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明中,就有许多有关感恩的故事和语句描述:花木兰替父从军、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暖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然而面对现实,我们发现这种传统美德正在渐渐地从人们和孩子的身上消失。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很多人的呐喊,喊出的应该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应从小让孩子学会感谢、感激和感动。当今社会,孩子得到深爱,却不知感恩,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孩子们个性的扭曲和坏习惯的滋生。要知道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孩子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当今社会荣辱观中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创建良好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文明素养。因此,感恩教育迫在眉睫,感恩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一、情——感受体验、感悟恩情
感恩教育并不是直接向孩子传授大道理,而是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让他们感受体验并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领悟恩情。因为幼儿的情感是直观具体的,他们既需要成人的关心呵护,也需要体验成人的爱意和恩情。我们要通过创设感恩的教育情境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让幼儿受到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感恩的情感,不断强化对恩情的体悟。如在幼儿园里创设自然角,动物饲养角,引导幼儿通过亲手浇灌、饲养照料,惊喜地发现小动物、小植物不断产生变化和成长,此时他们对自然的情感悄悄萌发了,在感受小动物、小植物的可爱之处,真切体验自己所付出的爱心喜悦。由此,教师借机因势利导,让幼儿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和快乐幸福的生活,是与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照料分不开的,激发起幼儿对父母的哺养之情的感激,自然滋生感恩的情怀,逐渐学会珍惜他人的恩情,尊重他人的感情,心怀感恩去善待周围的人事物。
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让孩子感受到爱:如晨间接待时热情招呼,以抚摸额头、拉拉小手的亲热方式欢迎他们入园。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拥抱他们,分担他们的忧愁,在离园等待时和孩子聊聊天,安慰安慰他们,孩子生病时主动打电话到家里关心,激发班级幼儿对生病孩子的关、爱之情。看到小植物、小动物受伤及生活中遭受着不幸的人,引导幼儿去关心同情他们,在心里产生怜悯和关爱的感情,而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行为,应该引导幼儿不惜吝啬地说声“谢谢”,并在内心心存感激,时时记挂他人的帮助和爱护。我们要在周围的家庭生活中营造对幼辈关心、对朋友友善,对长辈孝顺的充满温情的生活氛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培育感恩教育的沃土,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孩子从小感知体验“孝敬”和“感恩”,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
对于幼儿而言,感恩教育中的“情”尤为关键,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催化剂,感恩教育应在幼儿切身体验和感受恩情的基础上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为感恩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动力,并以良好的情感倾向伴随感恩教育而深入。
二、知——了解认识、唤醒意识
幼儿对感恩的认识,产生于感恩的意识。丰富幼儿对感恩的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这就是对感恩的认识和形成感恩的意识。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孩子感恩之心的“迟钝”,传统的德育说教是不够的,只有“知之深,爱之切”,应着力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使他们知道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唤醒感恩的意识,强化对感恩的认知。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在接收和施予,成长、成才、成家、立业,都在享受着别人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我们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因此施恩与报恩是互相促进,施恩就要报答,才能在困难之时获得别人及时和诚恳的帮助。这是对施恩与报恩关系的认识,也是对感恩更进一步的认识,需要我们慢慢地让幼儿认识的重要内涵。
让幼儿产生感恩认知的方式有多样,听故事、看碟片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教师生动讲解或组织幼儿展开讨论交流,能让幼儿明白感恩的道理。如“乌鸦反哺”“孔融让梨”“漂母的一饭之恩”“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等,这些小故事不仅使孩子对感恩的认知得到加强,从中受到良好的感恩熏陶,还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善根,产生感恩意识,进一步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感恩认识,获得深刻的感恩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典范,也是幼儿获取感恩认识的有效方式。例如,我班上有个名叫心怡的小朋友,富有爱心,只要看到班上谁东西掉了,就会自觉捡起来;小朋友摔倒了,她会把他扶起……。这时我就会马上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她:你们看,心怡小朋友多么关心班级,图书架上的书乱了,她会主动整理好;看到玩具掉在地上,她会主动捡起来收放整齐。老师的话刚说完,其他小朋友立刻学着他的样子做起了好事。在心怡小朋友的榜样示范和影响下,班级其他小朋友也自觉地关心班集体,爱心和责任心大大地增强了。通过孩子教育孩子,能让幼儿直接地学习和模仿,形成正确的认识,产生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此外,成人的榜样也是幼儿学习模仿,产生感恩认识的直接范例,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为幼儿提供认知和学习的榜样。如教师平时对智障孩子的不尽关爱,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细心地照料他们,并为这些孩子创设表现的机会,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深厚的爱心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让其他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共同献出一颗爱心,不嫌不弃,接纳关心他们,与他们结成好朋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从中教师为幼儿树立了爱的榜样,给幼儿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为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爱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让幼儿识恩、知恩,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家长必须为孩子树立认知的良好榜样,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三、行——练习践行,养成习惯
感恩教育最终应让幼儿养成会感恩、会施恩的好习惯,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情知行合一,形成感恩的自觉行为。“行”的实现是感恩教育的标志,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的,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情知行合一,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去练习、实践和行动,逐渐形成自觉感恩的行为习惯。
从开展自我服务实践入手,让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为感恩行为储备必备的技能。从小班下学期就开始培养小值日生,帮助分发碗筷、浇灌花草、给小金鱼、小乌龟喂食。利用中、大班每周劳动日,组织幼儿清洗自己桌椅、洗晒玩具,整理学具、用具,自己叠被、穿衣、系鞋带等,让孩子在自我服务中学习承担责任,以培养爱劳动、关心集体的行为。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使用玩具做到“三轻”:轻拿、轻放,轻使用,以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爱惜玩具的教育。其次,家园密切配合,大胆放手给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上班累了,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体验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位;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活动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手段,创设教育环境,直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我们抓住节日契机,对幼儿进行爱的主题教育。如“五一”节感谢劳动者的教育,“六一”节感谢成人培养的教育,“九月十日”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十一”国庆节的热爱祖国的教育。并以节日为主题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中,在“母亲节”开展了“爱妈妈”系列活动,有亲子讲演活动“夸夸我妈妈”,有“母爱颂”现场作画,还有亲子手工活动“花儿朵朵献妈妈”等。在“重阳节”开展了尊敬长辈的系列活动,包括朗诵诗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您真好》、歌舞表演《感恩的心》、亲子互动《我喂爷爷奶奶水果》等感恩教育内容。幼儿在唱、演、诵、画、讲、分享、制作等各项活动中,深深的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此时的亲情与爱心、感恩与教育得到了升华。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之后,家长们都说:“孩子变懂事了,知道了父母的辛苦,能经常帮助我们做一些家务事,听话了也不会吵着父母要这要那物品。”可见,主题系列活动和渗透教育活动有效地激发了爱的情感,并使幼儿亲身实践爱心行动,深化了情感体验和认知行为,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感恩行为。
此外,感恩教育还可以通过幼儿“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练习和践行。如挖掘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感恩学习内容——“我爱环境美”,组织幼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自然风光、风景图片或录相、外出散步、参观公园、动物园,春秋游观赏家乡的美景,学做环保小卫士等,切身感受身边环境的美丽整洁与大家的保洁和爱护是分不开的,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也增进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并形成了自觉打扫和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我们还把感恩教育扩展到社区、家庭中,在内容上除了自我服务、家务劳动,还增加一些公益性劳动,以强化幼儿的感恩行为,我们在世界环保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中特意安排了一些活动,如植树节组织幼儿到绿地捡树叶、捡石头、垃圾,在爱鸟周带孩子到中山公园去喂鸽子。在我们的祖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雪灾,千年不遇的地震中,全体师生员工一致行动起来,为灾区举行捐款活动,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孩子们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灾区重建家园出一分微薄的力。这种善举使幼儿懂得关爱同胞,热爱祖国,弘扬了奥运的精神。
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和帮助其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我们要教育幼儿学会懂得感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教育起。要引导幼儿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同伴和朋友感恩;对大自然感恩等。幼儿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是让幼儿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的人文教育。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的感恩教育可从情、知、行三方面入手,从不同教育层面,抓住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共同获取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很多人的呐喊,喊出的应该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应从小让孩子学会感谢、感激和感动。当今社会,孩子得到深爱,却不知感恩,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孩子们个性的扭曲和坏习惯的滋生。要知道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孩子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当今社会荣辱观中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创建良好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文明素养。因此,感恩教育迫在眉睫,感恩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一、情——感受体验、感悟恩情
感恩教育并不是直接向孩子传授大道理,而是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让他们感受体验并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领悟恩情。因为幼儿的情感是直观具体的,他们既需要成人的关心呵护,也需要体验成人的爱意和恩情。我们要通过创设感恩的教育情境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让幼儿受到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感恩的情感,不断强化对恩情的体悟。如在幼儿园里创设自然角,动物饲养角,引导幼儿通过亲手浇灌、饲养照料,惊喜地发现小动物、小植物不断产生变化和成长,此时他们对自然的情感悄悄萌发了,在感受小动物、小植物的可爱之处,真切体验自己所付出的爱心喜悦。由此,教师借机因势利导,让幼儿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和快乐幸福的生活,是与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照料分不开的,激发起幼儿对父母的哺养之情的感激,自然滋生感恩的情怀,逐渐学会珍惜他人的恩情,尊重他人的感情,心怀感恩去善待周围的人事物。
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让孩子感受到爱:如晨间接待时热情招呼,以抚摸额头、拉拉小手的亲热方式欢迎他们入园。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拥抱他们,分担他们的忧愁,在离园等待时和孩子聊聊天,安慰安慰他们,孩子生病时主动打电话到家里关心,激发班级幼儿对生病孩子的关、爱之情。看到小植物、小动物受伤及生活中遭受着不幸的人,引导幼儿去关心同情他们,在心里产生怜悯和关爱的感情,而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行为,应该引导幼儿不惜吝啬地说声“谢谢”,并在内心心存感激,时时记挂他人的帮助和爱护。我们要在周围的家庭生活中营造对幼辈关心、对朋友友善,对长辈孝顺的充满温情的生活氛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培育感恩教育的沃土,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孩子从小感知体验“孝敬”和“感恩”,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
对于幼儿而言,感恩教育中的“情”尤为关键,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催化剂,感恩教育应在幼儿切身体验和感受恩情的基础上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为感恩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动力,并以良好的情感倾向伴随感恩教育而深入。
二、知——了解认识、唤醒意识
幼儿对感恩的认识,产生于感恩的意识。丰富幼儿对感恩的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这就是对感恩的认识和形成感恩的意识。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孩子感恩之心的“迟钝”,传统的德育说教是不够的,只有“知之深,爱之切”,应着力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使他们知道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唤醒感恩的意识,强化对感恩的认知。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在接收和施予,成长、成才、成家、立业,都在享受着别人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我们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因此施恩与报恩是互相促进,施恩就要报答,才能在困难之时获得别人及时和诚恳的帮助。这是对施恩与报恩关系的认识,也是对感恩更进一步的认识,需要我们慢慢地让幼儿认识的重要内涵。
让幼儿产生感恩认知的方式有多样,听故事、看碟片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教师生动讲解或组织幼儿展开讨论交流,能让幼儿明白感恩的道理。如“乌鸦反哺”“孔融让梨”“漂母的一饭之恩”“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等,这些小故事不仅使孩子对感恩的认知得到加强,从中受到良好的感恩熏陶,还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善根,产生感恩意识,进一步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感恩认识,获得深刻的感恩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典范,也是幼儿获取感恩认识的有效方式。例如,我班上有个名叫心怡的小朋友,富有爱心,只要看到班上谁东西掉了,就会自觉捡起来;小朋友摔倒了,她会把他扶起……。这时我就会马上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她:你们看,心怡小朋友多么关心班级,图书架上的书乱了,她会主动整理好;看到玩具掉在地上,她会主动捡起来收放整齐。老师的话刚说完,其他小朋友立刻学着他的样子做起了好事。在心怡小朋友的榜样示范和影响下,班级其他小朋友也自觉地关心班集体,爱心和责任心大大地增强了。通过孩子教育孩子,能让幼儿直接地学习和模仿,形成正确的认识,产生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此外,成人的榜样也是幼儿学习模仿,产生感恩认识的直接范例,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为幼儿提供认知和学习的榜样。如教师平时对智障孩子的不尽关爱,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细心地照料他们,并为这些孩子创设表现的机会,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深厚的爱心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让其他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共同献出一颗爱心,不嫌不弃,接纳关心他们,与他们结成好朋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从中教师为幼儿树立了爱的榜样,给幼儿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为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爱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让幼儿识恩、知恩,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家长必须为孩子树立认知的良好榜样,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三、行——练习践行,养成习惯
感恩教育最终应让幼儿养成会感恩、会施恩的好习惯,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情知行合一,形成感恩的自觉行为。“行”的实现是感恩教育的标志,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的,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情知行合一,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去练习、实践和行动,逐渐形成自觉感恩的行为习惯。
从开展自我服务实践入手,让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为感恩行为储备必备的技能。从小班下学期就开始培养小值日生,帮助分发碗筷、浇灌花草、给小金鱼、小乌龟喂食。利用中、大班每周劳动日,组织幼儿清洗自己桌椅、洗晒玩具,整理学具、用具,自己叠被、穿衣、系鞋带等,让孩子在自我服务中学习承担责任,以培养爱劳动、关心集体的行为。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使用玩具做到“三轻”:轻拿、轻放,轻使用,以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爱惜玩具的教育。其次,家园密切配合,大胆放手给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上班累了,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体验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位;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活动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手段,创设教育环境,直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我们抓住节日契机,对幼儿进行爱的主题教育。如“五一”节感谢劳动者的教育,“六一”节感谢成人培养的教育,“九月十日”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十一”国庆节的热爱祖国的教育。并以节日为主题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中,在“母亲节”开展了“爱妈妈”系列活动,有亲子讲演活动“夸夸我妈妈”,有“母爱颂”现场作画,还有亲子手工活动“花儿朵朵献妈妈”等。在“重阳节”开展了尊敬长辈的系列活动,包括朗诵诗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您真好》、歌舞表演《感恩的心》、亲子互动《我喂爷爷奶奶水果》等感恩教育内容。幼儿在唱、演、诵、画、讲、分享、制作等各项活动中,深深的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此时的亲情与爱心、感恩与教育得到了升华。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之后,家长们都说:“孩子变懂事了,知道了父母的辛苦,能经常帮助我们做一些家务事,听话了也不会吵着父母要这要那物品。”可见,主题系列活动和渗透教育活动有效地激发了爱的情感,并使幼儿亲身实践爱心行动,深化了情感体验和认知行为,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感恩行为。
此外,感恩教育还可以通过幼儿“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练习和践行。如挖掘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感恩学习内容——“我爱环境美”,组织幼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自然风光、风景图片或录相、外出散步、参观公园、动物园,春秋游观赏家乡的美景,学做环保小卫士等,切身感受身边环境的美丽整洁与大家的保洁和爱护是分不开的,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也增进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并形成了自觉打扫和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我们还把感恩教育扩展到社区、家庭中,在内容上除了自我服务、家务劳动,还增加一些公益性劳动,以强化幼儿的感恩行为,我们在世界环保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中特意安排了一些活动,如植树节组织幼儿到绿地捡树叶、捡石头、垃圾,在爱鸟周带孩子到中山公园去喂鸽子。在我们的祖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雪灾,千年不遇的地震中,全体师生员工一致行动起来,为灾区举行捐款活动,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孩子们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灾区重建家园出一分微薄的力。这种善举使幼儿懂得关爱同胞,热爱祖国,弘扬了奥运的精神。
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和帮助其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我们要教育幼儿学会懂得感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教育起。要引导幼儿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同伴和朋友感恩;对大自然感恩等。幼儿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是让幼儿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的人文教育。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的感恩教育可从情、知、行三方面入手,从不同教育层面,抓住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共同获取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