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月照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s2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之师。伯父给了她一本诗韵,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在她10多岁时,伯父就出题让她作诗。叶嘉莹记不起自己第一首诗的全部细节,只记得那是一首关于月亮的诗,用的是十四寒的韵。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自少年时代,叶嘉莹就经历了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17岁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更早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抵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那时,她常常做“回不去”的梦。梦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但所有门窗紧闭,她进不去,只能长久徘徊于门外。她还常常梦到和同学途经什刹海去探望老师顾随先生,却总是迷失在又高又密的芦苇丛中。
  几年后,丈夫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大变,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其中一句,“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会再烦恼。
  “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真是身不由己。把你丢到哪里,就落到哪里,都不是你的选择。”在一篇文章中,她提出“弱德之美”的概念,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是“弱德”。她说自己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她极其坚韧,“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的。”在一次讲座上,她念起一首诗的诗引,“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因车祸同时罹难……”她左手拿着讲稿,右手撑在讲台上,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儿。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我半生漂泊,辛辛苦苦维系着我的家庭,而我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居然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去投一封寄往中国的信。在那封信中,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从家中出来时,树梢上还有残阳余晖;往回走时,天色全暗了。那个黄昏,她一直在思索如何对待余下的日子,“唤起了我年华老去的警醒”。她当时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1979年,她收到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回到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定居在南开。
  “所以我就回来了。”叶嘉莹放下讲稿,露出了笑容。

莲心不死


  回忆初回南开时的讲课盛况,叶嘉莹依然很兴奋:“那个房间里坐得比现在还满。”她朝台下比画着。台阶上、窗台上都坐着学生。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她写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形容当时的场面。
  “文革”刚过去,学生对于新知和旧学,尤其对承载着真善美的诗歌,有极大的热情。叶嘉莹继承了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注重分享心灵感受。
  这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闻所未闻的教学方式。课后,有很多学生给她写信。徐晓莉是其中之一,她写信告诉叶嘉莹,听了她的课,“我的人生就这样开始改变了”。
  叶嘉莹在诗词教学中投入了深情。每次讲杜甫《秋兴八首》,念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二句,总因为长久思念故乡而泪水涌动。学生钟锦说:“她不是把它(诗词)作为一个客观的学术对象,她是把学术、诗词本身和她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得知她有回国定居的打算,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她喜欢南开马蹄湖的荷花,于是学舍就建在湖畔不远处。她的母校辅仁大学当年在恭王府,师生常在海棠树下作诗。恭王府的工作人员移植了两株西府海棠栽在学舍院子里,满足了叶嘉莹的怀旧之思。
  “现在已經完成了。”她露出笑容说,“所以我很高兴。终于有了一个归来的所在。”
  叶嘉莹现在依然独立生活。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其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她经常引用《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如今,学生是她最亲近的人,他们傍晚陪她散步,她生病的时候他们在医院照料。
  叶嘉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这让她形成了遇事退让、平和不争的性格气质,但该做的事情她会做到最好。她自己不争,也要求学生不争。别的导师会为学生发论文托人、打招呼,她却不肯为学生到处请托。在功利倾向日益明显的学术界,她的学生发论文自然就没有别人的学生“便利”。但她坚信,好的东西,不需要走后门,别人自然能识得它的好。她公开对外说:“给我做学生就得吃亏。”
  叶嘉莹心里清楚,诗词在现实世界里不能直接带来利益。前些年她收了一个学生,原本是学法律的,爱好诗词。叶嘉莹收了,但劝对方法律也继续学,因读诗词不好找工作。好在她的学生们也不为功利而来,能沉下心追随她,甚至有几位数十年来一直追随在她身边。
  近些年,她把在海外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一箱一箱地往回搬。其中包括她学生时代听顾随先生课时记的笔记。动荡岁月中,她曾把这些笔记宝贝似的带在身边。它们现在已由顾先生的女儿整理出多种著述。至于近年带回来的许多资料,她希望自己能在短暂的余年中,把它们整理出个样子来。
  从55岁第一次回国教课至今已有39年,她仍觉得太短,感叹自己回来晚了。现实景象提醒她时间在流逝——每年秋天回到南开,马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早年她就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她解释道:“夸父是追太阳的。我没有什么大的本领,也没有什么大的学问,我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我看到了诗词的好处,我应该把我见到的好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
  叶嘉莹写过一首《高枝》,其中有这样两句:“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诗中包含了她晚年的心愿——炼石补天般地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待,生怕他们对诗词之美无知无觉,“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诗的后一句来自民间传说。相传海中蚌壳里的珍珠圆了,天上的月亮也就圆了。叶嘉莹将其义引申开来,说只要每个人内心的“珠”是圆的,那天上的月亮就是圆满的、不亏的。她放下讲稿,望着台下说:“我虽然老了,还是有这种痴心在。”
  《考古》杂志刊登的一篇报道,让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因为报道说,两颗从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叶嘉莹受其鼓舞,写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此后,在很多场合,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传承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叶嘉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
  (三 江摘自微信公众号“人物”,本刊节选)
其他文献
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读到过《共青团真理报》上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统计数字。1500名登上顶峰的人中,有200多人死了,而且大部分是在下山时,尤其是在征服高峰后的第一段行程中遇难。那些登上顶峰的人不一定能完成下山的挑戰。  (海 韵摘自译林出版社《苏联的命运: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一书)
期刊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那些画家画画的时候确实没有想这么多。但是,有一个画家,却真实地在自己的画中留下了谜题,等待别人去探索。他就是丢勒,德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一  相信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没有颜色的它一定吸引不了你的眼球,但是这里面却藏着非常多的玄机。  我们可以看到,画上有一个托着脸的大天使,身上挂着钥匙和钱袋,若有所思,手上摆弄着一个圆规。旁边有一个小天使,小天使坐在石磨上,手上
期刊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接壤,鲁国发展较快,齐桓公担心来自邻国的威胁,就向管仲问计。管仲给出的办法非常简单:他下令,齐国上下只准穿用鲁国布料制作的衣服。如此一道怪异的政令,让鲁国看到了巨大商机。鲁国百姓开始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结果,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一年后,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而后大幅度抬高粮价。这下鲁国可慌了,粮食短缺,布料滯销,只得拿出大量金钱向齐国高价购
期刊
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把枪里的10颗子弹来统治100个人?  答案有很多种,通常的思路都是威慑。但是,所有的威慑工具都有三个副作用:第一,有人面对威慑,会过度执行命令,让命令偏离本来的意图;第二,有人会利用威慑来谋取自己的私利;第三,有人会惦记着要抢走你这把枪。这反而会危及你自己。  昨天我看到一个更有趣的答案——召集這100个人,告诉他们,我的枪里有10颗子弹,但是我不准备用它来奴役你们,然后
期刊
七八岁时,我第一次听评书,就是单田芳先生的《隋唐演义》。直到现在,《隋唐演义》中的十八条好汉,我都能背下来: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第三条好汉裴元庆……还有各种“绝”,大傻子罗士信是一绝,秦琼的交朋友是一绝,杨广的混蛋也是一绝。  那时,“文革”刚结束,一听是单先生,所有老听众都热泪盈眶,就好像当年的说书先生柳敬亭复活了。柳敬亭曾入左良玉幕僚,南明覆灭后走南闯北,看遍人间百态。单先生
期刊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伸出双手,说:“如果把大拇指也当成手指,我一共伸出了几根手指?”正确的答案是10根。  然后你说:“如果是10根手指,那10只手一共是多少根手指?”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是100根,但正确答案是50根。  (陈海蓉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总能让你赢的101个怪誕心理游戏》一书)
期刊
艺术家:“酗酒损害身体、花费金钱,又遭亲友反对、众人耻笑,它对你有什么好處呢?”  酒鬼:“它能产生晕眩与狂喜,好像美女和财富都簇拥在周围,令我成为天下最幸福的人!”  艺术家:“那我劝你爱好艺术,聆听著名乐曲,观赏经典绘画和雕像。它既有益身体、节省金钱,又会被亲友支持、众人敬佩。”  酒鬼:“它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艺术家:“它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晕眩与狂喜,好像更多的美女和财富都簇拥在周围,令你
期刊
坦率地说,对我而言,养一只宠物是一件很不合常理的事情。它们会一直喊饿;它们的医疗护理费用比我们的还要昂贵;你得随时看着,否则它们会毁坏你的家具;总是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每次开口都是不知所云的单音节。我们甚至都不能把它们煮来吃——因为它们相当于少年时期的人类。事实上,在16世纪,英语单词中的“宠物”一词是“被宠坏的孩子”的意思,很可能是法语单词“小”的缩写。  大量的科学和心理学证据证实,我们和动物
期刊
古代的皇冠叫作冕旒,旒是挂在冕板前后的珠帘,一走就会抖动。于是皇帝必须控制情绪,不能做大幅度的动作,不然就会显得很不稳重。  宋朝的官帽两侧都有长翅,功能是防止皇帝在上面做报告,百官在下面交头接耳。  有些東西看似琐碎,却真实地呈现出历史的细节。  (逸 尘摘自《今晚报》2018年10月15日)
期刊
今晚的宇宙具有遗忘的浩渺  和狂热的精确。  我徒劳地想摆脱自己的躯体,  摆脱不眠的镜子(它不停地反映窥视),  摆脱庭院重复的房屋,  摆脱那个泥泞的地方,  那里的小巷风吹都有气无力,  再前去便是支离破碎的郊区。  我徒劳地期待  入梦之前的象征和分崩离析。  宇宙的历史仍在继续:  龋齿死亡的细微方向,  我血液的循环和星球的运行。  (我曾憎恨池塘的死水,我曾厌烦傍晚的鸟鸣。)  今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