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了解古人的生活来帮助我们洞察自己的生活,通过了解古人为何以及怎样犯错来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这,或许就是考古研究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数百年前,在属于当今洪都拉斯的地方,有一个繁荣兴旺的玛雅文明中心——科潘城,数万人在科潘峡谷中安居乐业。然而,科潘文明最终却走向了衰败。事实上,在宏大的古玛雅地域,其他重要的文明中心也有类似的命运。伟大的玛雅文明最终全部崩溃。
玛雅文明为何会坍塌?人类历史总是以兴衰为特征。一些衰落是渐进式的,历时几百年;一些衰落是暴风雨式的,发生于区区几年中。战争、干旱及其他自然灾害、疫病、人口过度增长、经济危机等,其中任何单一因素或几个因素的组合都可能导致文明的崩塌。内部原因如权力斗争和过度农耕等,和外部原因如战争和天灾等的综合作用,就可能带来文明的迅速消亡。
那么,古代文明的崩溃对现代文明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从过去学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四个古文明的崩溃案例,来初步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
玛雅
古玛雅一度占据着中美洲的一大片地理区域,玛雅文明曾经覆盖着当今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的一部分,以及危地马拉和伯利兹的大部分。从公元3世纪到9世纪,玛雅人建造了令人惊讶的庙宇和金字塔,创造了高度准确的日历、数学和象形文字,以及复杂的社会及政治秩序。直到如今,玛雅文明的遗迹仍令人印象深刻。玛雅文明在公元822年前后最终走向了崩溃。人们自然要问:这样一个社会怎么可能崩溃呢?
人们在科潘找到了破解这个奥秘的线索。科潘是一处著名的玛雅遗址,位于今天的洪都拉斯西部。作为一个曾经的古玛雅王室中心,科潘城也是整个玛雅地区西南部最大的一个文明中心。科潘城占地大约12公顷(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建在科潘河畔一处人工台地上,为了建造这个台地,科潘人耗费了超过28000立方米的土石。随着时间推移,玛雅人从科潘城中心逐渐向外扩散,一部分人最终在原来属于庄稼地的科潘城郊安家。尤其是科潘贵族,他们在河畔建造起规模不算很大但却十分豪华的宅邸,这些豪宅远离城市中心。
虽然财富、权力和规模惊人,科潘文明最终却分崩离析。在公元822年之后,科潘人似乎再也没有竖立纪念碑。那么,科潘文明的崩溃是突然发生的吗?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最近在科潘古城遗址发掘到的证据。
纪念碑 玛雅统治者惯于让工匠雕刻精美的纪念碑,在碑文中记载王族的登基、血统、主要战争和其他大事件的传奇。正因为玛雅人拥有复杂、准确的日历和象形文字体系,所以许多玛雅纪念碑上都留下了立碑年表、碑上纪念的国王姓名及其在位时间。在科潘城有一座尚未完工的纪念碑,它向科学家提供了有关科潘文明消亡之谜的重要线索。这个纪念碑实际上是一个用石头雕刻的圣坛,其作用很可能是为某个玛雅君王充当登基平台。此碑的一面已雕刻好,其余几面尚未完工。碑上雕刻的象形文字显示了一个日期——公元822年2月10日。事实上,迄今未在科潘城或城郊发现建造年代晚于公元822年的纪念碑。也就是说,在公元822年以后,玛雅人就不再建造纪念碑了。
居民 今天,在科潘峡谷中居住着大约25000人,与科潘文明崩溃之前这里的居民的人数几乎一样。跟古代玛雅人一样,现代玛雅人也种玉米。古代玛雅农夫是怎样使用土地的呢?现代玛雅农民或许提供了线索。不管你走访今天在科潘峡谷里种地的哪位农民,他(地)都会告诉你,玉米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他(她)还会告诉你,这里的土地每年都要耕种,没有休耕期来让土地得到休息。总之,为了向众多的峡谷居民提供食粮,农民们每年都不得不在同样的土地上种庄稼,这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收成自然也就越来越少。由此推测,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科技并不发达的科潘文明时期,其后果不言而喻。
骨骸 在科潘文明遗址出土了大量人类骨骸,其中两具头骨尤其引人注目。它们都是古科潘居民的头骨,都发现于距离科潘城中心(也叫卫城)数千米的地方。其中一具头骨上显示出严重贫血的迹象,这可能正是此人的死因。这具头骨后面的海绵状区域是由于饮食中缺铁造成的,说明此人明显营养不良。事实上,在科潘遗址发现的骨骸中的80%都显示出贫血症状。第二具头骨的特征显示,此人在幼年时头部曾被包裹整形,目的是形成符合古玛雅人审美习惯的头形。此人的牙齿也被雕凿成精细的图案,而这是玛雅上流社会的特有做法。此人头骨后面也呈海绵状,说明就连玛雅贵族也罹患贫血症,而大量平民死于严重贫血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植物 植物和土壤证据也能为现代人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提供线索。在科潘城郊的一处沼泽的底部,科学家提取到一份桃花心木花粉样本。经测定,其生长年代在公元1200年到1250年左右。这显示到这一时期,科潘峡谷已经大部分回归山林。不过,很难找到在这一时期之前的桃花心木花粉样本,这也不奇怪,因为这种树木只出现在高大森林地区,而在密集农耕区是找不到它们的。这一发现的含义不言自明:在公元1200年到1250年之前,科潘人曾从事密集农耕。
黑曜石 研究王室中心当然能揭示玛雅人的生活,但在距离科潘城中心较远的平民寒舍中一样能发现这方面的证据。科学家在研究来自科潘城郊定居点的各种证据时,尤其关注黑曜石证据。黑曜石是一种玻璃状的火山矿物质。他们根据在山坡上的科潘人定居点发现的黑曜石的侵蚀情况推测,当时的人们在山坡上过度农耕。对黑曜石所进行的年代测定结果也表明,这些侵蚀始于公元8世纪中期,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在某一时期,这里的科潘人全部抛弃了他们的居所。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房屋最终因山体滑坡被彻底掩埋。
玛雅人还用黑曜石制作刀锋。对黑曜石刀锋所进行的年代测定结果揭示,其制作年代在公元500年到1200年之间,其数量在公元950年到1000年后明显下降。
考古学家根据上述证据认为,人口过度膨胀是科潘文明崩溃的主要原因。当时,生活在科潘峡谷中的人实在太多,土地耕种面积越来越大,就跟今天这里的情况相似,这就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比如粮食收成减少,从而造成科潘人营养不良,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诸如贫血症这样的疾病甚至连贵族的命也收掉。
根据花粉样本和黑曜石刀锋的年代测定结果,考古学家认为科潘文明的终结是渐进性的,至少在科潘城的郊外是如此。虽然在公元822年之后再未修建纪念碑,但科潘峡谷中的人口数量并未急剧下降,直到公元1200年到1250年之后,科潘峡谷才回归成森林状态,曾经的玛雅文明中心几乎被彻底抛弃,只剩下一些留守的农民。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是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一片土地,因此也被称作两河流域,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该地区的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就是说在冬春两季涨水,而在其他季节 缺水。这里的农业正是依赖于这两条河的水资源。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缺乏多种资源,这就刺激了该地区内部相互之间以及跟外部之间的贸易,尤其是跟邻居之间的有利可图的贸易,最终使得美索不达米亚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马什干·沙皮尔是一个典型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它距离底格里斯河大约32千米,有水道网与这条河相连。尽管马什干·沙皮尔文明也曾繁荣兴旺过,但却在短短20年后被抛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古文明如此迅速的衰落?
除去战争和环境改变这类因素之外,科学家现在相信,灌溉技术在马什干·沙皮尔文明的崩溃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灌溉促成了该地区的农耕,但最终又使农耕难以为继。灌溉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假如让灌溉水留在田地里,那么经蒸发后就会留下矿物盐;假如排掉了灌溉水,那么它就会迅速流过土壤,造成水土流失。科学家相信,导致马什干·沙皮尔文明崩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田地里沉积的矿物盐。一旦土壤上层累积了矿物盐,庄稼就会遭毒害。
在美索不达米亚,灌溉水直接决定着庄稼的收成。两条河的河床比周围平原的地势还高(这是河床上的泥沙层层叠加的结果),于是河水在重力作用下流人农田。一旦水人农田,由于农田的地势比河床低,水不容易流走,经蒸发后留下了水中溶解的矿物盐,而且还把土壤低层的盐也带至土壤上层。经年累月,土壤被盐化,最终无法支持农作物生长。大约到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生产规模已经比当初大大缩小,许多农田无法继续利用。从美索不达米亚古籍的记载来看,矿物盐的确对庄稼造成了重创。
如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峡谷中,面J临着和当初马什干·沙皮尔类似的灌溉难题。地下水位显示,圣华金峡谷中的灌溉土壤正变得越来越盐化,但如果不加以灌溉,这片干燥的土地就不可能有好收成。可以想见,如果继续大量灌溉下去,这里的土地很可能将变得无法再耕作。圣华金峡谷的最终厄运看来无法避免。当地农民试图通过水洗土壤、再将水排人大海的方法,将矿物盐从土壤中洗掉,他们还深挖地下管道,企图将矿物盐埋到地面下深处。然而,这些方法迄今为止看来都未能奏效,最靠近地下水位的农田正在被日益盐化。总之,就眼下情况来看,圣华金峡谷和马什干·沙皮尔一样最终难逃劫数。
寻找令人信服的证据
设想一下,你的办公室或教室里的所有东西如衣物、纸张、桌椅等部被扔进一个大坑,然后被土掩埋,再让这一切风化几百年,将会留下些什么?从这些残留物又能看出多少与你当时的生活有关的准确信息?不难理解,寻找来自过去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有多么困难。
大部分的考古证据其实也就是一些陶器碎片、骨头残骸、分层的土壤,以及其他一些零碎的遗迹,但它们却能反映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不过,考古学家必须依赖背景信息来解读这些考古证据的含意。空间(古物的发现地点以及与它有关的东西)和时间(古物有多古老、在地下埋得有多深)对提供背景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现实中,留存至今并被考古学家发现的古代证据少之又少。水土流失、腐烂、大火、风化以强自然灾难,都会抹掉或改变古代证据,盗掠和战争也会对古迹造成人为毁损。在旧址上面修建新的建筑,则会模糊古迹的真实年代。在留存至今的古迹中,只有一小部分已被调查过,其中又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全面发掘和鉴定。
哈措尔是当今以色列的一处古迹。哈措尔的上城和下城加在一起,整个遗址的面积宽达83公顷。从1955年到1958年,一名以色列考古学家率领30名同仁及超过100名劳工在该遗址持续工作,最终也只调查了整个遗址面积的1/400。按照这个速度,全面发掘这个遗址需要800年的时间。哈措尔看起来已经是一处巨大的遗址,但它跟巴比伦遗址(占地1000公顷)和尼尼微(古亚述国首都)遗址(占地750公顷)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考古学家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来帮助解释找到的证据,而且常常需要通过已知的东西(历史情况、人类行为、物品或其他资源)来解释未知的东西。适度的想象有助于提出假设,引导进一步的研究,但这样的想象也是有风险的。随着时间推移,考古学家或许会忘掉这些假设是推测性的,而把假设当成事实来对待。例如短短20年前,考古学家还普遍相信玛雅人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他们对现代玛雅社会的了解。他们还理所当然地假定,任何拥有文字、数学发达的社会都一定是爱好和平的。尽管在玛雅遗址找到了战争的证据,却被归咎于托尔特克(也称塔尔迪克)入侵者。而今天的考古学家已经知道,所谓“哲人一国王统治着平和的玛雅人”其实只是一幅虚幻的场景,玛雅人通过自己的文字和遗址告诉我们,玛雅文明远不是一个和平的文明。
查科峡谷
在今天属于美国西南部的地方,1000年前,阿纳萨奇人建造了大量戏剧性的土坯建筑,或称“普韦布洛”。在今天美国最大印第安部落——纳瓦霍部落的文字中,“阿纳萨奇”一词的意思是“古人”或“宿敌”。查科峡谷是阿纳萨奇文明的中心,那里的许多大型普韦布洛充当了当时的行政中心或仪式中心。
波尼托普韦布洛是查科峡谷中最大的普韦布洛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当初阿纳萨奇人的生活情况。波尼托普韦布洛的建筑高度有四五层楼高,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这里,多个房间环绕着一个中心广场,整个定居点中散布着多个大地窖(也叫“基瓦会堂”),它们是举行仪式的场所。波尼托普韦布洛的总人口最多时很可能在1200人左右,围绕该普韦布洛的是一批较小型的居所及其他建筑。
公元6世纪后,查科峡谷中的阿纳萨奇人及其他定居者放弃了狩猎和采集,改为种植玉米等庄稼。种地需要雨水,而该地区却干燥少雨。每当降雨,当地人就会抓紧时机贮存雨水,然后节省而有效地利用。考古学家在当地找到了水坝、沟渠及其他水控制设施,它们显示出水资源对阿纳萨奇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从12世纪到13世纪,查科峡谷中的许多普韦布洛被遗弃。人们为什么会离开普韦布洛,离开阿纳萨奇社会的中心?位于该峡谷中的砂岩峡的一个普韦布洛提供了线索。考古学家发现,当砂岩峡在13世纪被最终抛弃时,基瓦会堂被焚毁。要知道,基瓦会堂是神圣的仪式场所,它们不可能被无缘无故地烧毁。许多考古学家现在相信,阿纳萨奇人在离开这里时举行了仪式并将其焚毁,而人们之所以用如此决绝的方式“关闭”基瓦会堂,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打算永远都不再回来。在砂岩峡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线索是,人们在离开时留下了几乎所有的物品,这说明他们当时很可能面临的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征途。
阿纳萨奇人花了几十年时间苦心建造普韦布洛,最终却弃它而去,甚至一去不复返,这是为什么?通过观察生长在砂岩峡地区的树木的年轮,科学家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公元 1125年到1180年间,该地区降雨很少,虽然之后降雨量短暂恢复正常,但从公元1270年到1274年,又是长时间的干旱;再后是一个正常降雨期,可好景不长,另一个大旱期接踵而至,而且时间长达14年之久。
当这个干旱期开始时,阿纳萨奇文明正处于巅峰状态,查科峡谷地区人口密集,但长期干旱导致大规模饥荒,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加入南面和东面的其他普韦布洛部落,阿纳萨奇文明进入衰落期。到14世纪,阿纳萨奇文明在查科峡谷中彻底消亡。
干旱亦非普韦布洛被丢弃的唯一原因。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其他因素,包括宗教、内部权力斗争甚至战争合在一起,大大加剧了干旱效应。不管饥荒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考古证据都明确显示饥荒对阿纳萨奇文明起到了毁灭性作用。
确定证据年代
要想对事件和物品排序,确定年代非常重要。测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为相对方法和绝对方法两种。所谓绝对方法,是指它能告诉考古学家被研究对象的具体年代(有一个正、负误差范围)。设想一位考古学家需要为发掘到的一块骨骸确定年代,他借助碳14年代测定技术,发现这块骨骸已有大约3500年的历史,再考虑到正负150年的误差,他就能给出这块骨骸一个可靠的年代范围:公元前1655年到公元前1405年。
和绝对方法比较的话,相对方法的准确度要低一些。所谓相对方法,就是根据相对时间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先后排序。例如,在更深地层发现的骨骸一般都比在较浅地层发现的骨骸古老,而在同一地层发现的两块骨骸可能属于同一时期。
碳14年代测定法 现在最有名的测年技术或许就是碳14年代测定法。这种绝对测定方法,是基于对碳14原子的放射性衰变进行的测量结果。一切生物,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在其有机物质中都有放射性的碳14原子和非放射性的碳12原子的混合,一旦生物死亡,停止吸收碳14,生物体内的碳14原子就以恒定的速率衰减,这一过程可以被用来确定被检则生物的年代。
黑曜石水合年代测定 黑曜石是一类火山玻璃,常被古人用于制作刀刃或其他切割工具。黑曜石水舍年代测定法是基于黑曜石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的方式,这种吸收过程叫做水合。黑曜石以已知的速度吸水,这就使得这种年代测定成为一种可靠的办法。科学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黑曜石的水舍线。所谓水合线,就是黑曜石表面下能精确显示黑曜石已吸收了多少水的一层。在研究古玛雅中心——科潘的人口分布模式方面,黑曜石水合年代测定方法提供了相当有用的信息。
系列法 系列法是一种相对性的测年方法,考古学家利用这种方法把不同类型的文物或拥有特定文物类型的遗址归于一个年代序列。在缺乏其他测年手段时,系列法尤其有用。这种方法假定文物风格随时间变化,但改变是渐进的。例如,假想在一个发掘区域有一系列不同的遗址,其中每个遗址包含不同文物风格(比如不同风格的陶器)的证据,这些风格变化又是渐进的,于是就可以把这些遗址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其中每种风格的兴衰有助于确定遗址所属的年代。任何一种可能反映风格变化的文物,例如陶器和雕刻着文字及图像的墓碑,都可能通过系列法得以划定年代。
树木年代学 树木年代学能够对树木的年龄、生长地以及过去的气候情况进行绝对或相对的判定。年与年之间的气候变化,尤其是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在树木年轮中都能看出。在特定的年代,大量降雨会导致粗的树木年轮降雨少则导致细的年轮。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树木年轮的粗细模式具有明显特征,这就好比是人的指纹。同一地区的树木会显示出相同的年轮模式。通过对比特定区域内活的树木及古代树木的遗骸,科学家就能通过年轮模式回溯到数百甚至数千年前。
一旦科学家知道了一个特定区域在一个特定时期的树木年轮模式,他们就可以将新样本眼这个模式作比对,这有助于以很高的精度来确定样本的年代。如果样本树干原本是房梁,考古学家就可以运用树木年代学来判定这棵树被砍伐的年代,也就可以确定房屋的建造年代——除非房梁是舌来装上去的,那么树木砍伐的年代也就是房屋修建的年代。运用树木年代学来测年,一个先决条件是样本包括最外层年轮,因为这一层代,表着这棵树被砍伐的年代。这种测年方法通常可精确到某一年,有些情况下甚至能精确到某个季节。
马里和桑海
历史有时候似乎可以重演,中世纪西非两个王国的兴衰就是一个例子。马里和桑海,以及在它们之前的较小规模的加纳王国,都曾是以黄金储量出名的大贸易王国。然而,它们最终都走向了衰落。
从加纳帝国崛起的马里帝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初期到15世纪晚期。马里是加纳帝国的一部分,在加纳帝国因外敌入侵和内部纷争而崩溃后,马里在被称为“狮子王”的传奇国王松迪亚塔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后来,另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曼萨·姆萨扩大了马里帝国的疆域。曼萨·姆萨死后,他的儿子们无法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内一些地区趁机闹独立,帝国最终瓦解。
桑海原本是马里帝国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随着马里势力渐弱,桑海在其所在地区宣布独立。桑海统治者将桑海的疆域扩张到整个马里地区,使之成为中世纪西非最强大的王国。可是,桑海丰富的黄金和盐矿贮量引来了入侵者。到16世纪晚期,由于内部权力之争,桑海王国的实力减弱,而这时一支摩洛哥军队攻击了桑海首都,桑海王国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让我们来看一看廷巴克图城(今非洲国家马里的一部分),就不难理解动荡与征服的文明崩溃模式。在中世纪时期,廷巴克图是贸易路线上的一个中心点。在马里文明鼎盛时期,廷巴克图是它的重要城市之一。在马里崩塌后,廷巴克图落入桑海人手中。在桑海帝国没落后,廷巴克图被摩洛哥军队短暂占领,接着被富拉尼人掌管,后来又被法国殖民。廷巴克图的历史形象地展示了该地区文明的潮起潮落。
也许你会问:考古学家是怎样知道这些事情的呢?和我们已知的大多数历史情况一样,证据来自多个源头。当时的阿拉伯商人和学者记述了这些伟大的帝国以及像廷巴克图这样的重要城池。非洲民间说书艺人也将伟大国王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战绩口口相传;考古学家还在廷巴克图和另一座古城发现了大量证据,它们向我们表明了这些古迹的年代以及当时那里居民的生活状况。上述各种考古方法结合起来,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些曾经的非洲伟大国家的兴衰故事。
历史会重复
有时候,考古发掘不但能揭示过去,而且有助于阐释现在,在英国约克郡取得的一项考古发现就是一个明证。
在约克郡的一个叫做斯文盖特的地区,考古学家挖掘出一批中世纪的钱袋,这些钱袋全是空的,互相挨得很近,几乎是堆在一起的。在英国著名作家乔叟所在的时代,斯文盖特是由灰暗的偏街陋巷组成的迷宫,是小偷和妓女的集中地。直到今天,斯文盖特仍然是这样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在大多数方面和中世纪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这么多空空如也的钱袋堆积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考古学家通过观察现代小偷的行为找到了答案。每周一,当考古学家重返这处发掘地点时,都会发现那里有更多的空手袋和空钱包,当然这些手袋和钱包不是中世纪的文物,而是现代制品,它们显然是被现代小偷扔到那里的。这些钱包和手袋是在周末被偷的,小偷拿走里面的东西,然后丢弃钱包和手袋。这一由当代罪犯留下的证据,向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个能够揭示中世纪盗贼行为的类比,显示始于中世纪的这一偷盗习惯几乎原封不动地延续到了现在。
今天,在考古学家试图对一个完整的古代社会绘制一幅全景图时,他们不仅要研究权贵阶层,还要探究普罗大众。诸如电脑、核感应器和人造卫星上的照相机这样的复杂仪器,有助于考古学家辨识和探索潜在的遗址,并对文物的意义作出合理解释。统计方法则赋予了考古学家新的工具。不过,尽管有这么多新技术和仪器,记住这一点却非常重要——考古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人。所谓考古,说到底就是通过古人留下的证据来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和古人(群体或个体)的行为。通过了解古人的生活来帮助我们洞察自己的生活,通过了解古人为何以及怎样犯错来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这,或许就是考古研究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数百年前,在属于当今洪都拉斯的地方,有一个繁荣兴旺的玛雅文明中心——科潘城,数万人在科潘峡谷中安居乐业。然而,科潘文明最终却走向了衰败。事实上,在宏大的古玛雅地域,其他重要的文明中心也有类似的命运。伟大的玛雅文明最终全部崩溃。
玛雅文明为何会坍塌?人类历史总是以兴衰为特征。一些衰落是渐进式的,历时几百年;一些衰落是暴风雨式的,发生于区区几年中。战争、干旱及其他自然灾害、疫病、人口过度增长、经济危机等,其中任何单一因素或几个因素的组合都可能导致文明的崩塌。内部原因如权力斗争和过度农耕等,和外部原因如战争和天灾等的综合作用,就可能带来文明的迅速消亡。
那么,古代文明的崩溃对现代文明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从过去学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四个古文明的崩溃案例,来初步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
玛雅
古玛雅一度占据着中美洲的一大片地理区域,玛雅文明曾经覆盖着当今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的一部分,以及危地马拉和伯利兹的大部分。从公元3世纪到9世纪,玛雅人建造了令人惊讶的庙宇和金字塔,创造了高度准确的日历、数学和象形文字,以及复杂的社会及政治秩序。直到如今,玛雅文明的遗迹仍令人印象深刻。玛雅文明在公元822年前后最终走向了崩溃。人们自然要问:这样一个社会怎么可能崩溃呢?
人们在科潘找到了破解这个奥秘的线索。科潘是一处著名的玛雅遗址,位于今天的洪都拉斯西部。作为一个曾经的古玛雅王室中心,科潘城也是整个玛雅地区西南部最大的一个文明中心。科潘城占地大约12公顷(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建在科潘河畔一处人工台地上,为了建造这个台地,科潘人耗费了超过28000立方米的土石。随着时间推移,玛雅人从科潘城中心逐渐向外扩散,一部分人最终在原来属于庄稼地的科潘城郊安家。尤其是科潘贵族,他们在河畔建造起规模不算很大但却十分豪华的宅邸,这些豪宅远离城市中心。
虽然财富、权力和规模惊人,科潘文明最终却分崩离析。在公元822年之后,科潘人似乎再也没有竖立纪念碑。那么,科潘文明的崩溃是突然发生的吗?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最近在科潘古城遗址发掘到的证据。
纪念碑 玛雅统治者惯于让工匠雕刻精美的纪念碑,在碑文中记载王族的登基、血统、主要战争和其他大事件的传奇。正因为玛雅人拥有复杂、准确的日历和象形文字体系,所以许多玛雅纪念碑上都留下了立碑年表、碑上纪念的国王姓名及其在位时间。在科潘城有一座尚未完工的纪念碑,它向科学家提供了有关科潘文明消亡之谜的重要线索。这个纪念碑实际上是一个用石头雕刻的圣坛,其作用很可能是为某个玛雅君王充当登基平台。此碑的一面已雕刻好,其余几面尚未完工。碑上雕刻的象形文字显示了一个日期——公元822年2月10日。事实上,迄今未在科潘城或城郊发现建造年代晚于公元822年的纪念碑。也就是说,在公元822年以后,玛雅人就不再建造纪念碑了。
居民 今天,在科潘峡谷中居住着大约25000人,与科潘文明崩溃之前这里的居民的人数几乎一样。跟古代玛雅人一样,现代玛雅人也种玉米。古代玛雅农夫是怎样使用土地的呢?现代玛雅农民或许提供了线索。不管你走访今天在科潘峡谷里种地的哪位农民,他(地)都会告诉你,玉米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他(她)还会告诉你,这里的土地每年都要耕种,没有休耕期来让土地得到休息。总之,为了向众多的峡谷居民提供食粮,农民们每年都不得不在同样的土地上种庄稼,这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收成自然也就越来越少。由此推测,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科技并不发达的科潘文明时期,其后果不言而喻。
骨骸 在科潘文明遗址出土了大量人类骨骸,其中两具头骨尤其引人注目。它们都是古科潘居民的头骨,都发现于距离科潘城中心(也叫卫城)数千米的地方。其中一具头骨上显示出严重贫血的迹象,这可能正是此人的死因。这具头骨后面的海绵状区域是由于饮食中缺铁造成的,说明此人明显营养不良。事实上,在科潘遗址发现的骨骸中的80%都显示出贫血症状。第二具头骨的特征显示,此人在幼年时头部曾被包裹整形,目的是形成符合古玛雅人审美习惯的头形。此人的牙齿也被雕凿成精细的图案,而这是玛雅上流社会的特有做法。此人头骨后面也呈海绵状,说明就连玛雅贵族也罹患贫血症,而大量平民死于严重贫血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植物 植物和土壤证据也能为现代人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提供线索。在科潘城郊的一处沼泽的底部,科学家提取到一份桃花心木花粉样本。经测定,其生长年代在公元1200年到1250年左右。这显示到这一时期,科潘峡谷已经大部分回归山林。不过,很难找到在这一时期之前的桃花心木花粉样本,这也不奇怪,因为这种树木只出现在高大森林地区,而在密集农耕区是找不到它们的。这一发现的含义不言自明:在公元1200年到1250年之前,科潘人曾从事密集农耕。
黑曜石 研究王室中心当然能揭示玛雅人的生活,但在距离科潘城中心较远的平民寒舍中一样能发现这方面的证据。科学家在研究来自科潘城郊定居点的各种证据时,尤其关注黑曜石证据。黑曜石是一种玻璃状的火山矿物质。他们根据在山坡上的科潘人定居点发现的黑曜石的侵蚀情况推测,当时的人们在山坡上过度农耕。对黑曜石所进行的年代测定结果也表明,这些侵蚀始于公元8世纪中期,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在某一时期,这里的科潘人全部抛弃了他们的居所。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房屋最终因山体滑坡被彻底掩埋。
玛雅人还用黑曜石制作刀锋。对黑曜石刀锋所进行的年代测定结果揭示,其制作年代在公元500年到1200年之间,其数量在公元950年到1000年后明显下降。
考古学家根据上述证据认为,人口过度膨胀是科潘文明崩溃的主要原因。当时,生活在科潘峡谷中的人实在太多,土地耕种面积越来越大,就跟今天这里的情况相似,这就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比如粮食收成减少,从而造成科潘人营养不良,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诸如贫血症这样的疾病甚至连贵族的命也收掉。
根据花粉样本和黑曜石刀锋的年代测定结果,考古学家认为科潘文明的终结是渐进性的,至少在科潘城的郊外是如此。虽然在公元822年之后再未修建纪念碑,但科潘峡谷中的人口数量并未急剧下降,直到公元1200年到1250年之后,科潘峡谷才回归成森林状态,曾经的玛雅文明中心几乎被彻底抛弃,只剩下一些留守的农民。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是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一片土地,因此也被称作两河流域,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该地区的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就是说在冬春两季涨水,而在其他季节 缺水。这里的农业正是依赖于这两条河的水资源。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缺乏多种资源,这就刺激了该地区内部相互之间以及跟外部之间的贸易,尤其是跟邻居之间的有利可图的贸易,最终使得美索不达米亚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马什干·沙皮尔是一个典型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它距离底格里斯河大约32千米,有水道网与这条河相连。尽管马什干·沙皮尔文明也曾繁荣兴旺过,但却在短短20年后被抛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古文明如此迅速的衰落?
除去战争和环境改变这类因素之外,科学家现在相信,灌溉技术在马什干·沙皮尔文明的崩溃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灌溉促成了该地区的农耕,但最终又使农耕难以为继。灌溉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假如让灌溉水留在田地里,那么经蒸发后就会留下矿物盐;假如排掉了灌溉水,那么它就会迅速流过土壤,造成水土流失。科学家相信,导致马什干·沙皮尔文明崩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田地里沉积的矿物盐。一旦土壤上层累积了矿物盐,庄稼就会遭毒害。
在美索不达米亚,灌溉水直接决定着庄稼的收成。两条河的河床比周围平原的地势还高(这是河床上的泥沙层层叠加的结果),于是河水在重力作用下流人农田。一旦水人农田,由于农田的地势比河床低,水不容易流走,经蒸发后留下了水中溶解的矿物盐,而且还把土壤低层的盐也带至土壤上层。经年累月,土壤被盐化,最终无法支持农作物生长。大约到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生产规模已经比当初大大缩小,许多农田无法继续利用。从美索不达米亚古籍的记载来看,矿物盐的确对庄稼造成了重创。
如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峡谷中,面J临着和当初马什干·沙皮尔类似的灌溉难题。地下水位显示,圣华金峡谷中的灌溉土壤正变得越来越盐化,但如果不加以灌溉,这片干燥的土地就不可能有好收成。可以想见,如果继续大量灌溉下去,这里的土地很可能将变得无法再耕作。圣华金峡谷的最终厄运看来无法避免。当地农民试图通过水洗土壤、再将水排人大海的方法,将矿物盐从土壤中洗掉,他们还深挖地下管道,企图将矿物盐埋到地面下深处。然而,这些方法迄今为止看来都未能奏效,最靠近地下水位的农田正在被日益盐化。总之,就眼下情况来看,圣华金峡谷和马什干·沙皮尔一样最终难逃劫数。
寻找令人信服的证据
设想一下,你的办公室或教室里的所有东西如衣物、纸张、桌椅等部被扔进一个大坑,然后被土掩埋,再让这一切风化几百年,将会留下些什么?从这些残留物又能看出多少与你当时的生活有关的准确信息?不难理解,寻找来自过去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有多么困难。
大部分的考古证据其实也就是一些陶器碎片、骨头残骸、分层的土壤,以及其他一些零碎的遗迹,但它们却能反映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不过,考古学家必须依赖背景信息来解读这些考古证据的含意。空间(古物的发现地点以及与它有关的东西)和时间(古物有多古老、在地下埋得有多深)对提供背景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现实中,留存至今并被考古学家发现的古代证据少之又少。水土流失、腐烂、大火、风化以强自然灾难,都会抹掉或改变古代证据,盗掠和战争也会对古迹造成人为毁损。在旧址上面修建新的建筑,则会模糊古迹的真实年代。在留存至今的古迹中,只有一小部分已被调查过,其中又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全面发掘和鉴定。
哈措尔是当今以色列的一处古迹。哈措尔的上城和下城加在一起,整个遗址的面积宽达83公顷。从1955年到1958年,一名以色列考古学家率领30名同仁及超过100名劳工在该遗址持续工作,最终也只调查了整个遗址面积的1/400。按照这个速度,全面发掘这个遗址需要800年的时间。哈措尔看起来已经是一处巨大的遗址,但它跟巴比伦遗址(占地1000公顷)和尼尼微(古亚述国首都)遗址(占地750公顷)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考古学家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来帮助解释找到的证据,而且常常需要通过已知的东西(历史情况、人类行为、物品或其他资源)来解释未知的东西。适度的想象有助于提出假设,引导进一步的研究,但这样的想象也是有风险的。随着时间推移,考古学家或许会忘掉这些假设是推测性的,而把假设当成事实来对待。例如短短20年前,考古学家还普遍相信玛雅人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他们对现代玛雅社会的了解。他们还理所当然地假定,任何拥有文字、数学发达的社会都一定是爱好和平的。尽管在玛雅遗址找到了战争的证据,却被归咎于托尔特克(也称塔尔迪克)入侵者。而今天的考古学家已经知道,所谓“哲人一国王统治着平和的玛雅人”其实只是一幅虚幻的场景,玛雅人通过自己的文字和遗址告诉我们,玛雅文明远不是一个和平的文明。
查科峡谷
在今天属于美国西南部的地方,1000年前,阿纳萨奇人建造了大量戏剧性的土坯建筑,或称“普韦布洛”。在今天美国最大印第安部落——纳瓦霍部落的文字中,“阿纳萨奇”一词的意思是“古人”或“宿敌”。查科峡谷是阿纳萨奇文明的中心,那里的许多大型普韦布洛充当了当时的行政中心或仪式中心。
波尼托普韦布洛是查科峡谷中最大的普韦布洛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当初阿纳萨奇人的生活情况。波尼托普韦布洛的建筑高度有四五层楼高,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这里,多个房间环绕着一个中心广场,整个定居点中散布着多个大地窖(也叫“基瓦会堂”),它们是举行仪式的场所。波尼托普韦布洛的总人口最多时很可能在1200人左右,围绕该普韦布洛的是一批较小型的居所及其他建筑。
公元6世纪后,查科峡谷中的阿纳萨奇人及其他定居者放弃了狩猎和采集,改为种植玉米等庄稼。种地需要雨水,而该地区却干燥少雨。每当降雨,当地人就会抓紧时机贮存雨水,然后节省而有效地利用。考古学家在当地找到了水坝、沟渠及其他水控制设施,它们显示出水资源对阿纳萨奇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从12世纪到13世纪,查科峡谷中的许多普韦布洛被遗弃。人们为什么会离开普韦布洛,离开阿纳萨奇社会的中心?位于该峡谷中的砂岩峡的一个普韦布洛提供了线索。考古学家发现,当砂岩峡在13世纪被最终抛弃时,基瓦会堂被焚毁。要知道,基瓦会堂是神圣的仪式场所,它们不可能被无缘无故地烧毁。许多考古学家现在相信,阿纳萨奇人在离开这里时举行了仪式并将其焚毁,而人们之所以用如此决绝的方式“关闭”基瓦会堂,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打算永远都不再回来。在砂岩峡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线索是,人们在离开时留下了几乎所有的物品,这说明他们当时很可能面临的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征途。
阿纳萨奇人花了几十年时间苦心建造普韦布洛,最终却弃它而去,甚至一去不复返,这是为什么?通过观察生长在砂岩峡地区的树木的年轮,科学家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公元 1125年到1180年间,该地区降雨很少,虽然之后降雨量短暂恢复正常,但从公元1270年到1274年,又是长时间的干旱;再后是一个正常降雨期,可好景不长,另一个大旱期接踵而至,而且时间长达14年之久。
当这个干旱期开始时,阿纳萨奇文明正处于巅峰状态,查科峡谷地区人口密集,但长期干旱导致大规模饥荒,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加入南面和东面的其他普韦布洛部落,阿纳萨奇文明进入衰落期。到14世纪,阿纳萨奇文明在查科峡谷中彻底消亡。
干旱亦非普韦布洛被丢弃的唯一原因。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其他因素,包括宗教、内部权力斗争甚至战争合在一起,大大加剧了干旱效应。不管饥荒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考古证据都明确显示饥荒对阿纳萨奇文明起到了毁灭性作用。
确定证据年代
要想对事件和物品排序,确定年代非常重要。测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为相对方法和绝对方法两种。所谓绝对方法,是指它能告诉考古学家被研究对象的具体年代(有一个正、负误差范围)。设想一位考古学家需要为发掘到的一块骨骸确定年代,他借助碳14年代测定技术,发现这块骨骸已有大约3500年的历史,再考虑到正负150年的误差,他就能给出这块骨骸一个可靠的年代范围:公元前1655年到公元前1405年。
和绝对方法比较的话,相对方法的准确度要低一些。所谓相对方法,就是根据相对时间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先后排序。例如,在更深地层发现的骨骸一般都比在较浅地层发现的骨骸古老,而在同一地层发现的两块骨骸可能属于同一时期。
碳14年代测定法 现在最有名的测年技术或许就是碳14年代测定法。这种绝对测定方法,是基于对碳14原子的放射性衰变进行的测量结果。一切生物,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在其有机物质中都有放射性的碳14原子和非放射性的碳12原子的混合,一旦生物死亡,停止吸收碳14,生物体内的碳14原子就以恒定的速率衰减,这一过程可以被用来确定被检则生物的年代。
黑曜石水合年代测定 黑曜石是一类火山玻璃,常被古人用于制作刀刃或其他切割工具。黑曜石水舍年代测定法是基于黑曜石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的方式,这种吸收过程叫做水合。黑曜石以已知的速度吸水,这就使得这种年代测定成为一种可靠的办法。科学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黑曜石的水舍线。所谓水合线,就是黑曜石表面下能精确显示黑曜石已吸收了多少水的一层。在研究古玛雅中心——科潘的人口分布模式方面,黑曜石水合年代测定方法提供了相当有用的信息。
系列法 系列法是一种相对性的测年方法,考古学家利用这种方法把不同类型的文物或拥有特定文物类型的遗址归于一个年代序列。在缺乏其他测年手段时,系列法尤其有用。这种方法假定文物风格随时间变化,但改变是渐进的。例如,假想在一个发掘区域有一系列不同的遗址,其中每个遗址包含不同文物风格(比如不同风格的陶器)的证据,这些风格变化又是渐进的,于是就可以把这些遗址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其中每种风格的兴衰有助于确定遗址所属的年代。任何一种可能反映风格变化的文物,例如陶器和雕刻着文字及图像的墓碑,都可能通过系列法得以划定年代。
树木年代学 树木年代学能够对树木的年龄、生长地以及过去的气候情况进行绝对或相对的判定。年与年之间的气候变化,尤其是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在树木年轮中都能看出。在特定的年代,大量降雨会导致粗的树木年轮降雨少则导致细的年轮。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树木年轮的粗细模式具有明显特征,这就好比是人的指纹。同一地区的树木会显示出相同的年轮模式。通过对比特定区域内活的树木及古代树木的遗骸,科学家就能通过年轮模式回溯到数百甚至数千年前。
一旦科学家知道了一个特定区域在一个特定时期的树木年轮模式,他们就可以将新样本眼这个模式作比对,这有助于以很高的精度来确定样本的年代。如果样本树干原本是房梁,考古学家就可以运用树木年代学来判定这棵树被砍伐的年代,也就可以确定房屋的建造年代——除非房梁是舌来装上去的,那么树木砍伐的年代也就是房屋修建的年代。运用树木年代学来测年,一个先决条件是样本包括最外层年轮,因为这一层代,表着这棵树被砍伐的年代。这种测年方法通常可精确到某一年,有些情况下甚至能精确到某个季节。
马里和桑海
历史有时候似乎可以重演,中世纪西非两个王国的兴衰就是一个例子。马里和桑海,以及在它们之前的较小规模的加纳王国,都曾是以黄金储量出名的大贸易王国。然而,它们最终都走向了衰落。
从加纳帝国崛起的马里帝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初期到15世纪晚期。马里是加纳帝国的一部分,在加纳帝国因外敌入侵和内部纷争而崩溃后,马里在被称为“狮子王”的传奇国王松迪亚塔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后来,另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曼萨·姆萨扩大了马里帝国的疆域。曼萨·姆萨死后,他的儿子们无法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内一些地区趁机闹独立,帝国最终瓦解。
桑海原本是马里帝国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随着马里势力渐弱,桑海在其所在地区宣布独立。桑海统治者将桑海的疆域扩张到整个马里地区,使之成为中世纪西非最强大的王国。可是,桑海丰富的黄金和盐矿贮量引来了入侵者。到16世纪晚期,由于内部权力之争,桑海王国的实力减弱,而这时一支摩洛哥军队攻击了桑海首都,桑海王国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让我们来看一看廷巴克图城(今非洲国家马里的一部分),就不难理解动荡与征服的文明崩溃模式。在中世纪时期,廷巴克图是贸易路线上的一个中心点。在马里文明鼎盛时期,廷巴克图是它的重要城市之一。在马里崩塌后,廷巴克图落入桑海人手中。在桑海帝国没落后,廷巴克图被摩洛哥军队短暂占领,接着被富拉尼人掌管,后来又被法国殖民。廷巴克图的历史形象地展示了该地区文明的潮起潮落。
也许你会问:考古学家是怎样知道这些事情的呢?和我们已知的大多数历史情况一样,证据来自多个源头。当时的阿拉伯商人和学者记述了这些伟大的帝国以及像廷巴克图这样的重要城池。非洲民间说书艺人也将伟大国王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战绩口口相传;考古学家还在廷巴克图和另一座古城发现了大量证据,它们向我们表明了这些古迹的年代以及当时那里居民的生活状况。上述各种考古方法结合起来,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些曾经的非洲伟大国家的兴衰故事。
历史会重复
有时候,考古发掘不但能揭示过去,而且有助于阐释现在,在英国约克郡取得的一项考古发现就是一个明证。
在约克郡的一个叫做斯文盖特的地区,考古学家挖掘出一批中世纪的钱袋,这些钱袋全是空的,互相挨得很近,几乎是堆在一起的。在英国著名作家乔叟所在的时代,斯文盖特是由灰暗的偏街陋巷组成的迷宫,是小偷和妓女的集中地。直到今天,斯文盖特仍然是这样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在大多数方面和中世纪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这么多空空如也的钱袋堆积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考古学家通过观察现代小偷的行为找到了答案。每周一,当考古学家重返这处发掘地点时,都会发现那里有更多的空手袋和空钱包,当然这些手袋和钱包不是中世纪的文物,而是现代制品,它们显然是被现代小偷扔到那里的。这些钱包和手袋是在周末被偷的,小偷拿走里面的东西,然后丢弃钱包和手袋。这一由当代罪犯留下的证据,向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个能够揭示中世纪盗贼行为的类比,显示始于中世纪的这一偷盗习惯几乎原封不动地延续到了现在。
今天,在考古学家试图对一个完整的古代社会绘制一幅全景图时,他们不仅要研究权贵阶层,还要探究普罗大众。诸如电脑、核感应器和人造卫星上的照相机这样的复杂仪器,有助于考古学家辨识和探索潜在的遗址,并对文物的意义作出合理解释。统计方法则赋予了考古学家新的工具。不过,尽管有这么多新技术和仪器,记住这一点却非常重要——考古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人。所谓考古,说到底就是通过古人留下的证据来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和古人(群体或个体)的行为。通过了解古人的生活来帮助我们洞察自己的生活,通过了解古人为何以及怎样犯错来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这,或许就是考古研究的根本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