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翻译句子的三大标准是信、达、雅。方法技巧是字字落实,做到“留”“删”“替”合理合“法”(语法);文通字顺,做到“调”“补”“达”有致。
关键词:翻译;原则;标准;技巧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在考试说明还是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规定。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看,文言文翻译的一大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来文言文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以,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言文翻译句子的三大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即准确。“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即通达。“雅|”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且规范得体,简明优雅,即有文采。在复习训练时,“信”、“达”二字,“信”为第一。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的,概括的说有两大方法,简要阐述如下:
第一、字字落实。
1、留:如人名、官名、帝号、年号、谥号、庙号、特殊称谓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保留不动。
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蔺列传》)
赵惠文王即人名。十六年即年号。廉颇,阳晋,上卿,分别为人名、地名、官名。勇气,古今同义。这些都将保留不动。
译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2、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可替代,如果硬翻译会显得别扭或累赘,翻译时要删去。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语气词,个别连词和偏义复词中虚设的成分等。例:不传也久矣。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删去不译。“也”语气助词,删去不译。
譯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3、替: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如: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固定结构,一词多义等几个方面,替换是句子翻译的重点所在。例:相如前进缶。
“前进”,古义是走上前去进献的意思。
译文:相如走上前去献上缶。
第二:文通字顺。
1、调:即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做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后置。翻译是要把它提到前面。
译文: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2、补:在文言文翻译时,结合语境补出省略的成分,使译文通畅。例:张良,具告以事。“告”后面省略宾语“之”——他。
译文: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3、达:文言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手法时,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意译)。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委婉的用法,指地位尊贵的人物死。
译文: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又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夫作难”用典,指陈涉起义事。
“七庙隳”借代,代之秦王朝。
译文:陈涉一起义,而秦王朝就灭亡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第一大方法就是字字落实,分三点:留、删、换。第二大方法就是文通字顺,分三点:调、补、达。
文言文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关键词:翻译;原则;标准;技巧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在考试说明还是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规定。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看,文言文翻译的一大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来文言文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以,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言文翻译句子的三大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即准确。“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即通达。“雅|”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且规范得体,简明优雅,即有文采。在复习训练时,“信”、“达”二字,“信”为第一。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的,概括的说有两大方法,简要阐述如下:
第一、字字落实。
1、留:如人名、官名、帝号、年号、谥号、庙号、特殊称谓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保留不动。
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蔺列传》)
赵惠文王即人名。十六年即年号。廉颇,阳晋,上卿,分别为人名、地名、官名。勇气,古今同义。这些都将保留不动。
译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2、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可替代,如果硬翻译会显得别扭或累赘,翻译时要删去。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语气词,个别连词和偏义复词中虚设的成分等。例:不传也久矣。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删去不译。“也”语气助词,删去不译。
譯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3、替: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如: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固定结构,一词多义等几个方面,替换是句子翻译的重点所在。例:相如前进缶。
“前进”,古义是走上前去进献的意思。
译文:相如走上前去献上缶。
第二:文通字顺。
1、调:即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做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后置。翻译是要把它提到前面。
译文: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2、补:在文言文翻译时,结合语境补出省略的成分,使译文通畅。例:张良,具告以事。“告”后面省略宾语“之”——他。
译文: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3、达:文言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手法时,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意译)。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委婉的用法,指地位尊贵的人物死。
译文: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又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夫作难”用典,指陈涉起义事。
“七庙隳”借代,代之秦王朝。
译文:陈涉一起义,而秦王朝就灭亡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第一大方法就是字字落实,分三点:留、删、换。第二大方法就是文通字顺,分三点:调、补、达。
文言文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