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經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攻坚期,提高产品质量和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是拉动内需,减轻产能过剩的必然要求;协调政府与市场的经济关系,调整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革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解决和改善当前经济问题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是查漏补缺,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措施;开拓互联网经济平台是把握经济发展前景、创新经济成果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创新;精准扶贫;“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9-0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面对国内人口红利优势逐步丧失,国际经济格局的重组变换等复杂背景,厘清各种问题,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依靠各个利益主体有秩序的市场行为,系统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对我国经济改革与转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转型期我国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增速减缓,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不足,经济上行压力较大
具体而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产业链条的生产环节,产能过剩的现象比较突出。原因有三:第一,我国重工业大多属于资源型,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但是,几十年来,资源型企业一直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消耗进行生产,虽然生产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但并没有在技术层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导致国内制造精密仪器和高端产品的材料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第二,产业生产产品单一,生产模式缺乏变通,导致产品流通渠道有限,造成产能过剩;第三,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国家政策对某些产业的扶持,如开通绿色通道,减免税收,资金补贴等,吸引大量企业忽略产品生产周期性,缺乏对市场供需的理性判断,盲目地投入生产,最终大多数商家因为激烈的竞争而被淘汰,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由此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政府一般会通过研发补贴、市场分割、政府采购、协助企业免遭淘汰等举措避免一些亏损或效益平平的企业退出。这样,“僵尸企业”长期存在,由此造成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
二是在产业链条的交换环节,国产商品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大量低端、过时产品充斥市场,违法产品、“山寨”产品大行其道,导致国内的消费需求无法被满足而外流,进一步加重产能过剩。直接后果是商品转换成价值的链条断裂,企业利益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经营,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一,国人对国内产品的质量缺乏信任。这种不信任是有充分现实依据支撑的。我国的食品、医药、日用品等行业层频频出现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引发诸多丑闻,严重损害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商品的信任,他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国外市场;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有限,造成国内产品种类不多,缺乏新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不能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特别是在化妆品、奢侈品方面,国内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与之相比,国外有历史、有文化有影响力的品牌很多,占据了绝对优势,這些都造成了国内需求部分外流的现实。
三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等工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引起外部不经济,严重危害自然环境。近年来,国内频频出现“癌症村”,大气污染、水污染致病屡见不鲜,工业污染首当其冲。其主要原因有:生产技术缺乏,产业模式缺乏创新;生产主体为了节省成本,生态投入较小,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不够;政府环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缺乏有效性;环境管理制度不科学,政绩考核与经济效益相挂钩,监管部门出于政绩考核的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
四是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分化的态势,甚至在同一区域经济板块内,不同省(市区)经济增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地理位置上说,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方便,在交通方面比中西部有更大的优势;其次,从历史发展上讲,东部地区最早享有国家政策优势,发展时间最长;再次,由于经济成果和资源不断积累,区域差异与日剧增。此外,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层次性,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好,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强,区域政策有利于活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创新相对不活跃。[1]虽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无可避免,但是差异过大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城乡分化、贫富分化,妨害社会安定。
二、转型期我国主要经济问题的解决方略
经济问题的症结纷繁复杂。面对不同的问题,只有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略,对症下药,才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依托,解决产能过剩与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对于产能过剩、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的改革思路,从提高产品质量出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供给侧改革应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为手段,转变政府职能为补充。
1.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准,理性判断市场供需关系,做好产品生产周期与市场预期估计;尝试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在生产中求新意,促进步,避免一成不变地机械生产;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通过行业间、产业间的合作,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避免产能过剩。
2.加快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是经济新常态下改善产能过剩,提高产品质量,使供需相匹配的重要手段。
(1)产业结构要转型。改变以资源型的重工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通过提高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些短板。 (2)產业组织要转型。以产业间技术关联的专业化协作程度为依据,调整产业合作方式和深度;以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为依托,设立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深化区域创新研发、集成应用、成果转化协作机制,使区域产业形成有机联合;建立产业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重关系,达到以合作促资源共享、以竞争促创新的目的。
3.转变政府职能
以产业政策为代表的产能过剩是导致我国产能过剩形成、加剧的重要原因。当前产业政策刺激了大量的企业对少数具有政府偏好的集中进入,而企业自身的投资冲动行为又进一步加强了产能过剩程度。过剩产能形成后,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的考量往往会在产业政策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库存、鼓励创新、限制退出,这种选择性的疏导策略又在客观上造成产能过剩化解机制受阻,从而使得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且“久治不愈”。[2]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在维护市场基本秩序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淘汰“僵尸企业”,积极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市场充满自由竞争的活力。
(二)依靠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实现从生产到交换的各个环节的创新。
1.产业发展模式要创新。产业模式创新要从产业投资到收益分配,从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着手,既要遵守法律法规,又要让企业有利可图,还要保证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市场竞争的活力。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既要着眼于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国情,又要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试点实践进行检验,逐步推广和扩散。
2.产业发展理念要创新。产业发展应该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各地,世界各地进行推广;要站在需求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创造需求,发掘潜在市场,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3.生产技术要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粗放型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主导世界市场……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福利保障,鼓励万众创新;企业和社会要注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开展劳动力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间接提高产品质量。竞争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动力,而机会均等是企业竞争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政策通常偏向于国有企业,为国有企业提供发展项目和大量的资源、资本,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间接打击了私有企业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国有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抹杀了技术创新的可能,反而会出现资源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出低的消极结果,甚至会滋生腐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但市场的公平竞争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重构环保体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
我国工业污染的问题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环保机制不合理,体系不完善。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二是建立以明确、清晰的环境污染治理责任为基础的环保制度,确保制度严格执行,有效实施;三是建立权威性、独立性和公共性的环保机构,作为制度实施和监督的主体。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弃旧图新,舍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模式,积极向新兴产业集聚;其次,要把环境治理纳入政绩考核制度,改变以GDP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考核模式,以消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的制度惯性;再次,推动环保部门垂直管理,构建独立的环境监管体系,消除多重利益关系障碍;最后,健全环境污染治理民众参与制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建立和环保活动的有序开展,实行环境保护奖惩制度,聚集民众治理环境污染的力量。
(四)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可以用发展区域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基于传统比较优势,依托本地资源的“自身消耗型”的区域发展路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环境变化。[3]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的优势。这就需要打破把东部经济、中部经济、西部经济割裂的思想,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实现不同层次经济地区的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上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共同进步。区域发展的关键要打破要素流动障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4]政府应当建立经济合作与政治管理相对分离,沟通跨省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渠道,打破资源流动的行政区划壁垒,为区域经济发展铺路。通过区域合作,协同发展,让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发挥牵引作用,带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实现共同富裕作铺垫。
三、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弥补经济短板,落实“精准扶贫战略”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要着眼于已有的产业经济、市场经济,更要提高国内贫困地区、贫困乡镇、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内生增长力。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便是解決这一问题的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说明的是,精准扶贫战略是基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了提高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能力,提高落后农村地区的贫困户创造财富的能力、缩小贫富分化差距而实施的扶贫脱贫战略,而不仅仅停留在暂时地改善贫苦人民生活的层面。
但是,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落实,必须要考虑到潜在的实施问题。协调各方利益,把精准扶的“大政策”落实到各村各户,这就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脱贫困,谋发展。
(二)开发互联网经济,抢占互联网经济先机 樹立“互联网”思维,优化整合资源,使企业实现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模式的转变。互联网既是尚未充分挖掘和成熟的虚拟“市场”,代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又为产业发展运营提供了新思路、新平臺。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层出不穷,但是能满足大众需要,为人们所接受的成果并不多见,怎样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挥互联网的经济潜能,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互联网+4.0”时代的到来,IP(IntellectualProperty)运营逐渐兴起,企业应该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新的价值连接,在每一个环节的供应端和需求端给予透明化。这样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根据自己掌控的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各需求端的波动变化。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大数据”思维。[5]相对于传统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封闭而言,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实现供应方与需求方的“双赢”。
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意味着传统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但这只是第一步,企业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进步,寻求发展优势。
四、结语
当前中国经济要发展,既要紧紧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供给侧改革,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提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注重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保护;又要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等惠及民生的政策,使人民在分享经济改革成果的同时,进一步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郑州),2016年第4版,第22页.
[2] 程俊杰.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中国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成都),2016年第5期,第52页.
[3]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郑州),2016年第4期,第26页.
[4]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郑州),2016年第4期,第26页.
[5] 王新业,阴雅婷,叶茂中等.“互联网+”战略的四个层级[J].销售与市场,2016年第5期,第14页.
[关键词]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创新;精准扶贫;“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9-0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面对国内人口红利优势逐步丧失,国际经济格局的重组变换等复杂背景,厘清各种问题,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依靠各个利益主体有秩序的市场行为,系统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对我国经济改革与转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转型期我国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增速减缓,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不足,经济上行压力较大
具体而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产业链条的生产环节,产能过剩的现象比较突出。原因有三:第一,我国重工业大多属于资源型,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但是,几十年来,资源型企业一直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消耗进行生产,虽然生产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但并没有在技术层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导致国内制造精密仪器和高端产品的材料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第二,产业生产产品单一,生产模式缺乏变通,导致产品流通渠道有限,造成产能过剩;第三,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国家政策对某些产业的扶持,如开通绿色通道,减免税收,资金补贴等,吸引大量企业忽略产品生产周期性,缺乏对市场供需的理性判断,盲目地投入生产,最终大多数商家因为激烈的竞争而被淘汰,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由此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政府一般会通过研发补贴、市场分割、政府采购、协助企业免遭淘汰等举措避免一些亏损或效益平平的企业退出。这样,“僵尸企业”长期存在,由此造成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
二是在产业链条的交换环节,国产商品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大量低端、过时产品充斥市场,违法产品、“山寨”产品大行其道,导致国内的消费需求无法被满足而外流,进一步加重产能过剩。直接后果是商品转换成价值的链条断裂,企业利益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经营,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一,国人对国内产品的质量缺乏信任。这种不信任是有充分现实依据支撑的。我国的食品、医药、日用品等行业层频频出现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引发诸多丑闻,严重损害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商品的信任,他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国外市场;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有限,造成国内产品种类不多,缺乏新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不能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特别是在化妆品、奢侈品方面,国内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与之相比,国外有历史、有文化有影响力的品牌很多,占据了绝对优势,這些都造成了国内需求部分外流的现实。
三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等工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引起外部不经济,严重危害自然环境。近年来,国内频频出现“癌症村”,大气污染、水污染致病屡见不鲜,工业污染首当其冲。其主要原因有:生产技术缺乏,产业模式缺乏创新;生产主体为了节省成本,生态投入较小,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不够;政府环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缺乏有效性;环境管理制度不科学,政绩考核与经济效益相挂钩,监管部门出于政绩考核的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
四是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分化的态势,甚至在同一区域经济板块内,不同省(市区)经济增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地理位置上说,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方便,在交通方面比中西部有更大的优势;其次,从历史发展上讲,东部地区最早享有国家政策优势,发展时间最长;再次,由于经济成果和资源不断积累,区域差异与日剧增。此外,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层次性,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好,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强,区域政策有利于活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创新相对不活跃。[1]虽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无可避免,但是差异过大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城乡分化、贫富分化,妨害社会安定。
二、转型期我国主要经济问题的解决方略
经济问题的症结纷繁复杂。面对不同的问题,只有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略,对症下药,才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依托,解决产能过剩与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对于产能过剩、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的改革思路,从提高产品质量出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供给侧改革应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为手段,转变政府职能为补充。
1.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准,理性判断市场供需关系,做好产品生产周期与市场预期估计;尝试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在生产中求新意,促进步,避免一成不变地机械生产;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通过行业间、产业间的合作,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避免产能过剩。
2.加快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是经济新常态下改善产能过剩,提高产品质量,使供需相匹配的重要手段。
(1)产业结构要转型。改变以资源型的重工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通过提高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些短板。 (2)產业组织要转型。以产业间技术关联的专业化协作程度为依据,调整产业合作方式和深度;以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为依托,设立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深化区域创新研发、集成应用、成果转化协作机制,使区域产业形成有机联合;建立产业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重关系,达到以合作促资源共享、以竞争促创新的目的。
3.转变政府职能
以产业政策为代表的产能过剩是导致我国产能过剩形成、加剧的重要原因。当前产业政策刺激了大量的企业对少数具有政府偏好的集中进入,而企业自身的投资冲动行为又进一步加强了产能过剩程度。过剩产能形成后,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的考量往往会在产业政策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库存、鼓励创新、限制退出,这种选择性的疏导策略又在客观上造成产能过剩化解机制受阻,从而使得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且“久治不愈”。[2]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在维护市场基本秩序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淘汰“僵尸企业”,积极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市场充满自由竞争的活力。
(二)依靠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实现从生产到交换的各个环节的创新。
1.产业发展模式要创新。产业模式创新要从产业投资到收益分配,从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着手,既要遵守法律法规,又要让企业有利可图,还要保证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市场竞争的活力。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既要着眼于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国情,又要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试点实践进行检验,逐步推广和扩散。
2.产业发展理念要创新。产业发展应该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各地,世界各地进行推广;要站在需求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创造需求,发掘潜在市场,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3.生产技术要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粗放型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主导世界市场……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福利保障,鼓励万众创新;企业和社会要注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开展劳动力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间接提高产品质量。竞争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动力,而机会均等是企业竞争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政策通常偏向于国有企业,为国有企业提供发展项目和大量的资源、资本,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间接打击了私有企业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国有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抹杀了技术创新的可能,反而会出现资源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出低的消极结果,甚至会滋生腐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但市场的公平竞争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重构环保体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
我国工业污染的问题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环保机制不合理,体系不完善。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二是建立以明确、清晰的环境污染治理责任为基础的环保制度,确保制度严格执行,有效实施;三是建立权威性、独立性和公共性的环保机构,作为制度实施和监督的主体。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弃旧图新,舍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模式,积极向新兴产业集聚;其次,要把环境治理纳入政绩考核制度,改变以GDP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考核模式,以消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的制度惯性;再次,推动环保部门垂直管理,构建独立的环境监管体系,消除多重利益关系障碍;最后,健全环境污染治理民众参与制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建立和环保活动的有序开展,实行环境保护奖惩制度,聚集民众治理环境污染的力量。
(四)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可以用发展区域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基于传统比较优势,依托本地资源的“自身消耗型”的区域发展路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环境变化。[3]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的优势。这就需要打破把东部经济、中部经济、西部经济割裂的思想,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实现不同层次经济地区的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上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共同进步。区域发展的关键要打破要素流动障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4]政府应当建立经济合作与政治管理相对分离,沟通跨省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渠道,打破资源流动的行政区划壁垒,为区域经济发展铺路。通过区域合作,协同发展,让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发挥牵引作用,带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实现共同富裕作铺垫。
三、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弥补经济短板,落实“精准扶贫战略”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要着眼于已有的产业经济、市场经济,更要提高国内贫困地区、贫困乡镇、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内生增长力。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便是解決这一问题的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说明的是,精准扶贫战略是基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了提高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能力,提高落后农村地区的贫困户创造财富的能力、缩小贫富分化差距而实施的扶贫脱贫战略,而不仅仅停留在暂时地改善贫苦人民生活的层面。
但是,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落实,必须要考虑到潜在的实施问题。协调各方利益,把精准扶的“大政策”落实到各村各户,这就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脱贫困,谋发展。
(二)开发互联网经济,抢占互联网经济先机 樹立“互联网”思维,优化整合资源,使企业实现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模式的转变。互联网既是尚未充分挖掘和成熟的虚拟“市场”,代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又为产业发展运营提供了新思路、新平臺。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层出不穷,但是能满足大众需要,为人们所接受的成果并不多见,怎样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挥互联网的经济潜能,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互联网+4.0”时代的到来,IP(IntellectualProperty)运营逐渐兴起,企业应该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新的价值连接,在每一个环节的供应端和需求端给予透明化。这样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根据自己掌控的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各需求端的波动变化。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大数据”思维。[5]相对于传统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封闭而言,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实现供应方与需求方的“双赢”。
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意味着传统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但这只是第一步,企业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进步,寻求发展优势。
四、结语
当前中国经济要发展,既要紧紧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供给侧改革,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提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注重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保护;又要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等惠及民生的政策,使人民在分享经济改革成果的同时,进一步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郑州),2016年第4版,第22页.
[2] 程俊杰.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中国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成都),2016年第5期,第52页.
[3]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郑州),2016年第4期,第26页.
[4]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郑州),2016年第4期,第26页.
[5] 王新业,阴雅婷,叶茂中等.“互联网+”战略的四个层级[J].销售与市场,2016年第5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