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九龙文化娱乐艺术区”(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以下简称西九文化区)是香港同归后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筹划超过十年,占地40公顷,总花费超过216亿港元。聚集全港人的期盼,虽然这个项目一再因为港府与民间的沟通及谈判,拖延了近一二年,但是从去年底到今年中有关西九龙的新闻,从香港媒体的正面报道来看,西九文化区似乎已经走上启动正轨,港府与民众之间已经取得一定共识。
从宋元时代开始,香港还只是—个破旧小渔村,繁忙的小渔村随后发展为集散港,最后成了亚洲交通枢纽再到全球闻名的购物天堂,香港抓准每一次的时机成功变身,为自己不断增值。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经在香港“97”回归前刊登了一篇《香港已死》的文章,预言香港必然会因为回归而日渐衰弱,当时文章一出刊还挑起众多争论;如今时光荏苒,港人团结一心战胜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3年的“非典”,如今的香港依旧是人们口中的“东方之珠”。2007年《财富》杂志选在香港同归十周年前夕发表文章,坦承当年的预测完全错误。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就是香港的又一次华丽变身。当高古轩、巴塞尔及自立方等艺术大腕纷纷涌入香港,香港开始抛却以往闻名全球的“名牌天堂”称号,这个城市正以飞快速度体验一场文化的热潮。
从公布计划到落实的十年里争议不断
西九文化区是由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于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宣布的大型发展计划,包括于西九龙填海区临海地段兴建一系列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包括集文化、艺术、潮流、消费及大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核心设施包括剧院综合大楼、演艺场馆、博物馆群及广场等,希望借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平与世界地位,一举成为亚洲的文化艺术中心。
2004年,时任政务司长的曾荫权曾以“创地标,显文化,添悠闲”这几个大字来设定作为西九的计划口号,并规定计划必须建造一块巨大天蓬为条件,此计划引起了不少争议,包括被指建设成本过高及将会沦为地产开发项目。不少民众认为,流线形天幕美观多于实际,维修成本在未来将是一大笔负担,也有不少文艺界人士表示,担心西九计划会像数码港计划一样,成为政府为某大地产商准备的另一巨献,更有甚者认为,香港根本不需要这些世界级的文化设施,现在有的文化设施使用率亦未太高,如果西九只想建造大型娱乐设施供外地艺术表演团体来香港表演,对于本土的艺术发展和培育却不够关注,文娱艺术区很有可能沦为文化大白象,令政府背负沈重的财政包袱。亦有批评指出,发展方案过分注重住宅及商业用途,发展艺术相关的面积相对较少。
2005年,曾荫权上任行政长官,西九计划被修改,由当时的政务司长许仕仁及后来的唐英年负责,迫于舆论压力改变了单一招标的形式,计划中的地产及文化设施项目分开。2006年2月,在香港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下,香港政府宣布放弃原有发展的框架,并不再坚持兴建天蓬,计划被推倒重来。文化区从公布计划到落实扰攘有十多年,不少批评认为决策者犹豫不决,奢华的巨型天幕,单一招标,咨询不足等原因才引起争执,令这个原本是美事的工程,长年被搁置着。
经过几年的“推倒重来”,西九管理局动用1.5亿元港币委托三间顾问公司研究概念设计方案,并以2010年8月20日起在香港多处地点举行展览,公众咨询为期三个月,收集市民意见,再归纳各方意见挑选主题方案。
2011年3月,西九管理局公布新的概念设计,由英国知名建筑师Norman Foster的设计公司Foster+Partners成功地以“城市中的公园”设计概念夺标。经过咨询后,发展大纲于2011年12月呈交予城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城市规划委员会公布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图,发展图的涵盖总面积约为40.91公顷,位于柯土甸道西和西区海底隧道缴费广场以南的土地。西九管理局将按计划于201 3年开始建造工程,小型展览馆及西九中央公园部分地方可于2014年至2015年完成,紧接的是戏曲中心,当代表演中心,M+第一期,演艺剧场,中型剧场,音乐中心,大型表演场地,展览中心,以及音乐剧院。
Foster及其公司设计的“城市中的公园”中,这样描述理想的城市,“城市,是由小巷、街道、公共空间、公园还有平凡的建筑群和公众的文化地标建筑交织而成。”设计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将大部分建筑都紧凑地规划到一个带状城区内,得以腾出一大半临海基地,将之变成一个19公顷,内有5000棵树的公园。这样的理想招来香港专家的批评,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设计太过保守,Foster的文化公园以绿色来取悦广大市民,另一方面即说明了香港政府对文化仍有戒心(或是对文化认识不足?)因为此计划实在太前所未有,西九龙文娱区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没人知道,如果失败了,“起码还能拥有—个公园”。
香港本地管理人才缺乏
2010年3月,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宣布委任谢卓飞(Graham Sheffield)出任该局行政总裁,他是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艺术总监,不料才上任不到三个月,谢卓飞趁回英国过圣诞节时递交辞呈以健康问题避不见人,但随后不到两个月,他上任英国文化协会艺术总监,此事引起港人一阵哗然。职位悬空了三个月之后,港府才又聘请到也是来自英国的连纳智(Michael Lynch),外界一致认为连纳智是国际知名艺术管理人员,资历也比前任谢卓飞还要优胜,而目前连纳智已经稳当地度过头三个月“试用期”,并陆续开启西九龙建设项目,将港人“不可能的任务”玩笑话远远抛在脑后。这起事件也凸显出香港本地艺术高层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必须由海外引入高级人才。
连纳智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在2002至2009年担任英国伦敦南岸艺术中心(SouthbankCentre)的首席执行官,除了为皇家节庆会堂(Royal Festival Hall)转型外,他领导重要的改革计划及建立新的发展政策,将南岸重新建立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级文化机构。在此之前,连纳智一直在澳洲从事艺术行政的工作,他曾于1998至2002年出任悉尼歌剧院的行政总裁。南岸中心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艺术中心,在伦敦成立已经超过六十年,是全世界所有美术馆借鉴的最佳范例。
“西九文娱区”位于维多利亚港湾最后一块填海区,与广东道接壤,西南面依傍着美丽的港湾,是香港最后一块最值钱的空置地。西九中最重要的“M+”(HPlus)美术馆群,团队目前包括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Nittve,前任瑞典现代美术馆馆长)及馆主任TobiasBerger,他曾参与过香港非盈利空间Para/Site的策展工作,后来去了白南准美术馆,近期又回到香港,H+馆内的策展人目前也已确定,由香港藉的Stella Wang及皮力负责。李立伟透露,M+目前正忙于制定馆内收藏政策,团队也正积极与世界各地藏家接触,寻求藏品捐献美术馆的可能性。
从娱乐之都到艺术之都
提到大众最关心的硬体建设问题,连纳智表示,M+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展览计划:到了2017年,西九大部分的建设将可启用。他还特别补充,西九文化区的视觉平台以M+为名,是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博物馆,M+是一座崭新的文化机构,是立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为基础。
而让人更好奇的是,对于一向热衷于娱乐八卦及大众流行文化的香港民众来说,西九文娱区是否一个过于遥远的存在?“如何吸引观众入场”,向来是世界上每一个美术机构都要面对的问题,连纳智对此表示,自从他来到香港后,便整整花了六个月游览香港各处大大小小的表演,“我相信香港民众的确是有文化艺术需求的”,他认为大众不必将西九定义在一个严肃的艺术发生场所,为了更适当地融入香港人日常生活,“我们把西九视为一个不分年龄,全家人都能去的地方”。
美术馆建设向来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软肋,在内地美术馆各唱各调之际,西九龙文娱区挟着国际资源突围而出,能不能将香港从娱乐之都成功转型为艺术之都,所有人都引颈期盼。
从宋元时代开始,香港还只是—个破旧小渔村,繁忙的小渔村随后发展为集散港,最后成了亚洲交通枢纽再到全球闻名的购物天堂,香港抓准每一次的时机成功变身,为自己不断增值。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经在香港“97”回归前刊登了一篇《香港已死》的文章,预言香港必然会因为回归而日渐衰弱,当时文章一出刊还挑起众多争论;如今时光荏苒,港人团结一心战胜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3年的“非典”,如今的香港依旧是人们口中的“东方之珠”。2007年《财富》杂志选在香港同归十周年前夕发表文章,坦承当年的预测完全错误。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就是香港的又一次华丽变身。当高古轩、巴塞尔及自立方等艺术大腕纷纷涌入香港,香港开始抛却以往闻名全球的“名牌天堂”称号,这个城市正以飞快速度体验一场文化的热潮。
从公布计划到落实的十年里争议不断
西九文化区是由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于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宣布的大型发展计划,包括于西九龙填海区临海地段兴建一系列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包括集文化、艺术、潮流、消费及大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核心设施包括剧院综合大楼、演艺场馆、博物馆群及广场等,希望借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平与世界地位,一举成为亚洲的文化艺术中心。
2004年,时任政务司长的曾荫权曾以“创地标,显文化,添悠闲”这几个大字来设定作为西九的计划口号,并规定计划必须建造一块巨大天蓬为条件,此计划引起了不少争议,包括被指建设成本过高及将会沦为地产开发项目。不少民众认为,流线形天幕美观多于实际,维修成本在未来将是一大笔负担,也有不少文艺界人士表示,担心西九计划会像数码港计划一样,成为政府为某大地产商准备的另一巨献,更有甚者认为,香港根本不需要这些世界级的文化设施,现在有的文化设施使用率亦未太高,如果西九只想建造大型娱乐设施供外地艺术表演团体来香港表演,对于本土的艺术发展和培育却不够关注,文娱艺术区很有可能沦为文化大白象,令政府背负沈重的财政包袱。亦有批评指出,发展方案过分注重住宅及商业用途,发展艺术相关的面积相对较少。
2005年,曾荫权上任行政长官,西九计划被修改,由当时的政务司长许仕仁及后来的唐英年负责,迫于舆论压力改变了单一招标的形式,计划中的地产及文化设施项目分开。2006年2月,在香港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下,香港政府宣布放弃原有发展的框架,并不再坚持兴建天蓬,计划被推倒重来。文化区从公布计划到落实扰攘有十多年,不少批评认为决策者犹豫不决,奢华的巨型天幕,单一招标,咨询不足等原因才引起争执,令这个原本是美事的工程,长年被搁置着。
经过几年的“推倒重来”,西九管理局动用1.5亿元港币委托三间顾问公司研究概念设计方案,并以2010年8月20日起在香港多处地点举行展览,公众咨询为期三个月,收集市民意见,再归纳各方意见挑选主题方案。
2011年3月,西九管理局公布新的概念设计,由英国知名建筑师Norman Foster的设计公司Foster+Partners成功地以“城市中的公园”设计概念夺标。经过咨询后,发展大纲于2011年12月呈交予城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城市规划委员会公布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图,发展图的涵盖总面积约为40.91公顷,位于柯土甸道西和西区海底隧道缴费广场以南的土地。西九管理局将按计划于201 3年开始建造工程,小型展览馆及西九中央公园部分地方可于2014年至2015年完成,紧接的是戏曲中心,当代表演中心,M+第一期,演艺剧场,中型剧场,音乐中心,大型表演场地,展览中心,以及音乐剧院。
Foster及其公司设计的“城市中的公园”中,这样描述理想的城市,“城市,是由小巷、街道、公共空间、公园还有平凡的建筑群和公众的文化地标建筑交织而成。”设计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将大部分建筑都紧凑地规划到一个带状城区内,得以腾出一大半临海基地,将之变成一个19公顷,内有5000棵树的公园。这样的理想招来香港专家的批评,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设计太过保守,Foster的文化公园以绿色来取悦广大市民,另一方面即说明了香港政府对文化仍有戒心(或是对文化认识不足?)因为此计划实在太前所未有,西九龙文娱区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没人知道,如果失败了,“起码还能拥有—个公园”。
香港本地管理人才缺乏
2010年3月,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宣布委任谢卓飞(Graham Sheffield)出任该局行政总裁,他是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艺术总监,不料才上任不到三个月,谢卓飞趁回英国过圣诞节时递交辞呈以健康问题避不见人,但随后不到两个月,他上任英国文化协会艺术总监,此事引起港人一阵哗然。职位悬空了三个月之后,港府才又聘请到也是来自英国的连纳智(Michael Lynch),外界一致认为连纳智是国际知名艺术管理人员,资历也比前任谢卓飞还要优胜,而目前连纳智已经稳当地度过头三个月“试用期”,并陆续开启西九龙建设项目,将港人“不可能的任务”玩笑话远远抛在脑后。这起事件也凸显出香港本地艺术高层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必须由海外引入高级人才。
连纳智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在2002至2009年担任英国伦敦南岸艺术中心(SouthbankCentre)的首席执行官,除了为皇家节庆会堂(Royal Festival Hall)转型外,他领导重要的改革计划及建立新的发展政策,将南岸重新建立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级文化机构。在此之前,连纳智一直在澳洲从事艺术行政的工作,他曾于1998至2002年出任悉尼歌剧院的行政总裁。南岸中心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艺术中心,在伦敦成立已经超过六十年,是全世界所有美术馆借鉴的最佳范例。
“西九文娱区”位于维多利亚港湾最后一块填海区,与广东道接壤,西南面依傍着美丽的港湾,是香港最后一块最值钱的空置地。西九中最重要的“M+”(HPlus)美术馆群,团队目前包括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Nittve,前任瑞典现代美术馆馆长)及馆主任TobiasBerger,他曾参与过香港非盈利空间Para/Site的策展工作,后来去了白南准美术馆,近期又回到香港,H+馆内的策展人目前也已确定,由香港藉的Stella Wang及皮力负责。李立伟透露,M+目前正忙于制定馆内收藏政策,团队也正积极与世界各地藏家接触,寻求藏品捐献美术馆的可能性。
从娱乐之都到艺术之都
提到大众最关心的硬体建设问题,连纳智表示,M+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展览计划:到了2017年,西九大部分的建设将可启用。他还特别补充,西九文化区的视觉平台以M+为名,是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博物馆,M+是一座崭新的文化机构,是立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为基础。
而让人更好奇的是,对于一向热衷于娱乐八卦及大众流行文化的香港民众来说,西九文娱区是否一个过于遥远的存在?“如何吸引观众入场”,向来是世界上每一个美术机构都要面对的问题,连纳智对此表示,自从他来到香港后,便整整花了六个月游览香港各处大大小小的表演,“我相信香港民众的确是有文化艺术需求的”,他认为大众不必将西九定义在一个严肃的艺术发生场所,为了更适当地融入香港人日常生活,“我们把西九视为一个不分年龄,全家人都能去的地方”。
美术馆建设向来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软肋,在内地美术馆各唱各调之际,西九龙文娱区挟着国际资源突围而出,能不能将香港从娱乐之都成功转型为艺术之都,所有人都引颈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