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园林专业学生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camead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园林专业是理工类学科中的一个小分支,针对该专业开发的成系统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较少,单一的语文教材无法满足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获取途径是什么?有何特点?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中职 园林专业 阅读课程资源 现状调查
  一、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的概念。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已经开始自觉地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了。《论语·里仁》篇里,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這里的“游”包括“游学”这一特殊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源于孔子的周游列国。孔子历经十四载,讲学论道,虽然自己的政见不被采纳,但回国之后他对学术思想的总结,这行程数千里的历练是他理论成熟不能绕开的重要经历资源。之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又成了中国文人的座右铭,那时的中国文人就已经认识到人的知识获取途径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在实践中体会、运用书本上的旧知,在学习游历中获得新知。离开熟知的环境,到一个新环境里游学、游历,不是单纯的学习,更不是纯粹的旅游,而是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开阔视野,体验人生,历练自己。此时所经各处,所遇个人,所看各景俱是资源,能扩大知识面,也为曾经获得的书本知识增加丰富的注释。昔日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知未知”,他所“达”所“探”的各种人文地理、动植物、社会百态,并以此形成的《徐霞客游记》,何尝不是获取资源之后,又反馈到书本中,为已有书本的内容扩展提供了自己的素材资源。尽管我国文人很早就开始自觉地利用课程资源,但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自发的原始状态,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在美国人泰勒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对这一理论进行探索研究,他们对课程资源研究的方向与程度不同,对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不同。
  “课程资源”说法的首次提出是在泰勒于1944年编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我国的教育学家们随之对此进行研究,他们对“课程资源”有着不同的解释: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①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②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具体性和多质性的特点。”③
  以上是几种对于课程资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述。第一种说法可以作为一个定义,但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向性,较为笼统。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相似,只是将定义的范围拓展了。第三种说法指向性较为明显,不仅课程资源涵盖的内容有具体指向,还指出了课程资源具有的特点,是较为容易理解且较为准确的归纳概括。显而易见,课程资源应该包括所有能够为学校课程服务的教育教学资源,涵盖面十分广泛。
  学校各个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编写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特点、教学规律,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接受度,之后在各类资源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范本放进课本,因此课本上的资源无疑是较为适合该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经典范例。但正因为已经过层层的挑选,加上课本的容量有限,能够进入课本的资源较少,大多数能够佐证课本内容或与课本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间接资源素材是无法放入课本的。这部分课程资源从课程的设计规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再到能构成课程的各要素,涵盖面广,延展性强,具体可感,内容十分丰富,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这就是上文所说的课程资源有“多样性、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特点的体现。当然并不是所有素材都能简单地归纳到课程资源里,课程资源必须经过搜集整理,筛选挖掘,将其中蕴含的对课程教学有帮助的内容提炼出来,并运用到教学中,实现功能化,才能称之为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资源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资源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④
  新课标明确地将语文课程资源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大部分,还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资源的众多载体。课堂教学资源覆盖面较窄,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教学实施计划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它所能容纳的要素要少一些,这些要素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的需要配备的。课外的学习资源内容就丰富得多,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些资源的载体和来源。
  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里一门重要的学科。简单来说,“语文”包含“语言”和“文学”。“语言”突出的是学科的工具性,“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文史哲不分家”,这样的表述也许不够准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的文学,不仅仅是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还包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都无法将这些典籍全部概括归类。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和使用,就是中华文化丰富内蕴的体现。“四部”即“经、史、子、集”,“经”收儒家经典,如十五经及相关著作;“集”是诗词文的总集和专集,这两部分是纯粹的文学内容。“史”部涵盖的史书(主要为二十四史)和“子”部诸子百家的典籍,都是中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所有著作都需要语言文字准确精练地加以表达,要文饰和内涵兼具,所以不论是哲学、名学还是兵学、法学、天文学,大部分典籍都具有文学作品的天然属性。文学的社会性和真实性使得进入文学领域的资源异常丰富,而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程资源,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
其他文献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美国妇女慈善组织研究主要集中讨论妇女慈善组织的起源、女性追求权力的活动等内容。而近30年来,历史学家开始从“女性领域”这个角度重新审视建国初期的妇女慈善组织,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研究重点开始转至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公共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志愿性的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发现和揭示她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社会空间中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断努力的
摘 要: 刘文西将浓浓的黄土情与绘画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系列属于当下时代、振奋人心的作品。本文从作品的表现题材及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分析“黄土情结”在刘文西绘画中的体现。  关键词: 刘文西 黄土情结 艺术表现  刘文西以半个世纪的辛勤创作,开创了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黄土画派”,塑造出一系列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陕北黄土地人物形象,从画领袖到农民、从田间劳作到小憩,个个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一
摘 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既要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又要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渗透相结合,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 英语课堂 文化渗透模式  一、小学中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特
摘 要: 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际走访省内高职院校,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归纳出辅导员队伍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管理队伍的角度,以质量为手段介入,提出一些提高辅导员队伍工作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辅导员队伍 工作质量 提升方法  1.辅导员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国内研究现状  百度百科定义,辅导员是指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教师。辅导
摘 要: 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作者结合多年来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教学内容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组织上分组写作和集体点评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实践证明,实践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摘 要: 学院文化建设决定了学院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从文化资本角度看,学院文化资本具有显性、隐性两种价值形态,而其存在形式则有三种:个体化资本,指的是学院的个体文化;客观化资本,代表物质化的文化产品;制度化资本,表现为学院的标识、规章制度等。在校园文化建设场域中,学院个体文化塑造的惯习必须与场域需求一致,才能占有优势地位,学院通过深化学科建设、加强师资培养、构建制度体系等方式进行资本的有效运作,
摘 要: 余华的小说放弃了传统叙事文本中的线性结构和因果联系,转向了时间的空间表达和事件的偶合性。通过对其文本的阅读,可以发现余华的小说通过内部凸显的并置和循环圈结构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秩序和逻辑的背离,进而追求个体生命感觉的真实。以循环圈和空间并置结构这两个叙事结构为切入点可以看到余华小说对历史和现实的质疑,以及对人类精神本质的勾勒。  关键词: 并置式结构 循环圈结构 余华小说  传统的叙事作品
摘 要: 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學的重要内容,学生往往存在误读现象。本文从学生文本误读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探究误读潜藏的价值,并提出巧化误读为悟读的有效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关键词: 文本阅读 误读 潜藏价值  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考对考生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是重头戏。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文本误读现象比比皆是。误读,指不能正确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等,其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数字习语作为英语习语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本文拟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数字习语入手,对英语习语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探讨其所体现出来的英语文化底蕴及文化根源。以期有助于深入了解英语语言和西方民族文化心理,进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化背景
摘 要: 随着新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急速减少,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出现矛盾,更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简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其在农村地区小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及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案例。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一)定义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