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估算是一种不需要精确计算的口算,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一种计算能力,它既不借助计算工具,也不表达计算过程,而是直接通过简化的思维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得出大致的结果。
为此,本文重点从强化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掌握估算方法、理清估算过程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将有关估算的内容,适时地穿插在各个阶段的计算教学中,展示估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关键词:意识 习惯 方法 过程 估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些具体目标的实施,必将使估算的教学落到实处。可见,估算的重要地位在教材的编写中的足够重视。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估算技能的发展。在教学和生活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一、强化意识,做估算的有心人
估算意识是指对提供的数学信息,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从生活题材入手,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让学生多估算、多交流,增强估算意识。课标把估算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分散在各学段中加以教学,是因为估算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第一个瓶子里有58个红珠子,第二个瓶子里有15个珠子,第三个瓶子里有10个珠子,学生能理解“红珠子比篮珠子多得多,黄珠子比篮珠子少一些”,并尝试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描述情境,初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但计算繁杂的问题,如:“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采12个,它一连几天采了112个松子,平均每天采14个,问这些天中几天有雨?”解答这道题时。若用估算能凭“直觉”直接得到答案,即由于共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可知总天数是8天;再由于晴天每天可以采20个,个位上的数是“0”,雨天每天可以采12个,个位上的数是“2”,很快就可估算出雨天可能是6天,代入验算,证实估算是正确的,而且比常规解题方法来得方便。这样,学生的估算兴趣也得到培养。
从低年级开始,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估算,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数学、有估算,从而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注重生活细节,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不少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和生活中估算题材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计算、解决问题,还是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地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
例如一些生活体验,如购物:星期天,小东陪妈妈买菜,猪肉7.2元,鱼10.8元,蔬菜5.4元,苹果20.3元,妈妈带了50元,够吗?
先让孩子自己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7+11+5+20=43(元),再让孩子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7.2+10.8+5.4+20.3=43.7(元)最后让孩子比一比。比较估算和正确数之间的差额。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结合各种思维,理清估算过程
小学数学中是以口算和笔算为基础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算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估算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估算是在弄清道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考和计算。然而估算能力的形成要以其它思维能力为基础,只有发展了这些能力,才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估算能力。这些能力如下:
1.观察力
在数学中,对数字特征的敏锐观察力,是学生对已知数字进行估算的前提。如72580÷825=?被除数、除数近似于720个百和8个百,720百÷8百=90,所以计算结果大约是90。所以估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验算方法,还可以通过判断、比较大小、选择题等不同题型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直觉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它们的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直觉思维的苗子,教师要善于诱导和鼓励。如学习了面积单位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室有多长、篮球场有多大、1本书有多重,凭借直观感知进行估算。
3.灵活思维能力
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善于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路与方法。例如比较3/5和5/11的大小,按一般方法需先通分才能比大小,但是根据 “大半大于1/2 ,小半小于1/2”的方法进行估算就很简便。而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灵活。
4.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有关估算及其应用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所求,选择合适的估算途径和方法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综合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说的训练,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地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总之,教师只有将有关估算内容,适时地穿插在各个阶段的计算教学中;并与口算中的简算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周淑芬、孙跃军主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M]。吉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3]黄建弘主编。小学数学教育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为此,本文重点从强化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掌握估算方法、理清估算过程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将有关估算的内容,适时地穿插在各个阶段的计算教学中,展示估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关键词:意识 习惯 方法 过程 估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些具体目标的实施,必将使估算的教学落到实处。可见,估算的重要地位在教材的编写中的足够重视。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估算技能的发展。在教学和生活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一、强化意识,做估算的有心人
估算意识是指对提供的数学信息,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从生活题材入手,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让学生多估算、多交流,增强估算意识。课标把估算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分散在各学段中加以教学,是因为估算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第一个瓶子里有58个红珠子,第二个瓶子里有15个珠子,第三个瓶子里有10个珠子,学生能理解“红珠子比篮珠子多得多,黄珠子比篮珠子少一些”,并尝试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描述情境,初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但计算繁杂的问题,如:“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采12个,它一连几天采了112个松子,平均每天采14个,问这些天中几天有雨?”解答这道题时。若用估算能凭“直觉”直接得到答案,即由于共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可知总天数是8天;再由于晴天每天可以采20个,个位上的数是“0”,雨天每天可以采12个,个位上的数是“2”,很快就可估算出雨天可能是6天,代入验算,证实估算是正确的,而且比常规解题方法来得方便。这样,学生的估算兴趣也得到培养。
从低年级开始,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估算,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数学、有估算,从而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注重生活细节,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不少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和生活中估算题材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计算、解决问题,还是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地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
例如一些生活体验,如购物:星期天,小东陪妈妈买菜,猪肉7.2元,鱼10.8元,蔬菜5.4元,苹果20.3元,妈妈带了50元,够吗?
先让孩子自己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7+11+5+20=43(元),再让孩子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7.2+10.8+5.4+20.3=43.7(元)最后让孩子比一比。比较估算和正确数之间的差额。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结合各种思维,理清估算过程
小学数学中是以口算和笔算为基础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算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估算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估算是在弄清道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考和计算。然而估算能力的形成要以其它思维能力为基础,只有发展了这些能力,才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估算能力。这些能力如下:
1.观察力
在数学中,对数字特征的敏锐观察力,是学生对已知数字进行估算的前提。如72580÷825=?被除数、除数近似于720个百和8个百,720百÷8百=90,所以计算结果大约是90。所以估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验算方法,还可以通过判断、比较大小、选择题等不同题型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直觉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它们的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直觉思维的苗子,教师要善于诱导和鼓励。如学习了面积单位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室有多长、篮球场有多大、1本书有多重,凭借直观感知进行估算。
3.灵活思维能力
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善于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路与方法。例如比较3/5和5/11的大小,按一般方法需先通分才能比大小,但是根据 “大半大于1/2 ,小半小于1/2”的方法进行估算就很简便。而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灵活。
4.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有关估算及其应用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所求,选择合适的估算途径和方法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综合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说的训练,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地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总之,教师只有将有关估算内容,适时地穿插在各个阶段的计算教学中;并与口算中的简算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周淑芬、孙跃军主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M]。吉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3]黄建弘主编。小学数学教育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