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烟灰的缸
"文章无根,全凭烟熏",贾平凹这句话历来被我当作坚决不戒烟的借口,天长日久的结果是,有次失手把电脑键盘撞翻在地,从罅隙里散落出一团烟灰在空中轻舞飞扬,还有几根火柴头也掉了出来。于是我在电脑边上又添了一只烟灰缸,这样不论左手右手都能以最近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掸掉烟灰。
缸向来作盛水之用,且体形臃肿而庞大,把盛放烟灰的容器称为"缸",可见不论是在容量上还是在使用频率上,烟灰缸都与水缸有得一拼,某种意义上,二者是十分对立的。烟灰缸盛的是烟灰与烟头,与火的关系极为密切。有人在烟灰缸里盛点水以防烟灰飘飞,是非常不合乎自然法则的行为,水火本就不容,又何必让仇仇相见呢。另外,盛水之后的烟灰缸,在视觉上会给人带来诸多不适,令人想到香烟的有害成分。何况,在掸烟灰的时候烟头被水熄灭,总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不论是掐掉一截继续抽还是重新点一根都不是合适的选择。
我的父亲一直劝我少抽点烟,他把自己当年戒烟的烟灰缸送我。这个烟灰缸是模仿人的肺部制作的,内壁是鲜红色,错综复杂地缠绕着紫色和红色的脉络。一段时间之后,烟灰缸的内壁变得污黑不堪--大部分烟民都有在烟灰缸里使劲拧烟头的习惯。看着这只触目惊心的"肺",我好几次都想把它扔进抽屉--太扫兴了。
古代的文人桌上最显眼的必然是砚台,这东西密度高,小巧而且分量重,斯文扫地的时候通常是打架的首选武器。《红楼梦》里学堂闹事那回,众人都是抓着砚台便掷。一时间,拳头与辫子共舞,砚台和唾沫齐飞。如今,桌上的烟灰缸也成为必备的防身武器。一次,一只小强在我脚下悠然自得地散步,慌不择路的我忘记投鼠忌器的古训,大叫一声后抓起烟灰缸扔了过去,一时灰飞烟灭。尘埃落定之后,那只肺形的烟灰缸结束了它的光荣使命,碎成数块,从此又心安理得地继续抽之。
前不久在朋友家打牌的时候,麻将桌里不仅有放钱的位置,更妙的是有个像光驱一样的架子是放烟灰缸的--好像打牌和写作一样,需要烟来刺激神经。那四个小烟灰缸晶莹剔透,简直像艺术品,我们好像都舍不得用似的,直接把烟灰烟头扔到地上,并且说,刘伶"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我们以屋室为烟缸又有何不可。于是有人说道,古代和尚圆寂的时候,底下坐一只缸,顶上扣一只缸,称为"坐缸"。话音未落,头顶的灭火喷头喷出水来,一时我们都呆了。
做饭
作为一个住家男人,我不想把做饭说成是烹饪。比如你下午五点多接到电话,对方问你在干什么?你说,我正在烹饪。电话里那朋友一定要笑的。事实也是,已经"住家",就不要"住"得那么煞有介事的。是在削土豆就说我在削土豆,是在砍排骨就说我在砍排骨。在家里做饭说到底就是填饱肚子。
有一种说法,男人在家里围着围裙,专心致志地剥一根葱,从容镇定地炒一盘肉,那样子是很性感的。我想,这说法肯定是一个女人发明的。因为你这时候再性感,也只你老婆看得见,说你性感是很安全的。而你因为受到夸奖,一高兴,说明天我再炖一锅汤。好啊好啊,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然,我也不觉得男人在家里做做饭有什么委屈。想想外面的那些大厨师,哪个不是男的?男人在做饭上有天赋,这可能遗传自母系社会。
回到"性感"一说,我想也可能就是这样,母系社会里男人们炊火炒菜,女人们围在旁边看,哪个做得好,晚上就跟哪个睡。
有部电影叫《我爱厨房》,是根据日本女作家吉本芭芭娜的小说《厨房》改编的。电影我没看,但小说原著我读过,讲的是一个成天喜欢呆在厨房的女孩的故事。从故事里看,这女孩呆在厨房是有点病态的,好像有什么人生问题没有解决。我想,包括我在内,在家下厨的男人,断不会拿形而上的问题去厨房解决。我做饭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十七八岁,正在热恋中。那时候恋爱的方式和现在不太一样,谁和谁好上了,其表现方式就是一起开伙。在烟火缭绕中,眉目传情,心心相映。由于尚未正式组成家庭,做饭的家什很简陋,一只煤油炉,一只炒锅,一把锅铲,有些装调味品的瓶子,很野炊的样子。我们都是住单位的集体宿舍。所谓集体宿舍,也就两三个人一间。我女朋友住顶楼,同室还有两个同伴。我住底楼,同室就一个同伴。我的同伴是个当过"知青"年龄比我大许多的人,他做得一手好菜。所以说,我们一开始学做菜,就是跟他学的。菜的花式自然也很"知青",是填饱肚子的那种,不能叫"烹饪"。
想起来,现在的恋爱总有点虚无缥缈的,包括不做饭而吃馆子的家庭,总是给人问题多多的感觉,不如那时候那么塌实,那么"人间烟火"。做饭加做爱,那时候的"爱情"就这么简单。
冷漠的我
昨晚中学同学聚会,见了不少十多年没见的老同学,他们大多已为人父母,有当官的,有发财的,也有做学问当大学老师的。很多老同学都已发福,我去得稍晚,乍一进那个大包间,以为进错了屋,还好,马上有人招呼我,我也渐渐辨出了他们儿时的面容。因多年不见,大家都有些拘束,酒自然也喝得不多,从饭馆出来还不到十点。我有些不尽兴,谢绝了两位要开车送我的老同学的好意。
我一边在街上遛达一边琢磨着再去找哪个混混去喝一杯。走了没多远,忽听急刹车声,随后是咣的一声闷响--撞车了。是一辆出租车被一辆黑色轿车追尾,出租司机下了车一副煞有介事的派头,他直奔车后屁股一边巡视一边掏出手机打了起来,作背景深厚靠山强大状。从那黑色轿车的司机门爬出一位中年妇女显得有些慌慌张张哆哆嗦嗦围在出租车司机屁股后说着什么,我发现她就是刚刚跟我聚会完的中学同学,当年她在我们班长得还算漂亮,如今风采不再,如果不是刚聚会完,此刻我不会认出她来。我看她那慌张的样子,觉得她明显没经验,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凡是两车追尾,甭管责任在谁,两车司机下车后均是一个奔车尾,一个奔车头,各自盯着自家车的被损部位看个不停,有些什么毛病也看不出来的还要摸摸拍拍,乃至抠抠(恨不得抠下点漆皮?),总之要争着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架式,以期先在情感上博得围观者及警察的同情。技术分--责任在谁,谁的责任大谁的责任小--先不考虑,先要猛捞艺术印象分(容易受伤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更怎么舍得扣我分罚我钱?),要充分利用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
我想我的那位同学要么是新手要么就是不谙世事(记得在中学她就是一个老实孩子),也许二者兼有,好在看她开的车不赖,能开这种车的(从车型看不是奥迪就是本田至少也是个桑塔纳2000),八成都有些背景。刚才聚会时我们坐得远,没聊,介绍的时候她好像说在什么公司--如今不在公司的反而能让人记住,这与我们小时候正相反。我犹豫了一下是否过去帮她,但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找我喝酒的混混,我几乎下意识地一招手,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的身边,我几乎下意识的就上了车直奔另一个酒局而去,但上了车我的意识开始苏醒,我觉得我应该去帮那个老同学,我想及她的老实以及某些出租车司机的卑劣,我简直太应该去帮她了 但是,我没有停车也没有掉头,而是任由出租车拉着我绝尘而去。
野猫们的辛德勒
人养狗已经有几千年了,养猫,大概也有几百年了吧?但不知怎么的,每过一阵都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或局部的灭狗或灭猫运动,对猫狗们实施血腥的大屠杀。都说,这是小事一桩,犯不着为此感慨或伤怀,但对猫狗们来说这可是一件最最重要的大事啊。人对猫狗的宠爱一如对它们的残忍,都是非常极端的。正因为曾如此这般的宠爱,其残忍的效果就更变本加厉了,就更残忍了。人啊人,如此的极端,如此的反复无常、不可捉摸,站在猫狗的角度说,怎能不整日的心惊胆战呢?我曾听说,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这话没错。但人类绝对不是狗或猫的忠实的朋友。怎么可能呢?
在历次的灭狗灭猫运动中,人性的残忍、乖张和卑劣不免大暴露。有关的情节在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有过精彩的描述,像昆德拉小说的《为了告别的聚会》,路学长的电影《卡拉是条狗》。我的小说《扎根》中亦一专门的一章"动物",谈到猫狗的命运以及与它们相处的人。《扎根》中灭狗的缘起是因为一种叫作"钩端螺旋体"的疾病。《为了告别的聚会》中灭狗是因为整饬市容。《卡拉是条狗》打狗则因为狗没上户口。灭狗的原因各异,但人的激情亢奋如出一辙。灭狗灭猫,在古今、中外、城乡反复上演,在虚构作品或现实世界里都是一台重要的保留节目。
最近毛焰告诉我,他们学校开始打野猫。保卫科的人一人发了一杆"鱼叉",齿长三寸,一叉下去,野猫们的肚肠都流出来了。这些毙命叉下的野猫尾巴被斩下,用以计数。一只野猫或猫尾巴十块钱,由校方支付。有一个人一晚上叉了七只猫,获猫尾七根、人民币七十元。以前,毛焰他们学校野猫众多,毛焰晚上画画时会走到院子里,往一只盆子里倒牛奶,招待野猫们。灭猫过后有整整两夜,一只野猫也没有出现。直到第三天,才战战兢兢地来了四只猫。毛焰说:"我敢说现在我们学校就只剩下这四只猫了。"
这四只野猫现在白天也待在毛焰家的院子里不走了。那里有一些花木,供他们藏身之用。深夜毛焰作画时偶尔抬头,可看见一只或两只野猫正蹲在窗台上,朝他幽幽地凝视,有时还会发出一两声喵喵的叫声。毛焰说:"这大概是一个家庭,两只大猫,两只小猫。"
我说:"要是保卫科的人拿着叉子到你们家院子里来呢?"
毛焰说:"他们不敢。如果真的上门,老子就不客气了。"
他这话我信,因为毛焰在学校里是有名的"狠人",上上下下都不敢轻易得他罪的。最后我说:"你他妈的简直就是野猫们的辛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