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经济发展新理论——中国道路对经济学的挑战与贡献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1234567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道路是根本不同于立基于西方文化之上的发展模式的现代国家发展新道路。这条道路独特的轨迹对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也为当代经济理论实现新飞跃提供了机遇。中国的发展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体国民的经济潜能;中国实现了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合力最大化,最大可能减少了发展成本,避免了自由主义经济社会模式的弊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的制度成长之路。这三点是正在成长的中国道路源于中国国情而具有的独特价值,是超越西方的根本优势,将成为中国道路最终发展为当代最优发展模式的基石。
其他文献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6次年会于2012年10月27—28日在河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经济学专家、学者、河南省部分官员及新闻界人士共22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将大会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低碳经济的兴起激发了世界各国争相出台环境保护政策,并掀起新一轮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的高潮。本文在梳理传统学派与修正学派观点争议的基础上,以各自的研究范式为逻辑主线,对国际上研究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口重点。
2012年前两季度,我国的经济下滑超出预期,第三季度仍未见好转。实体经济的持续疲弱使得物价逐步走低,就业形势恶化,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意愿下降。此前,我国经济实际上是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和大剂量救市政策的双重冲击,目前处在这一主要波动的震荡收敛阶段。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应该还能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因此,当前的增长下滑是双重冲击的必然结果,需冷静对待:一方面突出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应对经济下滑;另一方面,不宜出台激进的刺激政策,而应着眼于中长期增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湖南商学院服务质量监测与控制研究中心拥有一支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16人(含在读博士)。研究团队围绕服务绩效与质量构成及特征、中国情境下服务质量引致行为、服务质量监测系统设计与优化、服务质量控制智能技术、供应链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等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以及湖南软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课题和开放性合作项目40多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
本文依据我国城镇化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它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城镇化,特别要着力解决城镇化中的失衡问题和半城镇化问题,使得城镇化沿着城乡利益相互融合的轨道健康发展。其意义是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和社会政治长期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成功实现的根本大计。其实现的关键是“三化并举”(城乡市场经济体制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工业现代的同时加速农业现代化)。
货币错配是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经济金融现象,新兴大国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最为典型。本文指出既有的货币错配指标无法准确衡量甚至会错误衡量债权型错配,无法深刻认识新兴大国货币错配现象;作者提出合意顺差概念和CBCM指标,并据此测度和概括出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错配程度依次递减,具有线性增长、官方集中型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货币错配状况是由新兴大国净国外资产、本币升值预期以及政府基于本国和周边经济稳定性的干预而造成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对农地的产权强度、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户务农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对农户的资金补贴、农户对农地的产权强度、农户家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务农人数、农户的固定资产拥有量等对农户的务农收益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农户家庭的非农就业工资收入与其务农收益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农户对农地的产权强度。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拉萨于2012年5月、6月分别举办了“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博士点建设及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博士点立项建设暨西藏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山东、云南、四川的20多名专家和西藏区内30多名专家参加了这两次研讨会。这两次研讨会旨在促进对西藏这样一个特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与学术交流,并以此推动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博士点的建设,
本文认为自2010年下半年起至今,宏观经济失衡的基本特点是,既面临经济增长衰退的压力,又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这使得货币政策反通胀目标的选择和政策力度的控制遇到了特殊困扰,因此,这就使得货币政策反通胀的效果短期内难以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只能是在一个较长时间逐渐治理通货膨胀,现阶段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反映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动共同作用;外部输入性;明显的需求拉上的滞后性等特性。这种通胀成因的复杂性,加之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约束条件的特殊性,使得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从紧性货币政策遇到了严重阻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
2010年下半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紧缩货币信贷,以应对此次通货膨胀。笔者以为,流动性过剩是引发我国本轮全面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但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经陷入两难的多重困境之中,继续采取“堵”的货币政策,恐将引发政策超调的风险。因此,我国需要转换政策调控思路,采取有序疏导的方式化解当前的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