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连毅卿,女,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用学。学 术 问 题 研 究 (综 合 版)
2014年第1期 Academic Research (Integrated edition)连毅卿:2014年第1期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并发展的,奥斯汀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细分为三个子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取效行为。作为言语行为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效行为长期得不到重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结合会话分析和其他相关理论,选取美剧《绝望主妇》中的日常会话作为研究语料,分析取效行为失败的原因及其补救策略。
关键词:言语行为;取效行为;会话分析;失败取效行为;补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4)01-0021-06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奥斯汀,他于1962年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即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并把这种行为分为以言表意、以言施事、以言取效三个层次。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传统的观念,把语言研究重点从以句子本身结构为重点转向了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在奥斯汀原有的基础上,赛尔(1965)又进一步探讨了实施言外行为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逻辑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指出,“所有语言交际都与语言行为有关。语言交际单位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象征符号、词或句子,甚至是象征符号、词或句子的标记,而是在实施言语行为时象征符号、词或句子产生或结伴而生的行为。更准确地讲,一个句子标志在具体条件下产生或结伴而生的行为是言语行为,而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中基本或最小的语言交际单位”①。但是早期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以言施事行为上面,以言取效行为长期被忽视,语言学界与语用学界都没有把取效行为纳入讨论范围。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时有一些语言学家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了取效行为。
奥斯汀把取效行为定义为,“说话人在说了什么之后通常还可能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②。用公式来表达,即为:By saying X I did Y。人们在说出某个话语时肯定是想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能如说话人所愿。例如,在炎热的夏天,有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It is hot here”, 听话人理解了说话人的字面意思并解读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于是起身打开了空调。听话人打开空调这一行为就是言语行为产生的效果,即说话人说出“It is hot here”之后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在这个例子当中,听话人如说话人所愿打开了空调,说话人预期的交际效果得到了实现,所以会话中的取效行为是成功的。戴维斯(1980)讨论了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多种后果,并举了个例子,There is a spider on your lap这句话可能出现的集中后果是:A、你知道我说这句话“你裙摆上有蜘蛛”的含义。B、你明白我这么说是想吓你一眺。C、我想吓唬你③。Kurzon(1998)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劝说言语行为上面,他认为,“劝说(persuasion)是一种能产生言后之果的典范的言语行为。如他人发怒时,你进行劝说,他听了你的劝说,怒气平息恢复了理智,这就是你劝说的言后之果”④。
在我国,语言学家们也对取效行为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许国璋(1991)提出,“说话人在说了话以后,还会产生一定影响,及于听众,及于其他人,及于自己,影响其感情、思想、和行动。这些影响之产生,可能是说话人的心计、意图、目的。这种行为称之为‘收言后之果’”⑤。就是本文当中提到的取效行为。在许国璋之后,王宗炎(1994)又进一步把取效行为行为细分为两种行为:说话者的目的和交际结果。他认为,“当说话者的和实际效果一致时,这既是沟通,也是交际,即言语行为交际成功的言后行为。否则,就是只有交际,没有沟通—不产生效果或者反效果的交际”⑥。顾曰国(1993)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建议人们从社会言语学和社会交际的角度探讨言后行为,认为“取效行为是言内行为或言外之力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言后行为并不是说话者单独完成的一种行为,而是说话者的言语行为在听话者身上产生反应的一种合作行为”⑦。韩戈玲(2005)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顾曰国的观点不够全面,并把取效行为定义为,“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说出话语在交际双方或者其他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的结果”⑧。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回答以下两方面问题对取效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1在交际过程中有那几种取效行为?可能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2取效行为失败后,应采取哪种补救策略进行弥补,以达到交际成功?
二、取效行为和失败取效行为
虽然奥斯汀给取效行为下了定义,但是学术界对取效行为的界定和内涵仍众说纷纭。关于取效行为的研究对象也有好几种观点:“1)取效行为涉及许多语言外的因素,分析取效行为是在话语之外分析语句的意义,它不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2)可以把取效行为看做一种有独特语言标志(词汇、语法、语调等)的独立言语行为来研究。因此可以在话语句范围之内考虑这一意义,属语言学研究范畴。3)取效行为是一种包含许多动作的超级结构,而每个动作又可以看做是言说行为和意向行为的具体表现”⑨。不管是以上哪种观点,都离不开话语,要研究取效行为,就必须从日常话语中去研究。日常交际中会出现成功和失败两种取效行为。在一个会话中如果说话者表意清楚且听话者理解了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积极配合并实施了取效行为,那么该取效行为就是一个成功的取效行为。“也就是说当说话人的意图和实际交际效果一致时,那么该取效行为就是成功的”。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总是通过遵循或违背一定的合作原则来达到相应的交际效果。阿塔多把这种原则称作取效合作原则。他认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管说话人有什么意图或目的,包括非言语的目的,听话人都应该尽量合作”。这一原则又可细分出三个准则:
(1)如果有人需要或想要某种东西,就给他。
(2)如果有人正在做某事就帮他。
(3)预测人们的需要,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哪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如果在日常会话中,听话者没能遵循合作原则,按照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行事,就会产生失败的取效行为。产生失败的取效行为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说话者表意不清,听话者没能理解说话人的字面意思,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2)说话人表意清晰,听话人也听懂了说话人的字面意思,但是不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3)听话者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但是拒绝执行该行为,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种类成功取效行为失败取效行为原因说话人表意清晰,
听话人理解话语的
表层意思和言外之
意,双方合作完成
取效行为 听话人不理解
话语字面意思 听话人不理解
说者言外之意 听话人理解了话语
的字面意思和言外
之意但故意不合作取效行为
如果把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跟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的三个子行为相对应起来就是:
(1)在表意行为层面产生误解,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2)在言外行为层面出现不解,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3)在取效行为层面故意不合作,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前面图表加以概括说明,以便读者对取效行为的种类和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有一个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三、取效行为失败的原因
要更好的理解取效行为,就必须在日常会话中进行分析,在分析语料之前,笔者先对本文语料的来源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本文选取的会话都是来自美剧《绝望主妇》,该剧主要讲述的是美景镇紫藤巷居住的四对夫妻(Bree和Rex, Lynette和Tom, Gaby和Carlos, Susan和Mike)的婚后生活。会话主要围绕四个家庭主妇及她们的家庭和周围的邻居展开,涉及的内容也是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下面我们结合这些会话,从言语行为的三个层面出发,对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逐一进行解释说明。
(一)表意行为层面
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不仅包含说话人也包含听话人,作为话语的发出者,说话人对言语行为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话人表意不清,听话人就有可以误解说话人的意思,这时就不会出现预期的交际效果。例如:
Susan: Oh, my god Moose.
Mike: Too much mousse, if you ask me
Susan: No, the animal That was her nickname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6, Episode 7, Careful the Things You Say)
在这个例子中Susan本来的意图是想让Mike认出照片中的人就是Denise(Susan的高中同学) ,从而发出惊叹的表情。但由于moose(驼鹿,Susan给Denise取的绰号)和mousse(摩丝)的发音一样,所以Mike只是盯着照片中人物的头发看,而没能认出Denise。在该会话中,Susan并没有达到预期想要的结果。
(二)言外行为层面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要表达的意图往往会超出字面所表达的意思,这时就要靠听话人解读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
Mrs McCluskey: Hey Carlos! Could I talk to you? (Carlos turned and walked down the stairs)
Carlos: Mrs McCluskey.
Mrs McCluskey: I need to show you something. Come here. What′s this?(Mrs McCluskey and Carlos walked to the curb to his garbage can)
Carlos: Ah, those are trash cans.
Mrs McCluskey: I know they a本意是要质问Carlos,为什么本应该星期四就处理掉的垃圾到了星期六还在那放着。显然Carlos没能理解她的用意,只是把“What′s this?”(这是什么?)这句话当成了普通的一句询问,所以他简单的回答了Mrs McCuskey,“those are trash cans”(他们是垃圾桶)。会话中Carlos只是理解了话语(What′s this)的字面意思,而没能解读出说话人说出这句话时的言外之意,如果Carlos理解了Mrs McCuskey的言外之意就会自觉的把垃圾处理掉,而不会只是简单的做了回答。在这个会话中,导致取效行为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听话人违反了阿塔多提出的取效行为合作原则,即Carlos没能理解说话人想要或想做什么,所以也就不知道怎么帮助说话人实现预期意图。
(三)取效行为层面
一个成功的交际行为要靠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如果说话人已经表意清楚,而且听话人也理解了说话人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但是故意不合作也会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Tom: Honey, where′s your uniform?
Lynette: Oh, crap. I left it at home again.
Tom: Yeah, um, I figured you would…again. That′s why…I pulled an extra one from the back.
Lynette: Thanks. Are you sure it′s the right?
Tom: Yep, your size.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3, Episode 17, Dress Big)
在这个对话中,Lynette完全明白她丈夫说的“Where′s your uniform?”(你的制服在哪?)的意思,Tom说这句话其实是在质问Lynette为什么没有把制服穿上(因为在餐馆工作的每个人都会穿上制服,只有Lynette一个人没穿),而不是简单的想要知道她把制服放哪了。Lynette也知道Tom的言外之意,但是她故意不合作,用了一句“I left it at home again.”试图来敷衍Tom。显然Tom也解读出了他妻子的言外之意(既然我把制服落家里了,那我就不用穿了)。但是Tom也故意不合作,没有如他妻子的意愿,另外拿出一件制服给她,“…I pulled an extra one from the back.”,(我在后面找到一件,言外之意是,既然我给你找出来一件,那么你就没有理由再拒绝穿工作服了),这时Lynette又故伎重演,“Are you sure it′s the right.”(你确定是我的号吗?言外之意是,如果号码不对我还是可以拒绝穿上它)。在这个对话中的Tom和Lynette两人不停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转变,Tom最初是说话人,后来又转变成听话人,两人在这个交际过程中都故意不合作,所以最终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四、失败取效行为的补救策略
在第二和第三部分,我们对取效行为的类型及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梳理,这一部分,我们要对失败取效行为的补救策略进行分析。任何日常会话都会涉及到说话人和听话人,有时甚至还有第三方的参与。所以我们要更好地解释失败取效行为的补救策略就要从这些会话的参与者出发。
(一)说话人的补救策略
从说话人一方出发,取效行为失败后,说话人采取的补救策略一般有:(1)直接或间接解释话语的含义。(2)用语言或者非言语的行为(比如眼神或手势)来暗示话语的言外之意。下面透过两个例子来解释说明这些情况:
1.Mrs McCuskey: I love you, Roy. Is there anything you want to say to me?
Roy: You know how I feel!
Mrs McCuskey: A woman needs to hear the words.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6, Episode 2, The One with the Breast Milk)
2.Julie:I left my jacket in the car. Walked me out?
Porter: Jacket? It′s hot as hell in here.
Julie: (There was an eye contact with Porter. )
Porter: Now I feel a chill.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6, Episode 12, You Gotta Get a Gimmick)
在第一个对话中Mrs. McCuskey对Roy说“I love you, Roy. Is there anything you want to say to me?”的本意是想让Roy也说出“I love you too.”这句话,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可能是羞于说出那句话)Roy并没有这么做。只是用了一句“You know how I feel!”(你知道我的感受,言外之意,我不必说出“I love you”,你也能明白我是爱你的)来代替。所以会话中的Mrs. McCuskey就用“A woman needs to hear the words.”来暗示Roy,有些话还是要说出来才能达到效果。第二个对话中Julie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取夹克,而是想让Porter跟他一块出去,但是Porter没有理解她的用意,所以用“It′s hot as hell in here.”来拒绝Julie。为了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Julie就用眼神来暗示Porter必须跟她一块出去。上面这两个会话中的说话人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暗示听话人,使听话人理解自己的意图,从而补救了原本失败的取效行为。
(二)听话人的补救策略
跟说话人的补救策略相比,听话人对失败取效行为的补救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通过直接询问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来进行补救。如果对话过程中有第三方参与,听话人也可以向第三方询问说话人的意图。例如:
Susan: I wouldn′t eat that if I were you.
Mike: Why?
Susan: I made it, trust me. Hey, hey, do you have a death wish?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Episode 1, Pilot)
在这个会话中Susan想劝Mike不要吃桌上的食物,因为Susan知道桌上的的食物是出自自己的手笔,味道很难恭维。但是Mike不知实情,也不太明白Susan的用意,所以他直接问Susan,“Why?”Susan最后告诉他实情,因为食物是她做的。会话中,听话人(Mike)通过直接询问说话人(Susan),来弄清说话人的意图,这是听话人补救失败取效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三)会话中第三方的补救策略
会话当中除了说话人和听话人,有时还会有第三方存在。作为会话中的局外人——第三方有时也可以采取有效的的补救策略,促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例如:
Orson: Bree, what do you think?
Bree: Oh, I really couldn′t say.
Orson: You couldn′t say if your meat is overcooked?
Bree: No, I wouldn′t want to upset anyone.
Orson: Well, don′t worry, you won′t upset me.
Alex: I don′t think she was referring to you. (Season 5, Episode 12, Connect!Connect!)
会话当中,Orson(Bree的第二任丈夫)、Bree和Alex(Bree同性恋儿子Andrew的男友)正在吃烤肉,Orson询问Bree的看法,Bree只是很隐晦地说“I couldn′t say”(我不能说)。Orson没能领会Bree的意思,又进一步询问。但是Bree还是用间接的方式回答说“No, I wouldn′t want to upset anyone”(我不想惹怒任何人)。这里Bree所说的“anyone”其实是指Alex,但是Orson没有理解会话的言外之意,最后会话中的第三方——Alex做出了解释,才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
五、小结
取效行为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伴随话语一起发生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行为。单个言语行为的取效行为与说话人的意图相符,即说话人预期的取效行为就是言语交际的交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认定该单个言语行为中的取效行为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单个言语行为的取效行为是说话人预料之外的,那么该取效行为就是失败的。本文对取效行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对取效行为的类型、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及取效行为失败后可以采取的补救策略进行分析,对取效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完善言语行为理论和促进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注释:
① Searle, J.R.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② Austin J. A.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③ Davis, S. Perlocution [A].Searle,J.;Kiefer, F. & Bierwisch,M. (eds.), Speech Act Theory and Pragmatics[C].Dordrecht: Reidel, 1980:37-55.
④ Kurzon, D. The Speech Act Status of Incitement: Perlocutionary Acts Revisited[J].Pragmatics, 1998,(29):571-596.
⑥ 许国璋. 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⑦ 王宗炎. 加速了前进步伐的四年[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4):9-10.
⑧ Gu,Y.The Impasse of Perloeution[J].Journal of Pragmafies,V01.20,1993.
⑨韩戈玲. 言后行为和交际效果[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 (3): 27-30.
孙淑芳. 取效行为的界定、分类及表达手段[J]. 外国问题研究, 2010, (1):17-22.
王正元. 间接言语行为取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6, (3): 27-30.
Attardo, S. Locutionary and Perlocutionary Cooperation: The Prelocutionary Cooperative Principl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7, (27):753-779.
Analysis of Failures and Remedial Strategies of Perlocutionary
Act in Daily Conversations
LIAN Yi-qing
(Yang-En University, 362014 Quanzhou ,Fujian, China)
Abstract:The speech act theory was firstly proposed and developed by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Austin, who further divided the act into three sub-acts. They are 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and perlocutionary ac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peech act, perlocutionary act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Combined with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peech ac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everal utterances are selected from an American TV series Desperate Housewives as the data to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the remedial strategies of failures of perlocutionary act.
Key words:speech act theory; perlocutionary act;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failures of perlocutionary acts; remedial strategies
【责任编辑罗雪】
2014年第1期 Academic Research (Integrated edition)连毅卿:2014年第1期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并发展的,奥斯汀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细分为三个子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取效行为。作为言语行为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效行为长期得不到重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结合会话分析和其他相关理论,选取美剧《绝望主妇》中的日常会话作为研究语料,分析取效行为失败的原因及其补救策略。
关键词:言语行为;取效行为;会话分析;失败取效行为;补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4)01-0021-06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奥斯汀,他于1962年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即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并把这种行为分为以言表意、以言施事、以言取效三个层次。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传统的观念,把语言研究重点从以句子本身结构为重点转向了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在奥斯汀原有的基础上,赛尔(1965)又进一步探讨了实施言外行为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逻辑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指出,“所有语言交际都与语言行为有关。语言交际单位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象征符号、词或句子,甚至是象征符号、词或句子的标记,而是在实施言语行为时象征符号、词或句子产生或结伴而生的行为。更准确地讲,一个句子标志在具体条件下产生或结伴而生的行为是言语行为,而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中基本或最小的语言交际单位”①。但是早期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以言施事行为上面,以言取效行为长期被忽视,语言学界与语用学界都没有把取效行为纳入讨论范围。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时有一些语言学家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了取效行为。
奥斯汀把取效行为定义为,“说话人在说了什么之后通常还可能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②。用公式来表达,即为:By saying X I did Y。人们在说出某个话语时肯定是想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能如说话人所愿。例如,在炎热的夏天,有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It is hot here”, 听话人理解了说话人的字面意思并解读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于是起身打开了空调。听话人打开空调这一行为就是言语行为产生的效果,即说话人说出“It is hot here”之后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在这个例子当中,听话人如说话人所愿打开了空调,说话人预期的交际效果得到了实现,所以会话中的取效行为是成功的。戴维斯(1980)讨论了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多种后果,并举了个例子,There is a spider on your lap这句话可能出现的集中后果是:A、你知道我说这句话“你裙摆上有蜘蛛”的含义。B、你明白我这么说是想吓你一眺。C、我想吓唬你③。Kurzon(1998)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劝说言语行为上面,他认为,“劝说(persuasion)是一种能产生言后之果的典范的言语行为。如他人发怒时,你进行劝说,他听了你的劝说,怒气平息恢复了理智,这就是你劝说的言后之果”④。
在我国,语言学家们也对取效行为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许国璋(1991)提出,“说话人在说了话以后,还会产生一定影响,及于听众,及于其他人,及于自己,影响其感情、思想、和行动。这些影响之产生,可能是说话人的心计、意图、目的。这种行为称之为‘收言后之果’”⑤。就是本文当中提到的取效行为。在许国璋之后,王宗炎(1994)又进一步把取效行为行为细分为两种行为:说话者的目的和交际结果。他认为,“当说话者的和实际效果一致时,这既是沟通,也是交际,即言语行为交际成功的言后行为。否则,就是只有交际,没有沟通—不产生效果或者反效果的交际”⑥。顾曰国(1993)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建议人们从社会言语学和社会交际的角度探讨言后行为,认为“取效行为是言内行为或言外之力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言后行为并不是说话者单独完成的一种行为,而是说话者的言语行为在听话者身上产生反应的一种合作行为”⑦。韩戈玲(2005)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顾曰国的观点不够全面,并把取效行为定义为,“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说出话语在交际双方或者其他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的结果”⑧。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回答以下两方面问题对取效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1在交际过程中有那几种取效行为?可能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2取效行为失败后,应采取哪种补救策略进行弥补,以达到交际成功?
二、取效行为和失败取效行为
虽然奥斯汀给取效行为下了定义,但是学术界对取效行为的界定和内涵仍众说纷纭。关于取效行为的研究对象也有好几种观点:“1)取效行为涉及许多语言外的因素,分析取效行为是在话语之外分析语句的意义,它不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2)可以把取效行为看做一种有独特语言标志(词汇、语法、语调等)的独立言语行为来研究。因此可以在话语句范围之内考虑这一意义,属语言学研究范畴。3)取效行为是一种包含许多动作的超级结构,而每个动作又可以看做是言说行为和意向行为的具体表现”⑨。不管是以上哪种观点,都离不开话语,要研究取效行为,就必须从日常话语中去研究。日常交际中会出现成功和失败两种取效行为。在一个会话中如果说话者表意清楚且听话者理解了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积极配合并实施了取效行为,那么该取效行为就是一个成功的取效行为。“也就是说当说话人的意图和实际交际效果一致时,那么该取效行为就是成功的”。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总是通过遵循或违背一定的合作原则来达到相应的交际效果。阿塔多把这种原则称作取效合作原则。他认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管说话人有什么意图或目的,包括非言语的目的,听话人都应该尽量合作”。这一原则又可细分出三个准则:
(1)如果有人需要或想要某种东西,就给他。
(2)如果有人正在做某事就帮他。
(3)预测人们的需要,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哪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如果在日常会话中,听话者没能遵循合作原则,按照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行事,就会产生失败的取效行为。产生失败的取效行为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说话者表意不清,听话者没能理解说话人的字面意思,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2)说话人表意清晰,听话人也听懂了说话人的字面意思,但是不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3)听话者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但是拒绝执行该行为,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种类成功取效行为失败取效行为原因说话人表意清晰,
听话人理解话语的
表层意思和言外之
意,双方合作完成
取效行为 听话人不理解
话语字面意思 听话人不理解
说者言外之意 听话人理解了话语
的字面意思和言外
之意但故意不合作取效行为
如果把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跟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的三个子行为相对应起来就是:
(1)在表意行为层面产生误解,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2)在言外行为层面出现不解,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3)在取效行为层面故意不合作,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前面图表加以概括说明,以便读者对取效行为的种类和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有一个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三、取效行为失败的原因
要更好的理解取效行为,就必须在日常会话中进行分析,在分析语料之前,笔者先对本文语料的来源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本文选取的会话都是来自美剧《绝望主妇》,该剧主要讲述的是美景镇紫藤巷居住的四对夫妻(Bree和Rex, Lynette和Tom, Gaby和Carlos, Susan和Mike)的婚后生活。会话主要围绕四个家庭主妇及她们的家庭和周围的邻居展开,涉及的内容也是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下面我们结合这些会话,从言语行为的三个层面出发,对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逐一进行解释说明。
(一)表意行为层面
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不仅包含说话人也包含听话人,作为话语的发出者,说话人对言语行为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话人表意不清,听话人就有可以误解说话人的意思,这时就不会出现预期的交际效果。例如:
Susan: Oh, my god Moose.
Mike: Too much mousse, if you ask me
Susan: No, the animal That was her nickname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6, Episode 7, Careful the Things You Say)
在这个例子中Susan本来的意图是想让Mike认出照片中的人就是Denise(Susan的高中同学) ,从而发出惊叹的表情。但由于moose(驼鹿,Susan给Denise取的绰号)和mousse(摩丝)的发音一样,所以Mike只是盯着照片中人物的头发看,而没能认出Denise。在该会话中,Susan并没有达到预期想要的结果。
(二)言外行为层面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要表达的意图往往会超出字面所表达的意思,这时就要靠听话人解读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
Mrs McCluskey: Hey Carlos! Could I talk to you? (Carlos turned and walked down the stairs)
Carlos: Mrs McCluskey.
Mrs McCluskey: I need to show you something. Come here. What′s this?(Mrs McCluskey and Carlos walked to the curb to his garbage can)
Carlos: Ah, those are trash cans.
Mrs McCluskey: I know they a本意是要质问Carlos,为什么本应该星期四就处理掉的垃圾到了星期六还在那放着。显然Carlos没能理解她的用意,只是把“What′s this?”(这是什么?)这句话当成了普通的一句询问,所以他简单的回答了Mrs McCuskey,“those are trash cans”(他们是垃圾桶)。会话中Carlos只是理解了话语(What′s this)的字面意思,而没能解读出说话人说出这句话时的言外之意,如果Carlos理解了Mrs McCuskey的言外之意就会自觉的把垃圾处理掉,而不会只是简单的做了回答。在这个会话中,导致取效行为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听话人违反了阿塔多提出的取效行为合作原则,即Carlos没能理解说话人想要或想做什么,所以也就不知道怎么帮助说话人实现预期意图。
(三)取效行为层面
一个成功的交际行为要靠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如果说话人已经表意清楚,而且听话人也理解了说话人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但是故意不合作也会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Tom: Honey, where′s your uniform?
Lynette: Oh, crap. I left it at home again.
Tom: Yeah, um, I figured you would…again. That′s why…I pulled an extra one from the back.
Lynette: Thanks. Are you sure it′s the right?
Tom: Yep, your size.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3, Episode 17, Dress Big)
在这个对话中,Lynette完全明白她丈夫说的“Where′s your uniform?”(你的制服在哪?)的意思,Tom说这句话其实是在质问Lynette为什么没有把制服穿上(因为在餐馆工作的每个人都会穿上制服,只有Lynette一个人没穿),而不是简单的想要知道她把制服放哪了。Lynette也知道Tom的言外之意,但是她故意不合作,用了一句“I left it at home again.”试图来敷衍Tom。显然Tom也解读出了他妻子的言外之意(既然我把制服落家里了,那我就不用穿了)。但是Tom也故意不合作,没有如他妻子的意愿,另外拿出一件制服给她,“…I pulled an extra one from the back.”,(我在后面找到一件,言外之意是,既然我给你找出来一件,那么你就没有理由再拒绝穿工作服了),这时Lynette又故伎重演,“Are you sure it′s the right.”(你确定是我的号吗?言外之意是,如果号码不对我还是可以拒绝穿上它)。在这个对话中的Tom和Lynette两人不停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转变,Tom最初是说话人,后来又转变成听话人,两人在这个交际过程中都故意不合作,所以最终导致取效行为失败。
四、失败取效行为的补救策略
在第二和第三部分,我们对取效行为的类型及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梳理,这一部分,我们要对失败取效行为的补救策略进行分析。任何日常会话都会涉及到说话人和听话人,有时甚至还有第三方的参与。所以我们要更好地解释失败取效行为的补救策略就要从这些会话的参与者出发。
(一)说话人的补救策略
从说话人一方出发,取效行为失败后,说话人采取的补救策略一般有:(1)直接或间接解释话语的含义。(2)用语言或者非言语的行为(比如眼神或手势)来暗示话语的言外之意。下面透过两个例子来解释说明这些情况:
1.Mrs McCuskey: I love you, Roy. Is there anything you want to say to me?
Roy: You know how I feel!
Mrs McCuskey: A woman needs to hear the words.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6, Episode 2, The One with the Breast Milk)
2.Julie:I left my jacket in the car. Walked me out?
Porter: Jacket? It′s hot as hell in here.
Julie: (There was an eye contact with Porter. )
Porter: Now I feel a chill.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6, Episode 12, You Gotta Get a Gimmick)
在第一个对话中Mrs. McCuskey对Roy说“I love you, Roy. Is there anything you want to say to me?”的本意是想让Roy也说出“I love you too.”这句话,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可能是羞于说出那句话)Roy并没有这么做。只是用了一句“You know how I feel!”(你知道我的感受,言外之意,我不必说出“I love you”,你也能明白我是爱你的)来代替。所以会话中的Mrs. McCuskey就用“A woman needs to hear the words.”来暗示Roy,有些话还是要说出来才能达到效果。第二个对话中Julie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取夹克,而是想让Porter跟他一块出去,但是Porter没有理解她的用意,所以用“It′s hot as hell in here.”来拒绝Julie。为了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Julie就用眼神来暗示Porter必须跟她一块出去。上面这两个会话中的说话人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暗示听话人,使听话人理解自己的意图,从而补救了原本失败的取效行为。
(二)听话人的补救策略
跟说话人的补救策略相比,听话人对失败取效行为的补救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通过直接询问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来进行补救。如果对话过程中有第三方参与,听话人也可以向第三方询问说话人的意图。例如:
Susan: I wouldn′t eat that if I were you.
Mike: Why?
Susan: I made it, trust me. Hey, hey, do you have a death wish?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Episode 1, Pilot)
在这个会话中Susan想劝Mike不要吃桌上的食物,因为Susan知道桌上的的食物是出自自己的手笔,味道很难恭维。但是Mike不知实情,也不太明白Susan的用意,所以他直接问Susan,“Why?”Susan最后告诉他实情,因为食物是她做的。会话中,听话人(Mike)通过直接询问说话人(Susan),来弄清说话人的意图,这是听话人补救失败取效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三)会话中第三方的补救策略
会话当中除了说话人和听话人,有时还会有第三方存在。作为会话中的局外人——第三方有时也可以采取有效的的补救策略,促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例如:
Orson: Bree, what do you think?
Bree: Oh, I really couldn′t say.
Orson: You couldn′t say if your meat is overcooked?
Bree: No, I wouldn′t want to upset anyone.
Orson: Well, don′t worry, you won′t upset me.
Alex: I don′t think she was referring to you. (Season 5, Episode 12, Connect!Connect!)
会话当中,Orson(Bree的第二任丈夫)、Bree和Alex(Bree同性恋儿子Andrew的男友)正在吃烤肉,Orson询问Bree的看法,Bree只是很隐晦地说“I couldn′t say”(我不能说)。Orson没能领会Bree的意思,又进一步询问。但是Bree还是用间接的方式回答说“No, I wouldn′t want to upset anyone”(我不想惹怒任何人)。这里Bree所说的“anyone”其实是指Alex,但是Orson没有理解会话的言外之意,最后会话中的第三方——Alex做出了解释,才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
五、小结
取效行为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伴随话语一起发生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行为。单个言语行为的取效行为与说话人的意图相符,即说话人预期的取效行为就是言语交际的交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认定该单个言语行为中的取效行为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单个言语行为的取效行为是说话人预料之外的,那么该取效行为就是失败的。本文对取效行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对取效行为的类型、产生失败取效行为的原因及取效行为失败后可以采取的补救策略进行分析,对取效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完善言语行为理论和促进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注释:
① Searle, J.R.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② Austin J. A.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③ Davis, S. Perlocution [A].Searle,J.;Kiefer, F. & Bierwisch,M. (eds.), Speech Act Theory and Pragmatics[C].Dordrecht: Reidel, 1980:37-55.
④ Kurzon, D. The Speech Act Status of Incitement: Perlocutionary Acts Revisited[J].Pragmatics, 1998,(29):571-596.
⑥ 许国璋. 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⑦ 王宗炎. 加速了前进步伐的四年[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4):9-10.
⑧ Gu,Y.The Impasse of Perloeution[J].Journal of Pragmafies,V01.20,1993.
⑨韩戈玲. 言后行为和交际效果[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 (3): 27-30.
孙淑芳. 取效行为的界定、分类及表达手段[J]. 外国问题研究, 2010, (1):17-22.
王正元. 间接言语行为取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6, (3): 27-30.
Attardo, S. Locutionary and Perlocutionary Cooperation: The Prelocutionary Cooperative Principl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7, (27):753-779.
Analysis of Failures and Remedial Strategies of Perlocutionary
Act in Daily Conversations
LIAN Yi-qing
(Yang-En University, 362014 Quanzhou ,Fujian, China)
Abstract:The speech act theory was firstly proposed and developed by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Austin, who further divided the act into three sub-acts. They are 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and perlocutionary ac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peech act, perlocutionary act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Combined with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peech ac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everal utterances are selected from an American TV series Desperate Housewives as the data to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the remedial strategies of failures of perlocutionary act.
Key words:speech act theory; perlocutionary act;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failures of perlocutionary acts; remedial strategies
【责任编辑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