他扬言,要让“朱毛红军”在这里成为“石达开第二”,言之凿凿,凶焰逼人。
大渡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在红军到达安顺场后,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件,那便是毛泽东夜访老秀才的故事。
1935年5月23日夜,毛泽东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来,那便是当年英武天纵、曾使湘军首领曾国藩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他为何在此虎落平阳,全军覆没呢?当得知当年曾亲睹石达开失败全过程的前清秀才、现年83岁的宋大顺还健在时,毛泽东决定亲自和老人家摆谈摆谈。
夜里,两位警卫员提着灯笼前去邀请宋大顺。毛主席当时住在安顺场上的一家中药铺隔壁。老秀才来后,毛主席为宋大顺端茶倒水,并和蔼地问老人家:“老大爷,您看到过翼王,他是怎样在此失陷落马的呢?”老人家沉思片刻,说:“我这里有一本当地名士许亮儒写的《擒石野史》,您可以拿去看看。当年千户王应元为迷惑石达开,将晒席裹成筒,用墨染黑,做了上百个,石达开以为是大炮,军队不敢动。后来大渡河的河水猛涨,松林小河也洪水与泥石俱下,他只好对天长叹:‘天亡我也!’当时民谣唱道:‘朝西走松林河千户阻挡,往东走陡坎子百仞高山。向北进唐(友耕)总兵虎踞铜河,欲南撤黑彝儿(彝族)擂木蔽天。’”
毛主席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最后又问:“那么安顺场的老百姓是如何看待红军的呢?”宋大顺用四言八句作答:
“红军起义,替天行道。
百税厘金,一笔勾销。
贪官污吏,望风而逃。
打尽土豪,百姓欢笑。”
毛主席听了微笑了一下,又询问了老人的许多情况,最后让警卫员将老人家送回。应该说强渡大渡河的作战方案,其中就参考了宋大顺提供的口碑资料。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两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七团的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两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天时、地利与人和,古今胜仗皆如是也。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勇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历史在这里被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重写了。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多年后回首往事,欣然赋诗: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军民团结紧,胜利永无疆。
1983年,四川省“纪念太平天国13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石棉县隆重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与会者亲临安顺场,特别到当年阻断太平军数万将士的松林小河看了看。这是通往甘孜州泸定方向的一条小河,当年石达开到来时,河对岸有千户王应元的士兵守卫。为何太平军会被这条几十米宽的山沟小河困厄于安顺场而全军覆没呢,难道真是天亡石达开?
这还是一个谜。
1986年仲春,笔者到四川省石棉县参加雅安地区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会后与会代表们参观了安顺场。这个距石棉县城10余公里的场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863年,石达开麾下的数万太平军将士在这里全军覆没;1935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的“朱毛红军”在这里突破大渡河天险,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想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阴谋!
翼王石达开(1831—1863年)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他的诗歌及文采也是颇为令人称道的。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石达开率军出走天京,后转战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并于1863年5月进入四川境内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由于河水陡涨等原因,太平军被清军部队及民团、彝兵等团团围困于此,苦战月余而不得出围,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于1863年6月25日在成都科甲巷被凌迟处死,时年33岁。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四川省档案馆举办的一次展览中,我终于有机会见到了那份当年处决石达开的档案原件,即清朝政府关于处决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斩首示众的札文。岁月的变迁让这份弥足珍贵的“札文”已然发黄了。睹物思人、见字如面,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那次血腥的屠杀面前。这份札文,清晰地记载了当时处死石达开等人的具体详情:
“将发逆石达开、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验明正身,绑赴市曹凌迟处死。将石逆首级用石灰腌掩木笼盛装,以备解现京师,传示各省余贼。首级即枭示四门,以昭炯戒。其石逆幼子石定忠著牢固监……”(标点为笔者所加)
石达开英勇就义,临死前侃侃而谈,毫无怯懦,“枭杰之气溢于眉间”。石棉的百姓怀念他,至今当地人仍传说当年在成都赴死者不是石达开,而是他的替身马某。那么石达开到哪里去了呢?老百姓说他上当地的大洪山修道去了,最后无疾而终。石棉县的大洪山上曾有一座由百姓自发修建的祖师庙,据当地百姓相传,庙中那位耳阔口方的“祖师”颇有当年石达开的风范。
石达开的故事还没有完。
1953年,作家鄂华随中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前往石棉安顺场调查有关红军长征的史料。一次外出调查时,鄂华和同行的小赵返回途中夜间迷路,于是夜宿在一个小庙(不知是否为祖师庙)。当他们搬动庙里的一块石槽作枕头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柄铁伞,伞柄中的一卷棉纸,竟书有八句外界传为石达开所作的一首七律诗:
扬鞭慷慨莅中原,
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为苍天方愦愦,
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辔悲羸马,
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
东南到处有啼痕。
藉此,鄂华创作了长篇小说《翼王伞》。鄂华在小说的序言部份称,这卷棉纸他曾保存在近现代史研究所的档案室里,可惜被“红卫兵”在“文革”中焚毁。(见鄂华《翼王伞》序言,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这里留下了两个至今未解的问题:一,鄂华是否真的在石棉县收集到了石达开的诗稿?二,这首诗历来存有争议,在长篇小说《曾国藩》里,这首诗成了石达开与曾国藩在长沙激战时的即兴之作。已故的文史专家郑逸梅认为:这是民国初期一个文人的伪托之作。是真?是假?至今无解!
翼王窖藏之谜
长期以来,人们就流传着大渡河畔有翼王窖藏的故事。
较早披露这一事件真相的是王云舍先生,王曾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幕僚,1936年夏曾亲自参加过刘湘组织的挖掘翼王窖藏的工作。1980年5月,年近90的王云舍先生撰写了《太平天国革命历史补充资料》一文,向外界批露了石达开窖藏的秘密。
1936年夏,刘湘从四川越西县(当时无石棉县)安顺场赖某处获得了有关石达开窖藏的情报,当年秋天便进行挖掘。为了对外界保密,刘湘下令组织了一个“宁属(四川西昌专区所属)森林矿产调查队”,配备武装,进入安顺场。这次“调查”由一个叫聂中阳的中校营长负责,参加挖掘的工兵有1000余人,窖藏地址在安顺场的上场尽头、松林小河畔高升客店后院的灶间。这处窖藏,系从山壁凿一洞穴,用石条砌门封固。发掘人员初入其内时,只觉霉气袭人,令人头晕目眩。待霉气散去后,在洞穴中发现了尸骨残骸及零星的金玉饰物,另有金抹额、袖箭筒、护手、木刻等,大都残缺不全。
根据情报,窖藏共有三处。挖掘者开掘第二个洞穴时,发现穴内较为干燥,找到了零星杂陈的金、玉、银、铜、水晶、玛瑙等器物共十余件,均装箱后运往成都交由刘湘的夫人保管。正当“调查队”准备挖掘第三处洞穴时,风声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蒋立即下令停止挖掘,由国民党行政院及故宫古物保管委员会会同电令四川省政府:“禁止地方机关借任何名义擅自开采森林矿产及毁凿古迹文物。”因此,刘湘也就只好做罢。
1980年,王云舍先生的这篇文章面世后,立即引起了四川省博物馆的重视,不久省博物馆就组织调查组到安顺场考查,当地群众的说法与王云舍提供的情况十分吻合。调查组还在现场考察了当年挖掘的痕迹。但这究竟是不是石达开的窖藏?由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没有确切的证据,难于下结论。省博物馆的同志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一次发掘。
有人认为,当年石达开全军覆没之际,在大渡河畔窖藏文书、器物等是完全可能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实物在安顺场被发现。1980年5月,一个当地农民在当年刘湘挖掘窖藏附近的松林小河里拾得一个9两重的银锭;2000年8月,人们又在安顺场的一户农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太平军的军刀,照片登在《雅安日报》上。然而,到底有无翼王窖藏,第三处窖藏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翼王剑你在哪里
满清无道,腐败滋生;祸国殃民,百弊横行。洪秀全金田起义乃替天行道,上合天意,下应民心,石达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到洪秀全的麾下,并为“天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无奈“洪杨内讧”,石达开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此事总令后人扼腕浩叹。在石棉,百姓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很早便在城边石儿山上建起“翼王亭”以资纪念,并留下了诸多神奇而有趣的口碑资料,这其中口碑故事之一当属翼王剑的传说。
笔者的朋友、曾任《雅安日报》总编室主任介绍说,他曾在80年代初“盛世修志”热中被调到石棉县县志办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县志办了解到一个情况:当年翼王携其宰辅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及幼子石定忠在被押赴凉桥清军大营时,途中遗失了随身佩剑。以后这柄宝剑“阴差阳错”,竟被安顺场绅士赖林学获得。这柄宝剑长二尺四寸,可卷舒,寒气逼人,削铁如泥;六寸长的剑柄嵌着金珠,沉香木的剑鞘饰着紫金魔铜,方圆数十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观剑。赖林学查考诸多史籍,方知此剑名叫“雄精如意”,乃翼王心爱的佩剑之一。赖林学将其视为传家之宝,后来交到他的儿子赖进学的手里。民国十三年,赖进学因战乱举家迁往雅安避难,不慎将宝剑遗失。这柄剑最后一次露面是解放初在成都举办的一次展览会上,从此杳无音讯。
民国初年,一位叫作张二的先生在《重修越西县志西路调查草案》之四(见《越西县志》)中写有一首《雄精如意歌》,这是至今关于这柄宝剑惟一可见的文字资料:
“鞑靼入关明统绝,皇皇华胄无遗孑。同胞被压百余年,七世咸丰火益烈。草泽英雄石达开,金田起义造天德。如意随军祝如意,宝剑臂左助杀贼;一呼响应天下分,长江据险画南北。七王争斗势支离,误走山街来紫地;桀犬狺狺八面围,子规春暮楚歌泪……宝剑如意寻主人,遁迹福门赖氏寄;埋隐光芒那计年,不闻理乱与休戚。宝剑忽忽生翼飞,展翅边关杀敌去。我作长歌如意听。行藏聚散须明析。莫因好友吐长虹,便欲登朝奸佞击;寄语主人善什藏,免惹圣明山陬取。”
然而,主人还是有负张二先生的美意,最终弄丢了翼王剑。
石达开的佩剑不知去向,而石达开留下的八把镶珠嵌玉、价值不菲的椅子却被四川的一位大地主刘文彩收藏。据称,这八把椅子是天王洪秀全赏给太平天国八位大王的厚礼,也是曾国藩属下的名将鲍超在与石达开血战后获得的战利品,上个世纪30年代流入四川,现藏于四川大邑县刘氏庄园珍宝馆内。
翼王兵败之谜
安顺场,这个座落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畔的小场镇。然而,却有诸多的历史故事发生在这个弹丸小镇上。
1863年5月,太平天国一代名将石达开最后率领的两万大军全军覆没在这里。面对清军、土司、彝兵的团团包围,石达开英雄末路,慷慨悲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苍天意茫茫,群众何太苦。
大江临我前,临流曷(何)能渡?
惜哉无舟楫,浮云西北顾。
到处哭声多,中原白骨露。
最后翼王被俘,几个皇娘投江自尽,部分太平军逃入深山,在民间隐姓埋名,活了下来。但剩下的几千残兵却被川督骆秉章骗到今汉源大树堡的一个祠堂内。清军杀害了2000余青壮后,遣散了老弱病残及新兵4000余人,现在大渡河两岸及小凉山一带仍有太平军后裔。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闻讯极为震怒,决定亲往昆明督战,对红军实行新的围追堵截。他调兵遣将,在大渡河畔布防并严密封锁。这片蛮荒的弹丸之地,蒋介石投入总兵力达到15至20万人,企图凭借优势兵力,利用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这样一个有利的三角地带,根本歼灭红军。蒋介石急令第二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刘文辉部第二十四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令川军杨森部二十军主力及川军二十一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蒋介石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他扬言,要让“朱毛红军”在这里成为“石达开第二”,言之凿凿,凶焰逼人。
大渡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在红军到达安顺场后,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件,那便是毛泽东夜访老秀才的故事。
1935年5月23日夜,毛泽东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来,那便是当年英武天纵、曾使湘军首领曾国藩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他为何在此虎落平阳,全军覆没呢?当得知当年曾亲睹石达开失败全过程的前清秀才、现年83岁的宋大顺还健在时,毛泽东决定亲自和老人家摆谈摆谈。
夜里,两位警卫员提着灯笼前去邀请宋大顺。毛主席当时住在安顺场上的一家中药铺隔壁。老秀才来后,毛主席为宋大顺端茶倒水,并和蔼地问老人家:“老大爷,您看到过翼王,他是怎样在此失陷落马的呢?”老人家沉思片刻,说:“我这里有一本当地名士许亮儒写的《擒石野史》,您可以拿去看看。当年千户王应元为迷惑石达开,将晒席裹成筒,用墨染黑,做了上百个,石达开以为是大炮,军队不敢动。后来大渡河的河水猛涨,松林小河也洪水与泥石俱下,他只好对天长叹:‘天亡我也!’当时民谣唱道:‘朝西走松林河千户阻挡,往东走陡坎子百仞高山。向北进唐(友耕)总兵虎踞铜河,欲南撤黑彝儿(彝族)擂木蔽天。’”
毛主席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最后又问:“那么安顺场的老百姓是如何看待红军的呢?”宋大顺用四言八句作答:
“红军起义,替天行道。
百税厘金,一笔勾销。
贪官污吏,望风而逃。
打尽土豪,百姓欢笑。”
毛主席听了微笑了一下,又询问了老人的许多情况,最后让警卫员将老人家送回。应该说强渡大渡河的作战方案,其中就参考了宋大顺提供的口碑资料。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两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七团的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两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天时、地利与人和,古今胜仗皆如是也。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勇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历史在这里被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重写了。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多年后回首往事,欣然赋诗: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军民团结紧,胜利永无疆。
1983年,四川省“纪念太平天国13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石棉县隆重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与会者亲临安顺场,特别到当年阻断太平军数万将士的松林小河看了看。这是通往甘孜州泸定方向的一条小河,当年石达开到来时,河对岸有千户王应元的士兵守卫。为何太平军会被这条几十米宽的山沟小河困厄于安顺场而全军覆没呢,难道真是天亡石达开?
这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