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韬,中国近代最早的报人。纵观研究王韬的文章,从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的甚少,本文从王韬思想转变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说明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他,走出了一条与传统仕途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但是,殊途同归,同归于“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最后得出王韬丰富了“官”文化内涵的结论。
【关键词】王韬官文化办报思想
王韬诞生于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他思想的体现以及实践表明,王韬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功不可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更是如此。
一“官”文化思想基础
1、思想保守期。1828年11月10日,王韬诞生于江苏省甫里镇。父亲王昌桂,“著籍学官,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①王家至王昌贵一辈家境复告衰落,为衣食生计,不得不在家乡开设学塾以教授生徒,这使得王昌贵终生在科举道路上一无所获。
王昌贵在科举道路上没能走出一片天地,自然就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王韬身上,从诸子百家到汉赋唐诗,无一不教,再加上王韬“少时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终身不忘”,②母亲朱氏也开始对他进行学前教育,教他认字并剖析字义。“少承庭训,自九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③在中国古代,要想光耀门楣,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是最好的途径,王韬自然把驰骋官场作为自己的梦想,再加上大孝子的他也为了完成父亲的“官学梦”,所以说“官”对他的诱惑是很大的。
2、思想升华期。王韬喜欢读“域外书”,每至一地都喜欢“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观其兵力之强弱。”英国的“机器制造之妙”和“格致之精”使王韬大为惊叹 。欧洲之行,也使王韬在呼吁多样化人才上迈出了一大步。他说“才有数等,有吏才,有将才,有匠才,有出使之才,有折冲御侮之才,有明体达用之才,有应急济变之才……折冲行阵,则有将帅之才,教习火器,命中及远,则有战斗之才;统帅朦朣,乘风破浪,则有驾驶之才;长于战具,巧思独绝,制胜出奇,精益求精,则有制造之才。”④王韬赋予人才以新的特征,这种思想为王韬作了思想上的指引。
二“官”文化实践基础
1、科举考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衡量人才大小的唯一社会标准,也是读书人参加政权的唯一通道。读书人要想光宗耀祖,他必须在科举考试中夺得功名,而且是越大越好。因此在封建文化氛围中成长的王韬,自然会走上科举考试这条道路。
1844年,年仅16岁的王韬赴昆山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主试者看到他的文章后,称“文颇不凡”。⑤为此,他与朋友大游马鞍山,“御风而行,衣袂飘举”,在绝顶处,王韬大喊“快哉,此大王之雄风也”。⑥1845年,王韬再次应试昆山,主考官张芾称赞“文有奇气,并提笔圈为第一等,拔冠邑庠”。⑦王韬对于考上秀才一事自然喜不自禁,高兴之余,他把名字利宾改为瀚,作为他首战告捷的纪念 。1846年夏,为了准备举人考试,他闭门苦读。主持墨海书馆以后的1859年,对于怀着“壮志未酬”的王韬,他曾这样自我解嘲“堕地以来,寒暑三十易。精神渐耗。志气渐颓,而学问无所成,事业无所就。徒跼天地于西人之舍,仰其鼻息,真堪愧死。思之可为一大哭。”⑧他甚至连做梦都想着金榜题名的事,于是1859年强烈的功名欲望促使他又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
从王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王韬是一个具有强烈入世精神的人,他甚至常把三国时代耕读田亩的诸葛孔明当作安慰自己的先哲。尽管后来,王韬批判科举制度,指出科举制度的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但是,不管怎样王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国、平治天下”这个目标,只不过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实现“官”的道路不同而已。
2、上书太平天国。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是他生命中悬而未解的问题,但是现在大量的材料证据已经表明,王韬确实是上书太平天国的“黄畹”。
陈其元最早在其著作《庸闲斋笔记》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的问题,他声称曾于薛焕幕中亲眼见到“苏州诸生王畹上书太平天国书,并说‘王畹’已死墨海书馆,‘不婴显戮’”。⑨1935年,北京大学教授谢兴尧在其论文集《太平天国史事论丛》中,辨明了王韬并未去应试过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更谈不上“长发状元”,此号只是“友人间的戏谑雅称”,后来以讹传讹,遂成为疑案。同年,谢兴尧将刚刚影印公布的故宫档案《苏福省儒士黄畹上奉天义刘肇钧禀》与《庸闲斋笔记》中的“王畹上忠王攻取上海策”进行比较,写出了《王韬上书太平天国考》一文,确定了“黄畹”、“王畹”与王韬实为一人。
《近代史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三期所刊发的王开玺同志的《关于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之我见》一文,认为“王韬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虽难下十分肯定之断语(尚待有更多,更新的史料印证),但上书的可能性极大。”
本人认为王韬是既遵循传统,又善于打破传统的一个人,他在仕途失意的经历和上书太平天国一事的行为,恰好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忠于特定君主的人,而是一个只要能够达到“平治天下,国富民强”的目的,他就会发出自己光和热的人。他的朋友李善兰和赵烈文均入官僚,也刺激了具有强烈从政感的王韬。因此,本人认为,上书太平天国一事构成了王韬实现“官学梦”的实践基础。
三“官”思想内涵的延伸:《循环日报》的创办
1874年元月5日,《循环日报》创刊。《循环日报》的创办充分体现了王韬“民隐得以上传,君惠得以下逮”的思想。《循环日报》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它有一群学贯中西而又不受大清律令约束的编辑人员,能够言别人未感言的特点,使它获得了广泛的欢迎,其发行量一度猛增。另外《循环日报》的文章还被《申报》等中文报纸所转载。这都说明,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王韬对于报纸的重视,远远超出了他人的想象。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王韬心里,报人的地位丝毫不在“当官”之下,办报的艰辛丝毫不亚于科举考试,他以作为报人自豪,以实现自己平生的夙愿自豪。
王韬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地位得到了世人的广泛承认,林语堂说王韬是“中国记者之父”,⑩洪琛认为他是编写大师,甚至在20世纪的新闻圈内也难以找到胜过他的人。⑾
儒家思想“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受中西文化思想影响的王韬,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走出了与传统士人不一样的道路,但是都同归于“兼济天下”的目标,至此,王韬也实现了个人的终极理想。更深一层次讲,本人认为:《循环日报》的成功之路,同时也是中国“官”思想内涵延伸之路,王韬成为新闻记者,众多学者对这一事实的普遍认同,也是“官”文化思想中“官”的概念的升级,即王韬丰富了中国的“官”文化。
参考文献
①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清光绪九年香港排印本)
②王韬:《遁窟谰言》,卷一,“天南遁叟”
③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清光绪九年香港排印本)
④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三,中华书局,1959年
⑤⑥王韬:《漫游随录》,卷一,“登山延眺”,第50页
⑦王韬:《瓮牖馀谈》卷一,“张小浦中丞师殉难”
⑧方行、汤志钧 整理,《王韬笔记》第34页
⑨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中华书局,1989:297
⑩Lin Yu Tang;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1934,Chicago),P11
⑾《中国报刊1800——1912》,第41页,第86页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王韬官文化办报思想
王韬诞生于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他思想的体现以及实践表明,王韬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功不可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更是如此。
一“官”文化思想基础
1、思想保守期。1828年11月10日,王韬诞生于江苏省甫里镇。父亲王昌桂,“著籍学官,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①王家至王昌贵一辈家境复告衰落,为衣食生计,不得不在家乡开设学塾以教授生徒,这使得王昌贵终生在科举道路上一无所获。
王昌贵在科举道路上没能走出一片天地,自然就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王韬身上,从诸子百家到汉赋唐诗,无一不教,再加上王韬“少时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终身不忘”,②母亲朱氏也开始对他进行学前教育,教他认字并剖析字义。“少承庭训,自九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③在中国古代,要想光耀门楣,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是最好的途径,王韬自然把驰骋官场作为自己的梦想,再加上大孝子的他也为了完成父亲的“官学梦”,所以说“官”对他的诱惑是很大的。
2、思想升华期。王韬喜欢读“域外书”,每至一地都喜欢“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观其兵力之强弱。”英国的“机器制造之妙”和“格致之精”使王韬大为惊叹 。欧洲之行,也使王韬在呼吁多样化人才上迈出了一大步。他说“才有数等,有吏才,有将才,有匠才,有出使之才,有折冲御侮之才,有明体达用之才,有应急济变之才……折冲行阵,则有将帅之才,教习火器,命中及远,则有战斗之才;统帅朦朣,乘风破浪,则有驾驶之才;长于战具,巧思独绝,制胜出奇,精益求精,则有制造之才。”④王韬赋予人才以新的特征,这种思想为王韬作了思想上的指引。
二“官”文化实践基础
1、科举考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衡量人才大小的唯一社会标准,也是读书人参加政权的唯一通道。读书人要想光宗耀祖,他必须在科举考试中夺得功名,而且是越大越好。因此在封建文化氛围中成长的王韬,自然会走上科举考试这条道路。
1844年,年仅16岁的王韬赴昆山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主试者看到他的文章后,称“文颇不凡”。⑤为此,他与朋友大游马鞍山,“御风而行,衣袂飘举”,在绝顶处,王韬大喊“快哉,此大王之雄风也”。⑥1845年,王韬再次应试昆山,主考官张芾称赞“文有奇气,并提笔圈为第一等,拔冠邑庠”。⑦王韬对于考上秀才一事自然喜不自禁,高兴之余,他把名字利宾改为瀚,作为他首战告捷的纪念 。1846年夏,为了准备举人考试,他闭门苦读。主持墨海书馆以后的1859年,对于怀着“壮志未酬”的王韬,他曾这样自我解嘲“堕地以来,寒暑三十易。精神渐耗。志气渐颓,而学问无所成,事业无所就。徒跼天地于西人之舍,仰其鼻息,真堪愧死。思之可为一大哭。”⑧他甚至连做梦都想着金榜题名的事,于是1859年强烈的功名欲望促使他又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
从王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王韬是一个具有强烈入世精神的人,他甚至常把三国时代耕读田亩的诸葛孔明当作安慰自己的先哲。尽管后来,王韬批判科举制度,指出科举制度的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但是,不管怎样王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国、平治天下”这个目标,只不过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实现“官”的道路不同而已。
2、上书太平天国。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是他生命中悬而未解的问题,但是现在大量的材料证据已经表明,王韬确实是上书太平天国的“黄畹”。
陈其元最早在其著作《庸闲斋笔记》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的问题,他声称曾于薛焕幕中亲眼见到“苏州诸生王畹上书太平天国书,并说‘王畹’已死墨海书馆,‘不婴显戮’”。⑨1935年,北京大学教授谢兴尧在其论文集《太平天国史事论丛》中,辨明了王韬并未去应试过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更谈不上“长发状元”,此号只是“友人间的戏谑雅称”,后来以讹传讹,遂成为疑案。同年,谢兴尧将刚刚影印公布的故宫档案《苏福省儒士黄畹上奉天义刘肇钧禀》与《庸闲斋笔记》中的“王畹上忠王攻取上海策”进行比较,写出了《王韬上书太平天国考》一文,确定了“黄畹”、“王畹”与王韬实为一人。
《近代史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三期所刊发的王开玺同志的《关于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之我见》一文,认为“王韬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虽难下十分肯定之断语(尚待有更多,更新的史料印证),但上书的可能性极大。”
本人认为王韬是既遵循传统,又善于打破传统的一个人,他在仕途失意的经历和上书太平天国一事的行为,恰好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忠于特定君主的人,而是一个只要能够达到“平治天下,国富民强”的目的,他就会发出自己光和热的人。他的朋友李善兰和赵烈文均入官僚,也刺激了具有强烈从政感的王韬。因此,本人认为,上书太平天国一事构成了王韬实现“官学梦”的实践基础。
三“官”思想内涵的延伸:《循环日报》的创办
1874年元月5日,《循环日报》创刊。《循环日报》的创办充分体现了王韬“民隐得以上传,君惠得以下逮”的思想。《循环日报》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它有一群学贯中西而又不受大清律令约束的编辑人员,能够言别人未感言的特点,使它获得了广泛的欢迎,其发行量一度猛增。另外《循环日报》的文章还被《申报》等中文报纸所转载。这都说明,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王韬对于报纸的重视,远远超出了他人的想象。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王韬心里,报人的地位丝毫不在“当官”之下,办报的艰辛丝毫不亚于科举考试,他以作为报人自豪,以实现自己平生的夙愿自豪。
王韬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地位得到了世人的广泛承认,林语堂说王韬是“中国记者之父”,⑩洪琛认为他是编写大师,甚至在20世纪的新闻圈内也难以找到胜过他的人。⑾
儒家思想“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受中西文化思想影响的王韬,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走出了与传统士人不一样的道路,但是都同归于“兼济天下”的目标,至此,王韬也实现了个人的终极理想。更深一层次讲,本人认为:《循环日报》的成功之路,同时也是中国“官”思想内涵延伸之路,王韬成为新闻记者,众多学者对这一事实的普遍认同,也是“官”文化思想中“官”的概念的升级,即王韬丰富了中国的“官”文化。
参考文献
①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清光绪九年香港排印本)
②王韬:《遁窟谰言》,卷一,“天南遁叟”
③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清光绪九年香港排印本)
④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三,中华书局,1959年
⑤⑥王韬:《漫游随录》,卷一,“登山延眺”,第50页
⑦王韬:《瓮牖馀谈》卷一,“张小浦中丞师殉难”
⑧方行、汤志钧 整理,《王韬笔记》第34页
⑨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中华书局,1989:297
⑩Lin Yu Tang;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1934,Chicago),P11
⑾《中国报刊1800——1912》,第41页,第86页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