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谁要领导好教育和教育的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被认为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引起教师、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亦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尊重、提升和张扬。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导”、“思”、“乐”教学法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也就是教师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指导性的活动总和。但目前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老化,教学内容相对偏深、偏窄、偏旧;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学中缺少平等、情感、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现行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大部分学生囿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缺乏创新、钻研意识。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
因此,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创新的人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钻研性,“学”、“导”、“思”、“乐”教学法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学”、“导”、“思”、“乐”教学法的依据
“学”、“导”、“思”、“乐”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教师对“学案”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着重抓好“导”,以“导”促“学”,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此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分析问题而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师生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应有平等、融洽、生动的课堂气氛,努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
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导”、“思”、“乐”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萌发创新意识,建立自信心,增强求知欲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我们唯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四字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学得“活”,学得“乐”,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学”、“导”、“思”、“乐”教学法的实践
我们认为“学”、“导”、“思”、“乐”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导”,主体是学生如何“学”。这就需要教师能依据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一堂课、每一章节都能结合实际,写好每一个“学案”,大胆改革现行的教材,因人施教,抓“中间”促“两头”,让尖子生“吃得饱”,让成绩差的同学每堂有收获。为此作了下列探索:
写好“学”案,让学生提前知晓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课堂设计的各环节都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
1、构建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在知、能、情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如知识目标就是要根据大纲的认知要求明确表述本节课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用”什么等具体目标;能力目标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识记、阅读、模仿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即为个性品质目标,它的设置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此外,素质教育还特别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在写学案时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充分挖掘教材,广泛了解学生。
2、构建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② 改封闭型题目为开放型或半开放性型题目,多给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③改封闭型题目为探索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④抓好类比能力的培养,为猜想提供依据。⑤重视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题。⑥重视多学科的沟通。
在写好学案以后,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先预习新课知识,做好课后练习,再把不懂的问题留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先知本堂课的内容,后轻松学习。
如何引“导”,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是指依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主动对教与学的程序以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对策系统。这种教学策略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关键。
1、激发主动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份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增强问题意识,注意给学生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前苏联M.N马赫穆托夫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8种方式:①使学生面临亟待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②利用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来产生问题情境;③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④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即让他们遇到关于这些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⑤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进行检验;⑥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由此引起问题情境;⑦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和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⑧组织科学联系。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值得注意:一是问题要紧扣数学教学目标;二是问题要有思维训练价值,特别是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的创造性思维;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既要符合任务分析的要求,又有学生间的差异性;四是问题表述要清晰。 2、引导主动探究
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得来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①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自行获取一些概念间的关系和知识;②鼓励学生大胆用顿悟直觉去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③将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创作;④必要时,可从观念产方法的高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模式,使学生较快地对问题的一个感知而进入整体顿悟的机会;⑤必要时,可有效运用各种媒体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3、师生互动,营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方面,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地理解事物。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给学生提供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教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②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疑,敢动手操作、敢问、敢讨论,使课堂出现“情意共鸣”,信息传递与反馈畅通,思维活跃,创新精神涌动的优美情境;③将班级上课与小组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的机地结合起来,倡导课堂“超市”;④寻求多向、多维的交往形式,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的有效互动。
对现行教材进行处理“思”考,突破分层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的转化能力有限,现行的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对现行的教材进行一定的改革,很有必要。比如,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有理数中,正负号是根据基准来提出的,而学生一开始上新课,对基准、负号等概念比较抽象,思维难以转变。而学生对“+”、“-”符号非常熟悉,可以从减去一个数,得到一个比零小的数怎样表示来提出。同时,对现教材的改革,也要考虑到分层教学,又如对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把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这一系统先教好,也就是说,让学生先对三角形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再来学习四边形等其他几何图形。
这样,通过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学生对这样的教学也比较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激发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从苦学到乐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态度。“悬梁刺股”的故事至今仍被教师当做教育学生的信条,激励学生向古代读书人学习。如学生效仿古人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他的举动将被教师津津乐道。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提倡学会“乐学”更有现实意义。学会“乐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个会学习的人,往往是善于确定目标的人。二是具有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较多的知识的能力,即能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及时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善于分析、归纳、综合成为自己的知识,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较多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三是具有良好的元认知,即掌握了一整套认知策略,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能随着学习目标的不同及时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整和监控。
结 语
总之,“学”、“导”、“思”、“乐”教学法的学习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探索,使“教”始终围绕“学”来展开,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模式。当然本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它的局限性,不是所有内容的新授课都适用。其次是学生操作活动量大,教学时间较难控制,尤其是开始的实验阶段中,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一个转轨的过程,需实践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新昌县沃西中学)
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也就是教师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指导性的活动总和。但目前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老化,教学内容相对偏深、偏窄、偏旧;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学中缺少平等、情感、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现行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大部分学生囿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缺乏创新、钻研意识。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
因此,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创新的人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钻研性,“学”、“导”、“思”、“乐”教学法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学”、“导”、“思”、“乐”教学法的依据
“学”、“导”、“思”、“乐”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教师对“学案”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着重抓好“导”,以“导”促“学”,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此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分析问题而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师生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应有平等、融洽、生动的课堂气氛,努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
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导”、“思”、“乐”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萌发创新意识,建立自信心,增强求知欲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我们唯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四字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学得“活”,学得“乐”,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学”、“导”、“思”、“乐”教学法的实践
我们认为“学”、“导”、“思”、“乐”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导”,主体是学生如何“学”。这就需要教师能依据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一堂课、每一章节都能结合实际,写好每一个“学案”,大胆改革现行的教材,因人施教,抓“中间”促“两头”,让尖子生“吃得饱”,让成绩差的同学每堂有收获。为此作了下列探索:
写好“学”案,让学生提前知晓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课堂设计的各环节都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
1、构建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在知、能、情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如知识目标就是要根据大纲的认知要求明确表述本节课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用”什么等具体目标;能力目标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识记、阅读、模仿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即为个性品质目标,它的设置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此外,素质教育还特别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在写学案时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充分挖掘教材,广泛了解学生。
2、构建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② 改封闭型题目为开放型或半开放性型题目,多给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③改封闭型题目为探索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④抓好类比能力的培养,为猜想提供依据。⑤重视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题。⑥重视多学科的沟通。
在写好学案以后,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先预习新课知识,做好课后练习,再把不懂的问题留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先知本堂课的内容,后轻松学习。
如何引“导”,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是指依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主动对教与学的程序以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对策系统。这种教学策略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关键。
1、激发主动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份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增强问题意识,注意给学生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前苏联M.N马赫穆托夫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8种方式:①使学生面临亟待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②利用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来产生问题情境;③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④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即让他们遇到关于这些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⑤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进行检验;⑥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由此引起问题情境;⑦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和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⑧组织科学联系。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值得注意:一是问题要紧扣数学教学目标;二是问题要有思维训练价值,特别是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的创造性思维;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既要符合任务分析的要求,又有学生间的差异性;四是问题表述要清晰。 2、引导主动探究
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得来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①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自行获取一些概念间的关系和知识;②鼓励学生大胆用顿悟直觉去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③将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创作;④必要时,可从观念产方法的高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模式,使学生较快地对问题的一个感知而进入整体顿悟的机会;⑤必要时,可有效运用各种媒体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3、师生互动,营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方面,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地理解事物。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给学生提供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教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②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疑,敢动手操作、敢问、敢讨论,使课堂出现“情意共鸣”,信息传递与反馈畅通,思维活跃,创新精神涌动的优美情境;③将班级上课与小组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的机地结合起来,倡导课堂“超市”;④寻求多向、多维的交往形式,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的有效互动。
对现行教材进行处理“思”考,突破分层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的转化能力有限,现行的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对现行的教材进行一定的改革,很有必要。比如,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有理数中,正负号是根据基准来提出的,而学生一开始上新课,对基准、负号等概念比较抽象,思维难以转变。而学生对“+”、“-”符号非常熟悉,可以从减去一个数,得到一个比零小的数怎样表示来提出。同时,对现教材的改革,也要考虑到分层教学,又如对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把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这一系统先教好,也就是说,让学生先对三角形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再来学习四边形等其他几何图形。
这样,通过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学生对这样的教学也比较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激发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从苦学到乐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态度。“悬梁刺股”的故事至今仍被教师当做教育学生的信条,激励学生向古代读书人学习。如学生效仿古人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他的举动将被教师津津乐道。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提倡学会“乐学”更有现实意义。学会“乐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个会学习的人,往往是善于确定目标的人。二是具有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较多的知识的能力,即能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及时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善于分析、归纳、综合成为自己的知识,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较多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三是具有良好的元认知,即掌握了一整套认知策略,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能随着学习目标的不同及时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整和监控。
结 语
总之,“学”、“导”、“思”、“乐”教学法的学习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探索,使“教”始终围绕“学”来展开,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模式。当然本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它的局限性,不是所有内容的新授课都适用。其次是学生操作活动量大,教学时间较难控制,尤其是开始的实验阶段中,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一个转轨的过程,需实践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新昌县沃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