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已成为热门的课题,其研究对城市乃至其所在区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阐明城市综合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综合经济竞争力、交流开放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等4个方面,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4个核心指标,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函数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测算出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并对各个城市的分项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为科学制定城市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6-0013-04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21世纪全球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新时代,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将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层面的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门的课题。截止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3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22%,城市GDP占全国GDP的687%,其中副省级城市15座,其总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192%,GDP占所有城市GDP的184%,这些城市已成为所在地区的战略支撑点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笔者拟以15个副省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函数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测算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对各城市的分项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较清楚、客观地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是竞争的基础和源泉,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侧重于从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来阐述城市竞争力的含义,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市场竞争力的外在表现[1];有些学者则从体制管理入手,认为优良的体制及高效的管理可以使城市生产出比其它城市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劳务,其理论基石还是古典价格理论[2];还有的学者为突出人力资源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认为城市竞争力最终不过是技术、人才及体制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等[3]。
上述种种看法及观点有其合理性和借鉴性,但它们还很不全面,往往只是强调城市竞争力的某个侧面,无法体现城市竞争力的综合特征。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当今城市都已成为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要素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的“巨系统”,它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这种广泛的交流扩散能力其本质就是该城市综合竞争力。如果从城市发展的职能看,它既存在着基本职能(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务能力)和非基本职能(为本城市需求服务能力),那么该城市竞争力就主要体现在它的基本职能的大小上。鉴于以上的理解,可以这样定义城市综合竞争力,所谓城市综合竞争力就是指该城市在一定区域内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集聚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交流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及社会全面进步和对外影响力等[5-6]。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分项竞争力:(1)综合经济竞争力,它反映了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外界的影响力的大小;(2)交流开放竞争力,它是指该城市与区域及其它城市的物资、能量、信息和人员交流的能力,包括国内或区内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两个方面;(3)科技创新竞争力,它主要反映了该城市科技发展水平及与其它城市的科技竞争能力;(4)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它是从城市的社会进步状况、基础设施、市民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来反映该城市竞争力大小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阐述,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笔者从综合经济竞争力、交流开放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等4个方面,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4个核心指标,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5-6],考虑到不同城市间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如表1)。
(二)评价方法
考虑到上述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又有逆向指标,指标间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糊性,所以采用线性加权与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来测评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9-10],其函数模型一般形式为:
对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即:
根据我国目前城市发展仍然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同时考虑到知识经济及城市社会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显著影响,在综合相关专家的建议后,对四个一级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为030,交流开放竞争力指标为020,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和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指标为025,指标权重和量化值确定后,可采用下面的线性加权函数评价各城市综合竞争力:
式中Fi为第i个城市综合竞争力,WI为指标权系数,Фij为第i个城市j项指标的模糊隶属度。
三、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根据以上算式,将采集得到的24组数据分别计算其隶属度,并求和得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四项竞争力得分,按照上述的赋权方法利用线性加权函数分别计算出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表2)。
对比分析上表中各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分项竞争力的得分及排序结果,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从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来看(如图1),目前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整体较强,其最低得分都在10以上,同时它们得分相差也不太明显,各城市间综合竞争力标准差为1055;其中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副省级城市主要是深圳、广州、厦门和南京等四大城市,它们的综合竞争力得分都在20以上;其中深圳和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城市,它们的综合竞争力四项指标得分都居前列,所以它们在综合竞争力总体排序和评价中理所当然地名次靠前,这也充分说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和科技方面都必须均衡协调、互相促进、整体提高。厦门和南京分别由于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和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得分位次靠前,这种拉动作用使得两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靠前;综合竞争力得分靠后的城市主要是宁波、哈尔滨、西安和青岛等四市,这些城市在综合竞争力的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在四项竞争力指标的某个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缺陷,如宁波主要是综合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得分靠后,哈尔滨主要是交流开放竞争力和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得分靠后,西安主要是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居后,青岛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靠后等,这种某项竞争力后滞作用严重阻碍了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来看(如图2),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相比差距较为显著,标准差达到了1655,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最高的深圳是得分最低宁波的6倍之多;在15个城市中深圳、广州、厦门、武汉和西安等五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处于前列,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都在20以上,深圳得分高的原因主要是它的人均GDP、人均工业产值、职工平均工资及人均年末储蓄余额的计算得分都居第一位。广州的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也使得它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居前位。厦门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显示其经济发展的后劲足,所以它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也靠前。武汉和西安分别由于它们的第三产业较发达,固定投资在GDP的比重较大而使得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主要有宁波、哈尔滨和济南三市,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都低于180,这三个城市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经济总量不是太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图1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图2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图3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3从交流开放竞争力来看(如图3),15个副省级城市的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分差别不是很大,其标准差仅为0507;其中交流开放竞争力较强的城市有深圳、广州和成都三市,它们的此项得分都在10以上,深圳由于它的市场发育程度高和吸引外资能力强而使其交流开放竞争力居第一位。广州和成都由于客货流量大使其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在交流开放竞争力较弱城市主要有哈尔滨、长春、济南和西安等四市,它们的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分都低于04,哈尔滨的吸引外资能力最弱,已严重影响了它的交流开放竞争力的提高。长春、济南和西安三市的交流开放竞争力各项指标得分都靠后,它们的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分普遍较低。
4从科技创新竞争力来看(如图4),上述15个城市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比较的差距不是很明显,它们的标准差只有0634;其中南京、深圳、沈阳和广州等四市的此项竞争力最强,其得分值都在16以上,南京由于在校大学生人数和人均图书馆藏书量最多从而使科技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深圳由于人均教育科技财政投入最大使其科技竞争力显著上升。沈阳由于每万人中从事自然科技人员数较多也使得它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较高。广州科技创新的各方面发展较为协调,这使得它的整体科技创新竞争力较强;科技创新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主要有宁波、青岛、大连和厦门等四市,其中青岛和大连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各项指标得分都较低,反映在它们的科技创新竞争力上当然得分较低。宁波和厦门分别由于它们的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和每万人中从事自然科技人员数偏少使得它们的此项竞争力得分上大打折扣。
图4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5从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来看(如图5),15个城市的此项得分相差最为显著,它们的标准差为1738,其得分最高的深圳是得分最低西安的近8倍;其中深圳、广州、南京和杭州等四市的社会环境综合得分较高,其值都在30以上,深圳的社会环境个各项指标得分都居前位,所以它的得分最高为8884。广州、南京和杭州三市的社会环境各项指标得分也靠前,所以它们的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也较高;社会环境竞争力得分较低的城市主要有西安、武汉和哈尔滨三市,它们的得分都低于20。西安由于人均住房面积和环境污染较严重使其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较弱。哈尔滨的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各项指标得分都较低,使其此项竞争力也较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6-0013-04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21世纪全球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新时代,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将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层面的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门的课题。截止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3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22%,城市GDP占全国GDP的687%,其中副省级城市15座,其总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192%,GDP占所有城市GDP的184%,这些城市已成为所在地区的战略支撑点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笔者拟以15个副省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函数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测算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对各城市的分项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较清楚、客观地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是竞争的基础和源泉,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侧重于从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来阐述城市竞争力的含义,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市场竞争力的外在表现[1];有些学者则从体制管理入手,认为优良的体制及高效的管理可以使城市生产出比其它城市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劳务,其理论基石还是古典价格理论[2];还有的学者为突出人力资源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认为城市竞争力最终不过是技术、人才及体制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等[3]。
上述种种看法及观点有其合理性和借鉴性,但它们还很不全面,往往只是强调城市竞争力的某个侧面,无法体现城市竞争力的综合特征。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当今城市都已成为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要素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的“巨系统”,它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这种广泛的交流扩散能力其本质就是该城市综合竞争力。如果从城市发展的职能看,它既存在着基本职能(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务能力)和非基本职能(为本城市需求服务能力),那么该城市竞争力就主要体现在它的基本职能的大小上。鉴于以上的理解,可以这样定义城市综合竞争力,所谓城市综合竞争力就是指该城市在一定区域内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集聚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交流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及社会全面进步和对外影响力等[5-6]。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分项竞争力:(1)综合经济竞争力,它反映了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外界的影响力的大小;(2)交流开放竞争力,它是指该城市与区域及其它城市的物资、能量、信息和人员交流的能力,包括国内或区内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两个方面;(3)科技创新竞争力,它主要反映了该城市科技发展水平及与其它城市的科技竞争能力;(4)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它是从城市的社会进步状况、基础设施、市民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来反映该城市竞争力大小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阐述,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笔者从综合经济竞争力、交流开放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等4个方面,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4个核心指标,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5-6],考虑到不同城市间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如表1)。
(二)评价方法
考虑到上述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又有逆向指标,指标间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糊性,所以采用线性加权与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来测评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9-10],其函数模型一般形式为:
对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即:
根据我国目前城市发展仍然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同时考虑到知识经济及城市社会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显著影响,在综合相关专家的建议后,对四个一级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为030,交流开放竞争力指标为020,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和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指标为025,指标权重和量化值确定后,可采用下面的线性加权函数评价各城市综合竞争力:
式中Fi为第i个城市综合竞争力,WI为指标权系数,Фij为第i个城市j项指标的模糊隶属度。
三、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根据以上算式,将采集得到的24组数据分别计算其隶属度,并求和得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四项竞争力得分,按照上述的赋权方法利用线性加权函数分别计算出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表2)。
对比分析上表中各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分项竞争力的得分及排序结果,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从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来看(如图1),目前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整体较强,其最低得分都在10以上,同时它们得分相差也不太明显,各城市间综合竞争力标准差为1055;其中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副省级城市主要是深圳、广州、厦门和南京等四大城市,它们的综合竞争力得分都在20以上;其中深圳和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城市,它们的综合竞争力四项指标得分都居前列,所以它们在综合竞争力总体排序和评价中理所当然地名次靠前,这也充分说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和科技方面都必须均衡协调、互相促进、整体提高。厦门和南京分别由于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和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得分位次靠前,这种拉动作用使得两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靠前;综合竞争力得分靠后的城市主要是宁波、哈尔滨、西安和青岛等四市,这些城市在综合竞争力的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在四项竞争力指标的某个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缺陷,如宁波主要是综合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得分靠后,哈尔滨主要是交流开放竞争力和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得分靠后,西安主要是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居后,青岛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靠后等,这种某项竞争力后滞作用严重阻碍了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来看(如图2),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相比差距较为显著,标准差达到了1655,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最高的深圳是得分最低宁波的6倍之多;在15个城市中深圳、广州、厦门、武汉和西安等五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处于前列,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都在20以上,深圳得分高的原因主要是它的人均GDP、人均工业产值、职工平均工资及人均年末储蓄余额的计算得分都居第一位。广州的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也使得它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居前位。厦门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显示其经济发展的后劲足,所以它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也靠前。武汉和西安分别由于它们的第三产业较发达,固定投资在GDP的比重较大而使得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主要有宁波、哈尔滨和济南三市,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都低于180,这三个城市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经济总量不是太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图1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图2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图3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3从交流开放竞争力来看(如图3),15个副省级城市的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分差别不是很大,其标准差仅为0507;其中交流开放竞争力较强的城市有深圳、广州和成都三市,它们的此项得分都在10以上,深圳由于它的市场发育程度高和吸引外资能力强而使其交流开放竞争力居第一位。广州和成都由于客货流量大使其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在交流开放竞争力较弱城市主要有哈尔滨、长春、济南和西安等四市,它们的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分都低于04,哈尔滨的吸引外资能力最弱,已严重影响了它的交流开放竞争力的提高。长春、济南和西安三市的交流开放竞争力各项指标得分都靠后,它们的交流开放竞争力得分普遍较低。
4从科技创新竞争力来看(如图4),上述15个城市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比较的差距不是很明显,它们的标准差只有0634;其中南京、深圳、沈阳和广州等四市的此项竞争力最强,其得分值都在16以上,南京由于在校大学生人数和人均图书馆藏书量最多从而使科技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深圳由于人均教育科技财政投入最大使其科技竞争力显著上升。沈阳由于每万人中从事自然科技人员数较多也使得它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较高。广州科技创新的各方面发展较为协调,这使得它的整体科技创新竞争力较强;科技创新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主要有宁波、青岛、大连和厦门等四市,其中青岛和大连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各项指标得分都较低,反映在它们的科技创新竞争力上当然得分较低。宁波和厦门分别由于它们的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和每万人中从事自然科技人员数偏少使得它们的此项竞争力得分上大打折扣。
图4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5从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来看(如图5),15个城市的此项得分相差最为显著,它们的标准差为1738,其得分最高的深圳是得分最低西安的近8倍;其中深圳、广州、南京和杭州等四市的社会环境综合得分较高,其值都在30以上,深圳的社会环境个各项指标得分都居前位,所以它的得分最高为8884。广州、南京和杭州三市的社会环境各项指标得分也靠前,所以它们的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也较高;社会环境竞争力得分较低的城市主要有西安、武汉和哈尔滨三市,它们的得分都低于20。西安由于人均住房面积和环境污染较严重使其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较弱。哈尔滨的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各项指标得分都较低,使其此项竞争力也较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