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史为鉴,通过讲述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的历史故事,启发审计人员从中汲取经验与智慧,更好地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发挥审计价值的增值作用。
[关键词]魏徵 进谏 审计 成果 价值 转化
魏徵,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而被后世誉为“诤臣名相”。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进谏二百多次,数十万言,皆以言辞凿凿,切中时弊,被唐太宗虚怀纳谏,转化为治国理政的良策箴言,推动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以史为鉴,察古观今。审计人员应从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善谋良策,智谏巧谏,在推动依法治国、社会进步、完善民主监督与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清正廉洁、敢于担当、君臣互信、共济致治
魏徵一生廉洁俭朴,无私无畏。魏徵曾言“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魏徵60岁,唐太宗为其祝寿,派人送礼被其婉拒,魏徵言:保唐扶李丹心忠,魏徵最怕念前功。尽忠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魏徵家的房子十分破旧,唐太宗派人去修缮,也被魏徵夫人拒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故,唐太宗伤心至极,准备为其厚葬。但魏徵的夫人遵照丈夫遗愿,劝说唐太宗:素主节俭,厚葬非其本意。唐太宗闻言,沉默良久。最后,只以白木车子、白衣车帷为其送葬,以示对这位宰相一身清廉、终生素白的敬重之意。唐太宗哽咽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
魏徵不仅一生清廉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玄武门事变之后,出于全国政治稳定考虑,唐太宗曾诏令全国对前太子李建成旧属不再追究罪责。然而,一些地方官吏为讨好皇上以示忠心,仍大肆追捕李建成旧属并严刑拷问。此时,曾为李建成旧属的魏徵,既担心皇上疑心自己不忠又顾虑皇上的敕令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两难处境之下,他毅然选择了对国家有利的做法,下令将前太子旧属当场释放。此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不但没有心生嫌隙,相反还赞赏了魏徵的做法。魏徵这样做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同时也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他能够将个人荣辱得失、进退安危置之度外,坚持原则,以国为重正是现在常说的担当精神。
魏徵一生坎坷,曾为叛臣。然而,被唐太宗起用之后仍深受器重最后还升迁至光禄大夫,这与其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齿朋党、不奢亲疏、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精神品格才深深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并对他的奏疏格外重视。唐太宗曾对魏徵说:“自得公疏,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由此,形成了大臣敢于直谏,皇上从谏如流,君贤臣直,君臣致治的互动局面,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良性发展。
抚今追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前进道路上充满了机遇,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和艰难抉择。作为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干部需要律人先律己,正身先正心。要在严以修身、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上下功夫,严格遵守廉政纪律和审计纪律,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不为得失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做到坚持原则,一尘不染,把“忠诚、干净、尽责、担当”作为工作和修身的“四维”标尺,心存敬畏,言不逾矩,行不脱轨,廉洁从审。唯有此,才能赢得各级党委、领导及管理层的信任与支持,才能肩负重任,律己律人,将各项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发挥好审计的反腐“利剑”作用,当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深化改革的“催化剂”,念好权力运行的“紧箍咒”。
以史为鉴、胸怀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隋朝末年,隋炀帝对外连年穷兵黩武,对内大兴土木、穷奢极欲,重赋繁役,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灭亡。惨痛的历史教训,使得二十七岁登基的唐太宗认识到“民依于国,国依于民,载舟覆舟”的道理。他时常躬身自省,引以为戒,嘱咐群臣勿惧君不悦而止谏,力求君臣共济致治。然而,“历史周期律”加之人性的弱点就连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也难以逃脱。从开国创业之始“血的教训”到天下初定,沾沾自喜的唯我独尊,对群臣的态度也经历了“求谏-纳谏-拒谏-罪谏”的过程。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大唐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也日渐膨胀,受多数大臣鼓噪,决定要去泰山“封禅”。皇帝“封禅”看似祭祀天地实为自己歌功颂德,以传后世。魏徵谏言劝阻,唐太宗诘问魏徵自己“六德”不够吗?魏徵不慌不忙地说,陛下的“六德”是天下人共知的,去封禅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过,此去泰山路途遥远,沿途虽经陛下治理民生有所恢复,但因隋炀帝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以及连年战事,仍是村庄寥落、千里荒芜啊!陛下如去封禅,各国随行使臣看到此景后会做何感想呢?此话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让唐太宗打消了“封禅”的念头。魏徵谏言之所以成功,与其胸怀全局,体恤民情,深入调查研究并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是分不开的。
读史明鉴。跨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新时代赋予审计新使命,新征程需要谱写新篇章。审计人员要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體”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四项”基本方略,紧扣当前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三严三实”的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揭示风险,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多提真知灼见,多献务实良策,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寓贬于褒、旁征博引、比拟兴喻、善言智谏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曾向唐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无论是犯颜直谏、面折廷诤还是字斟句酌奏疏谏上都能获得成功,这中间除了唐太宗开明贤达、虚心纳谏之外,与魏徵进谏的艺术性也是密不可分。 (一)情绪管理,谈言微中
谏言不是目的,目的是让皇帝采信。如果大臣谏言不讲究方式、方法的话,忤逆龙颜,肯定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是诛灭九族,所以历代谏官的下场都很悲凉。然而纵观魏徵一生,除了极个别谏言激怒了唐太宗(但在长孙皇后的帮助下也能化险为夷),一般情况下都能使唐太宗心平气和地接纳自己的建议。概言之,魏徵的谏言往往是在委婉中秉要执本,谈言微中,在迂回中鞭辟入里,深中肯綮,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既讲清了道理也留足了面子,寓贬于褒,研机析理,使唐太宗心悦诚服,欣然接纳,不仅不加罪责,而且每次谏言后都能获得唐太宗的嘉赏和赞许,唐太宗曾评价魏徵说“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旧唐书,魏徵传》)。
以史为鉴。审计人员提出建议,尤其是向领导或管理层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情绪控制。一要注重客观实际,换位思考。很多情况下,问题和风险的累积形成是在外部客观环境不利和管理疏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审计人员在剖析问题、提出建议时不能仅仅揪住主观因素不放,妄自夸大管理失误和人为原因,而要充分考虑当时客观历史背景、市场环境和具体行业政策趋势,通过换位思考、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结论。二要心平气和,态度恳切。提出建议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领导或管理层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建议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实际治理举措。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态度恳切,语气谦和,遇到矛盾焦点要善于控制情绪,不呈口舌之利,不作意气之争,不炫审计技能。不良情绪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相反可能导致双方对立、矛盾激化进而影响交流与沟通,也就更谈不上审计成果的及时转化和有效利用了。三要方式得当,时机成熟。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对立、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针对事物的过去和现状发表意见,而领导或管理层有时还着眼于事物的未来发展。对问题和风险的着眼点不同,就可能导致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博弈碰撞。此时,就需要审计人员注重方式,提出审计意见要留有余地,审计评价语言表达不能过于绝对。在时机不成熟、缺乏职业判断基础数据和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可能准确预知、预判未来,如果仅靠主观臆断提出超前的审计建议,不仅别人听不进去反而会被认为是夸夸其谈、危言耸听。
(二)立意高远,善言智谏
魏徵一生作品较多,其言论多记载于《贞观政要》,其中,尤以《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等文章最具代表性。如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徵见唐太宗近年来好奢纵欲,恐其不能善始善终、克己求俭,故上《十渐不克终疏》直谏,对比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继续保持贞观之初的优良作风。文章开篇即以古代先贤帝王的优秀品德作为治理国家、布政天下的标杆,采用褒扬手法肯定了唐太宗开业之初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接着,笔锋一转,比兴引喻地归纳出唐太宗渐不克终的十条错误表现:求马市珍、滥用人力、纵欲拒谏、远君子近小人、纵情奢靡、轻为臧否、嗜好田猎、脱离百姓、乐极志满、劳扰天下。通过十个方面的归纳对比,告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善终。文章立意高远,条分缕析、语义恳挚,直陈要害,起到了让唐太宗“红红脸、出出汗”的作用。唐太宗看完奏疏,慨然接纳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
以古喻今。可以看到很多审计报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象罗列、数字堆砌。缺少对审计问题的归纳梳理、深度剖析和精准提炼,缺少见微知著、管中窥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泛泛而谈,浅尝辄止,层次不清,重点不明,立意平平,形式呆板,很难提出让领导和管理层为之一振的审计建议。二是以偏概全,结论偏颇。在审计抽样不具代表性的情况下,不顾审计风险、抽样风险的具体情况,罔顾事实,臆断推测,以偏概全地对审计对象做出结论性的审计意见,很难让审计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三是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建议原则化、笼统化,动辄健全机制体制,完善制度办法,但如何健全完善,却没有可行的建议让人信服。此外,有些问题与当前市场环境、行业政策以及整体机制体制的弊端相关,单凭审计对象自身无法予以根本性改变。未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使审计对象无法有效落实。四是词不达意,歧义丛生。审计报告是嚴肃的行政公文,用词含糊不清,结语模棱两可,都容易引起歧义,让审计对象无所适从。好的审计报告应该定性准确,事实清楚,条理清晰,文字平实,语言流畅,描述严谨,不留漏洞,不生歧义。
综上,审计报告其实就是向领导和管理层“进谏”的过程,审计建议如何让领导“听得进、改得了”,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发挥审计价值的增值作用才是审计工作的真正目的。读史鉴今,重述历史故事能够让我们汲取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郑州分局,邮政编码:450016,电子邮箱:llh1966llh@163.com)
[关键词]魏徵 进谏 审计 成果 价值 转化
魏徵,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而被后世誉为“诤臣名相”。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进谏二百多次,数十万言,皆以言辞凿凿,切中时弊,被唐太宗虚怀纳谏,转化为治国理政的良策箴言,推动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以史为鉴,察古观今。审计人员应从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善谋良策,智谏巧谏,在推动依法治国、社会进步、完善民主监督与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清正廉洁、敢于担当、君臣互信、共济致治
魏徵一生廉洁俭朴,无私无畏。魏徵曾言“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魏徵60岁,唐太宗为其祝寿,派人送礼被其婉拒,魏徵言:保唐扶李丹心忠,魏徵最怕念前功。尽忠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魏徵家的房子十分破旧,唐太宗派人去修缮,也被魏徵夫人拒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故,唐太宗伤心至极,准备为其厚葬。但魏徵的夫人遵照丈夫遗愿,劝说唐太宗:素主节俭,厚葬非其本意。唐太宗闻言,沉默良久。最后,只以白木车子、白衣车帷为其送葬,以示对这位宰相一身清廉、终生素白的敬重之意。唐太宗哽咽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
魏徵不仅一生清廉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玄武门事变之后,出于全国政治稳定考虑,唐太宗曾诏令全国对前太子李建成旧属不再追究罪责。然而,一些地方官吏为讨好皇上以示忠心,仍大肆追捕李建成旧属并严刑拷问。此时,曾为李建成旧属的魏徵,既担心皇上疑心自己不忠又顾虑皇上的敕令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两难处境之下,他毅然选择了对国家有利的做法,下令将前太子旧属当场释放。此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不但没有心生嫌隙,相反还赞赏了魏徵的做法。魏徵这样做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同时也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他能够将个人荣辱得失、进退安危置之度外,坚持原则,以国为重正是现在常说的担当精神。
魏徵一生坎坷,曾为叛臣。然而,被唐太宗起用之后仍深受器重最后还升迁至光禄大夫,这与其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齿朋党、不奢亲疏、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精神品格才深深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并对他的奏疏格外重视。唐太宗曾对魏徵说:“自得公疏,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由此,形成了大臣敢于直谏,皇上从谏如流,君贤臣直,君臣致治的互动局面,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良性发展。
抚今追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前进道路上充满了机遇,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和艰难抉择。作为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干部需要律人先律己,正身先正心。要在严以修身、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上下功夫,严格遵守廉政纪律和审计纪律,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不为得失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做到坚持原则,一尘不染,把“忠诚、干净、尽责、担当”作为工作和修身的“四维”标尺,心存敬畏,言不逾矩,行不脱轨,廉洁从审。唯有此,才能赢得各级党委、领导及管理层的信任与支持,才能肩负重任,律己律人,将各项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发挥好审计的反腐“利剑”作用,当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深化改革的“催化剂”,念好权力运行的“紧箍咒”。
以史为鉴、胸怀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隋朝末年,隋炀帝对外连年穷兵黩武,对内大兴土木、穷奢极欲,重赋繁役,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灭亡。惨痛的历史教训,使得二十七岁登基的唐太宗认识到“民依于国,国依于民,载舟覆舟”的道理。他时常躬身自省,引以为戒,嘱咐群臣勿惧君不悦而止谏,力求君臣共济致治。然而,“历史周期律”加之人性的弱点就连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也难以逃脱。从开国创业之始“血的教训”到天下初定,沾沾自喜的唯我独尊,对群臣的态度也经历了“求谏-纳谏-拒谏-罪谏”的过程。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大唐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也日渐膨胀,受多数大臣鼓噪,决定要去泰山“封禅”。皇帝“封禅”看似祭祀天地实为自己歌功颂德,以传后世。魏徵谏言劝阻,唐太宗诘问魏徵自己“六德”不够吗?魏徵不慌不忙地说,陛下的“六德”是天下人共知的,去封禅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过,此去泰山路途遥远,沿途虽经陛下治理民生有所恢复,但因隋炀帝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以及连年战事,仍是村庄寥落、千里荒芜啊!陛下如去封禅,各国随行使臣看到此景后会做何感想呢?此话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让唐太宗打消了“封禅”的念头。魏徵谏言之所以成功,与其胸怀全局,体恤民情,深入调查研究并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是分不开的。
读史明鉴。跨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新时代赋予审计新使命,新征程需要谱写新篇章。审计人员要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體”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四项”基本方略,紧扣当前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三严三实”的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揭示风险,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多提真知灼见,多献务实良策,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寓贬于褒、旁征博引、比拟兴喻、善言智谏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曾向唐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无论是犯颜直谏、面折廷诤还是字斟句酌奏疏谏上都能获得成功,这中间除了唐太宗开明贤达、虚心纳谏之外,与魏徵进谏的艺术性也是密不可分。 (一)情绪管理,谈言微中
谏言不是目的,目的是让皇帝采信。如果大臣谏言不讲究方式、方法的话,忤逆龙颜,肯定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是诛灭九族,所以历代谏官的下场都很悲凉。然而纵观魏徵一生,除了极个别谏言激怒了唐太宗(但在长孙皇后的帮助下也能化险为夷),一般情况下都能使唐太宗心平气和地接纳自己的建议。概言之,魏徵的谏言往往是在委婉中秉要执本,谈言微中,在迂回中鞭辟入里,深中肯綮,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既讲清了道理也留足了面子,寓贬于褒,研机析理,使唐太宗心悦诚服,欣然接纳,不仅不加罪责,而且每次谏言后都能获得唐太宗的嘉赏和赞许,唐太宗曾评价魏徵说“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旧唐书,魏徵传》)。
以史为鉴。审计人员提出建议,尤其是向领导或管理层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情绪控制。一要注重客观实际,换位思考。很多情况下,问题和风险的累积形成是在外部客观环境不利和管理疏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审计人员在剖析问题、提出建议时不能仅仅揪住主观因素不放,妄自夸大管理失误和人为原因,而要充分考虑当时客观历史背景、市场环境和具体行业政策趋势,通过换位思考、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结论。二要心平气和,态度恳切。提出建议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领导或管理层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建议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实际治理举措。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态度恳切,语气谦和,遇到矛盾焦点要善于控制情绪,不呈口舌之利,不作意气之争,不炫审计技能。不良情绪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相反可能导致双方对立、矛盾激化进而影响交流与沟通,也就更谈不上审计成果的及时转化和有效利用了。三要方式得当,时机成熟。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对立、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针对事物的过去和现状发表意见,而领导或管理层有时还着眼于事物的未来发展。对问题和风险的着眼点不同,就可能导致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博弈碰撞。此时,就需要审计人员注重方式,提出审计意见要留有余地,审计评价语言表达不能过于绝对。在时机不成熟、缺乏职业判断基础数据和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可能准确预知、预判未来,如果仅靠主观臆断提出超前的审计建议,不仅别人听不进去反而会被认为是夸夸其谈、危言耸听。
(二)立意高远,善言智谏
魏徵一生作品较多,其言论多记载于《贞观政要》,其中,尤以《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等文章最具代表性。如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徵见唐太宗近年来好奢纵欲,恐其不能善始善终、克己求俭,故上《十渐不克终疏》直谏,对比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继续保持贞观之初的优良作风。文章开篇即以古代先贤帝王的优秀品德作为治理国家、布政天下的标杆,采用褒扬手法肯定了唐太宗开业之初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接着,笔锋一转,比兴引喻地归纳出唐太宗渐不克终的十条错误表现:求马市珍、滥用人力、纵欲拒谏、远君子近小人、纵情奢靡、轻为臧否、嗜好田猎、脱离百姓、乐极志满、劳扰天下。通过十个方面的归纳对比,告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善终。文章立意高远,条分缕析、语义恳挚,直陈要害,起到了让唐太宗“红红脸、出出汗”的作用。唐太宗看完奏疏,慨然接纳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
以古喻今。可以看到很多审计报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象罗列、数字堆砌。缺少对审计问题的归纳梳理、深度剖析和精准提炼,缺少见微知著、管中窥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泛泛而谈,浅尝辄止,层次不清,重点不明,立意平平,形式呆板,很难提出让领导和管理层为之一振的审计建议。二是以偏概全,结论偏颇。在审计抽样不具代表性的情况下,不顾审计风险、抽样风险的具体情况,罔顾事实,臆断推测,以偏概全地对审计对象做出结论性的审计意见,很难让审计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三是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建议原则化、笼统化,动辄健全机制体制,完善制度办法,但如何健全完善,却没有可行的建议让人信服。此外,有些问题与当前市场环境、行业政策以及整体机制体制的弊端相关,单凭审计对象自身无法予以根本性改变。未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使审计对象无法有效落实。四是词不达意,歧义丛生。审计报告是嚴肃的行政公文,用词含糊不清,结语模棱两可,都容易引起歧义,让审计对象无所适从。好的审计报告应该定性准确,事实清楚,条理清晰,文字平实,语言流畅,描述严谨,不留漏洞,不生歧义。
综上,审计报告其实就是向领导和管理层“进谏”的过程,审计建议如何让领导“听得进、改得了”,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发挥审计价值的增值作用才是审计工作的真正目的。读史鉴今,重述历史故事能够让我们汲取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郑州分局,邮政编码:450016,电子邮箱:llh1966ll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