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力:从争霸到收缩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波诡云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军事将领不计其数,而苏联战场由于其重要性,不少将帅都榜上有名。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自不用说,其上榜的次数和希特勒一样多。抛开最高领袖不谈,二战期间登上《时代》封面最多的苏联将帅不是劳苦功高的朱可夫,而是老牌的第一骑兵军三元帅之一铁木辛哥。苏德战争开始时,铁木辛哥担任西方向总指挥,但由于斯摩棱斯克失守使斯大林大为震怒,要撤了他,亏得朱可夫为他求情才作罢。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了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把德国人赶出苏联;希特勒被打败后,罗科索夫斯基在红场主持了胜利阅兵式,阅兵式上,红军战士将在战场上缴获的数百面德军军旗掷到了列宁墓前,重演了历史上将缴获的拿破仑军旗掷到亚历山大一世沙皇脚下的光辉一幕。《时代》封面没有理由不关照他们一下。此外,“苏联红军的大脑”沙波什尼科夫、空军主帅诺维科夫以及被誉为“炮兵战神”的沃罗诺夫也在战时被美国人注意到,并纷纷登上了封面。
  军事帝国的崛起
  二战后的苏联,为了防止将帅们功高震主,虽未匿迹,却都被逐渐销声。而《时代》封面,也开始把视角转向苏联的军事科学和战略布局。
  奥威尔在1948年写下他那阴郁绝望的《1984》后一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几天后,美国间谍飞机才发现了真相。面对这年刚成立的强大“北约”,苏联只得隐忍并保持低调。这种隐忍一直持续到1955年。当年5月9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为《胜利十年后——朱可夫将军和强大的苏联国防力量》,对苏联的军力着墨颇多。苏联于5天后联合东欧诸国在波兰签署了《华沙条约》,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验证了《时代》的判断。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紧接着,太空第一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了1961年4月21日的《时代》封面。随着苏联在1962年将导弹运往美国后院古巴,美国终于出手了,危机以苏联的撤退画上句号。但是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并未停止:1964年10月23日的《时代》封面《核弹、颠覆和丑闻——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威尔逊和约翰逊》,以及1968年12月6日的《月球空间竞赛》,都反映了这种争斗。
  1970年为了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苏联五大航母集群同时在世界五大洋巡弋。这标志着苏联军事已经进入鼎盛时期。《时代》封面见证了这些成就,尽管有些心不甘情不愿。
  “星球大战”是个骗局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预言:“谁控制了宇宙,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控制了空间,谁就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有关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的讲话,呼应了肯尼迪的预言。《时代》周刊在当年4月的一期封面文章中,争论了这个计划,呼应了里根的讲话。
  “星球大战计划”的出笼,是美苏核军备竞赛加剧的结果。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就正式秘密实试了“天基防御计划”,比“星球大战计划”早了20多年。在苏联研制的“天基防御计划”武器在试验中,就是将美国的军事卫星当靶子练。美国感到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是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旷日持久的、耗资巨大的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拖垮。
  1987年,中情局组织了一批苏联问题专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推出了一份预测性报告。这份报告不仅非常及时,而且分析得相当准确,认为当时的苏联已经没有实力部署自己的导弹系统来反制美国的空基导弹防御系统,苏联最有可能采取外交行动,或进一步加大对本国的武器控制的力度,来换取美国在“星球大战”计划上的让步。美国人这次错了,为了抗衡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苏联研制了“边缘系统”。按照该系统的设想,即使美国通过核突袭消灭了苏联大部分军队,甚至炸毁了克里姆林宫,“拔掉了”苏联国防部,切断了苏联的大部分通信网络也没有关系,只要埋设的地面传感器探测到美军核打击已经发生,“边缘系统”就会启动反击程序。
  然而这个计划太危险了,一般情况下谁都不敢启动。1986年10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与里根会晤时,试图以拆除所有弹道导弹为“诱饵”,劝说里根放弃“星球大战计划”,里根没有同意。10年后,里根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星球大战计划”只是一个骗局。五角大楼给出的理由是,该计划之所以没有实施,是因为存在技术缺陷。
  苏联解体后,有人将功劳给了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他未发一弹在冷战中赢得胜利”。2008年,《时代》在一篇题为“星球大战和幻影威胁”的文章中称,“星球大战计划”的鼓吹者们只看到该计划拖垮苏联的“妙处”,全然无视25年来国家面临的真正威胁已经改变。文章作者虽对该计划心存不满,却也承认存在那样的“妙处”。苏联真是被美国给忽悠解体的?智慧的俄罗斯民族会承认吗?
  “老大哥”魂断阿富汗
  冷战期间,强大的苏联甚少发动战争,阿富汗是个例外。《时代》周刊在第一时间关注了这场战事,并将其定性为“侵略”。
  阿富汗有“亚洲斗鸡场”之称,该地区的形势可以影响到中东、中亚、南亚、东亚等地。1978年,亲苏联的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成为这个国家的新领导人,并且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对阿富汗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塔拉基在改革上追求速度和结果,很快就在各地引发了暴动。
  1979年9月,阿富汗总理阿明利用西方特工部门的支持,控制了阿富汗。在他的指使下,塔拉基被杀,超过5万名亲苏政治家和军人遇害。在勃列日涅夫看来,这个阿明也太不拿苏联当回事儿了。此时的阿富汗反对派已拥有4万兵力,并控制了全国92%的领土,美国在波斯湾和迭戈加西亚岛增加海空和快速反应兵力部署。当年12月,克格勃截获的美国情报机关通话显示,美军空降兵准备在阿富汗登陆,以配合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夺取喀布尔。苏联面临抉择:要么丢掉阿富汗,要么军事干涉。最终使苏联领导停止犹豫的决定性因素是,北约决定在欧洲部署能打到苏联纵深的中程导弹。
  12月13日,以阿赫罗梅耶夫大将为首的苏联作战小组抵达毗邻阿富汗边界的铁尔梅兹,25日15时,苏联第40集团军的步兵越过国界;27日,克格勃的“天顶”、“雷霆”和“穆斯林营”通过强攻占领阿富汗政府大楼,杀死阿明及其家属,并在裹尸布写上“美国间谍”。与此同时,早已集结在苏阿边境5个师的苏军在1700多辆坦克、2100辆装甲运兵车、400架作战飞机的支援下大举入侵阿富汗。
  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震动了美国朝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第二天,美国总统卡特就发表声明,宣布了所谓的“卡特主义”,表示将不惜使用武力对付苏联向中东的扩张,70年代的美苏缓和从此结束。美国向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了多种新式武器。1980年1月14日,《时代》周刊做了跟进报道,封面话题为《莫斯科的大胆挑战:入侵阿富汗》。苏联悍然入侵一个不结盟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上也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就连沙特的“富二代”本·拉丹都看不下去了,他作为志愿者赶到阿富汗加入抗击苏联的斗争。1986年的《时代》杂志在一篇采访中,通过反抗军领袖之口称赞拉丹是一个英雄:他永远站在第一线冲锋陷阵,跟农民一起过日子,还自己挖战壕,他是一个神勇的战士。
其他文献
奥巴马现在的处境不出我所料。两年前刚当选时,他是美国人民——不,世界人民的奥特曼,大家都期待着他能从怪兽布什手中拯救美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当时我说了一句扫兴的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果然。近70%的支持率,两年之后,滑到了43%。当年他对着如痴如醉的民众高呼:Yes, we can!今天,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恐战争久拖不决,民众无精打采地看着他:No, you can’t。  当然
人类,说好的雨来了!  各地在经历高温“烤”验后,又迎来了蛮不讲理的暴雨。地球的脾气正变得越来越古怪。   意大利罗马  8月27日,古斗兽场前,一位女性独自行走在大雨里。  美国拉斯维加斯  8月26日,一辆已抛锚的汽车被遗弃在暴雨冲毁的公路上。  印度Salori  8月26日,季风季节强降雨在当地引发洪水,并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图为三名男子坐在遭洪水淹没的房屋屋顶。  触目惊心·美国亚利桑那
美国的敌人究竟是谁?9·11以后,时任总统的小布什宣布美国要打一场全球性的反恐怖战争,美国由此进入“战争状态”,然而,吊诡的是,没人说得清美国的敌人在哪里。  二战时期,美国的敌人很明确:轴心国家和潜在的邪恶国家。荣获奥斯卡最佳编剧等三项提名的电影《反攻缅甸》,片题“献给美国、英国、中国和印度军人们”,唯独没有说到缅甸。其实对于对很多缅甸人来说,外强之间的争战让缅甸遭受洗劫,但缅甸也借着战乱走向独
BBC开始为布莱尔准备讣闻  英国广播公司(BBC)已经开始准备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讣闻,决定联系一些曾在布莱尔内阁任职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事实上1997年布莱尔入主唐宁街时,43岁的他是英国近200年最年轻的首相,现在他还不到59岁,身体也很好。     美国期待第三轮美朝对话  韩国驻美大使韩德洙在接受韩联社采访时表示,美国希望早日举行第三轮美朝对话,而在重启六方会谈之前朝鲜需要采取一些先决措
曾经有次学校博士生聚餐,在美国读博的多半是外国人,只有一位美国同学带来了一大桶冰块,她说:“你们肯定是不记得拿这个的!”美国人喝饮料少不了冰块,冰箱里冷藏过的饮料他们还嫌不够凉快,非要加上些许冰块才过瘾,完全没有中国人凉的喝多了会肚子疼的顾虑,连幼儿和病人都没有任何禁忌。让从小就耳濡目染种种冰的坏处的中国人,非常佩服美国人肚子的承受能力。  我多年前赴美,经验丰富的老爸告诉我跨洋飞机上的饮料是可以
英国刊物《经济学人》指出,日本经济并不像它所显示的那样好,甚至危机四伏。  2009年,日本名义GDP下滑了6%,实际GDP也比上年下滑了 5%。相比之下,同期美国名义GDP下滑了1.3%,实际GDP则下降了2.4%。但是,如果到日本和美国旅游,你或许会觉得,美国的处境比日本更糟糕。较之于美国人的抱怨连连,日本人反倒安之若素。人们面对逆境的态度如此不同,或可归因于文化差异。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现在真
美国人多年来债务的大头是住房贷款,其次是信用卡债务,不过现在成年人所欠的大学贷款超过了他们的信用卡债务。2011年大学毕业生创造一项也许他们并不欢迎的纪录:每个学生的贷款平均为2.29万美元。  美国年轻人上大学,很少有人会一分钱教育贷款不借。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的统计,2008年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干干净净离开校园,不必为还债而奔波。余下三分之二的学生则没那么幸运,学位到手了,还债
节操,指人的气节、操守,通常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道德水位线。最近有一句网络流行语:节操掉了一地。指的是为人处世没有下限,脸皮厚,没有廉耻之心。譬如说腐女们看到奥运会上德国体操队的帅哥们忍不住YY一下男同情节,我们可以说她们节操掉了一地;比如有宅男说:“我要OOXX二次元世界里的所有妹子。”这种妄语也是节操掉了一地的表现。  不过这种笑骂式的损语多半是开玩笑,并没有人真会因为你YY凌波丽或是凉宫春日就
一直觉得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邪得就像昆汀的作品,在影片的最后,当金融大厦开始在爆破中坍塌,一片末世情景里,男女主角牵起了双手,周围是混乱的爆炸,实在难以描述那种鸡尾酒般感觉。  “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一,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二,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这是影片里搏击俱乐部的要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所有俱乐部形式的组织身上一种隐秘的延伸意义,这种意义,因为“不要问理由”的介入
中学的美术课本介绍画家马克·夏加尔时,《生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幅作品,也是夏加尔最受人喜爱的作品之一。  画作名为《生日》是因为夏加尔描绘了在他生日那天,妻子贝拉手捧鲜花为他庆祝的场景,若只看画面,张小娴一本散文集的名字《悬浮在空中的吻》也许更为贴切。  夏加尔在1923年从俄罗斯回到法国后,经常临摹自己的旧作,《生日》也在其中,临摹作品和原作的区别只是右方的卧床没有了床脚,以及左方餐盘和窗外景